第八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1)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

公元前259年,秦国派王陵攻赵。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虎符救赵。

公元前256年,周天子姬延号召列国攻秦。

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继位。

公元前251年,嬴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

又一年的春节来到了,新的一年里感觉最好的人可能就是新任秦国太子接班人嬴异人了。历尽艰辛的嬴异人终于投入了华阳夫人的怀抱,华阳夫人本是楚国人,为了给嬴异人彻彻底底地打上自己的烙印,嬴异人被新妈赐名嬴子楚。而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男人嬴政,也不甘娘胎里的寂寞,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259年正月,嬴子楚的老婆赵姬在赵国都城邯郸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政。虽然小嬴政还在吃奶的阶段,但因为他最终要成为千古一帝,所以自从一出生围绕着他的敏感话题就一直不断,他到底是谁儿子争议了几千年。

民间为了探究始皇帝的父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始皇帝身世之谜”研究会,总体上研究会分成两个学派:嬴子楚的亲生儿子派和吕不韦造孽派。只要人类还存在,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就不会消失,就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都是典型的窥探隐私狂人,因为就是他首先提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的。

人各有志,嬴子楚是千古一帝之父,自然志向高远,心胸开阔,考虑的都是国家大事,即使怀疑嬴政是吕不韦送给他的便宜儿子。我们从吕不韦曾给他带过绿帽子和日后一个与众不同的“太监”也给他戴上了绿帽子的情况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包容男。

对双喜临门的嬴子楚来说孩子到底是谁的也无所谓,有所谓的是自己作为一个超级和平主义者,非常渴望秦、赵两国罢戈息战。虽然他是秦国太子接班人,但在内心里他恨透了祖国无休止的侵略战争。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赵两国经过艰苦而又激烈的谈判,终于实现了双边和平。接下来是履行谈判合同的时间,没想到赵国事后感觉到秦、赵谈判时签署的协议对赵国来说是不平等条约,迟迟不愿履行合同的内容。之后秦国单方撕毁条约,派五大夫王陵率兵再度攻打赵国。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超级大国,军事实力那叫一个强。秦军之所以能够这么超级无敌,跟长平之战中赵国经受的打击不无关系。为了惩罚拒不履行合同的赵国,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率二十万大军打到了赵国的首都,把邯郸围了起来。赵军躲在城内坚守不出,秦军毫无办法。

秦国军队击败邯郸外围的赵军后,赵成王龟缩到邯郸城内,储备大量的粮食和装备,利用邯郸厚厚的城墙,决心用“龟缩大法”击败秦军。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军事长官,他们期盼着能有一战成名的机会。对于秦将王陵来说,似乎是运气不好,公元前275年魏冉攻占了魏都大梁,他没有赶上。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了楚国首都的郢城,王陵也没有赶上。王陵天天盼着能有一场大仗,让他也如白起、魏冉一样享受一把明星待遇。

这次站在邯郸城下,王陵非常得意,此时秦军已经占据了邯郸周边的城市武安、皮牢。秦军士兵骁勇善战,况且秦军装备优良,作战技术先进,后勤保障充足,再加上自己这位高超的军事家指挥,想不顺利攻破邯郸、生擒赵王都难。想到这王陵仿佛看到了攻破邯郸、凯旋归国后的轰动场景,心里着实激动了一把。

首都邯郸被围,赵国内部乱成一团,本身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内一直没有走出长平之战的阴影,军队好像得了恐秦症。此时城内守军成分复杂,具体说多是临时征来的白发军和童子军。目前能和秦军有一拼的只剩下老将廉颇、乐乘这些老将了。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对抗,赵国仅靠软实力和虎狼之军秦军搞军事对抗,看起来有点悬。坚决不能让祖国大好河山毁在我辈手中,抱着这种爱国思想,赵王坚定信心,组织有生力量进行反抗。于是在雄伟厚重的邯郸城墙上,秦军惊奇地看到一队队腰杆挺直的赵国士兵,队列整齐地进行着战前的军事演习。

王陵指挥的“邯郸攻坚战”吹响了号角。此战清楚地表现出了王陵领导下的秦军先进的战略战术,他们的进攻方式合理而且有层次感,各兵种分工明确,对城墙和城门的破坏能力极强。考虑到赵国士兵的休假和休息问题,王陵还制定了三班倒的工作制度,采用人海战、疲劳战,准备一举击垮赵军。

赵军对坚守邯郸也信心满满。老将廉颇身披重甲,像一尊屹立的天神始终立在城墙之上,秦国如蝗般的箭雨也不能将他动摇分毫,领导带头,其他人当然不甘示弱,赵国的年老体弱者争先涌上城头,包括落石、滚油、火箭之类的招都尽数使用,坚决打退秦国的侵略。

战场上赵国军民人数虽少,装备较差,但凭借坚强的战斗意志,发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战斗的优良传统,拼命坚守邯郸。战斗持续了一个月,秦国士兵死亡人数高达数万并有五名校官级别的将领丧命,而邯郸城却没有攻下。

秦国看到赵国的奋起,对赵国是刮目相看,但没人能够阻挡秦国前进的脚步,一贯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很有信心的秦国坚信攻占邯郸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秦国看到赵国负隅顽抗时,就增强了攻势,然而赵国虽然处于劣势,苦苦支撑,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国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攻下邯郸,于是战场暂时陷入僵局。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万事万物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白起不懂哲学,当然也没有想到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然而深通哲学之道的秦昭襄王理论联系实际,把“邯郸攻坚战”和白起又一次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因为这件事解决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危机,虽然这种解决的方式是以白起丢掉性命为代价的。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怕白起再立新功,功高震主,便把他从前线招了回来,虽工资照发但免去军权,没了往日的威风,白起算是暂时退居二线。秦昭襄王本以为安顿好了白起,他可以放心大胆地攻打赵国,建立不朽功业了,谁料想,虽然围困了赵国首都,但战况和当时预期相差甚远,于是他又想起了白起。

这次邯郸攻坚战打响的时候,白起正在家里悠闲地撰写回忆录。作为一名驰骋战场多年的将军,在写作之余白起也时刻关注着前方战况,虽然将赵国的首都都包了饺子,却长时间不能搞定赵国,反而秦军损兵折将的情况越演越烈。白起叹了口气,王陵还是年轻,缺乏经验呐!

战争久拖不下,秦王才发现白起还真是有才,没有他打仗还真是搞不定。为了打赢“邯郸攻坚战”秦昭襄派人正式传达了准备换白起做围攻邯郸部队的总司令的愿望。去请白起出战,由于白起憎恨秦王忘恩负义的行为,对于秦王的再次起复命令,他坚决表示自己由于很长时间没上战场,武功尽失不能胜任。

虽然白起对秦昭襄王的这道军令不感兴趣,不过出于对祖国的忠心以及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他还是说了一些对秦王感谢的话。不过秦王要的不是这些,他无奈又让范雎去请白起。

范雎亲自跑到白起家告诉秦王想重新返聘白起的愿望,但遭到白起拒绝。范雎没有生气,因为他感觉到这是个好机会,便添油加醋地向秦王汇报,秦王怒了:寡人很给白起面子了,不要蹬鼻子上脸,不用这厮,照样能拿下赵国。于是让王龅代替王陵出战,谁知赵国军民拼死抵抗,秦军又遭大败。

秦王郁闷了,就算你白起真是传说中的战神,可我大秦人才济济,难道离了你白屠夫我们就只能吃带毛的猪肉了吗?越这么想,秦昭王越生气,就算你白起现在是神仙也不行了,是神仙不为我所用那就等于没用,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对不起,好的产品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别人用了我心里也不舒服。

在秦国将军眼中,白起是个不识时务的人。好不容易得到领导的关怀,让他官复原职,却坚决不从。其实白起坚持不肯重新担任秦军总司令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这场战争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白起虽然不肯重出江湖,进攻赵国,但怀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他特意给秦王分析战局:邯郸城墙坚固,易守难攻;赵国军民有着空前的民族凝聚力;秦军战况不佳,合纵抗秦组织会出兵援赵,手拉手抗秦;秦军远离本土,战线太长,如被敌人乘虚而入,国家危险。综合分析,秦国此战必败。

白起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基本功,为领导秦昭襄王做了攻赵战果预报,认为秦国必败。可领导都不爱听实话,白起的金玉良言,秦昭襄王却认为是危言耸听。堂堂大秦,难道真没有人能打仗?既然请不动白起这尊神,秦昭襄王只好派将领王龁顶替王陵去攻赵。白起最终为自己的忠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得到秦昭襄王的召唤,王龁屁颠屁颠地去做了邯郸攻坚战的总司令。秦昭襄王五十年,八月,王龁率军强攻邯郸。一个月内,城没攻下秦军却死伤过半。看到攻赵秦军失利,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率领几十万大军,从东、南两个方向合围秦国,赵国也由邯郸城内发兵接应,秦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

独领风骚好多年的秦国在多国部队的围攻下,从赵国大败而回,赵国趁机收复了河东几百里的赵土。秦昭襄王气得吐血,听到秦国战败的消息,一向对国家忠心耿耿的白起却丝毫没有感到悲伤,反而因兴奋情绪失控发了几句无关痛痒的牢骚,牢骚太盛防肠断,白起没断肠却因此断了头。

可能白起整天忙于砍人事业,没有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秦国战败后,他不但没有韬光养晦,反而对别人说出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类的风凉话。也可能是被秦昭襄王压抑太久,患上了轻度精神分裂症,还在公众场合出言挖苦秦昭襄王,以泄私愤。这样一来,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树混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君王更是爱惜自己的面子。听到部下汇报白起的种种危害社会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汇报,秦昭襄王立即下令:撤掉白起所有的官职。白起一气之下患上轻度脑梗,在床上躺了3个月才能下床。病愈后的白起觉得必须离开秦昭襄王这位是非之人,想回老家安度余生。

白起的老战友们听说白起准备离开咸阳回老家,秉承哥们义气大如天的教导,争相为白起送行。范雎听说这件事后,感到机会来了,他只用一秒钟回想了一下他和白起同志的传统友谊,就开始寻思,能不能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彻底解决白起。

俗话说:斩草要除根,不除是祸根。范雎在白起离开后又进言秦王,说白起心中不服气,恐怕日后会集结党羽意图谋反。秦王似乎已经把范雎当成了他的大师兄,事事认为范雎说得对,这次也不例外,便派使者追上白起,令白起以死谢罪。白起榆木疙瘩脑袋,显然已经被封建言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迷惑不轻,遂挥刀自刎。

范雎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以德报德,以怨抱怨。在范雎的一生中,像得罪他的人都得到了范雎的报复,都被穿了小鞋,而像帮助过他的王稽和郑安平都被范雎提拔做了大官。范雎这样的先秦游士奔走于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在求取金钱与名誉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如果说白起是个倒霉蛋的话,还有一个该死却没死的幸运者不得不说。秦国进行轰轰烈烈的邯郸攻坚战的时候,仍是赵国质子的嬴子楚又一次面临死亡的威胁。其实上一次秦、赵两国交锋的时候,已经经历过类似情况,也算是经验老到了,但让身边人感到疑惑的是,在这次死亡危机中嬴子楚好像比上次更加害怕了。

嬴子楚想起秦、赵开战就害怕,作为人质,他主要是担心赵国把他撕票,原来他是嬴异人,活着没人疼,死了没人爱。可现在的嬴子楚是经过暗箱操作后的大秦王朝太子妃的嫡子,秦国未来的继承人,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嬴子楚不得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秦国人民的。

秦国围困赵都邯郸后,嬴子楚面临被赵国杀害的危险,为了自己的生命和来之不易的地位,他决定要绝地反击,于是他找来了万事通吕不韦老板商量保命之法。嬴子楚先是想到给爷爷写信,让他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罢兵,结果被吕老板一票否决,理由是秦昭襄王不会因为顾及他这么一个太子接班人的性命而退兵。

单纯的嬴子楚为了保命向吕不韦求教如何脱险,当听到向祖国求援毫无作用之后,乱了方寸的嬴子楚向吕不韦承诺,这次如果能从赵国成功脱险,今后愿与吕老板成为同呼吸、同命运、同富贵的三同朋友。一句话说的吕不韦怦然心动,经过周密策划,吕不韦亲自设计了一个跑路计划,并决定和嬴子楚一起离开赵国。

在嬴子楚从赵国跑路过程中,金钱又一次发挥了它的魔力,吕不韦看到赵国的门卫工资普遍不高,成功地向邯郸城门的门卫行贿,由于看在这些钱的面子上门卫殷勤地放他们二人出城了。这次有惊无险的逃逸,结束了嬴子楚这辈子所有的悲苦,他在秦国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平静生活,安心地等待着令人期待的那一天。

从赵国成功跑回祖国的嬴子楚在自己的祖国生活过得优哉游哉,他不再费心为生存发愁,也不用再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不过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嬴子楚偶尔还会想起远在赵国的妻儿。想当初由于逃跑情况紧急,拖家带口可能降低逃生的成功率,嬴子楚只好选择了单独逃走。

身在赵国的赵姬比较烦,老公和老相好吕不韦都成功跑路,留下她和小嬴政孤儿寡母在赵国苦苦等待。要说赵姬还真是个独立女性,她没有绝望,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赵国的纠察队打起了游击战,躲过了他们无数次的搜捕。

嬴政因为没有父亲的缘故,从小就和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苦难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责任感。老妈赵姬虽然是个弱女子,但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为了嬴政付出了太多太多,老爸嬴子楚离家九年,在没有父爱的关怀之下,始皇帝的童年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这让嬴政产生了深深的恋母情结。

虽然嬴政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老爸的责任感不强,让他比其他孩子都早熟那么一点,但这仅仅为他的成熟带来了一点点优势,然而此时不足九岁的他,主要任务还是疯玩,于是他结交了一群好朋友,其中有高渐离,燕国太子丹等等,虽然他最终成了改变历史的人物,但此时他在赵国却是不折不扣的黑五类、狗崽子。

战国联合国军成功帮助赵国打败秦国,解了邯郸之围。赵成王很清楚这场仗打到最后,赵国已经是在用国家的意志力,才勉强支撑,如果没有楚、魏两国危难之中显身手,战争的格局可能就此产生变化。还是楚国、魏国够哥们呀!赵成王经常公开发出这种感叹。其实楚国和魏国的出兵,也都经历了无数的波折。

赵国首都邯郸经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打击,虽然秦国攻城的部队损失也很惨重,可依然不知疲倦地进攻,长此以往赵国前途黯淡。为了实现国家的持续性发展,赵成王经过和众臣子协商,一致同意求助外援。通过民主表决,想法向楚国和魏国求助被提到赵国议事日程上。

眼看赵国首都不保,赵成王首先想到向楚国求救。也难怪赵成王想到楚国,楚国由于处在沿海发达地区,远离战场,实力保存的还比较完整,有能力和秦国叫板的也就他了。但楚国和秦国是军事同盟国,为了赵国的安危,赵成王下诏让平原君去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国是个精彩纷呈的年代,明人辈出,在历史上有四个政治影响力巨大、享有崇高国际声望、又有众多崇拜者的超级人物。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四君子的荣誉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这四位都是国家的贵族,地位尊崇实力非凡,除了本身的治国能力外,还特别关注民生问题。他们自费在家建立收容机构,并提供“门客”的工作,阿猫、阿狗之类的人都可以去那里混个吃穿不愁。受益者人都是义务宣传员,很快江湖地位空前提高。

平原君被赵成王选中出使楚国搬兵救国,无奈之下平原君想从他资助的这些三教九流的人中挑选二十位能言善辩的死士,去帮助他劝说楚考烈王。别看这些人平时吹牛都不报税,关键时刻符合条件的只有十九个。正在平原君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第二十人站了出来。

平原君没事爱交些狐朋狗友,所以他的江湖朋友大概有几千人。这主动要求跟随平原君去楚国的第二十个人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不过很可惜,由于平原君平时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对这些普通的门客都没怎么交过心,尤其这次主动要求跟随的这个人,直到他自我介绍之后才知道这人叫毛遂,其他情况一概不知。

平原君见毛遂自己主动站了出来,便问他来了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平原君说道:三年了,就算是个狐狸也会露出尾巴了,这里也没人向我提过你,估计本事不大。毛遂答曰:我这叫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由于毛遂是个很有远大理想的人,再说他也是个厚道人,想到自己在平原君这也白吃白喝三年了,不替老板做点事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所以他没在乎平原君的冷嘲热讽,决定凭自己的独特本领说服平原君让自己随行,于是对平原君又是一顿忽悠,结果平原君同意让他凑个数。

平原君带领着赵国的求援小分队向楚国进发,到了楚国首都,拜会了楚考烈王。两个人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了友好交谈,楚考烈王肯定了楚、赵两国的传统友谊,重申邯郸是赵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发兵救赵的事情上,任凭平原君嘴皮子磨破,楚考烈王都无动于衷,一直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

平原君劝说楚考烈王发兵救赵,谈判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毫无结果。平原君很执著,准备想办法再好好劝劝楚考烈王,可站在一旁的门客毛遂不干了,他早上没吃早饭,此时已是饥肠辘辘,实在是忍受不住了。抱住成不成别耽误吃饭的想法,毛遂豁出去了,开始了一段永留史册的对话。

毛遂看到在发兵救赵的问题上,楚考烈王不明确表态,心想:看来平原君不一定能搞定楚考烈王,非我出马不可了,他快步走上前对楚考烈王说:“赵国本来想帮楚国一把,楚国怎么扭扭捏捏的?”楚考烈王虽然知道不和傻子生气的道理,可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楚王被毛遂一顿嘲讽,当时就骂道:我和你老板说话,你算什么东西,这有你说话的资格吗?毛遂听后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大声叫道:大王,你现在敢乱叫,只是仗着人多罢了,不过你人再多,但也快不过我的剑,信不信我现在拔剑你现在就得死在我的面前,别把话说死,别把路走绝。吓得楚王不敢再言语。

毛遂又讲道:打狗也要看主人,当着我老板的面,不要骂我,要给我们老板足够的尊重。话说商汤和周文王一开始都是只拥有屁大的一块地方。但最终他们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容人的气量,目前秦国攻赵,难道就不会攻楚吗?

毛遂为了成功打动楚考烈王出兵救赵,他告诉楚考烈王赵国之所以向楚国搬兵,除了赵国的确需要楚国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赵国想帮楚国洗刷两个耻辱:楚怀王被秦国俘虏,最后客死异乡;楚国的郢都被白起夺走,逼得楚国迁都。国仇家恨任何一条都应该去和秦国拼一拼,而现在秦国国内空虚,正是最好时机。

毛遂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楚王忽悠得幡然醒悟,其实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先人在秦国人面前受到的屈辱,可考虑到楚国与秦国的军事差距,他一忍再忍,这次几国联手攻打士气低落的秦军,胜利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不但卖给了赵国人情,还能报仇雪耻,于是他与平原君喝了血酒,歃血为盟。

毛遂是个有个性的人,打人专打脸,当众回顾了楚国被秦国侵略的屈辱历史史实,把楚考烈王说得无地自容,国恨家仇都放着不报,是太窝囊了。楚考烈王就委派春申君,率军奔赴赵国的前线。毛遂作为一个小人物,却改变了历史,因此留下了“毛遂自荐”的成语,也为无数求职者找到了主动出击的历史依据。

就在平原君劝说楚国出兵的同时,赵成王也给魏安釐王发出了求救信号。虽然赵成王对楚国救赵没有把握,但对魏国,他觉得肯定能搬来救兵,因为赵国和魏国有亲戚关系,魏国信陵君是平原君赵胜的小舅子。果然看着这层关系的面子上,魏安釐王毫不犹豫就派大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

秦昭襄王接到线报,魏国成立抗秦援赵志愿军,以晋鄙为总司令救赵,秦国马上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为了阻止魏国援赵,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釐王,说打完了赵国就去灭魏。利益面前,亲戚就不重要了,魏安釐王思前想后,考虑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魏国的主题,就下令让晋鄙驻守邺城,停止前进。

魏安釐王别看治理国家不怎么样,可厚黑学倒学得不错,秦国威胁他退兵,他在恐惧中玩了一个花招,并没有让晋鄙撤军,而是驻扎在前线邺城,让晋鄙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随时观望战果,准备坐山观虎斗,等到两败俱伤再找机会收拾残局。

魏安釐王打消了救赵的念头之后,赵王便向他小舅子魏国公子信陵君求救。信陵君看到姐夫有难,如坐针毡,反复回忆往日的亲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信陵君不愧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看到魏安釐王准备坐等渔翁之利,他等不下去了,毕竟姐姐、外甥、外甥女都在邯郸城内,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信陵君失去了理智,他决定率领自己的上千门客,自费救赵,并决心去创造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信陵君自费抗秦救赵的想法一经公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个叫侯嬴的门客找到了他,坚决否决了他这种疯狂想法。信陵君向侯嬴问计,侯嬴采用启发式教学,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告诉信陵君救赵的关键是要有军队,控制军队的关键是要有兵符,只要能从魏安釐王那里得到兵符,就实现抗秦救赵的目标了。

门客候嬴循循善诱,告诉信陵君解救姐姐等亲人的捷径,但急迷心窍的信陵君有点不开窍,高声对候嬴说:“我要是有兵符,我还用得着带手下去拼命么?”侯嬴是个聪明人,小声把自己的“坑、蒙、拐、骗、偷”处事五字真言毫不保留地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恍然大悟,急忙挑选心腹小偷秘密行事。

信陵君依照候嬴的五字真言派人去偷兵符,可派谁去呢?平时积德行善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积极作用,信陵君想到一个人,具体说是一个漂亮女人——魏安釐王身边的宠妾如姬。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凶手却一直没有归案,最后是信陵君手下的门客抓获的。如姬多次要求为信陵君做些什么,信陵君决定给她一个报恩的机会。

很快信陵君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兵符,当即就心急火燎地要往邺城调兵。看到老大头脑发热,冷静的侯嬴又向信陵君献出了关键的一计,就是这一个计策让信陵君救赵成为了现实。

信陵君得到虎符之后,信心满满,顾不上收拾行李便要出发,侯嬴又拦住了他,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你虽有虎符可以调动军队,但晋鄙是否相信你还在两可之间,为以防万一,你可以带上我手下的屠夫朱亥,如果晋鄙有所怀疑,拒绝执行命令,你可以一手拿着虎符,然后命令朱亥直接将晋鄙肉体消灭。

正在邺城的晋鄙接到了信陵君调兵的兵符,果然不出侯嬴的意料,晋鄙很怀疑信陵君兵符的来历,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不交出兵权。恐怖分子朱亥出场,一锤砸烂了他的脑袋,可怜的晋鄙不是死在了战场上,而是被自己人干掉了。兼职杀手朱亥也因此成了第一个留名青史的屠夫。

虽说信陵君有时候有些冒失,但治军挺有一套,他令父子同在军队的,父亲回去,兄弟同在军队的,哥哥回家,独生子在军队的,回家侍奉双亲。如此人性化的士兵挑选机制,让信陵君的威望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且军士们比较感激信陵君的恩德,待在军队的更加卖命了。就这样他得到整编军士8万人。

邯郸之围中,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无忌,赵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出来3个,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解除邯郸之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出来三个公子呢,赵国力量逐渐强大,而秦军的长期作战导致将士疲惫不堪,最后秦军大败,2万秦军全部投降,解了邯郸之围。

客观地说赵国能够在邯郸之围中脱困,毛遂和侯嬴功不可没。应该说历史是非常精彩的,小人物往往能够成就大事情,有时甚至是改变历史格局的事情。有太多推动历史前进的大事,往往都是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