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2)
对于秦国来说,偶然的战争失利动摇不了它的根本,因为秦国在秦昭襄王的治理下,国内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百姓幸福指数不断飙升,对外由于是军事超级大国,环顾四野,没有任何国家不生出畏惧之心。但秦国再强大,秦昭襄王只能称王,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个挂名的领导周天子,这让秦昭襄王感到特别不爽。
虽然实力足够强大,已经具备当老大的资格,可还是时刻被名义上的周天子给压制着。秦王心里早就有了想法,想当初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害,平王继位,但是这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高帅富更不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为躲避犬戎,平王带着全家老少迁都洛阳,东周历史正式开始。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而现在作为败寇的平王日子也并不好过,周王室在东迁后地盘一天天缩小,继位后的周平王虽然不学无术,却每天对花天酒地的日子特别感兴趣,再加上管理能力有限,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国势因而更趋衰落。
时至战国,风光一时的周王室只占有都城洛阳及其附近的一片土地,号称国家主席的周天子充其量也只是个县长而已。但是越来越弱的实力并没有获得其他集团的怜悯,然而就算是已经这样了,管理高层也不消停,还要嚷着喊着闹分家。终于,小小的周王室又进行了分裂。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继位,由于裙带关系,他弟弟姬揭于获封西周桓公。桓公的孙子惠公继位后,又封他的小儿子班于洛阳东面叫巩的地方(今河南巩县),号为东周惠公。至此,东周、西周政权正式明确了起来。本身就日渐式微的周从此综合国力就更加不济了。
有种说法叫“亲兄弟,明算账”,这在东、西周这段历史中体现的也淋漓尽致,哥儿俩经常为了些小矛盾小利益互相攻战、兵戎相见,而真正伤不起的是周王室,土地被这哥儿俩打着打着就打到了别人手里。到了周赧王时期,人穷志短的他更是落魄无比,甚至连容身之地也没有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分裂能像细胞分裂一样就好了,分裂后有独自的细胞核,然后慢慢发展壮大。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分裂之后的东西周不仅没有发展壮大,反而为了细胞核的事儿也争来争去,这个细胞核便是象征周天子权威的九鼎。西周最终笑到了最后,留下了这枚传国玉玺。
在周王室高调衰落时,此消彼长,这种一反一正的局势迅速使秦国获得了成长。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却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在秦国内部,武将云集,各国面对秦国大家无不闻风丧胆,而文臣中由于嬴政注重人才的培养,又四处聘请有才之士,所以一时间秦国成了各国的楷模和榜样。
想当年,犬戎肆虐,幽王被杀,是秦襄公挺身而出,率领骁勇的秦族儿女,顶住了犬戎的进扰攻掠,并护送平王一行顺利东往洛阳,重建国都。而当时的平王虽然管理能力有限,但混江湖那么多年,为人仗义,江湖口碑一直都不错。别人对他的坏他不一定能记得,但是要是对他好,他也绝对够意思。
秦襄公因大功获封诸侯,外姓人被封侯,可以想象秦国的发家史有多么艰难曲折,既然是诸侯,那一般是有封地的,秦家也因此获得了昔日周族的聚居地沣、岐一带,秦襄公不仅成了国家级公务员,还意外地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房地产开发商,有此双重身份,为以后的圈地、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鹃鸟能够实现鸠占鹊巢,当然秦国也能凭借手中大把的钞票灭掉周,400多年后,因功受封的秦襄公的子孙们日益强大,不但对过去的历史绝口不提,而且绝灭了由周平王传了22世的天子“龙种”。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是多么重要,人生来就是靠奋斗的,否则终将被淘汰。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耳顺之年的秦昭襄王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收到了一份大礼,名存实亡的东周王朝向秦国投降了,以前的领导周天子以后成了他的下属。秦昭襄王感到特别惬意,几代秦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自己的任期内成了现实。
周天子作为各诸侯认可的合法国王,经过代代世袭,到战国时期掌门人大都武功低微,掌门令很少有人听从,门下舵主秦昭襄王早想凭借自己的取代周天子。公元前288年他就曾经强行篡过一次位,但周天子虽武功不济,但祖上余威仍在,秦昭襄王遭到各国一致反对,很快就结束了这场闹剧。
作为诸侯王,秦昭襄王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对天子的种种福利待遇羡慕得紧。当时的东周天子常常工作不作为,诸侯听令者不多,而秦国是诸侯国中的超级诸侯,除齐国外没人能和他抗衡。自信的秦昭襄王很想过一把皇帝瘾,于是他通过和齐国的沟通,齐湣王和他一拍即合,相约称帝,齐王为东帝,秦王为西帝。
因为称帝的事秦昭襄王特别闹心,自己修养好,军事实力强大,却始终做整天无所事事的周天子的下属,有点想法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灭掉周王朝,称帝也只能先从名号上过过瘾。哪想到就连这种臭美也仅仅只持续了一个月,就被当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苏秦,以名不正、言不顺为由,分化瓦解了齐湣王。
战国后期的苏秦可是个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知名度非常的高,不过名人都有出名的原因和能力,苏秦竟然出名到能干预君王的称帝事业,这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我们好奇地了解苏秦的历史,发现非常简单:苏秦,男,出身贫农,特长是极尽挑拨之能事。
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奇遇。穷苦出身的苏秦也有奇遇,就是他的老师鬼谷子,学历不高的苏秦偶然间得到了鬼谷子的赏识,他跟随这一代奇人学习了纵横捭阖之术。这种纵横捭阖之术,虽然不能像将军一样驰马沙场,也不能像剑客一样一剑封喉,但却能“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以优异的成绩从恩师鬼谷子创办的鬼谷子军事专业学院毕业后,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寻找能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开始在各地游荡,得着机会就露一小手,以便得到某位君王的认可,他先后去了战国七强中的楚国和秦国,自信地告诉这些国家国王自己能助他们成就大业,结果都被人当众轰走。
苏秦的求职之路是坎坷而又屡遭暴力的,苏秦很纳闷,自己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我有着远大志向,一直以辅佐君王成就天下事为己任的呀,为什么都看不上我呢?最后苏秦自己找到了答案:自己虽然很有才,但帝王心术神鬼难测,每次都说出君王们的心事,就相当于在公众面前公布他们准备称霸诸侯,才导致没人敢用自己。
急于施展才华的苏秦由于锋芒毕露,虽是一匹罕见的千里马,却遇不到伯乐。苏秦一心想做大事,想不到竟面临着饿肚子的风险,怀才不遇的苏秦整天用“头悬梁、锥刺股”来折磨自己。其实苏秦不必难过,这段艰难的求职之路是他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很快他就会受到上天的垂青。
苏秦求职四处碰壁,心理素质不佳的他患上了心理疾病,还好他及时咨询了医生,慢慢恢复了正常,可是求职心理发生了改变,他主动降低了门槛,到燕国这个小衙门谋了个差事。苏秦抱着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决心帮助小国抵御大国的称霸,从而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强大。
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相约称帝的时候,苏秦正在燕国做着高级公务员,此事发生后苏秦分析:齐、秦两国同时称帝,绝对不能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解释,这充分说明两个大国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不管他们如何协商,强强联合的结果都是会形成超强的垄断集团,这对其他各国尤其是燕国这样的小国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
苏秦看透了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称帝后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明白两强称帝后一旦结成同盟,燕、韩、楚、魏、赵被瓜分在所难免。权衡利弊之后苏秦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对齐、秦两国挑拨离间,两国一旦对立,就必须拉拢中间势力,那时候弱小的诸侯国不但消除了危险,反而会成为两大国眼中的抢手货。
为了天下弱国能头顶一片湛蓝的天空,苏秦向燕王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请求领导批准自己出使齐国,挑拨齐、秦两国关系。在燕王的支持下,苏秦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劝说齐湣王的任务,实现了给齐、秦两国之间制造了裂痕的目的,可苏秦的宣传让其他国家彻底了解秦、齐两国的野心,结果导致了战国彻底的混战。
在苏秦甜言蜜语的劝说下,齐湣王放弃了皇帝的名誉称号,不过齐湣王却不是个厚道人,他很有政治想象力,认为可以利用称帝事件好好打击一下秦国。齐湣王通过各种渠道宣告称帝是受了秦国的迫从,自己是追悔莫及,为了替领导周天子打抱不平,他决心现身说法,还原真相,将秦国的狼子野心昭示天下。
齐湣王想在称帝事件上做文章,就借口为周天子维权,联合诸侯声讨秦国。但齐湣王还是江湖经验不丰富,根本没有意识到他面临的诸多困难:首先,秦国的实力和齐国相当,一旦搞对抗容易形成两败俱伤,其次,各国情况复杂,由于齐国地缘政治的特点,攻秦必须借道别国,这些国家未必对齐国大军放心。
在齐湣王心目中,借为周天子维权的名义组织成立抗秦联合国军,不是以打击秦国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抬高自己和齐国的国际地位,通过号召韩国、赵国、燕国、魏国同时向秦国进攻,从而增强齐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是真正和秦国开战,他肯定不干,因为那只能增强韩、魏、赵三国的势力,对齐国没有好处。
得到齐湣王的召唤,韩、赵、魏三国举双手赞同跟随齐湣王攻秦,傻子都会算这笔账,跟随身强力壮的老大一起去攻打另一位身强力壮老大,肯定比同时受两位老大的欺凌要合算的多。况且秦国如果遭受重大打击,综合国力肯定会倒退,此消彼长等于给了他们更大的生存空间!
作为挑拨离间秦、齐两国关系计划的发起者和实施者,燕国更是有着攻秦的理由和需求,当然也支持齐国攻秦。齐国胜利的话,作为战胜国燕国肯定能分一杯羹;如果秦国有能力展开反击,齐国倒霉了,燕国和秦国的领土并不接壤,根本不用担心秦国的报复,参加这样的军事行动,燕国怎能会不同意呢?
然而由于是利益的结合体,这场联合行动刚开始,各国就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五国联军和秦军耗了一段时间后,进攻的、观望的、拖后腿的都出现了,步调难以统一,当然不会有什么成效。韩、赵、魏最终也头脑清醒了,长期下去,利益是没有的,得罪秦国是一定的,五国联盟开始同床异梦的生涯。
还是赵国领导最机灵,看到五国联军失败的必然性,首先派了部长以上级别的高官,跟秦国首脑进行了秘密会晤,会谈中赵国讲述了秦、赵两国的传统友谊,说明了这次联合攻秦赵国的无辜,强调了齐国的威胁是这次糊涂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了表示诚意,赵国愿意在五国联军中作秦国的内应,配合秦军的反侵略军事行动。
面对赵国在对抗中向秦国示好,国际社会颇有微词,都认为赵国的行为是投降主义。其实为了保证赵国的利益,赵国只有挑拨秦、齐之间的矛盾,逼迫齐国认真攻打秦国,毕竟赵国长平之战后军事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想再和秦国搞军事对抗只能借助他国的力量了。
其他国家听说赵国和秦国亲密接触之后,一边谴责赵国的不仗义,一边效仿赵国,去跟秦国进行了接洽这样的歪风邪气,彻底瓦解了五国联军的战斗意志。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国都认为再打着攻秦的幌子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还不如早点回家。五国联军正式解散,齐国也在这次攻秦中和各国都结下了怨恨。
五国联合攻秦的闹剧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联合攻秦并没有对秦国带来实际的伤害,但秦昭襄王仍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一直对齐湣王组织五国联军的举动怀恨在心。公元前284年,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在秦昭襄王诚恳的威逼利诱之下,秦国出面组织秦、韩、魏、燕、赵、楚六国联军,正式向齐国开战。
六国联军伐齐之前,秦国军事委员会做出了详细的战前分析,秦国总结了上次齐国伐秦失败的原因,最终认定是齐国的信心不够坚定,才最终导致联军离心离德。秦昭襄王吸取了齐国失败的教训,主动放弃了六国联军的主导权,通过暗箱操作,推举燕国的大将乐毅为联军总司令,表明秦国攻齐的坚定态度。
在六国联军伐齐战前总动员会上,秦昭襄王作为德高望重的领导,代表各国诸侯王讲了话,在表明秦国在此战中的决心之余,引用上次联军攻秦的失败战例,侧面警告各国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否则事后秦国会给他点颜色看看。秦昭襄王高水平的演讲使各国免除了后顾之忧,都齐声表示愿意甩开膀子跟着秦国干。
这次秦国组织的六国联军完全是明星阵容,军中将星如云,燕国的乐毅、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白起,这些将领的加盟可以说是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最豪华组合。反观齐国,长年征战令将士非常厌倦战争,国内经济疲软,综合国力不断下降,外汇储备空虚,外交更是一塌糊涂。因此这场战争没开始就已经决定胜负了。
六国联军雄赳赳、气昂昂,挥师东进伐齐,正如战前指挥部的预料,齐军在济水对六国联军进行了疯狂的阻截。这也难怪,齐国处在东部的平原地带,明知道兵法中据险而守的道理,可是国内无大山大川之险可以阻隔敌人,只有济水还勉强算得上有险可依,因此齐国在此集结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兵力,誓死坚守最后的防线。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人心相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齐军本来就对战争有反感,这次为了保卫家园,有心抗敌,但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六国联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涨,在乐毅将军的率领下,强攻济水。名将的军事才能就是不一般,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济水西岸防守的齐国部队全军覆没。
由于齐国在济水之战中投入了绝大部分的兵力,战败后齐国军事实力几乎消耗殆尽,很难再对六国构成威胁了。然而韩、魏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打起了退堂鼓。秦、楚两国也想保存齐国的实力牵制其他几个小国,于是六国就地分赃,撤兵回国了。
齐国看到六国联军分赃之后解散回国了,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躲过这一劫了。齐国高兴得太早了,联军虽然解散了,但由于联军中的燕国没有撤兵,这次六国行动,由燕国的名将乐毅做总司令,作为那个时代的久负盛名的将军,乐毅有着对战局、时事敏锐的洞察力,由于乐毅的坚持,齐国最终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燕国名将乐毅在六国联军伐齐之后,没有随其他国家退兵,而是上书燕王,建议燕国痛打落水狗,继续对齐国进行打击。乐毅知道,六国伐齐只是打击了齐国的有生力量,但齐国的家底还很深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不巩固战果,乘胜追击,等到齐国喘口气之后,肯定会对参战各国做出难以预料的报复。
乐毅不愧为军事方面的专家,齐国新败之后,他前瞻性地认为要想避免齐国战后疯狂的报复,应该一鼓作气扩大战果,尽可能地攻占齐国,最不济也要把齐国两条腿打残废,让它永远站不起来。乐毅的老板燕王和他不谋而合,也认为这是燕国崛起的大好良机,就下令乐毅全权做主,乘胜彻底击垮齐国的有生力量。
燕王和乐毅都认为应该继续打击齐军,于是在其他五国退兵之后,乐毅率领燕军,一举拿下齐国的70多座城池,打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吓得齐王落荒而逃。最后在多国斡旋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乐毅被迫率军回国。这次燕国单独攻齐岁没有完成灭亡齐国的使命,但也彻底动摇了齐国根本,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不管是齐国组织攻秦还是秦国组织攻齐,两次事件的导火索都是因为秦昭襄王想过把称帝的瘾。人生的第一次往往很难忘,秦昭襄王第一次称帝所引发的两次战国大战让他感触良多,这次称帝的失败为他以后的独霸诸侯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让他明白了关乎国家兴旺、民族富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只能靠自己单干才能实现。
东周王朝的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姬延是个有理想、没能力的热血青年,他接替老爸掌管周朝时周王朝已经是夕阳国家,他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治下仅仅3万多人口。反观他的名义下属,随便挑出来个诸侯国,都比他实力强大。不过周赧王姬延作为理想青年,整日想要恢复周朝以前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