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5)

在始皇帝焦急的期待眼神中,尉缭献出胡萝卜加大棒的统一六国之策,始皇帝深以为然,制定了先从内部将六国分化,然后再展开军事打击的战略步骤。尉缭对六国的灭亡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令人不解的是,尉缭作为一名外籍人士,为何如此心狠手辣,急切盼望始皇帝能尽早统一六国呢?

尉缭认为,纵观战国时期,老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幸福指数每况愈下,生命安全很难得到保障,这所有的根源都在于国家间无休止的战争,自己如果能施展才学,帮助其中一国一统天下,群众的这些痛苦就不复存在了,而这个国家最合适的就是秦国,因此在他心目中,助秦国灭六国,其实是救六国。

尉缭为了天下苍生,摒弃狭隘的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全心全意帮助始皇帝统一六国。他的这一行为不但没有人理解,还受到了六国百姓的指责谩骂,尉缭没有退却,就这样,秦王嬴政在一帮文臣武将的辅助之下,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宏图大业。

在秦国最终整合六国、一统天下的时代,很多外籍人士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去表现最为出色的李斯、尉缭两位技术技术型人才外,还有很多操作型人才,比如:王翦、蒙恬等,正是有了这些管理人员的奔走效劳,嬴政才能顺利扫除各种障碍,最终实现统一的伟大目标。

有规划、有管理、有实力,当时的秦国已拥有了所有战备条件,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恰在此时,赵国的处境暴露出的弱点给秦国吹了一股强劲的东风。为了防备匈奴,赵国成天累死累活地修筑长城,而后院的燕国也不是省油的灯,净干些落井下石的事儿,腹背受敌的赵国境遇可谓是相当落魄。

赵国的赵悼襄王时常回忆自己的榜样赵武灵王的光辉业绩,也难怪他只能靠回忆做一做大国的美梦了。最近几十年来,秦国可劲地欺负赵国,现在赵国已经没落为世界二流国家了,想到这些赵悼襄王就觉得自己窝囊,他不住地感叹:如果自己能像前辈赵武灵王那样具有雄才大略,那该多好呀!

遥想当年的赵武灵王,那可是个复合型人才,既是军事家、政治家,又是战国著名的军事服装设计师。他第一次显露自己的实力,是在他老爸的葬礼上。赵武灵王的老爸赵肃侯去世后,根据惯例,国家君主新丧,各国都会派出吊唁团前来吊唁,顺便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赚一些便宜,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赵肃侯生前是个性情中人,他的宗教信仰就是武力是显示外交强弱的唯一标准,在他当政的那些年中,赵国到处寻衅滋事,因此赵肃侯的人缘极差。听到他的死讯,魏惠王振臂一呼,各国纷纷响应,联合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准备顺便在吊唁老朋友的过程中去赵国狠狠占一把便宜,以解往日之恨。

面对各国不怀好意的吊唁活动,赵国新君赵武灵王没有慌张,虽然他才十五岁,却像个成熟君主一般沉着冷静地找出了各国的软肋,组织手下逐个击破,最后成功挫败了五国的不轨行为,赵武灵王经受住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考验,受到了赵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后来能取得辉煌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国组织五国联盟攻赵,赵武灵王用重金贿赂越国,然后让其攻打楚国,楚国自顾不暇,退出了五国联军;他又忽悠楼烦强攻燕国,燕国腹背受敌,无奈之下和赵国签署和平协议;燕、楚两国退出攻赵联盟之后,赵国又以利益共享为诱饵,联合韩、宋两国,共同抵抗联军。就这样三管齐下,五国联盟瓦解。

赵武灵王不但具有超强的军事组织才能,而且还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国际主义者,他结合赵国军队现状,设计出了适合赵军使用的胡族的服装体系,既提高了赵军衣着品位,又使赵国男人免受穿着裙子之苦,这项着眼于多民族交流合作的新潮服装引进与探索,为中国多民族之间的融合沟通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任期之内,消灭了威胁赵国统治的中山国,打跑了骚扰赵国边境的胡林,重组了资源丰富的楼烦政权,赵国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强国,甚至连秦昭襄王继位都是在赵国的秘密援助和安排下进行的。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今日赵悼襄王时期,庞大的赵帝国只剩下邯郸附近的一丁点地盘了。

相对于赵国的辉煌历史,燕国显得始终平淡无奇,但燕国也是个有个性的国家,他的个性表现在脾气最古怪上。燕国地处老少边穷地区,想往中原发展,赵国和齐国又不同意,所以燕国一直贫困弱小,但弱小的燕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夹缝生存原理让他疲惫不堪,战国每次战争都能看到他弱小的身影。

在国际社会,燕国给自己国家定位于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燕国甘愿被各位老大们当枪使,这样可以因成为大国间互相牵制的棋子而受到重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秦国逐渐一支独大,没有国家可以和他抗衡了,燕国也就失去了在左右逢源中谋求利益的机会,这样燕国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小了。

在历史上,秦国就对自己的邻居赵国很感兴趣,根据地缘政治学理论,一直梦想雄霸天下的秦国发现,只要吞并了赵国,秦国就能实现北接燕国,东至齐国,中围韩、魏,南通楚国,这对秦国的雄图大业非常重要,这是这个原因,秦、赵多次开战,赵国虽屡屡失败,可赵国也是大国,想彻底消灭还要费一番功夫。

秦国想灭掉赵国,于是就派人与燕国联系,目的为保持远交近攻。赵国看透了秦国的计谋,就直接派人去秦国谈判,承诺只要秦国不欺负赵国,赵国愿自费对燕开战,战后利益全部归秦国所有。有这等好事,始皇帝如果不答应真是脑子进水,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燕国成了两国交易的牺牲品。

公元前236年,赵国迫于无奈,武力进攻燕国。为了师出有名,赵国再次喊出了雪“邯郸被围之耻”的口号,由于这次又兼顾着吞燕奉秦的使命,赵军的战斗力格外高涨,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拿下了燕国的貍城和阳城,根据协议规定,赵国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从燕国掠夺来的物资献给秦国。

客观地说,赵国攻打燕国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他除了想通过这一手段阻止秦国对赵国的攻击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燕国的战争,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发展壮大赵国的力量,甚至把战利品献给秦国也是为了迷惑秦国的一个举动,他的最终目的是灭掉燕国之后和秦国进行一场大决战。

燕国糊里糊涂地受到了赵国的进攻,一直到赵国军队开到燕国国内,燕国也没明白过来,本来是秦国和燕国联合攻打赵国,怎么又变成赵国攻击自己了,看来国际形势实在是变化万端、风云莫测。但既然别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还得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才对,燕国想来想去又将目光对准了秦国老大哥。

燕国准备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却找不到去秦国的合适路径,借道韩、魏吧,韩赵魏本身是一家,人家也不让,想来想去要去秦国只剩下赵国这一条,燕国的使团只好顶风作案,取道赵国,结果赵国以非法入境罪扣留了燕国使者。

面对去找秦国求援的燕国使者,赵悼襄王当然不会让他们再去秦国,他以邀请使者团在赵国旅游为借口,留下了使者,有理又不失感情。可燕国使者发扬苏秦遗风,一顿忽悠,阐述了如不放人就会破坏秦、赵联盟的悖论,赵悼襄王脑子本来不太好使,这些悖论让他更迷糊了,于是他迷迷糊糊地放燕使去了秦国。

燕国使者既然能忽悠赵国放行,当然也能忽悠秦国出兵攻赵。始皇帝和燕使会晤之后,认清形势,发觉让赵国攻燕其实是中了赵国的圈套,只能在此时和燕国两面夹击攻击赵国才是上上之策。秦国出于自身利益,再次单方面撕毁协议,派出两路大军,互为掎角之势,浩浩荡荡地杀向赵国。

秦国派王翦、杨端从西路进发,桓齮从南路进攻,两路大军齐头并进,进攻赵国。对于这些大将来说,去赵国打仗是熟门熟路,而且对赵国的兵力部署、战术应用、人员素质都一清二楚,仗打起来那是相当轻松,很快攻取了赵国九座城池。

首都邯郸告急,正在燕国大肆抢掠的赵将庞煖急忙调转马头,回国救援,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秦军已经将赵国南部的广阔平原变成了秦国新的军事基地,这就意味着秦国彻底切断了赵国同魏、韩的联系,而秦军的后勤补给完全可以依靠赵国供给,赵国首都邯郸再也无险可守,变成一座孤城。

不管赵悼襄王的能力如何,要论自觉性,他还是素质较高的,当他看到祖宗的江山将要败在自己手中,自觉地两腿一蹬,到阴间找祖宗谢罪去了。这可愁坏了他儿子赵幽缪王,老爸把祖宗基业传给了自己,可传下来的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看来自己注定要做老爸的替死鬼,承担起亡国之君的罪名。

赵王迁史称赵幽缪王,他是真正的受命于危难之中,以前多次申请担任赵王职位,都被老爸骂得狗血喷头,这次眼看秦军将要打到邯郸,老爸才让位。不过赵王迁还是暂时保住了祖宗基业,因为秦国考虑到赵国掌门人刚刚上任,赶尽杀绝有损名声,再说秦国在南方还有事需要处理。

公元前235年,魏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起因还是秦国,魏国景湣王是个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的有心人,秦国攻赵之后,他实地参观了赵国的惨样,魏景湣王认为赵国的失败在于没能早点吞并燕国,魏国目前如果要不重蹈赵国覆辙,就应该及早下手吞并楚国,建立起一片抗秦根据地。

看到秦国在赵国的军事恐怖主义,魏景湣王决心攻打友邻楚国,原因有三个:楚地地形复杂,战略位置重要;楚国是个软柿子,人民害怕战争,士兵战斗力不强,战斗素养较差;楚国政权把持在阴谋家兼人贩子李园手中,国内政局不稳,如果打着为楚锄奸的口号,可以争取到很多人的支持,也可以暂时迷惑秦国。

始皇帝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不是幸运使然,而是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魏国对楚国的小把戏中,始皇帝看到了其中的不和谐的因素。面对魏国的拙劣表演,始皇帝思来想去,觉得以目前情况分析,此时发兵攻魏是下下之策,助魏攻楚才是上上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伤亡耗费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看到魏国侵略楚国,始皇帝没有帮楚国打抱不平,反而要帮助魏国,他认为如果秦国伐魏,必然会损耗魏国和秦国的军事力量,楚国坐收渔人之利,实力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对比魏国和楚国,魏国不过是暂时得势的小人,不会兴起大波浪,反而是楚国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会给秦国带来无尽的伤害。

秦国通知魏安釐王,想派兵助魏攻楚,魏安釐王不太情愿,因为这样一来,魏国部队的后面,就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的秦国监军,倘若魏国攻楚不利,秦国到底打谁还是个未知数,但以魏安釐王的智商,抓拍脑袋也想不出拒绝秦国的理由,只好违心同意秦国要求。于是秦国与魏国合兵一处,攻打楚国。

始皇帝派兵协助魏国攻楚,一方面可以了解魏国军队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魏国去试探楚国的能力,巧妙的计划只有碰到能完美实施计划的人才能成为成功,可惜这次始皇帝没有用到这样的人才,最起码这次伐楚行动的秦军总指挥辛梧不是,由于辛梧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最终导致这场战争惨淡收场。

秦国大将辛梧这次派到楚国战场上担任伐楚的秦军指挥,明眼人都知道是让他镀金来了,这样的只赚不赔的买卖实在太难得了,本来秦国的作战目标是静观其变,伺机而动,力争在秦国努力下让楚、魏两败俱伤,而辛梧要扮演的就是渔翁的角色,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能砸到辛梧头上,不能不说他是个幸运儿。

听说秦、魏联合伐楚,楚国令尹李园没有惊慌失措,根据他多年阴谋诡计的经验,他想出来利诱秦国总指挥辛梧的办法来解决危机。李园亲自出马,化装成楚国说客,以秦将井忌为鉴,提醒辛梧如果秦军得胜,秦、楚修好之后辛梧肯定性命难保。出于同情心和好事做到底的考虑,李园为辛梧设计了按兵不动的妙计。

辛梧采纳楚国好心人的建议,迟迟按兵不动,直到半年后才发兵攻楚。为楚国争取到了组织防御的时间,楚国也因此暂时免遭了灭国的危险。李园凭借阴谋诡计,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楚国的命运,成为楚国有胆有谋的不世之臣。最可怜的是辛梧,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名将的序列,却被李园硬生生地拉回地狱。

纵观战国大局,唯有秦国独好,始皇帝摆平了魏、楚、燕等国的各项事宜后,又把目光对准了赵国,由于地缘政治的需要再加上赵国自身能力的缺陷,始皇帝打算把赵国当作他统一六国的突破口。公元前234年,始皇帝任命大将桓齮为灭赵总指挥,正式出兵伐赵,桓齮也意识到了领导的决心,他发誓不破赵国终不回。

赵国平时疏于军队建设,外围防守松懈,面对秦国攻击,毫无还手之力,桓齮大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城略地来到赵国北大门武城,没想到在武城遇到了赵将扈辄率领十万大军的支援。听到赵军数量,桓齮开始有点小紧张,但几天之后他就明白了,原来赵军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赵将扈辄根本就无回天之力。

赵王迁在危难关头派贪生怕死的扈辄去抵挡秦国进攻,国家生死存亡任用庸才,难道是赵王迁被秦国进攻吓傻了?扈辄这样胆小如鼠的将领赵王迁都能用,是因为赵王迁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在赵国对抗秦将领的任命上,不是以能力的大小作为考量的,而是以谁能听赵王迁的话做标准的,这也跟赵国政局有关。

赵王迁接替老爸坐上赵王位置后,一直地位不稳,因为赵王迁本不是赵国法定继承人,因他老妈受宠赵悼襄王废长立幼,他才有今天,所以很多人不服气,赵王迁本人能力不大,但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对国家政事却不闻不问,是当时国际闻名的昏君形象代言人,赵国上下早传出欲用哥哥赵嘉取而代之。

赵王迁在国内地位不稳,国内的那些老臣对他的态度也不热不冷,没办法他只有努力培养自己的班底,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当这些人取得成绩后,可以增加他治国的威望。出于这样的目的,在这次抵挡秦国进军中,赵王迁放弃庞煖这样的大将不用,而是选择了扈辄率军抗秦。

由于扈辄能力所限,赵国再现长平惨剧,十万赵军被桓齮全歼于武城,赵国的最后一点家底被赵王迁败光了,赵国眼看回天乏术,赵王迁心如死灰之际想到了一个人,也就是这个人又一次延缓了赵国的寿命,他就是李牧。

公元前233年,在赵国一路高歌猛进的桓齮暂时休整之后,穿过上党,翻过太行山,突然出现在赤丽、宜安之前。这两座城池是赵国漳水以西最后的屏障,攻破二城,赵国也就名存实亡了,赵国的防守能力依旧,几天工夫两座城市就被秦军攻破。消息传回邯郸,舆论大哗,有人就已经开始收拾准备跑路了。

李牧正在边关戍边,突然收到赵王迁的鸡毛信,要他赶紧回援救驾。领导有难不能耽搁,李牧冒着匈奴进犯的危险,带领边防军日夜不停地赶往邯郸。赵王迁调动李牧抗击秦军,算是估对了形势,放眼赵国,战斗力能跟打仗不怕死的秦军有一拼的军队,只有李牧的边防军。

李牧在全国人民的期盼眼神中来到了漳水东岸,此次他接到的战略目标是驰援赤丽、宜安,保着赵国的西大门,可令人看不懂的是他没有渡漳水投入战斗,而是宣布大军就地安营扎寨,筑造防御工事,准备抗击秦军。不是李牧不懂军事,而是他太懂战争了,如果此刻按领导意图主动进攻,赵军肯定惨败而回。

李牧是赵国的高级将领,对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虽然赵王迁多次派人催促李牧渡河,击退秦军,收复赵国的失地,李牧明白秦军此时已经张开怀抱等赵军进入,仓促作战,赵军仅存的家底也将无法保全,为了保存赵国实力,他选择了放弃了赤丽、宜安两城,坐等合适战机。

看到赵国士兵转行做了建筑工人,在漳水东岸的工地上挖壕沟、堆土方、竖营垒,桓齮的内心哇凉哇凉的,他布置几路伏笔,准备诱歼李牧援军,没想到李牧这么不上道,竟然要和秦军打持久战。桓齮的战略计划没能实施,不过他心理素质不错,马上意识到和李牧作战就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桓齮和李牧隔漳水相望,他们都在等待。桓齮根据赵国国内经济危机严重情况,在等待赵军因缺乏军费而自行崩塌的那一天;李牧也在等,他在等待秦军出现变故的机会,虽然这机会非常渺茫。就这样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此时战争的胜负已经不是人能左右的,只能是看老天对谁眷顾了。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大军的伙食标准一降再降,连作战部队的粮草也全部减半,赵国军营成了减肥训练营,但李牧仍然能坚持得住,可对方的桓齮却再也忍受不住了,他面对国内激进人士的促战压力,决定放弃以前坚守的必胜之策,主动进攻对面赵国军队。

桓齮面对国内痛骂他不敢作战的压力,一改往日沉稳等待的战略作风,主动进攻赵国肥下。他认为肥下是漳水东岸的战略要地,从战略角度考虑,桓齮一旦攻击肥下,赵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到时只要李牧派兵救援,桓齮设下伏兵与李牧决战,歼敌于运动之中,这也是能迅速打破对峙僵局的唯一良策。

桓齮设计引李牧出动,寻求与李牧决战,但李牧面对战略要地肥下被围,请求支援的文书,根本无动于衷。作为大局观念很强的优秀将领,李牧不是不担心肥下安危,但他更要为赵国的安危着想。为了解决肥下危机,他不走寻常路,趁秦军攻击肥下的空档,反而命令部队渡河收复赤丽、宜安。

赵国要地肥下被围,李牧不但不去解救肥下,反而去攻击秦军弃置的漳水西岸的大营,他这一举动让军事观察家看不懂,认为他这次注定徒劳无功。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桓齮听到赵军渡河的消息后,立即停止在肥下的一切军事行动,率领着大军就往回赶。桓齮的举动更是让人迷惑,难道他和李牧在做表演?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军,李牧了解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性,他没有按照敌人给自己设定的路线去解救肥下,反而攻击敌军老窝,虽然这样取得不了实际的作战效果,会让始皇帝对桓齮的能力产生质疑,这种质疑会严重影响桓齮的仕途发展。此时处于劣势的李牧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他决定教训一下秦国军队。

桓齮急于回援自己的大本营,却不料李牧在秦军返回的途中设下埋伏。桓齮的队伍刚渡过漳水,四面八方都出现了赵国骑兵的身影,秦军立足未稳,被赵军击其半渡,一个个成为了赵军冲锋的活靶子,秦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桓齮彻底失败了,不过他不是败在李牧手下,而是败在权势地位的负担上。

秦军大败的消息迅速传播五湖四海,李牧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偶像,而败将桓齮虽侥幸突围,但惧于秦国的苛刻处罚,畏罪潜逃到燕国去了。始皇帝盛怒之下,迁怒于桓齮的家人,戮尽其父母亲族,并悬赏千金捉拿桓齮。

这次秦、赵之战是多年来列国和秦国军事摩擦中唯一的一次大胜,他的意义不仅仅让赵国收复了大量失地,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提高了六国抗秦的信心,赵国也给六国抗秦树立了典范,成为六国抗秦的信心来源,用实际证明了秦国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当然李牧也因战功受到奖励,被赵王迁封为武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