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4)

始皇帝看到吕不韦的影响力后,很是气愤,但他再看到吕不韦后面的表现,就不是气愤了,而是要除之而后快。吕不韦在撤职之后,四处宣传《吕氏春秋》,含沙射影地鼓吹君臣分权的理论。他虽然把政治权力交出,但他一手经营的大财团,却始终控制着秦国的经济命脉,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转。

吕不韦下岗之后,始皇帝仍然感觉不到自己君王的权威所在,吕不韦依靠自己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依然在左右着秦国的政局,种种迹象表明吕不韦还没有放弃对秦国政权的掌控。长此以往,他甚至还有重回咸阳执掌朝政的那一天,看到这些种种不正常现象,始皇帝真正对吕不韦产生了铲除的念头。

为了彻底消除吕不韦对秦国政治的影响力,始皇帝给吕不韦送去了一封简短的信笺,斥责他功劳与待遇不相符,暗示要把他发配边疆。吕不韦看完信后无奈决定饮鸩自杀,免得像范雎那样在流放途中被始皇帝裁决。吕不韦被彻底清扫,始皇帝也完成了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名残暴君主的华丽转身。

始皇帝认为,吕不韦死了,他在秦国的影响力也到此为止了,但他想的太简单了,吕不韦死后,吕不韦的哥们在洛阳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些人还非法集会,公开宣扬了一些反动言论,还有些极端分子在吕不韦的坟前静坐,借以表达某种情绪。始皇帝晕了,看来吕不韦还是阴魂不散呀!

为了把吕不韦在秦国的势力连根拔起,始皇帝在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他首先冒着影响国家政体的风险,把跟吕不韦有关的人全部清理,虽然这些人已经深入到秦国的各个阶层、遍布到各个领域。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始皇帝总算是清除了吕不韦的政治崇拜者。

在整风运动开展的同时,始皇帝根据可靠情报,发现了吕不韦还有通敌卖国的嫌疑,在秦漂一族中,很多外籍人士都领过吕不韦的生活救助基金。而这些人正是吕不韦死后施行那些非法举动的中坚力量,于是始皇帝又下达了“逐客令”,准备把在秦国工作的外国人全部驱逐出境,以绝后患。

纵观吕不韦一生,他虽然专权,男女作风也有点问题,但他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超人的谋略,不凡的交际能力,超群的政治才能以及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都是值得后人学习和肯定的,吕不韦死于被权力扭曲的人格上,虽然在临死的一刹那,他或许认识到了名利财富都是浮云,但老天再也不会给他重新来过的机会了。

在秦国的政治历程中,和其他国家一样都经历了贵族、外戚、权臣,这些架空君主权力、危害君主专制的恶势力,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这些恶势力都被秦国君主一一扳倒,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在战国列国中脱颖而出,没有了国内各种矛盾的羁绊,秦国正式开始了一统天下的伟大历史进程。

公元前246年,面对秦国恐怖式的疯狂扩张,韩国君主韩恒王开动脑筋,想出来一个不动一刀一枪却能阻止秦国侵略的金点子。他派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充当间谍,让他去秦国游说修建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从而消耗秦国的力量。这就是传说中的“疲秦”的策略,目的在于延缓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

郑国不但是水利工程专家,而且还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行骗者,他来到咸阳,拜见了嬴政和吕不韦后,以李冰修建都江堰为例,介绍了水利工程对国家的种种益处,并阐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理论,勾画了兴修水利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经济状况的蓝图。在他的忽悠下,秦国耗费巨资在泾水上修建郑国渠。

郑国渠的工程量,在当时秦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个工程一修就是十年,直到清理吕不韦集团之后,始皇帝才发觉,郑国渠的修建严重影响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这项工程不折不扣是韩国的政治阴谋。始皇帝震怒之下要杀郑国,以便于对秦国上下有个交代。

得知秦王识破了自己修建郑国渠的阴谋,面对始皇帝的屠刀,郑国坦诚修郑国渠有延缓韩国灭亡的目的,同时他又一次分析了郑国渠对秦国的巨大作用,始皇帝也明白郑国渠已经劳民伤财,如果半途而废,先前的付出就都成了泡影。最终始皇帝决定,把郑国打成政治犯,责令他戴罪立功继续修建郑国渠。

郑国渠修建虽然是偶发事件,但从此始皇帝对所有投奔秦国的外籍人才都起了疑心。他认为这些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对秦国忠心耿耿,而且来秦的外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保其中没有几个像郑国这样的间谍,如果他们在暗中破坏秦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危害巨大,以此为据,始皇帝签发了逐客令。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各方面都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和秦国的人才引入机制有很大关系,始皇帝一叶障目,驱逐外国投资者和技术移民,说明他对问题的思考太过简单。如果这条法令真的被实施,严重的人才流失,将给秦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幸运的是上天给他派来了李斯,阻止了逐客令的实施。

自公元前247年起,战败的联军再也没能组织起合纵队伍,合纵抗秦的故事也再没上演。而此时的秦国,也需要及时调整战略,不动声色休养生息,所以暂时没有去找列国的麻烦。从小便才华横溢的嬴政亲政后,如何有效整合六国成了秦国朝堂经久不息的话题,而提出有效策略的人正是李斯。

李斯,楚国人,家境贫寒,座右铭:知识改变命运,主要经历:由于父母官的推荐,刚毕业不久,年纪轻轻就被举荐成为一个仓库保管员,后应聘秦国,最高职位丞相。特点:洁身自好,在做仓库保管员时,从不倒卖仓库的粮食。

李斯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在做仓库保管员时他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贫富差距很大,生活质量差别甚远,通过研究,李斯认为生存的环境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把这个科研成果适用到了人的身上,李斯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完全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

一心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的李斯,不顾单位领导的挽留,离家出走,拜闻名天下的大学问家荀卿为师,学习法家思想,具体说就是帝王之术。在异国求学期间,他苦心钻研学业有成,并结识了韩非等一大批知识界精英。

李斯求学有成后,根据他善于分析国际形势的专业特长,出于职业前景的考虑,他没有选择回国效力,而是决定到秦国去打拼事业,因为他知道除了秦国,他最终都会步回生活的老路,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重用。虽然李斯选择会遭受许多人对他缺乏国家荣誉感的谴责,但他不后悔。

李斯选择了去秦国效力,历史也选择了李斯。此时的秦国,经历了很多年的机构改革,已经形成了重用草根精英人才的优秀传统,秦国一直在进行领土扩张的长远战略规划,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人才,最重要的是,秦国有着一统天下唯我独尊的野心,这正好跟李斯向往的人生轨迹重合。

公元前247年是李斯难忘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找到了在秦国的第一份工作——吕不韦的门客。李斯认为常在领导家活动,能被大领导始皇帝发现的机会肯定要多一些。然而现实情况让李斯很寒心,每天像李斯这样去投靠吕不韦的人,有如过江之鲤,数不胜数。吕不韦听说李斯前来投奔,根本没当回事。

李斯应该是个优秀的广告策划师,当看到吕不韦把他当成一般门客时,他及时打出了师傅荀卿这张名片,果然听说李斯师从大学问家荀卿时,吕不韦激动得鞋都穿反了,出门亲自相迎,并安排李斯做了《吕氏春秋》的总编辑,实地考察这个叫李斯的小伙子的文学功底和意识形态。

李斯没有辜负吕不韦的期望,在做《吕氏春秋》总编辑工作时,把编写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深得吕不韦的赞赏。按照常规,工作努力应该受到领导的奖赏才对,可《吕氏春秋》的成功编纂不但没有让李斯事业飞黄腾达,反而招来了一场大祸,原因就是他的主人吕不韦先生彻底垮台。

吕不韦倒台,树倒猢狲散,吕不韦的门客纷纷四散奔逃,李斯被当作同党嫌疑列入被清理行列,后虽经查实无罪释放,但要倒霉喝凉水都会塞牙缝,秦国又发觉了郑国的间谍行为,始皇帝对秦国境内的客卿,下达了驱逐令,李斯又被列入被逐的行列,李斯的多年努力眼看就要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斯很郁闷,郑国向秦国派出间谍,你找郑国麻烦就是了,为什么端掉六国客卿的饭碗?愤怒之下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写出了《谏逐客书》,向始皇帝示威抗议。在这篇《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国先祖的成功经验质问始皇帝驱逐客卿行为,并提醒始皇帝驱逐客卿其实是削弱自己壮大敌人的愚蠢行径。

李斯冒险向始皇帝上书的这篇《谏逐客书》,充分说明了他不但是个合格的文学家,而且是个成功的心理学家。在这篇《谏逐客书》中他准确地把握了始皇帝渴望统一天下的心理,通过自己的精彩演绎,成功打动始皇帝,成为千古名谏。始皇帝在这场政治事件中表现出的博大胸怀,也说明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

天生大才必不凡,或许嬴政就是天生做君主的材料,在他十三岁继承秦王位后,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着撒娇,他就已经知道如何才能尽情利用大臣的智慧。所以当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交给嬴政时,嬴政被李斯的分析震撼了,他当机立断利用手里有私权的机会,立即决定改变排斥客卿的政策,撤除逐客令。

作为千古一帝的嬴政,在此时表现出了一位明君应有的素质和胸怀,在撤除逐客令的同时他下令召见李斯。这时的李斯因为逐客令的缘故已经做好了被秦王砍头的思想准备,然而等到的不仅不是秦王歇斯底里的砍头命令,而是秦王专使传来的紧急召见的口谕,这让李斯感到事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召见李斯的过程中,秦王当着李斯的面又一次看了李斯直言不讳的上书,他从这篇《谏逐客书》中看到了李斯的胆识、能力,这不正是自己一统天下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吗?李斯的建议改变了始皇帝的决定,和李斯长时间密谈后,他急忙颁布了赦令,停止逐客的行为,并任命李斯为秦国的高级官员,让他参与朝政。

在李斯的建议下,秦王不但废除了逐客令,而且还颁布了新的人才流动制度,广纳天下贤士为秦所用。在李斯的努力下,很快秦国已经成了一个待遇高、发展空间很大的国家。为了个人抱负和理想,许多当时的名士都慕名而来,为秦国的发展壮大以至后来的一统天下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着《谏逐客书》起到的巨大的政治作用,李斯一谏成名,紧随而来的是鲜花和掌声,始皇帝慷慨地为李斯搭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平台,李斯成为了秦国名副其实的政治新星。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处在成功的高位更是身不由己,面对人生的辉煌,李斯能否独善其身,泰然处之,李斯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与秦国整日摩拳擦掌,积极准备以实现世界统一为己任的勃勃野心相比,他的友好邻邦楚国地大物博,人民性格温顺,爱好和平,他们曾多次发表声明,如果没有秦国这样的恐怖主义国家,楚国实现国富民强指日可待。可这次,楚国国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甚至影响到了楚国的生存与发展。

楚考烈王很苦恼,因为他继位以来,一直没有孩子,可生孩子对国王来说是很严肃的政治任务,为了能让他生出孩子,楚国人给楚考烈王娶了很多老婆,结果还是没能如愿,楚考烈王明白了,不能埋怨谁,一切只能怨自己。

楚国的大臣们可不知道楚考烈王没孩子毛病在他自己身上,在大臣们的推动和组织下,楚国开展了为楚国国君选择王后的全民总动员,只要是楚国籍成年女性能怀上楚王的孩子,就可成为王后。消息一传出,高额的回报不但吸引了无数的楚国妙龄少女,而且连一个叫李园的男人都打起了这个活动的主意。

楚国进行了超级孕妇秀活动,许多女人参加都无功而返,李园本是流浪职业者,听说只要怀上楚王的孩子就能当王后,也想参加,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没能如愿。他灵机一动,自己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正好用来弥补他性别的遗憾。如果妹妹参加并能成功怀孕,那自己不就是楚王的大舅哥了嘛!。

李园想让妹妹怀上楚考烈王的孩子顺利成为王后,可通过打听才知道楚王得了不育症,这么难办的事没有难倒李园,他想办法带妹妹找到春申君,春申君也很为楚王发愁,在李园的一番劝说下,春申君心一横,直接代替楚王让李园的妹妹怀了孕,然后通过暗箱操作把李园妹妹送进宫里,楚考烈王终于有了儿子。

李园的妹妹为楚考烈王生了个儿子,如愿以偿做了王后,春申君因为进献有功,也受到了通令嘉奖。李园虽然也没少得到好处,但老觉得自己牺牲了妹妹,却便宜了春申君,最后还是春申君的儿子接楚王的班成为下任楚王,于是他准备培植力量,除掉春申君。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为了能升官发财,向春申君汇报了李园的不轨行为,却遭到春申君的驱逐,朱英偷鸡不成蚀把米,非常郁闷。也难怪春申君不相信朱英,在春申君眼里,李园就是一个靠出卖妹妹升官发财、软弱无能的小人,再说他和李园是真正的妹夫与大舅哥关系,俗话说疏不间亲朱英都忘了。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辞世,楚王的儿子即春申君真正的儿子、李园的亲外甥继位。此时李园撕下了自己的伪装,派手下死士将入宫告丧的春申君扣留,给春申君扣上谋反的帽子,株连九族,春申君临死明白了,可惜太晚了,名扬战国的春申君就这样死在了人贩子李园手中。

靠出卖妹妹身体成功上位的人贩子李园除掉春申君后,凭借自己国舅的身份,再加上一些小人的手段做配合,正式执掌楚国的大权。想当年曾经无不辉煌的楚国,竟然沦落到李园这样的小人控制朝政的地步,可怜、可悲、可叹,从此楚国再也不能成为始皇帝统一天下的障碍了。

中国的政治斗争历来讲究攘外必先安内,年幼的始皇帝在秦国亲政后先后扳倒了嫪毐、赵太后、吕不韦三座大山,稳定了国内的政局,这就叫安内。与此相对应,困扰始皇帝做大的问题统一六国就算是攘外了,该如何统一六国,这个最大的课题,还需要始皇帝和他的智囊团认真研究。

秦国虽然在战国独领风骚很多年,但其他六国已经存在几百年,各国之间利益互相纠缠、关系错综复杂,况且都有自己的军事文化背景,这些都有可能给秦国的统一制造麻烦。在这纷乱的世界上到哪里去寻找适合秦国情况的一统天下方针呢?秦始皇想到了那个楚国人李斯,他相信在他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此时的李斯在秦国如鱼得水,他不但学富五车,整人很有一套,而且凭借掌握着高新技术,对六国的脾气秉性也进行了分析,靠着经验及对六国性格的研究,结合当时秦国的局势,提出了总的战略方针: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然而由于专业的不对称,李斯虽然考虑过秦王统一六国方针,但很惭愧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李斯的专业是法家,精通的治国之术,要考虑谋国之策,他只能干瞪眼。不过李斯既然深通权谋,肯定知道如何为领导分忧,他为领导推荐了一个叫尉缭的外国军事专家,并介绍了这位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秦灭六国方法论。

战国时期的尉缭是个神秘莫测的高人,江湖上对尉缭的介绍有两个版本,一是魏惠王时期的尉缭,拜鬼谷子为师,职业是军事理论家,曾出版《尉缭子》一书,记载了兵法二十四篇,后来定居了魏国。二是李斯介绍的尉缭,也是位军事家,来自魏国大梁,不过二人年龄悬殊较大,不知是否同一个人。

李斯急始皇帝之所急,为始皇帝推荐军事家尉缭,以成就其雄霸天下的野心,始皇帝向来求贤若渴,为了显示自己尊重知识分子,始皇帝规定尉缭的衣食住行与自己待遇相同,这在等级观念森严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就连大功于秦的李斯最后也没有混到这个级别,可以想象始皇帝对他的尊重。

在纷至沓来的各国业务精英中,公元前236年从魏国来到秦国的尉缭,作为一个优秀而又奇特的特殊人才表现尤为出色。嬴政也对他十分的器重,和他行平等的礼节,同吃、同穿、同住。可见刚刚树立宏伟梦想的嬴政对人才引进的重视,可谓是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一块儿上了。

尉缭这个人不但技术能力突出、业务素质高,对心理学研究的也相当透彻,是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在和秦王嬴政同吃、同穿、同住的那段日子,他对秦王的性格做了相当透彻的分析,最后给嬴政的性格出了份检测报告:“少恩而虎狼心。”即他事业未成的话,肯屈居忍下,但一旦得志就极易吃人。

经过对秦王性格重点分析得出结论后,尉缭最终看到了自己和秦王相处下去的未来,“伴君如伴虎”,他最终还是决定设法跳槽,总有一天嬴政会容不下他。但是嬴政也不是吃素的,他看出尉缭的跳槽意图之后便极力劝阻,他任命尉缭为国尉,而且各种能想出的优厚待遇任他选择。

国尉是怎样一个职位呢?称它为军委主席一点都不过分。在综合原因的影响下,尉缭工作又加倍地努力,尽职尽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值那个价儿。他不但建议秦王嬴政承范雎“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还进献了离间六国诸侯的整套技术方案,并先后为秦国扫平群雄,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在国尉的位置上干了一段时间,功成名就的尉缭也开始想着挣点养老金了。无论什么时候,做适合自己的事情都是相当重要的,尉缭子思考再三,综合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最终他决定出书。接着他就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对战争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经验、观点,最终写出了《尉缭子》一书。

虽然始皇帝很尊重尉缭,但尉缭却对始皇帝评价不高,他曾向学生介绍过始皇帝:恐龙男、阴险、鸡胸、声音难听、心地不善良、忘恩负义……看来尉缭真是太有个性了,始皇帝给他高干待遇,却费尽心机的诋毁始皇帝,但始皇帝并没有因此处理尉缭,说明尉缭肯定为秦国作出了无人能及的贡献。

李斯是个小心眼的人,而且还嫉贤妒能,从他后来整死自己的同学韩非子这件事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这些性格。但像李斯这种为维护自己利益,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却没有对尉缭下手,排除李斯改邪归正的可能性以外,只能说明尉缭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根本不会让李斯感受到威胁。

神奇的尉缭在被始皇帝聘为统一六国总顾问之后,给始皇帝上书,对当前形势进行了简单而又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目前秦国虽然强大,但秦国的强大给其他六国带来了严重威胁,犹如众矢之的,人人欲对之,一旦六国形成利益共同体,再次组织联军合作进攻秦国,就会对秦国的发展和前景带来不好的结果。

尉缭告诉始皇帝,如果要顺利统一六国,军事强攻只是其中一个途径,最好能成了一个专门的基金会,专款专用去腐化外国的官员。拿人手短、吃人嘴短,那些收了秦国的钱的官员,自然要给秦国办事,最起码不好意思跟秦国动手动脚了。等六国的当权派都成了秦国编外大臣,一统六国也就指日可待了。

尉缭如果愿意下海经商的话,他的成就不会亚于吕不韦,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吕不韦利益理论的精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任何感情都会灰飞烟灭,再安定团结的集体,也抵挡不了糖衣炮弹的腐蚀。吕不韦靠此成就传奇,尉缭也会靠此帮始皇帝成就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