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统一六国篇始皇帝的追梦历程(2)
秦军看到赵军开放式的抗秦战略开始很不适应,不过很快秦军镇定下来,因为他们自认为找到了赵军的软肋,赵军数百里长途奔袭,在没有休整的情况下就让先头部队直冲敌军,还命令骑兵部队从侧翼展开攻击。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战术的话,这无疑就是自杀式战术,与让赵国士兵白白送死无异。
秦军面对赵军的非常规战术,果然是自作聪明,本身秦军就超级强悍,素来有轻敌的毛病,况且秦军仗着强大的正面作战能力,往往会放松对侧翼和后方的防护,李牧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趁秦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猛攻,寄希望于两翼突击的骑兵能够出其不意,这下秦军再次成就了李牧,大败而归。
李牧战胜番吾秦军乘胜回援邺城的时候,竟然发现进攻这里的秦军不战而溃。原来番吾的失败让秦军吓破了秦胆,他们已经失去了对抗李牧的勇气,李牧再次被冠以秦军克星的美誉,他也成了战国后期唯一一位克秦明星。
在赵国面前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始皇帝面子上挂不住了,向来秦国只有欺负别国的份,哪有被人欺负的历史,在秦国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忍气吞声这四个字,可想而知紧随其来的报复会如何波涛汹涌。始皇帝在宫殿内部对灯发誓,一定要举全国之兵,全力进攻赵国,让赵国知道秦国的厉害。
始皇帝在为秦、赵之战失败大发雷霆之时,赵王迁也一直愁眉苦脸,靠非法手段上台的他何曾想过做赵王竟会如此艰难,尽管赵国再次取得了对秦作战的胜利,全国一片欢腾,可明眼人都知道战胜秦国会遭到秦国更猛烈的报复,而且两次大胜仗给赵国增添了数十万亡魂,烧钱的战争也让自己的小金库变得空空如也。
赵王迁在战胜秦国后一直在心疼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小金库,直到心腹提起秦国战败肯定会大规模报复时,他才又意识到还有一场空前的危机即将来临,心惊胆战之余他又召集群臣,商议缓和秦、赵矛盾的办法,这时赵王迁听到了大臣司马空的惊世骇俗的议案,他让赵王向秦国割地赔款换和平。
自古战败国为了息事宁人有割地赔款的先例,可战胜国赵国大臣司马空也提议向战败国秦国这样做,真是奇诡之极。司马空真正的身份是吕不韦的原门客,更是姚贾重点行贿对象,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正因为这样的出身,他才张口就要送秦国一份大礼。
司马空在赵国提出的向秦国割地赔款的提案得到了无数人的唾弃,赵王迁也断然否决了这样的提案,当然不是他怕背上卖国罪名,而是他实在没这个魄力去做。虽然司马空一再强调只要秦国接收了赵国的土地,其他国家对秦国更会胆战心惊,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才能组织联手抗秦,彻底挽救赵国。
虽然赵王迁不想靠割地向秦国示好,可有的是人愿意抱秦国大腿。公元前231年,韩王安主动把韩国的南阳赠给了秦国,南阳自古产玉,而战国时期玉石是权势、地位、财富的象征,佩带玉器是当时的流行风,南阳因此成为战国最有油水的地方,此次韩国为了国家安全无偿转让南阳地块,让秦国感到韩国的忠诚。
韩王安是个有阴谋的君主,他表面上向秦国奉献了南阳之地,但其实此地历来被秦、韩、楚三国瓜分,韩国控制一小部分,如今韩国主动放弃一方面是表明坚决向秦国靠拢的决心,另一方面要孤立楚国,增加秦、楚之间的矛盾,缓解韩国生存压力。没想到魏国看到韩国这样,也东施效颦,向秦国献出了一块地。
赵王迁看到这些国家纷纷向秦国献媚取悦,不禁在邯郸城长吁短叹,不过他不是为这些国家的屈膝奴颜而叹息,而是为自己错过了献媚的先机而懊恼,本来割地是赵国大臣的主意,韩、魏两国在没有事先声明的情况下却剽窃了赵国的知识产权,这让赵王迁非常气愤。
而当李牧再次将秦军打得丢盔弃甲的消息,快马加鞭传到咸阳时,朝堂之下是热火朝天议论纷纷,可在朝堂上却是一个个缄口不言战战兢兢头都不敢抬。在大老板面前讨论国家战略失败,既损失土地又损失钱财,那绝不是明智的选择。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在秦国的大臣在恐惧中噤若寒蝉时,战胜国赵国的大臣也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极度恐惧之中,他们在收到赵国大胜的消息之后就已经感觉到,秦国肯定不甘心这种接二连三的失败,总有一天秦国肯定会大肆报复,到时不仅是官位不保,甚至脑袋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未知数。
显然人们错误地估计了始皇帝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一个不世英雄,他最明白战争不是小孩过家家,而是世界上风险最大、也最残酷的游戏,一念之差结果可能就会截然相反,赢了战争能赚个钵满盆溢,输了则会有无数人头落地,所以始皇帝这个资深战争组织者,肯定不会因为偶然的失利而丧失理智。
胜败乃兵家常事,始皇帝没有因为和赵国两次较量的失败而丧失信心,相反的是屡次失败反而激起了始皇帝心中的斗志,他要让赵国为此战付出亡国灭种的代价。这就是勇于开拓的始皇帝的真实心理写照。
一直横扫六国的秦国却接连在赵国面前吃了两次大亏,秦国急需一场胜利来震慑六国,可拿谁开刀呢?赵国是最好的目标,打败赵国最能振奋士气,可是赵国新胜,士气高涨,再加上还有阴魂不散的李牧主持军委工作。正好这时遇到了韩王安这个倒霉蛋向秦国进献南阳,始皇帝找到了窝囊废,决定攻击韩国。
秦国想靠一场胜仗提高百姓的凝聚力,但又不敢再和强国交手,怕再遇败仗会威信扫地,引来六国围攻。于是公元前231年,始皇帝以派遣南阳代理太守为名,委派内史腾率军前往南阳接收韩国敬献的领地。之所以让他作代理太守,并且多次暗示内史腾,要想去掉代理二字必须灭掉韩国才有可能。
秦国内史腾接到了始皇帝模棱两可的任命后,马上明白了领导意图,他来到南阳后,立即在南阳进行了以备战为目标的一系列积极举措,征讨民工重新筑高城墙,进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扩充军备,做好攻韩的战前准备。
自作聪明的糊涂人早晚会为自己的“聪明”所害,韩安王一度因为自己的献地之策而沾沾自喜,认为韩国虽然失掉了丁点利益,但从此可以高枕无忧,非常划算,可就在公元前230年,韩王安听到了一个足以让他满脸黑线的消息,秦国特使、代理南阳太守内史腾突然率兵南下黄河,目标直指韩国国境。
韩安王机关算尽不但没能圆梦,反而得到了最坏的结局,气得口喷鲜血,可吐血解决不了问题,还得想办法应对,谁知就在他还没想出合理的办法时,来势汹汹的秦军已经把迎战匆忙的韩军全军覆没,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在几个月内,内史腾就攻破韩都大郑城,韩王安被俘,韩国正式灭亡。
看到韩安王被俘的下场,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不得不采用了下下策的缓兵之计——割地,主动向秦国献出丽邑。正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赵国这一大单上的秦国业务员们当然不会放过主动送上门的回扣,正所谓收礼办事儿,这也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
韩国的灭亡让赵、魏感到了生存的压力,想当年韩国率领赵、魏三晋破齐,那是多么的荣光,周威烈王亲自下诏册封他们为诸侯,这才百余年光景,昔日风骚一时的韩国就在地图上彻底被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秦国的颍川郡,韩王安被政治流亡,立下大功的内史腾被封为颍川正式郡守。
韩国的失败和韩王安的下场在六国君王的头脑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灭亡韩国,其实就是始皇帝打出与各国决裂的信号弹,他要让世人感受到秦国的军事恐怖气息,让六国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彻底失去斗争意志,更是向六国传达顺秦者亡、逆秦者恒亡的可怕信号。
韩国灭亡的这一年,是战国历史上又一个多事之秋,始皇帝在战国掀起血雨腥风、凶气冲天,不仅克人而且克己,各国在秦国恐怖主义大军的危险之下,一直战战兢兢地毫无抵抗能力,他们非常明白秦国的野心,无奈之下只好做好殊死挣扎的准备,他们清楚如果抗不住就只有死路一条。
韩国有幸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被秦国灭掉的国家,在韩国灭亡之后的短暂时间内,一向混乱的战国突然间变得平静起来,虽然没有国家去认真听取韩国百姓的诉求,但他们似乎感觉到了韩国的今日就是自己的明天,在其余五国的眼里,本来不可预知的天下统一突然清晰起来,而秦国就是那个索命的阎罗。
亡国灭种的恐怖阴云在列国头顶笼罩着,天公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证实着众人的猜测,这一年卫国卫元君薨,而赵国又发生百年难遇的大旱,赵国国内颗粒无收,由于减灾机制不健全,百姓因饥饿大面积而死。敌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幸福,一直想向赵国报仇雪耻的秦国再次攻赵,赵国危在旦夕。
趁着赵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始皇帝不失时机地派遣王翦率领秦军再一次会师赵国,这位经历过咸阳保卫战、平定了嫪毐叛乱等大场面的成熟军事统帅,此次的目标就是向李牧不败的神话挑战,打败李牧,彻底消除秦军的恐李牧症,替始皇帝排解忧患,为秦国的终极目标建立不朽的功勋。
赵国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一向落井下石的秦国,趁赵国天灾的机会加派兵力攻打赵国,王翦任总司令。这次火拼秦国是下了大决心的,举全国之兵,不是他死就是自己亡。从战略方针到实施细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有目标、分工明确、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这种高端的管理政策想不胜利都难。
高手对决胜负决于一念之差,作为和李牧同时代的杰出军事统帅,王翦知道这次和李牧的对决将是他人生中最华彩翩然的一战,无论是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还是魂归坟冢,他都无怨无悔,战国军事爱好迷也都期待欣赏这场高水平的军事对抗赛,然而此战却在历史老人这位高明导演的安排下戏剧般地结束。
秦国攻赵的传统作战模式就是兵分两路,这次王翦没有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依然克隆传统模式,南北对攻,北路大军由王剪率领,出上党、过井阱、翻太行以击赵国,南路大军由杨瑞和统领,驱河内之兵,渡漳水直插赵国腹地。他的作战思想和以往相同,就是想让赵军在两路夹攻下首尾不得兼顾。
按军事实力进行换算,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相差不是一点半点,虽然赵国曾在秦、赵之战中占过几次便宜,但那都不是真正的实力对抗结果,尤其是这次赵国又遇到荒灾,战局应该呈现赵国纷纷败退的战局才对,然而李牧却依靠长城之险和秦军玩起了拖字诀,让秦军陷入有劲使不出的苦恼境地。
据后来的军事专家分析,李牧同秦军的对抗中,李牧据险而守的战术应该是最先进、最有效的,如果一直据险而守,估计秦国也承担不起那么大的战争消耗,最终会不战而退。在秦军撤退的过程中如果再能找准机会,秦国还有失败的可能。可令人遗憾的是,李牧正在专心对抗秦军过程中,赵国内部却出了问题。
秦在统一六国进程中从来迷信军事对抗,就在战士前线拼杀时,始皇帝在咸阳也没有闲着,眼看秦军强攻数月却不得寸功,整日和一帮智囊聚在一起对老牌钉子户李牧进行分析,甚至还邀请顶级军事专家尉缭商讨破赵良策,可就这样仍然没有找到李牧的软肋,这让始皇帝非常头疼,可见李牧的军事才能多么卓越。
危难思英雄,始皇帝对李牧无计可施之时,想起了老牌挑拨离间工作者范雎,他向众人深情地回忆起了范雎在隐蔽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贡献,想当年为了让秦军脱离攻赵不力的泥潭,他用流言蜚语迫使赵成王临阵换帅,调走老将廉颇,招致赵国长平之败,就在他深情回忆之际,兵法专家尉缭大吼一声:“李牧可破矣!”
尉缭从范雎利用流言蜚语让赵国换将的经典案例中,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对付李牧的好办法——调走李牧。他的这一灵感让众人嗤之以鼻,如果直接命令能让李牧调走,除非是李牧精神有毛病才有可能,再想使用当年调走廉颇的计策,赵国肯定已经有了免疫能力,显然不行。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尉缭在始皇帝面前为秦国大臣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兵法讲座。他告诉人们在战场上头脑简单的人、过分爱惜生命的人、容易冲动的人、重情重义的人和治军严谨爱护百姓的人如果为将,必然会给战场带来毁灭性的伤害,这些理论让始皇帝都感觉到迷迷糊糊,心想你说这些内容能给打败李牧带来什么作用呢?
军事专家尉缭在讲完军事课后,发现学生始皇帝领悟能力较差,又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了讲解,人无完人,李牧虽然是当世名将,但刚才讲的这五种危险性格李牧占了两种,分别是过分爱护百姓和重情重义,这些人性弱点肯定会导致李牧出现旁人难以察觉的软肋,只要找到他的软肋,打败李牧易如反掌。
尉缭运用兵法理论对李牧进行的分析让始皇帝感到很迷茫,任你把兵法讲烂仍然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该打不过李牧仍然打不过。想把李牧调走,可没有合适的阴谋诡计,挑拨离间已经用过,用美人计吧!据情报分析李牧好像有点性冷淡。尉缭面对始皇帝狡诈的一笑,说对付李牧只需用小人计即可。
抛开道德不说,做小人的好处真不少,古人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见小人一般不会受到人们骚扰,而且每次事件都能昧着良心得到很多实惠,这也是千百年来小人不绝的原因。说起小人,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小人郭开,忆往昔就是他搬弄是非让廉颇客死他乡,这次尉缭又想利用一下他的小人品德致李牧于死地。
郭开凭着自己对小人事业的钻研和实践,成了国际小人界的一名旗帜,名气之大让始皇帝都怦然心动。因此当尉缭提出利用郭开的特殊功能,派人携重金登门拜访,共商以小人之术除掉李牧的计策时,始皇帝那是满口答应,马上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行动。
始皇帝派遣使者携带巨额支票和郭开进行了联系。在郭开热情的接风宴上,使者提出,让郭开给赵王迁吹吹风,李牧和司马尚有谋反的迹象,不宜在前线领兵。巨额支票的回报和始皇帝的垂青让郭开倍感荣幸,本身挑拨离间陷害忠良就是他的专业,他马上答应了要求。
郭开秘密策划对李牧下手,在他的精密策划下,他向赵王迁汇报说自己已经得到可靠情报李牧、司马尚二人拥兵自重,他们正跟秦国谈判投降后的待遇问题,一旦近日谈判成功肯定会率部谋反,希望大王能早做决断,遏制危险在萌芽之中。
赵王迁本身智商就不高,由于他母亲出身欢场,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对儿子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所以赵王迁从小是个软耳朵的人,是非观念不强,容易听信谗言。这次郭开诬陷李牧二人,赵王迁根本不去调查真伪,本着疑人不用的原理,就立即签发命令解除李牧、司马尚的军权,即刻起押解回邯郸受审。
在后廉颇时代,赵国之所以边境稳固,之所以秦军屡次败于赵国之手,全靠李牧的苦苦支撑,李牧就像赵军的一面旗帜,而现在旗帜将要被郭开的小人风刮倒,在李牧收到赵王迁的逮捕令后,考虑到自己一旦离开必然导致军心不稳,就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借口,没有理会赵王迁的命令。
有了上次与李牧的对决,秦国军队似乎有了恐李牧症,军队在前线推进的速度非常慢,但始皇帝并不着急,因为在与赵国决战的方针政策中,除了军事措施,他还有另一方法可以战胜,果然在李牧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配合下,赵王更是对李牧、司马尚二人有谋反之心深信不疑,此时任谁也救不了李牧了。
在始皇帝的计划中,只要能把李牧调离前线就万事大吉了,赵王迁的本意也只是希望李牧能乖乖回去解释清楚,并没有想杀掉李牧,这些显然不是李牧这等粗人能够考虑到的,他只是考虑一定要坚持打完抗秦的最后一战。他的忠心为民正中郭开下怀,他也由嫌疑人的身份变成了犯罪分子,最终赵王迁借机解决了李牧。
人无完人,兵带得好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暴躁,一直在赵国搞军事化建设的李牧亦然。李牧自身性格的缺陷促进了秦王的小人诬陷李牧计划的顺利实施,在赵王的压迫下拒不交出兵权,这件事也是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同时也连累了司马尚。
缺少了李牧的赵军像是无头的苍蝇,一盘散沙。而他在的时候,赵国全民皆兵。百姓都是训练有素的间谍,只要秦军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一传十、十传百,乃至成千上万。并且秦军除了要花大部分兵力对付赵国的正规主力部队,还得下大工夫组织反恐武装,因为,会有时不时的民兵组织自杀性的攻击……李牧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小人解决了,不知道一代名将死掉前的一瞬间有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一腔报国热血变成了被判处死刑的依据。历史不是电视连续剧,忠臣死了还会更有能力之人代替他去为国效忠,赵国对李牧的不公平待遇,只能最终用国家亡国灭种的代价来偿还。
李牧死后,郭开这小人的胆儿是越来越肥了。要说奸臣,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在整个历史上,郭开怎么都入不了排行榜前十的。但是在这个小人的成就方面,他却接二连三地搞定了廉颇、李牧两代名将,仅仅从小人使坏效率来看,他这个小人工作做得是很到位的,甚至后来的秦桧、魏忠贤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当然,郭开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阴谋诡计,责任不能完全在他身上,最起码赵王迁和当时的赵国环境也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如果不是赵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恶化,他的小人成就也很难成就,况且当时赵国王族权贵当道,遍地腐化,这都给郭开种种可乘之机。
名将手下无弱兵,明君手下无奸臣,赵王迁是名君但非明君,所以在他主持工作的时代发生了李牧被小人陷害的惨痛教训,反过来说任何一代“名奸”都造就了一代的昏君,赵悼襄王和他的逆子赵王迁,这都是郭开一手忽悠出来的昏君。所以要从责任制来说,他们的领导赵王才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