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统一六国篇始皇帝的追梦历程(3)

公元前228年,随着李牧的死,赵国边防制度彻底瘫痪。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李牧的继任者赵葱此时彻底显现出他的无能,其实他就是赵王迁的本家,并无将才。即便是才华出色,换了领导的核心的队伍也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行,更何况他仅仅是靠着赵王迁对他比较信任才上台的呢。

职位意味着责任,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因此能力有限的人职位低下或许并不是坏事。果不其然,新任总司令赵葱真的很“葱”,很快就被王翦阵前诛杀,此时赵军战斗意志彻底崩溃,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总司令王翦一路攻城掠地,直取东阳,并且所到之处都会建立临时政权,尽快地对当地的管理进行交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公元前229年,正在遭受人祸的赵国又偏偏遇到了大地震和灾荒,房屋倒塌严重,人民死的死、伤的伤,本来就生活困苦的劳动人民生活的更加不堪,赵国综合国力从此迅速降低。

本来秦国就对赵国有想法,只是由于赵国有李牧而不能轻易得去,现在李牧死了,赵国又经受到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看,国力空虚,趁此机会公元前228年,王翦方面军与杨瑞和率领的南路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兵合为一处,一举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就此灭亡,秦国统一六国的征途又缩短了一步。

邯郸被占领后,按照大秦律例,赵国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同时,赵国历史上的繁华也随之褪去,辉煌不再。

在秦军的大肆抢掠之下,国际性大都市邯郸城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邯郸城的八大胡同,丝竹管弦、声色不歇。越是国难当头,越有人寻花问柳、求欢买醉,只有流连教坊才能暂时忘却痛苦。

有句诗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讲的就是燕国太子丹的秘密武器荆轲的故事,这是勇者的故事。逆流而上的荆轲,虽被汹涌的浪头击得粉碎,但却青史留名。

在战国历史上,讲到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的时候,除荆轲外其他的人物的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他们似乎都成了英雄旁边那个拿剑的书童,都成了英雄旁边的点缀。但是对这次刺杀行动拥有决策权的人不能不提,那就是燕太子丹。

公元前232年,燕太子丹抓住李牧大败秦军、始皇帝对他监管不严的机会,逃脱了。带着布满创伤的心灵,拖着残破不堪的身躯,回归燕国。他从此立下重誓:此仇不报,永不为人。一开始想起报仇的时候,燕太子丹尚且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但是拖着拖着,心理藏不住的他就忍不住了。

燕国屡受秦国欺负,可能有些人都习惯了,但燕国太子丹却习惯不了,他决定报仇,可当拿着自己的地图看了看,又拿着秦国的地图看了看,便灰心起来。如果硬打,无疑是拿着鸡蛋碰石头。硬拼不行,只有智取。苦思冥想之后,他琢磨出刺杀始皇帝的主意。正是这个臭点子,导致了他最终的生命以非正常方式结束。

想到报仇办法的这些日子,是太子丹生平最开心的时刻。燕太子丹脸上天天露出阴灿灿、略带满足的笑容,虽然计策不够完美,但总算是有结果了,连续的日思夜想还是有了成效,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明眼人都看出燕太子丹的想法有多幼稚,只能用漏洞百出来形容。正常的始皇帝英明神武、处事练利、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不仅秦国百姓拥戴,秦军将士也都对他敬服。这也是为什么物转星移、几度春秋,始皇帝能够历经宫廷变故而始终稳坐王位、不动如山的原因。想让秦国生乱?只会给四国招致更大的兵患。

别看燕国农民都不富裕,但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蠢的道理在燕国同样适用,所以在贫穷而又朴素的生活之下的燕国并不乏聪明人。比如说太傅鞠武对事情分析精准、老道,可惜生不逢时,面前的老大仅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已。

看到幼稚的燕太子丹一步步走向深渊,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燕国的重要责任人之一的鞠武不得不对燕太子丹的“完美计划”给予打击,首先他利用中外历史典故告诉太子丹,这么做是行不通的,太子丹不理。他又运用各处中思想告诉他刺杀失败之时即是燕灭亡之日,太子丹仍旧不理。

燕国谋士鞠武阻止太子丹刺秦王讲理不行,就问太子丹四个问题:刺杀上朝,肯定要经过复杂的安检,凶器如何携带?刺杀需要贴身,秦国朝堂,百官罗列、文武俱全,如何靠近秦王?倘若刺客得手,秦王答应而大臣又拒不履约,燕国怎么办?秦王死不应允,刺客痛下杀手,秦国必然会兴兵报复于燕,燕国如何避祸?

燕国太子丹是个头脑比较简单的王二代,他的指使刺客行刺秦王的计划也都是在瞬间形成的,所以当老师兼谋士鞠武为了分析行刺的可能性,向他提出一连串儿的问题时,太子丹头当时就有点大了,没想到杀人还有这么多的事,考虑到自己的行动计划的确有失水准,便向他的恩师鞠武问道有何良策。

听到脑袋不太好使的学生太子丹向自己问如何刺杀秦王计,感觉责任重大的鞠武严肃地说道:刺杀秦王断不可为,而今之计,燕国应该西与魏、东与齐、南与楚联合,搞好关系共同抗秦,同时再北上跟匈奴讲和,引进强有力的外援,四海同心、齐力断金。只有采取这种方式燕国才能避免被亡国灭种的危险。

听到恩师鞠武的四处联合、广招外援的破秦计划,燕太子丹虽未否定,但是考虑到这样一来,报仇计划周期过长,如果依照他的那个方法去操作,估计等可行了黄花菜又开花了,甚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所以性子急躁的他便委婉地否决了鞠武的提议,还是坚持自己的拼一拼运气刺杀秦王的想法。

看到自己这个固执的学生,鞠武不住地叹息,虽贵为太子丹老师,甚至连说服都说服不了学生,这真是太失败了。无奈之下,考虑到燕太子丹智商问题,鞠武更不能置燕国利益于不顾,再次沉思良久,心生第二计。这次的计谋只能用阴毒来形容,鞠武老而弥坚、矢志报国,不惜破坏自己淳朴善良的形象。

对秦国的暴力来讲,什么阴毒的技能都能使出来,所谓以其人之道还致其人之身,既然秦国如此不仁就别怪燕国不义了,于是鞠武思考过后无耻地向太子丹提出:干脆把樊於期的脑袋砍掉,然后派专人送给秦王,并表达燕国对秦国的仰慕之情,没准秦王看在太子丹立功的面子上能够放燕国一条生路。

本来太子丹早就讨厌老师鞠武喋喋不休的推断和讨论,可听到他提议杀掉樊於期向秦国邀功的想法时,才发现鞠武费了半天口舌,只有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猛地一拍脑门,称赞起鞠老师来:“姜还是老的辣,真有你的,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樊於期的脑袋取信于嬴政呢?这下刺客可以近身了。”

听到太子丹准备利用樊於期的脑袋让刺客接近秦王,一腔热血的鞠武顿时心那是哇凉哇凉的,自己说了半天都是嘴上抹石灰——白说。看来燕太子丹是准备把刺杀行动一条道走到黑了,既然如此,自己作为师父看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自己这个脑袋不太好使的学生完善刺杀计划。

鞠武看阻止学生太子丹刺杀秦王已无可能,只得帮助他分析、完善刺秦事宜。可对老师的意见,太子丹根本置之不理,事已至此,再有耐心的人也扛不住这样的打击。鞠武只好抽身而退,化一腔热血为沉默,由得燕国自生自灭吧。

就在鞠武已经对燕国失去信心的同时,太子丹却嘴里念叨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承认刺杀是有困难,但事在人为,事实证明,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干不成的事情。刚刚想出用樊於期脑袋接近始皇帝的办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高水平的杀手。而这个杀手,便是荆轲。

燕国地处北地,临近边荒。属于名副其实“多方不管”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再加上燕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根本无法和其他大国抗衡,所以燕国在战国诸侯之间一直保持中立,没有签订任何引渡条款,向来是各国通缉要犯匿身的不二之选,久而久之,这里成了穷凶极恶之徒的集散地。

由于燕国是战国的荒蛮之地,所以这里成了犯罪分子逃亡的乐园,蓟城作为燕之国都,远没有它表象上的清乐安平。街市上笑容可掬的商贩,若干年前可能还是刀头舐血之辈。大路上破衣烂衫的乞丐,兴许也曾经是列国的英雄豪杰。

坏人多的地方也有好处,是江湖就有规矩,他们信奉能力至上的原则,拿拳头说话,谁打得赢就可以制定规则。蓟城地下势力最大的规矩就是田光,不折不扣的黑社会老大。田光此人出身未知,来历不详,不过为人仗义疏财,交友庞杂,市井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倒也混出一片天地。

在赵国灭亡的过程中,由于顺路,事实上秦军已经打到燕国家门口,秦军一向有着吞并燕国的野心,再加上在赵国杀红了眼,他们肯定不会落下这块儿肥肉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燕国上下诚惶诚恐,无计可施的燕太子丹最终只能孤注一掷选择了对秦王的暗杀。暗杀有多大的风险,或许只有那个杀手才能明白。

形势逼人,燕太子丹执著地认为燕国要想免除灭亡之灾,还是自己的刺杀秦王计划比较靠谱,不过经过无数次的思考,深知暗杀风险与后果的燕太子丹找到了刺杀的要害,他必须找到一个杀手去执行,首先去找了老勇士田光,而这老头远没有廉颇那么有抱负。

田光好歹是从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怎会那么容易在小河沟里翻船,他委婉地拒绝了燕太子丹,说自己是一匹年迈的老马,虽然他为了报答燕国的收留,也很想为燕国效力,可毕竟是年纪大了,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生理问题还能自己解决之外,其他都无法和那些年轻人相提并论,让太子丹另请高明。

太子丹也考虑让田光去刺秦确实不合适,他由于心狠手辣、寡廉鲜耻,在战国恶名远播,江湖威名远播,而且是各国海关黑名单上的人物,出境都未必能拿到签证,何况去刺杀?田光的话让燕太子丹垂头丧气,不过抱着幻想,他问田光,难道这么大的燕国,就没有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合适人选吗?

明知此次刺杀行动风险异常,多半是有去无回,田光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毅然决然地将荆轲介绍给了太子丹。他告诉太子丹,有一个叫荆轲的人性格内敛不善言谈,为人深沉、精通谋略,可以去刺杀秦王。

田光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的时候,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气的刺客,正和他的狐朋狗友高渐离、狗屠,欢聚在蓟都某酒楼醉酒当歌。当时音乐家高渐离长发飘逸,焚酒击筑。狗屠随着节拍摇头晃脑,一副陶醉的样子。荆轲已经喝醉,酒到酣处就无所顾忌,不知道他为什么事伤心,竟然旁若无人的嚎啕大哭起来。

很久很久以前,具体说是来到燕国之前,虽然古人生活的社会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他们往往生性豪放,浅饮可以怡情,大多数人贪恋杯中之物,但荆轲从来不喝酒,更没有那么多的不良嗜好,那时的他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五好青年,他以前的朋友都很奇怪,作为侠客中的战斗机,荆轲为何这样执著禁酒呢?

酒是个非常奇诡的一种魔力液体,它能醉人,更能勾起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荆轲可以称得上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从小广读诗书,终于学有大成。眼看由一个少年渐渐被时间这把杀猪刀杀成青年、壮年,就在他将欲报国、建功立业之时,才发现百无一用是书生,根本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

由于不足为外人道出的特殊原因,荆轲顺应潮流来到燕国都城蓟都,在蓟都结识了生平挚友高渐离,定居在燕国,过着忘情于酒歌的生活。半生复杂的经历,让荆轲变得情感丰富,所以常常会闻无所顾忌地击筑而痛哭失声。

虽然荆轲是外籍人士,但刚到燕国的时候他仍然是求职无门,穷困潦倒,承蒙田光看得起,经常度资接济他生活,还热心地帮助荆轲联系刺杀的工作。荆轲是在田光的关照下才在燕国站稳脚跟,田光是他的恩人。刨除这层关系,田光义字当头的作风也让荆轲敬服,在燕国,他只买田光的账。

自从燕太子丹动了暗杀秦王的念头、并且寻找人选的时候起,整个人变得能说会道,十足的一个大忽悠。性格仗义的荆轲与太子丹“一见如故”,加之太子丹的以礼相待,士为知己者死,荆轲在多次拒绝太子丹后,突然在某一天豁然开朗,便接下了这个万分危险的大单子。

荆轲要作为使臣代表燕国出使秦国,趁机劫持秦王,这第一步就已经算是很搞笑的了;接下来还要迫使秦王归还侵占的土地,假如第一步成功了,这条件倒不是很苛刻;若秦王不答应,就将其刺死,然后趁秦国内乱联合诸侯一起攻秦。整个计划中并未有能让荆轲全身而退的方案,但是荆轲还是答应了太子丹的要求。

做杀手的为人一般都比较深沉,荆轲也不例外,好在他善于击剑,好歹算有一技之长。为了增加自己的暗杀成功率,他向太子丹建议:先帮秦王抓获他正在通缉的樊於期获取秦王的信任,并拿些无关紧要的小地方的地图贿赂秦王,然后获取刺杀秦王的机会。并没有其他好方案的燕太子丹也同意了荆轲的办法。

说是荆轲为人深沉,那绝对不是吹牛的。他看出燕太子丹不忍对樊於期下手,就私下去找樊於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展现了忽悠的最高境界,最终激起了樊於期对秦国、对秦王的愤怒,为了配合燕国“荆轲刺秦计划”,樊於期竟愿意献出自己的头颅,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樊於期遂拔剑自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老百姓杀头猪还要准备一把锋利的杀猪刀,何况是刺杀当时最拉风的君王始皇帝呢。对于工具的选用上有许多难题,用剑是荆轲的拿手好戏,可剑尺寸太大,用来刺杀不太合适,荆轲最后认为,如果能有一把锋利的匕首是最好不过的。

太子丹为了增加荆轲刺杀时的保险系数,特意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浸泡毒药并加以淬火,经过高新技术加工过的匕首的威力是可想而知的。匕首被藏在准备献出的督亢地图里。为了提高荆轲刺秦的成功率,太子丹又为荆轲找到了一个叫秦舞阳的副手,二人信心满满地准备完成“图穷匕见”故事。

荆轲刺秦出发的那一天,前来相送的不仅仅有太子丹和他的门客,而且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他来到了易水边,击筑、高歌,像是最后的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在易水上空飘荡,荆轲唱罢,带着秦舞阳跳上马车,扬长西去。

在高速行驶的马车上,荆轲面色平静但内心跌宕起伏,易水再凉,但冷却不了燕太子丹及壮士们的报国热情;易水再急,但也影响不了太子丹及壮士们报国的决心,易水旁边那个画面的凝固,只为了那个背影。风声再起,易水上空一群乌鸦飞过,朝着秦国的方向、哀鸣,仿佛是看到了燕国勇士们的命运。

身负燕太子丹的重托,到达秦国总部咸阳后,人生地不熟的荆轲和秦舞阳拿着燕太子丹给的差旅费花重金收买了秦王的宠臣蒙嘉,让他去禀报秦王,争取获得接见,最后在大殿行刺秦王。

作为秦国的君王,向来都是搞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越了解内幕胆子越小,因此嬴政疑心很重、不轻易见客,不过这次他听说燕国派使者送来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满心欢喜,当即决定为荆轲和秦舞阳办一场最高级别的接待晚宴,地点还特意选在了秦国官方招待机构——咸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