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秦国结束篇梦想的完结(2)
秦皇陵的兵马俑的建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秦王朝军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情景,显示了秦王朝横扫六合、威镇天下的军事力量及其雄伟的气势,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历史奇迹”。
关于秦始皇的陵墓建造情况,历史上有着种种猜测,后世研究者也有着多种版本的传闻,司马迁曾经做出过测算,修皇陵的百姓最起码70万!
民力是有限的,如果毫无限制地索取,那是非常危险的。虽然秦始皇自认为他的能力无人可望其项背,但很可惜历史不是由秦始皇主宰的,更不是他所能左右得了的,他的好大喜功、奢靡淫欲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了隐患,秦始皇死前就有反复传唱秦国即将灭亡的童谣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
饱受秦始皇折磨的人们在民间纷纷传唱:秦始皇,夺俺粮,开吾户(门),据吾床,饮吾酒,喝吾浆,食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虽然是一首简单的歌谣,不但写出始皇帝的残暴,还预言出他的死法,真是让人佩服有着无穷智慧的人民群众!
秦始皇在民间歌谣的传唱声中死去,但是令百姓们想不到的是,始皇帝死后竟然又出了一位更残暴的秦二世,在大兴土木、榨取劳动人民血汗和恣肆挥霍、穷奢极欲方面,丝毫不比秦始皇逊色。他除了继续建造秦始皇陵,还不顾现实地继续修建未及竣工的阿房宫,真是让人感叹胡亥的不识时务。
性格差异确定了人们的不同爱好,胡亥除了盖房子,最喜欢的就是游猎了。在这方面胡亥显示了一个君王的行事大气,为了能愉快享受游猎的乐趣,他大手一批就调了5万步兵,专门帮他养宠物!养完了就杀。佛家有云,自养者,不杀不食,否则罪孽深重则不可活。秦二世的残暴性格大大地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为了练习射猎,胡亥划出了大片土地,派人豢养大量狗马禽兽,为了养活这些动物,他甚至还下令,一般人不得食用咸阳周围300里内的粮食,以专门供给射猎士兵和禽兽。同时,他又向各郡县征发粮草,并规定输送人员要自备干粮。由于路途艰难,加上饥饿、劳累,役夫伤亡不可胜数。
如果说秦始皇嬴政还算是个英雄的话,多少他还算有点儿功劳,毕竟是他开创了多民族的封建统一时代,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历史的榜样,他完成了从一名分封诸侯王到一统国家的封建皇帝的过程,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一代”、“官一代”,创业之路相当的艰辛。
秦二世胡亥经常对大臣说,人生短促,作为人应该及时行乐才对,这种典型的急功近利、极端腐朽的世界观让大臣们在心中嗤之以鼻。相对于秦始皇来说,胡亥本身在群臣中间就没有什么威望,素质更不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可就是这样一个败家子,却成功地谋权篡位,看来上天真的是准备抛弃秦帝国了。
皇帝昏庸腐朽,如果有治世能臣的话,社稷也可一息尚存。比起昏庸而贪婪的二世胡亥,丞相李斯还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统治经验。他见二世骄奢无度、秦王朝岌岌可危,几次劝谏,可二世从来不听。时间长了,固执的二世胡亥也是相当的烦躁,他便拿天下是自己家的等话来堵李斯的嘴!
李斯几次劝谏根本没有成效,反而惹得二世非常厌烦,本身经历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算得上是人中狐狸,而且深居官场的他素来小心谨慎,生怕一句话说错就丢了来之不易的高官厚爵,甚至是招来杀身之祸。看到二世顽固不化,他也就只好顺着老板的意思了,于是国家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为了讨好秦二世胡亥,李斯厚着脸皮、昧着良心提出了一套“督责之术”。简单地说就是严刑酷法加上君主的独断专行。李斯主张用“轻罪重罚”的办法来镇压臣下和百姓,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君主还要独揽大权,驾驭群臣,而不能被臣下所影响。这样,君主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这正中了秦二世的下怀。
“法”、“术”、“势”本为先秦法家所提倡和强调的东西,并不新鲜。但先秦法家在肯定严刑峻法的同时,还注重“奖赏”,倡导的是“赏罚并用”,在突出君主权威的同时,还力主对君权有所节制。而李斯的“督责”说,显然是对先秦法家学说的歪曲,尤其是对其中一些致命的弱点做了大肆发挥。
作为法家代表韩非的老同学,联系李斯一生的言行看,“督责”说并不符合李斯的真实思想。所以汉代即已有人指出,李斯用“督责”其实就是慑于宫廷政治的险恶和专制君主的淫威,为了拍二世马屁,迎合二世心理。如此看来李斯不仅参与了权奸的篡国阴谋,还堕落为一个无耻的马屁精。
虽然大多数人都对李斯所谓的督责感到不齿,但秦二世胡亥对这种极端独裁专断的统治思想,却深以为然,下令严格执行督责之法,凡对人民压榨得酷烈者,就认为是朝廷的得力干将,杀人多者,就称之以“忠臣”。结果使国内到处都是受刑而死的人,秦国社会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胡亥即位后,虽然他是真真正正的皇帝,但是在权力的执行上很多要依靠赵高、李斯二人,他们俩也掌握着当年他篡位的把柄,因此权力慢慢的无限放大,三个人就这样因互相利用而联合了起来。然而这种“三角关系”却非常不牢固,由于权力和利益再分配上的不平均,他们之间常常勾心斗角。
赵高出身赵国王族,在战国时期的混战中,战败的赵国一家老小、远亲近邻被迫做了俘虏,然后被送到了秦国为奴。苦难的遭遇加上仇家的迫害,赵高作为老妈出轨后的“野种”被残忍地处以宫刑,命运也是相当坎坷。从一出生就是个错误,而他把这种错误全部的转嫁到了历史上。
被处以宫刑的赵高在秦国王宫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秦始皇在宫中遇到了赵高,见他相貌出众、身材高大、力量过人,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娘娘腔的太监,很是喜欢。人的一生有一次好的机会并且能把握住就很不错了,赵高遇到这样天上掉下的馅饼自然是欢喜异常,但城府极深的他又没有表露于外。
赵高就这样在始皇帝钦点的待遇下做了中车府令,具体职责就是专门为皇家管理车马,直接为秦高层领导服务。在服侍始皇帝的过程中,聪明好学善于钻研的赵高投秦始皇所好,自学了“狱法”,被秦始皇发现后当上了公子胡亥的老师,从此一路平步青云,经过沙丘之变后,逐渐成为执掌秦王朝大权的几个重要人物之一。
做了宫廷郎中令之后,所有大臣的进出均受到他的控制,赵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他自知自己地位低贱,从小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在朝廷中又结怨甚广,又有身体缺陷,长久的压抑让他心理上也有点儿小小的变态。他常常疑神疑鬼,并且十分惧怕大臣们在秦二世面前说自己的坏话。
胡亥继位后,赵高根据对胡亥的了解,他找了机会对胡亥说:“现在陛下年少继位,若与大臣议事出点差错,朝臣们就会轻视您。不如由我在廷上与朝臣们议事,然后报告给您。这样您就不会在大臣面前有什么过失,他们也就会把您当作英明圣主了。”秦二世本来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专业败家子,想都不想就同意了。
从各种资料分析,或许胡亥的智商就相当低,就连赵高替他管理政事的请求他都同意了,这本身就是个非常脑残的错误。若是在秦始皇时期,赵高是万万不敢提此要求的,但是他深知,胡亥和始皇帝不一样,二世并没有像始皇帝一样的对权力的控制欲,只要满足他的生活娱乐,别的怎么着都成。
赵高代为传政的意见批下来后,他就越来越嚣张了,他不但控制着秦二世,独揽了朝政,宫中大大小小的事儿也都由他定夺。这样一来,本来相互制约的胡亥、李斯、赵高这种三角关系立刻就失去了三角形固有的稳定性,立即向有利于赵高一方倾斜。很快,李斯和赵高之间就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李斯作为丞相,看到老板胡亥和自己都被自己的前盟友赵高架空,所以对赵高的做法李斯多次表现出相当不满,而赵高也觉得李斯在朝中心腹众多,将李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找个机会弄死他,两人便明争暗斗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赵高找到了陷害李斯的机会。
某一天,赵高一本儿正经地对李斯说,今天天气不错啊!李斯答道,确实不错。然后赵高就进入了正题:现在农民起义之形势很紧张,皇上却还屡屡征发人力大修阿房宫,无休止地搜集天下玩好之物。我想进谏,但我地位卑贱,实在有些不方便。你为什么不进谏呢?
老奸巨猾的李斯听到赵高求自己向胡亥进谏,或许作为丞相的他早就对秦二世终日深处宫中、骄奢淫逸而不问政事感到忧心忡忡。现在赵高邀他进谏,李斯一时没明白过来,更不知是计,就说:“我早想进谏,可是皇上不上朝,得不到进言的机会啊!”赵高说:“你若真想进谏的话,我给你寻找机会,到时通知你。”
想在秦二世胡亥那儿进谏是非常困难的,精力旺盛的胡亥整日身居后宫与嫔妃们淫乐,无暇于政事,他的这一生活习惯赵高非常清楚,但李斯却不知道。赵高的计策就是,每当胡亥兴致高涨的时候,赵高就约李斯进谏,赵高真是太阴了,在这种情况下哪个皇帝会纳谏呢?久而久之,胡亥怀疑李斯故意给他难堪,就对李斯产生怨恨。
赵高针对李斯的阴谋终于奏效,在多次看到胡亥对李斯发脾气后,他为了致李斯于死地,还不忘在原定的计划上进行火上浇油,话说得简直是一击致命:丞相参与了沙丘之谋,现在陛下做了皇帝,李斯的地位并没有提高,所以他想裂土封王,希望陛下小心李斯这种奸臣的不轨行为。胡亥一听,脸上带出震惊之色。
善于察言观色的赵高看到自己诬告李斯谋反后,老板胡亥气得脸都绿了,然后又接着说道:李斯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陈胜的军队过三川,李却不肯出击。而且还听说李斯父子与陈胜之间还有文书往来,我因为还没有拿到实证,所以一直没敢奏报。再说,据一些忠臣说丞相在外边的权力可比陛下还要大啊!
从古至今,任何一位皇帝对谋反都是不能容忍的,这是皇帝的底线,谋反者哪怕再受皇帝宠幸也免不了一死,整日梦想家传天下的秦二世更是如此,听到赵高提到陈胜和李斯有勾搭后,他立刻派人对李斯展开了调查。李斯这个时候才感到事情不妙,便立即上书秦二世,揭发赵高的劣迹,并且建议除掉赵高。
可惜李斯的这些举动已经太晚了,早已对赵高言听计从的胡亥怎么能相信李斯的这些对赵高不利的话语呢?胡亥立刻把李斯状告赵高的话告诉了赵高,先出手的赵高此时本来已经占尽了先机,他对李斯的种种努力已经让胡亥对李斯产生了怀疑,接下来李斯的命运只能是掌握在死对头赵高手里了。
秦二世把政事都能交给赵高去处理,充分的证明了他对赵高的信任,而李斯在这个当口反过来告状,被认为是诬告赵高,离间君臣关系也是很正常的。本来吧,几个人之间还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现在,却都已撕破了脸皮,谁也不会顾及另一方的面子了。二世下令逮捕了李斯,即日公开审讯。
李斯倒霉入狱,更倒霉的还有另外一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不知为何,这俩人竟被李斯案牵连。稀里糊涂入狱之后冯去疾、冯劫俩人在狱中受辱不过,愤然自杀。在李斯案中,他们俩人本来就是配角,因此他们的死还没有影响到李斯,天真的李斯还对秦二世抱有一丝希望,等待着皇上对他的公正裁决。
书生文人往往有着旁人难以置信的天真,善于权谋的李斯在狱中表现出了自己天真的一面,他身在狱中等待,赵高在外边绞尽脑汁想法除掉李斯,为了彻底查清李斯的谋反罪行,胡亥没有派出专业人士去审讯李斯,却只派赵高去审,让对头赵高审问,这下李斯的下场可想而知。
作为主审官的赵高对付李斯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严刑逼供,用李斯自己发明出来的刑具对付他自己。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曾发明了许多审讯工具,没想到这次被赵高用到自己身上了,李斯经不住酷刑的折磨,承认了赵高指控的谋反罪行。可他仍存一丝侥幸的心理,在狱中向二世上书,希望胡亥亲自过问自己案情。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在咸阳市被当众腰斩,其宗族也被全部诛灭。
李斯虽然后半辈子活得有点儿窝囊,而且在秦帝国关键时刻没能把握好自己的政治立场导致晚节不保,令人叹息,但是他对大秦王朝的贡献始终是不能磨灭的。他在文字、律法以及辅佐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都比较卖力,也是秦始皇身边的几个具有政治见解的大臣之一。
李斯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他贪图禄位,缺乏气节,在专制政治的漩涡中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甘愿与昏君佞臣沆瀣一气。最后,不仅毁掉了自己前半生的功业,还在权力的角逐中丧生。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李斯的一生中他所做出的贡献显然是不能磨灭的,但他因妒忌杀韩非、为富贵和赵高合谋力挺胡亥非法继承帝位让李斯的人生染上了污点,这都是性格使然,他不坚持立场的性格最终害了他,综合看来,他是被专制政治和昏君、奸佞所杀,也是因为自己丧失节操所害。
李斯死了,他所担任的丞相之位暂时空缺下来,纵观文武百官,只有赵高是最可信赖的人,于是秦二世便即刻下令,任命赵高为大秦王朝的丞相。由于他是太监的原因,他可以出入内宫,因此被称为“中丞相”,成了历史上太监参政而且平步青云最终官至丞相的奇人正式出现,虽然他光荣创造了这项纪录,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种种骂名。
赵高当上丞相之后,一方面权力越来越大,另一方,代替秦二世处理政事也名正言顺起来。朝中大臣对他充满了畏惧,在他面前都是小心翼翼,唯恐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儿脑袋搬家,对于赵高认定的事儿,没有人敢说不字。从此由秦始皇一手开创的秦国政治体系彻底改变为赵高独裁统治,国家危在旦夕。
当上丞相的赵高仍然不满足,他甚至想把天下改姓赵,关于这点儿他确实是有点儿想不开了,身为太监,膝下又无子女,即便是得了天下,等到他驾鹤西去之后江山留给谁,难道还指望他把世袭制变回禅让制,或者是民主选举制不成?但是即便如此,有理想有追求的他还是为当皇帝做了不少努力。
赵高为了争取取代胡亥成为新的皇帝在积极准备着。首先,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在胡亥身边的影响力,顺利地安排亲信控制了中央的要害部门。他任命女婿阎乐为咸阳令,弟弟赵成为郎中令,掌握了京师和皇宫的卫队。争夺帝位,事关国本,必须有大多数的大臣同意才能施行,随后,开始试探群臣的意向。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的一天,艳阳高照,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赵高被权力欲占尽的内心。此时的赵高内心的确是火辣辣的,因为他要做一件永载史册的荒唐事,当天他当着群臣的面,献给秦二世一头鹿,却说那是马。二世一看,笑着说:“丞相错了,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但赵高坚持说是马。
赵高献鹿而说成是马这件事让秦二世在朝堂之上玩儿起了游戏,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问左右文武百官到底是鹿还是马。结果,有的回答是鹿,有的为了阿谀奉承赵高,回答是马,还有的则沉默不语。事后,赵高对言鹿者一一加以陷害。从此,群臣都开始修炼哑口无言大法。
指鹿为马闹剧结束后,群臣面对赵高的淫威都明哲保身,朝廷暂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赵高几乎对朝廷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他的皇帝梦也越来越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这股东风一直没吹来,反而吹来了项羽、刘邦。正当赵高忙于做篡位准备时,刘邦、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已席卷关东,并向关中进军。
当刘邦部队攻至武关的消息传到咸阳宫内,秦二世如梦初醒。他急忙派人去找赵高,商量对策。见风使舵的赵高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当机立断,下令动手除掉二世。赵高让弟弟赵成做内应,女婿阎乐率领部属攻打二世居住的望夷宫。行动之前,狡诈而又心狠手辣的赵高怕女婿有变,悄悄地将阎乐之母扣为人质。
阎乐很顺利地打进了望夷宫,抓获秦二世。糊涂的胡亥请求面见赵高。阎乐不答应,而要他死,秦二世就请求封给他一个郡,让他做一个郡王,阎乐也不答应。二世又表示自己只要当一个万户侯,阎乐仍不准。无奈之下,二世最后请求让他与皇后去当普通的老百姓。阎乐再次予以拒绝。走投无路的秦二世,只得被迫自尽。
秦二世一死,一心想当皇帝的赵高就把玉玺佩戴在自己身上想过把皇帝瘾。一直对赵高恨之入骨的文武百官见赵高居然嚣张得戴上了玉玺,实在忍无可忍在朝堂上议论起来。赵高也知道民心所向这个词,无奈之下,他只好再安排颗棋子在皇帝的龙椅上,而这个时候的最佳人选便是二世的侄子——子婴。
赵高处心积虑、忍辱负重多年,虽然控制了国家大权却由于身体缺陷问题自己做不了皇帝,按照他的性格,他自然也不想让别人做的舒服。他告诉子婴,只能称王,不能称帝。理由是,如今秦朝的地盘儿越来越小,眼看又形成了六国争霸的局面,皇帝叫起来也没什么劲。子婴也只好做了秦王,而不是秦三世!
本身子婴作为胡亥之后的秦帝国第三位皇帝,称秦三世才对,可赵高却不让子婴称帝,他不让子婴称帝的理由,在某些方面也是成立的。当时,在席卷而来的秦末大起义浪潮中,一些人纷纷打出原来六国的旗号而自立。比如楚霸王等等。秦二世胡亥被逼自杀时,号称朝廷的秦王朝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关东的控制。
虽然赵高不让子婴称帝,但是称王也要有王的样子。为了能让子婴的继位合理、合法、体面,他专门为子婴安排了授玺仪式,并通知子婴去参加。而子婴比胡二世强多了,他早就痛恨赵高窃取秦王朝的权柄,这时又听说赵高暗中派人与刘邦联系,想在关中自立为王,就决心除掉赵高。
子婴与儿子商议,准备不去宗庙,诱使赵高上门,然后将其杀死。有计划就有希望,果真事情的发展都在计划预料之中,回去催促子婴的赵高被伏兵乱剑刺死,属于赵高的时代彻底结束了。由于赵高种种卑劣行径早已犯了众怒,在众大臣的一致要求下,杀了赵高的子婴又下令诛灭了赵高三族,并将他们暴尸街头。
奸臣虽然被除掉了,但是早已腐朽不堪的秦王朝仍然阻止不了灭亡的趋势。反秦义军兵临城下之时,子婴毫无抵抗能力,于是在称王46天之后,乖乖地投降了。公元前206年冬,当年由秦始皇开创的威风凛凛、一扫六合的大秦帝国存在了15年之后,彻底覆灭于义军手中,秦朝历史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