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秦国结束篇梦想的完结(1)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死于途中。

公元前210年,公子扶苏自杀。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儿子胡亥继位,称秦二世。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

公元前206年,赵高杀掉二世胡亥,拥立子婴继位。

公元前206年,子婴继位五天后,设计杀死赵高。

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长期揽权操劳国事并且纵欲过度加之思想迷信,身体大不如前的秦始皇时常被一种不祥的预感所侵扰。为此,他到处请人占卜,最终得了“游徙吉”一卦,意思是只有外出游历才会吉利,的确这一卦也确实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吉利,因为秦始皇没想到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出游。

占卜获得“游徙吉”卦的秦始皇决定外出巡游,是为第五次巡游,当然也是最后一次。虽然秦始皇一贯迷信,但此次出门之前不知道他有没有为自己算出吉凶祸福,不过经常不放心家里事儿的他对各项工作都进行了系统的安排,乍一听,还真有点儿安排后事的意思。安排之后,他便带着自己的爱妃、宠臣出发了。

或许早有预感,这次陪同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有丞相李斯、还有扛着玉玺的宦官中车府令赵高。赵高是始皇帝名副其实的爱臣。由于大公子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大将军一起率兵防御匈奴,一直受赵高教导的胡亥在赵高的指示下请求同行,胡亥聪明伶俐,深得始皇钟爱,便立刻得到了应允。

秦始皇带着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马从咸阳出发了,出武,沿丹水、汉水至云梦,再顺长江东下,经丹阳,又顺水道和运河至钱塘。按原计划准备在这里渡水上会稽,但因水势凶猛,摆渡不方便,只得西行20里,改由狭中渡水。秦始皇上会稽山,祭大禹,并在那里刻石留念。

从会稽返回后,贼心不死的秦始皇还惦记着琅琊的长生不老药,于是专门改道再次去了蓬莱山上。听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一直打着为秦始皇求神药幌子而行骗的方士徐市等,又跑来说了一通瞎话:蓬莱山上的神药是有的,只是海中有大鱼阻挡了通路,不得前去,所以请派人先把这些大鱼除掉。

逐渐老迈的秦始皇对长生不老药的渴求更加迫切,在徐市等人的荒诞的长生不老药学说的忽悠及诱惑下,他老人家再次失去了理智,他立即派人乘船入海射鱼。求药心切的他居然亲力亲为,但效果并不怎么样,一路上才射杀一条大鱼。而此时,半路杀出来的大忽悠徐市等人却又早已不知去向。

当秦始皇出巡车队返回途径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的时候,本来就体弱多病的秦始皇,加上一路上的颠簸,又恰逢高温天气,甚至喝上清凉的矿泉水的条件都没有。始皇帝由于多重原因患上了重病。

就在秦始皇奄奄一息之时,他还特别忌讳说“死”,不过,他在弥留之际已经意识到,世上本没有长生不老药,大忽悠们编造了这种药。死亡之神已在面前不远处正向他招手,趁着一息尚存,神智还算清醒,秦始皇开始安排后事,争取把他的“家天下”思想灌输下去,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享帝王之福。

在生命弥留之际,秦始皇并没有糊涂,最终作出了人事安排,由于不能执笔,只能口授了一封给公子扶苏的信,让他速回咸阳办理丧事,并继承帝位。如果他的安排能成为现实,或许秦帝国历史会改写,然而信还未发出,车子也没有开到咸阳,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便撒手人寰,终年四十九岁。

秦始皇死后,左丞相李斯恐怕贸然宣布丧事会引起大乱,决定秘不发丧,将尸体放在韫辌(始皇的卧车)车中,每日照常令人送饭送水,以掩人耳目。只有胡亥、赵高及五六个宦官知道底细。车驾日夜兼程向着咸阳赶路,然而聪明一世的李斯却不知道,在这群知情者中,有股暗流正在暗暗流动着。

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后,早已不仅仅满足于中车府令权力的赵高就开始盘算着如何篡权。他虽然是宦官,但曾当过胡亥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也因此深得胡亥的宠幸。而公子扶苏的老师则为蒙恬,所以要想位高权重,永葆富贵,必须要让胡亥继位。为了自己的权势及前程,他开始了自己一系列的小动作。

受君主集权制的熏陶,在胡亥心中,秦始皇有着天神一般的地位,如果没有外因的促使,就算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抗逆旨意。然而赵高凭借老师在胡亥心目中的影响力不停规劝,还拿以前的实例晓之以利害,胡亥最终还是被赵高给说服了,决定在赵高的帮助下篡夺皇位。

作为一名著名阴谋家,赵高知道始皇帝嬴政去世之后,陪着他一同出游的左丞相李斯由于是秦始皇的遗嘱见证人兼公证人,话语权那是相当的大,因此胡亥能否继位,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善于权谋之道的赵高当然也深知其理。于是,赵高就去串通李斯参与阴谋,边忽悠边晓之以理,可谓是软硬兼施。

李斯长时间伺候秦始皇,受到秦始皇家族的熏陶,本来人品就不怎么好的他变得更加权欲熏心,不过胡亥和赵高提出的这个难题让李斯考虑了很长时间。长时间的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混,他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最后他决定不置可否,摆出了隔岸观火、隔山观虎斗的姿态。

在是否能让胡亥继位的意见征询中,看到老奸巨猾的李斯持观望态度,赵高就对李斯施展了挑拨离间的伎俩。他对李斯说:“扶苏最器重蒙恬,如果扶苏做了皇帝,势必用蒙恬为相。到那时,你想回乡做老百姓恐怕都不可能了,现在决定谁为太子全凭你我,我们何不联手力推胡亥继位而永葆富贵呢。

赵高在犹豫不决的李斯面前恩威并施,提出支持胡亥则可保富贵,否则会祸及子孙,李斯听到赵高为了让胡亥继位开出的筹码,一向稳重的他在利益面前有些犹豫了,经过一番权衡,他同意了赵高的谋划。于是,赵高、李斯二人狼狈为奸对天下编了一个弥天大谎,这个谎言却是以天下苍生、秦朝的灭亡为代价的!

在赵高和李斯的共同努力下,胡亥抛弃了亲情观念,下定决心把篡权进行到底。在李斯和赵高的帮助下,他们一起篡改了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由于赵高拿着玉玺,起草完这封秦始皇的假遗诏之后,赵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玉玺重重地盖上了印章。至此,扶苏的命运彻底改变,秦国的历史也彻底改变了。

本来一封让扶苏继位的信,经过改编盖章之后,就成了给扶苏的赐死。信中说:扶苏在边疆十几年“无尺寸之功”;还对未被立为太子有怨气,上书诽谤父皇,是为“不孝”;而蒙恬知道扶苏的言行而不加以纠正,表现“不忠”。在陈列了边疆二人一系列所谓的罪名之后便下令让他们自杀,并接到胡亥即将继位的诏书。

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消息的传播是很不方便的,消息封锁起来也就相对简单得多。秦始皇虽然已经去世了许久,但是同行的李斯、赵高等人一直安排随行御厨送饭到秦始皇的专车之中,因此即使是同行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始皇帝已经西去,更别提远在边疆的扶苏大公子和蒙恬大将军了。

接到李斯、赵高等人合谋伪造的诏书后,一向缺少怀疑精神的扶苏看到父亲秦始皇送来的手谕,信以为真,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敢违抗。他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秦始皇的法家教育,父命难违,在诏书面前,全然不顾蒙恬老师的劝告,乖乖地自杀了。胡亥便成了继承皇位的唯一候选人。

扶苏自杀的消息传到赵高、李斯一行人那里时,回京车队已经快到了咸阳。得知扶苏自杀,赵高一伙明白大事已成,相当兴奋,立刻代表朝廷公开发丧,然后宣布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那一年,胡亥二十一岁,缺少经验的他只能在赵高、李斯等人的帮助下处理朝政,很快大权旁落,胡亥成了傀儡皇帝。

篡权之后的赵高自知自己已是奸臣无疑,他常常感觉到危机四伏,而他也只能拿胡亥当自己的保护伞。而对事情原本就没有主见的胡亥也对他这位“恩师”言听计从,任命赵高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掌握宫廷戍卫,并按照赵高的意思,开始了对那些对他们心怀不满的大臣、公子的秘密诛杀。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胡亥不但继承了他老子秦始皇的所有“优良传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暴虐异常,残暴成性。一向没有主见的胡亥,再加上赵高等这些大忽悠在身边,立场更加的不坚定。除了排除异己、清除“龙种”外,胡亥对自己的姐妹都不放过,都将她们残酷杀害。

据统计,胡亥有兄弟姐妹数十人。经过与赵高的共同策划胡亥罗织罪名,首先将六位公子杀戮于宫,随后又在咸阳的市上,公开处死十二个公子。公子将闾等三人,自知二世不会放过他们,被迫含恨自杀。公子高见势不好,准备逃跑,却又怕牵连家属,满门被斩,因而主动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

胡亥还算是有良心的人,见到亲兄弟公子高主动求死的奏书,胡亥大喜,准其请求,并“赐钱十万以葬”。清除“龙种”之后的胡亥、赵高,在实权上想进行进一步控制,考虑到秦始皇在军权的控制上做得就比较好,身为二世的他自然也不甘落后,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胡亥的屠刀又对准了那些忠心保卫边疆的将军。

在秦始皇当政期间,说到兵强马壮,谁都没法和蒙恬相比,秦始皇为了显示对蒙恬的信任,把太子扶苏都放心地交到他手下锻炼,所谓强将底下无弱兵,自身修为比较高的他带兵相当出色,但是由于远在边疆,心胸狭窄的胡亥、赵高等领导集团对蒙恬十分不放心,蒙恬也因此成为了他们的心腹大患。

在得到秦始皇挂掉的音信之前,蒙恬、扶苏接到传来的伪诏,一向单纯的扶苏拔剑自刎,而蒙恬不肯,便被使者逮捕并囚禁了起来。自蒙骜起,蒙氏家族世代为秦名将。蒙恬本人为秦国扫平群雄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30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又负责构筑长城,声威赫赫,所以他自信无事。

蒙恬在扶苏自杀前,一直认为扶苏太天真,可当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也不由得天真起来。胡亥、赵高必欲置蒙恬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派使者手持诏书,前去诛杀蒙恬。蒙恬竟天真地表示要申诉,可哪得允许,最后只得服毒自尽。蒙氏家族为秦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却落得含恨自尽,怎一个惨字了得。

蒙恬有个弟弟叫蒙毅,秦始皇在的时候非常赏识他。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前皇帝越是喜欢的人和物,大都下场都不咋滴。蒙毅也不例外。而一向刚正不阿的蒙毅在与赵高这类人接触中,一直都不太给赵高他们面子,既然如此,只有除掉他才能高枕无忧,所以赵高准备对蒙毅进行制裁。

在秦国的历史上,像赵高这样的宦官,能够做到郎中令这种级别的公务员,运气神马的当然不能为主要原因了。半辈子混官场的经验告诉他,处处要小心,他一边急切地想对蒙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边又不愿意亲自出马,想来想去,只有借秦二世胡亥之手除掉蒙毅,把责任推给领导是最安全的保全自身的办法。

老百姓都知道一个道理:名正才能言顺。胡亥登基后,虽然心眼儿不咋地,但是也要追求个名正言顺才能踏实,赵高利用胡亥的这一心理,对胡亥说,先帝在位时,曾打算立你为太子,然因蒙毅一再从中作梗,所以使得先帝终于改变了主意。一向对赵高言听计从且凶残的胡二世对蒙毅恨之入骨,遂下令诛杀蒙毅。

在秦始皇开创的封建帝国,天下都是皇帝的,至于其他人,哪怕官职再大,在皇帝面前也只有唯唯诺诺的份,除掉了蒙氏哥俩,胡亥、赵高还捏造罪名,把中央郎官以上、地方郡县守尉也被杀掉和撤换了一大批,并换上自己的亲信。二世又对法律进行修改,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镇压,一时间人人自危。

如果说秦始皇是有点残暴的话,很多人还能站在不同角度为他辩解几句,比如都是政治需要或国家需要等,因为毕竟人家有功,毕竟是一代英雄,统一了六国,在历史上怎么说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胡亥的名声就不是那么好了,简直就是一个官二代败家的典型的例子!但天下臣民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虽然秦二世的残暴行径为天下人所不耻,但为了自身安危,那些城府较深的人把这些烦心事儿烂在肚子里,一直噤若寒蝉。然而这些幸免于难的大臣,虽然表面上唯唯诺诺,看胡亥、赵高的脸色行事,但实际上和胡亥貌合神离,他们在暗中寻找能够将赵高一党一招致命的机会,然后亮剑把赵高一招击杀。

如果说仅仅是一部分人、一部分非自己家族的亲信反对胡亥,那说明他的统治还有些许地方可取,可是反对秦二世胡亥的不仅仅是外姓,就连他自己的亲属也站出来反对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子婴,他指出:诛杀功臣是短视行为,应该立即停止,可此时悬崖勒马这个词对胡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根本听不进去。

虽然胡亥滥杀功臣,起用那些没有节操品行的人,使群臣失信、斗士离意,但他对秦始皇的后事还是很上心,一直沉迷于后宫吃喝玩儿乐的秦始皇一生中都在为自己的葬礼做准备,或许“有付出就有回报”这句话用在此时并不是非常的合适,但秦始皇对自己去世之后的规划确实是有效果的,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在他的葬礼上。

秦始皇死后三个月,按照遗嘱,二世把他葬于骊山北侧。那时候他的陵墓还没有完全修好,虽然规划了一辈子,但似乎一辈子实在太短。或许是因为工程量过大的缘故吧,据记载,单为修建皇陵,秦始皇动用了70多万劳力,没有挖机、铲车等大型机械的时代,耗费的人工那是相当的大!

秦始皇王陵工程量还不仅仅体现在修建上,装饰装修工程也是相当的壮观。墓中设施复杂,棺椁皆用铜汁浇铸而成。墓室规模宏大,犹如地下宫殿。其中不仅仿照秦廷议事秩序安置了百官位次,而且到处摆满了奇珍异玩、金银宝器,以及供君主享用的物品。

据说在秦始皇的墓室上方绘有日月星辰,地上塑有川河江海,墓中还用人鱼(可能是指鲵鱼)膏制成的烛照明,长年不熄。这些设施对秦朝来说,那是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以至直到现在,对秦王陵的古墓都没有完整地开发出来。

由于秦王陵的施工图纸相当复杂,使得秦始皇生前未能看到它竣工。技术人员、施工班组换了一批又一批,都是身体强壮的、日夜不停地修建。秦始皇死后,未完成的工程量留给了秦二世胡亥。虽然胡亥有心按秦始皇的设计完美建成,但是尸体等不得啊,秦二世只得对秦皇陵突击修建得差不多后先把老子入土为安。

秦始皇下葬后,工程还在继续。直到反秦大起义的队伍打进关中,才被迫中止。秦始皇陵的设计图纸至今都没有找到,墓葬内那些巧妙的机关设计,一直让人感觉神秘莫测,它的规模和奢华程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对于秦始皇葬礼的细节,史书记载的也不多。但是从秦始皇陵的规模来看,葬礼的级别也必定是空前的。

秦始皇下葬的时候,秦二世胡亥又显示出自己的变态性残暴,他不知道听了哪个奸臣意见,下令凡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始皇后妃以及大批宫女,全部为始皇殉葬。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后宫上万人为之殉葬。殉葬之前就有,但是如此规模的人殉葬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为了免遭盗墓者侵扰,让秦始皇在地下永享安宁,胡亥便想了一个相当残酷的办法,凡是参与过皇陵修建的工匠都要随秦始皇一起埋葬,生怕他们泄露墓室中的机密。这也可能是历史对秦王陵的结构毫无记载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陪葬的殉葬物也是极多的,由于大多殉葬物都埋在外围,因此便宜了不少“勇敢”的盗墓者。

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人们已对秦始皇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整个秦始皇陵园区占地56.2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5个部分:封土,地宫,城垣,寝殿等附属建筑,陪葬坑。封土,即坟丘。它是用黄土堆积、夯筑,呈上小下大的方锥体状。

据说,秦始皇陵原来“坟高五十余丈(115米),周边长五里余”。经考古工作者研究,确定原封土的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总面积24.9775万平方米。由于历经2000年的风雨侵蚀,现存封土已比原来小了很多,但高度仍在50米以上,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面积为12.075万平方米。

利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现已确认,秦始皇陵的地宫位于封土堆地平面下30米左右,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呈矩形。地宫内存在明显的汞异常。物探过程中发现了大范围、含量较高的汞,且强弱不等,从而验证了《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的真实性。

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冢似一座山峦,林木葱郁,与南面的骊山遥遥相对。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墓室周围有一层细夯土质地的巨大宫墙,夯层厚约6-8厘米,宫墙高度为30米,顶端比秦代当时的地面要高。地宫内有东西两条墓道,还有十分发达的排水系统,以保证内部的干燥。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介绍,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四周有内外两道城垣。不过现在城垣已经看不到了,目前仅存墙基。经勘测,内城和外城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内外城四面都有门,门上有阙楼,规模之宏大,耗费之奢靡堪称世界之最。

根据众多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园的整个建筑布局都模拟了始皇生前居住的京城的格局,只是将他的王国从地上搬到了底下。这也恰恰说明了他强大的占有欲。皇陵里有象征皇宫的地宫,也有象征京城的宫城和外廓城。再加上地宫内具有的百官位次以及无数奇器珍怪,构成一幅“千古一帝”的理想宫城图。

秦始皇虽然建立了不朽的文治武功,但由于科学知识有限,他一生都在寻找仙人、仙药来延长自己的寿命,以便使自己的统治千万年延续下去,虽然秦始皇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也没有使嬴氏家传天下,但是地宫的一切确实经过了两千多年不变,在某些方面来讲,地宫也成了他皇帝梦的延续,至今都未被破坏!

大秦帝国以及秦始皇的统治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奇迹。除了长城,兵马俑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被发现后,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的一致震惊。

经发掘,以军阵形式排列的兵马俑坑三个。一号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6万平方米。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为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为98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深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

三个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态逼真。它们的排列是按照当时的军阵编组的。一号坑是以战车与步兵组合排列的长方阵;二号坑为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尺形军阵;三号坑的陶俑做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一、二号坑军队的指挥部。三个坑构成了秦国强大军队的一个缩影。

军队作为一个最主要的国家机器之一,都有明确的编制。古代军队的编列一般分左、中、右三军,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作“壁垒”。因而,一号俑坑可视为右军的“壁垒”,二号俑坑为左军的“壁垒”,三号俑坑是指挥部。中军坑则是个半成品,多半是因为秦朝末年四处起义军的破坏所致。

秦始皇生前是制造了很多奇迹,但是留给后人却都是谜团。俑坑工程在何时开始修建历史上全无记载,设计图纸更是无处可寻,期间的工程进度表更无踪影。估计是那些记载这方面的书籍一不小心被焚书的时候一起烧掉了,也有可能记载这方面历史的人,始皇帝特别喜欢他,只好把他一并带走了。

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工作过程中,根据俑坑出土兵器上刻的纪年看,最早的是始皇“三年”,最晚的为始皇“十九年”。这说明兵器放进俑坑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始皇公元前228年。此距秦始皇统一中国7年,结合兵器刻辞分析,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很可能始于统一后不久。工程持续到公元前209年,大约费时10年左右。

已经出土的陈列在西安城外的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共出土陶俑、陶马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坑里的每一件东西,不管是人物雕像还是各种手工制品,都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数以千计的高大的兵马俑群,其规模的宏伟、气势的磅礴,在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罕见。

在秦始皇陵墓修建过程中,为了保证陵墓的修建质量和艺术性,被选中建造,雕刻的工人全部都是当时著名的能工巧匠,尤其是地宫中的兵马俑多姿多彩、形态逼真、充满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具有经久的艺术魅力,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