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军队的战斗部署和单独或联合使用三个兵种

本章我要跟大家一起研究交战战术方面的两个课题:军队投入战斗的部署方法;各兵种的使用。这两个问题属于战争勤务和辅助性战术范畴,但是对军队统帅而言,它们也理应是一种计谋。

战略包含若干固定的地理线,根据敌人的部署情况,统帅可以衡量这些地理线的相对重要程度。而敌人兵力的部署变动的情况很少,它们不是分散部署就是集中部署,位于作战正面的中央或者作战正面的一翼。将这样简单的因素编为战争基本原理的规则,那再容易不过了,关于编组战斗队形的问题,也是如此,战斗队形也可列入与一般原理关联的规则内。至于执行的方式,即战术,则要取决于各种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人们很难固定地去套用行动规则。将任何两名杰出的将领相比较,无论是步兵将领还是骑兵将领,他们二人对于进行攻击的最适宜方法总是各执一词。

另外,将领的能力、毅力、眼力,军队的士气等差异,也会对战术有所影响。因而,我深信,战术的运用体系总是矛盾百出的,人们要是能确定出若干指导性原则,那么将是莫大的功绩,这样就能将那些浑水摸鱼的虚假理论剔除。

战斗线上的部署

战斗线的定义,我已经在前文中解释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各种不同的军队在战斗线上应该怎样部署的问题。

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步兵都编成团和旅,之后再集中统一编成一个作战军。每个军分成一线、二线,每线各拥有左翼和右翼。骑兵一般在两翼,而稍显笨重的炮兵则部署在每条战斗线的正面。当时,军队总是集中宿营。行军时,军队要么横线行进,要么分成几个翼实施。

侧敌行军时,横队行进特别有利,此时,军队分成两路纵队前进。分翼行军时,全军就分成了四路纵队,这是因为有两个骑兵翼和两个步兵翼。

法军的这种部署方法,大大简化了战争勤务的任务,任何有关行军的部署情况都可表述为一句话:“成横线或分成两翼,以右翼或左翼,朝某某方向前进。”这种方法看似单调,但在那时,确实是非常简便的部署方法。它也是当时一切部署方法中最可行的一种。

在明登,法国人试着使用另一种部署方法,他们想以旅为单位编成纵队,同时开辟道路,所有纵队齐头并进,但是他们始终未能编成这种纵队。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轻司令部的工作,但是如果十几万人的军队也采用这种部署,那么就会使纵队拉得过长,从而招来危险。

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军队施行了师的编组方式,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的形式,组建了能在任何地形上独自运动的部队。一时间,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罗马军团的编组方式,但它毕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些师一般由步兵、骑兵、炮兵组成,分散行军,分散作战。在作战时,偶尔会出现各师正面过长的情况,这可能是为了保障它们能在没有仓库的条件下生存,抑或是为了故意延伸正面以迂回包围敌人的正面。

有时一个军下属的七八个师彼此相聚16~20千米。司令部的位置居于中央,除了五六个骑兵团外,别无其他预备队。因此,当敌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某一个师时,全线就会产生不安,而总司令因为没有预备队不得不撤退,以集中分散的兵力。

但拿破仑在第一次意大利战争中克服了这个缺点,这是因为,他指挥军队进行灵活而神速的机动,而且他总是把手下各师的主要兵力集中在决定点上。

当拿破仑成为皇帝后,国家的财富和他的计划每天都在扩张,他意识到,必须拥有一支更强大的军队,他决心采用一种新建制:一种介于新旧两种体系之间的折中方法,同时仍然保持了以师为建制的长处。

自1800年的战局起,拿破仑用两三个师组成军,指定一名中将指挥,构建全军的翼侧、中央和预备队。莱茵军团就是这样组成的,左翼是圣叙萨指挥的2个师,右翼是勒古尔布指挥的3个师,中央是圣西尔指挥的3个师,此外,总司令直接掌握由3个师组成的预备队。

渐渐地,这种建制最后在布洛涅营寨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那里组建了常备军。每个军包括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36~40门火炮,以及部分工兵。看上去,这就像是一支能够独立作业的小型军队。重骑兵统一组成一支强大的预备队,它包括2个胸甲骑兵师,4个龙骑兵师,1个轻骑兵师。掷弹兵和禁卫军组成步兵预备队。

到了1812年,骑兵也可编成军,每个骑兵军包括3个师,使这个日益强大的兵种更具统一性。

不得不承认,拿破仑采用新编制组成的大军,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战绩,他的这种方法很快被欧洲各国效仿。

总而言之,最理想的军队编制一直困扰着战争勤务,因为在战争进程中,我们很难保持原有建制,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要不断优化部队部署。

再以布洛涅军团为例,似乎它的编制已经趋于完善,中央一路由苏尔特指挥,右翼由达武指挥,左翼由内伊率领,预备队由拉纳统领。不包括禁卫军和掷弹兵,该军团一共下辖13个步兵师。在军团的右侧是贝尔纳多特和马尔蒙的2个军,左侧是奥热罗军团,他们可以随时采取行动。可是,渡过多瑙河后,内伊的部队只剩下2个师,军团的主力也分散了,完美的队形也毫无用处了。

我不否认经常变换部署有利于迷惑敌人,这种好处与战斗队形保持相对稳定的优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例如,用于机动的师和两翼、中央联结起来,即增强这些部分的兵力,那么就能使敌人无法得知,到底与之交战的该军兵力到底有多少。这种部署,既利于司令部的统一指挥,又能迷惑敌人。

说到底,不论军队有多少兵力,分成多少部分,以军为主的建制将成为所有大国的一种规范。

时代在变化,部队的部署也在改变,预备队和轻骑兵从属于不同的步兵军,战斗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战斗线通常是由两线组成的,现在,在两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预备队。随着战斗规模的扩大,以及骑兵的加入,战斗线往往不止两线。

但无论如何,两线部署依然是步兵的经典部署方式,两线队形(不包括预备队)的稳定性极佳,足以应付各种情况,是一种相当适宜的队形。

军队的习惯部署因为现代军队体系的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抛弃腓特烈大帝等前人的经验,因为过去的一部分方法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例如,即使我们已经不再认为将骑兵部署在军队两翼是一条基本原则了,但对于一支五六万人的军队来说,尤其是在其中央地形特别不适于骑兵作战时,位于中央的步兵把骑兵部署在战斗线后,两翼的步兵将骑兵部署在各自翼侧,将骑兵预备队分成三部分,成为中央和两翼的预备队,那这就是最理想的阵形。骑兵也能行动自如地支援战斗线出现危险的地方。

现在,炮兵仍像过去一样分布于整个正面,这是因为,每个师都拥有炮兵。但是,我必须指出,炮兵最好根据需要来部署,因为集中总是比分散有利的。现在,关于炮兵部署的准则还很少,我也只能概括地提出几点建议:

1.骑炮兵应该部署在便于向各方向运动处。

2.步炮兵,尤其是阵地炮兵,应该部署在有沟壕和掩护的地区,这样才能避免遭受敌人骑兵的突袭。

3.炮兵不能部署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相反,它应该在较为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山岗上。

4.骑炮兵从属于骑兵部队,为了迅速抢占要地,最好能每个军都拥有骑炮兵。炮兵预备队,也应该拥有骑炮兵,以便能快速支援各地。

5.防御时,必须把大口径的火炮置于正面,这时,炮兵要炮击敌人拖延时间,并在敌人内部造成混乱。

6.防御时,将炮兵平均地部署在整条防线上不是没道理的,因为打退每个点上的敌军很重要,但是,这样做也有其弊端,由于地形条件和敌人的意图,敌人可能会将其主力集中在某一翼侧或中央。

7.进攻时,把炮兵集中在决定性点上,可以有效地突破敌人防线,有利于攻击,取得战争的胜利。

关于在战斗中如何部署炮兵,我将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步兵的部署和使用

步兵的重要性,已经不用我再强调了,它身为主要兵种,占军队80%的兵力,又是攻城和坚守阵地的主力。步兵是制胜的主要手段,但是,它也必须得到骑兵和炮兵的大力支持才能取胜。没有它们的协助,步兵常常会陷入危险,即使取得胜利,也是损失巨大的胜利。

关于一线配置和纵深配置的争论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自拿破仑在西班牙战争和滑铁卢战争后,争论又开始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要谈谈我的看法。

劳埃德提出步兵应该有配备长矛的第四列队,以便于进攻时实施更有力的突击,防御时拥有更大的抗击力。凡是有点经验的军人都明白,三列展开的队形很难有秩序地运动,若是再加上一列,非但不能增强力量,反而会妨碍作战。我很惊讶,有过战争经验的劳埃德怎么能想出这种方法。须知,交战双方的部队很少离得很近,长矛优势是很难施展的。防御时,增加这么一列,只能减小正面的宽度,进而缩小活力;进攻时,它又不利于部队的机动。

为了弥补因缩短正面造成的不便,劳埃德又建议,将20个营各自相隔150米展开,这个间隔宽度相当于一个营的正面宽度。我实在不明白,像他这样的天才,怎么会想出这么荒诞的方法。这些营如此分散,各营之间的间隔相当于给敌人留下了空隙,这简直是在给敌人的骑兵提供机会。

我认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劳埃德的看法是否正确,而在于战斗线是否应该由展开的营组成,或由攻击纵队组成。这种攻击纵队,每队就是一个营,每个营有两个连在中央,其行动迅速,攻击力强。

很多军事著作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论述,但是,没人能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个原因很简单,但凡战术上的一切,都更多地依赖于偶然事件、灵感、士气,以及指挥官的个人天赋。

吉贝尔、尚布莱、泰尔纳涅等人都曾探讨过这些问题,他们也提出了很多疑问。泰尔纳涅的战术教程,尤其在战斗队形方面是有所创新的。

奥库涅夫对于三个兵种特点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他也跟其他人一样,没有回答那个问题,即展开的军队火力击败敌军纵队,是以营组成纵队,还是以大纵深的主力组成纵队。

事实上,军队进攻时的部署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散兵线。

2.成列的横队,要么并列,要么构成正方形。

3.以各营中心为基准,构成横队。

4.纵深集中部署。

5.小方阵。

散兵射手只是战斗队形的补充,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地形,掩护战斗线,保护纵队行军,填补空隙或固守工事周围。

这几种部署可以归为4个体系:

1.三列横队或浅近队形。

2.半深远队形,各营中央编成强击纵队或者各营编成方阵的营横队。

3.混合队形,一部分展开横队,一部分展开成纵队。

4.深远队形,各营依次展开,形成大纵队队形。

把兵力展开成两线,再加上预备队的方法,曾一度被广泛地使用,这种方法在防御时尤其适用。这种阵形可以并列展开,可以成正方形展开,也可以梯次展开。

还有一种,成一线的每个营分成几部分在中央组成强击纵队,这种队形较集中,可算得上一种小纵队的线式队形。

要记住,强击纵队的使命不是射击,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得轻易使用。如果敌人一运动,它就开始射击,那么攻击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一无所获。这样的队形,对付防御中的步兵比较有利,当它面对防御中的骑兵,用处就没那么大了。

如果想要令强击纵队采用两列阵形,那么展开的横队就很难保持三列的队形,因为一支军队很少同时采用两种部署方式。军队是不敢采用两列横队去冒险的。

拿破仑曾在塔利亚门托,俄军曾在艾劳采用过另一种队形。这种队形,由三个营组成一个团,第一营在第一线展开横队,剩下两个营以连为单位纵深部署在第一营后两侧。这种部署属于半纵深,适用于积极防御,因为第一线的部队,可以凭借火力抗击敌人,动摇敌人的斗志。而这时,剩下两个营组成的纵深部队就能向敌人冲击,夺取胜利。

如果将位于翼侧的两个营与中央的两个营部署成一线,并将前列部分投入阵地,这个队形的优点将发挥得更充分,这样第一线上的每个团都能多出一些兵力,可别小看了它所能取得的战果。

纵深过大的纵队构成的战斗队形,缺陷最大。在近几次战斗中,我发现很多军队,依照纵队,挤成一团,不仅没有讨到好处,反而成为敌人大炮的靶子,机动性和攻击速度也会降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战斗队形也是其败因之一。

如果用密集纵深队形冒险,至少需要在每一翼侧准备一个纵列行进的营,以便敌人进攻翼侧时发动反击。这些营可以掩护纵队行进。

在平原上,对付骑兵比较有利的阵形是方阵。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以团为单位的方阵最适于防御,而以营为单位的方阵最适宜于进攻。方阵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目的都是为了求得宽正面,并在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上部署强大的火力。

土耳其战争中,法军使用的几乎都是方阵队形,因为战争是在广阔的比萨拉比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平原上进行的,而土耳其又拥有大量的骑兵。要是在巴尔干山区,面对欧洲编制的军队,方阵的作用就小多了。

如果军队缺乏骑兵,又在有利于敌人骑兵冲击的地形上作战,用以营或团为单位的方阵来对付敌人的进攻,是比较合适的。长方形方阵,由6个连构成方阵的前后沿,两侧各部署一个连,这种队形比展开成线式的队形更便于进行冲击。方阵并不比强击纵队更有利,但与展开成线式的队形相比,这种队形更可靠,攻击力更强,对付骑兵也更有效。

对于这些部署,我很难得出结论,哪一种最好,哪一种最差。我唯一能承认的规则是,对进攻而言,兼具机动性、攻击力、耐力的队形最好;对于防御而言,兼具耐力及火力的队形更有用。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有待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一支成纵队部署的、不开枪射击的、最英勇的进攻部队,面对一支展开成线式队形、可在5分钟内连续发射2000~3000发子弹的部队,它能坚持多久。最近的几次战争中,俄国、法国、普鲁士的纵队,常常一弹不发,靠着刺刀占领敌人的阵地,这是靠强攻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精神意志作用赢得的胜利。但是在塔拉韦拉、布萨科、阿尔伯埃拉等地,面对英国步兵的火力和顽强的斗志,法军纵队的刺刀再也无法取胜了。

但我并未因此得出结论称,要坚决依靠浅近队形和火力。如果说在我所熟悉的交战中,法军总是过于纵深地集中在一处,那么它在四面敌人攻击之下,遭到致命袭击,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评判浅近队形或火力对半深远队形的优势,就需要反复观察变成强击纵队的军队对展开线式队形的军队直接冲击后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在我亲身经历多的战斗中,这样的小型纵队总是能获得胜利。

此外,当为冲击阵地而向前运动时,可否轻易变换队形呢?可否以展开的线式队形接近阵地呢?我想,谁都不会对此回答说:可以。如果为了占领坚固设防的阵地,而投入二三十个营,将它们展开成线式队形,以纵列或以连为单位进行射击,这将让军队在敌阵前面乱成一团,这些部队永远摸不到阵地前沿,更别说要占领阵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

1.进攻时,深远队形危险较大,而半深远队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2.攻占阵地时,最理想的部署是,以营为单位构成的强击纵队,但也应该考虑适当地缩短纵深,以便发挥火力。此外,需要部署大量散兵和骑兵以掩护、支援纵队。

3.防御时,第一线成展开队形,第二线成纵队队形很有利。

4.是否能成功运用这些队形,取决于将帅的才干。

自本书问世以来,武器又有了许多新发明,这些发明对攻击时采用展开队形是很有利的。尽管武器的进步很大,但这也无法改变军队部署的方式,我很难想出一种比纵队更好的攻击阵地的队形了。关键还是在于将领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形条件综合利用队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术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择部队战斗部署方法,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想用一种绝对的体系去解决这个难题,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同战场的地形条件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即使20万人展开线式队形,部队也可行动自由,如法国的香槟等地,有的地方,哪怕是极少的部队也难以展开,如意大利、瑞士、莱茵河河谷等地。部队对各种机动的熟练程度,部队的装备,全军的民族气质,都会对部署产生影响。

俄国步兵纪律严明,熟悉各种机动,当他们运动时,哪怕战线再长也能保持秩序。所以,俄国步兵所能采用的体系,是法国和普鲁士军队所无法效仿的。

要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讨:

1.敌人射程外最好的行动方式。

2.最好的冲击方式。

3.最好的防御战斗队形。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认为对部队的训练,需要参照如下标准。

1.成营纵队向中央运动,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射程外展开成一线,或者在必要时能以纵队队形进攻敌人。

2.以每线上部署8~10个营展开和并列的线式队形运动。

3.以营为单位形成正方形队形,这种断续的线式队形,比连续的线式队形更便利。

4.以连为单位地绕翼侧前进。

5.以小方阵或线式或正方形队形前进。

6.以不同的运动方式变换正面。

7.成连纵队变换正面,以达到不展开面变换队形,这种方式更方便,也不易受地形条件限制。

各种前进运动中,在无危险情况下,以连为单位的侧敌行军是最简便的。如果地形平坦,这种运动最易取得成功。如果在地层断裂处行动,它也很方便。它的弊端是,过分地分散了战斗线。如果通过训练使官兵习惯这种运动,并严格训练向导和旗手,就能有效地避免混乱。我唯一担心的是,如此分散的单位会遭敌骑兵的猛烈冲击。但是,通过侦察,或者在接近敌人的地方改变队形,或者只在通过两军相隔的中间地带才采用这种地形,是可以避免危险的。

一旦敌人有靠近的迹象,就需要迅速变换队形,但要注意,不管采取什么预防措施,这些机动只适用于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

我曾见过,有人以各营展开成正方形横队运动。这种方式进展得很顺利,但是密集的、连续的横队运动总是麻烦不断,看来法国人是学不会展开横队运动了。也许正方形队形在敌军骑兵冲击下是很危险的,但这种队形在运动时非常方便,而且组成第二梯队还可以在向敌人进攻前和第一梯队同时进入战斗线。各方阵相距距离较短,也便于战斗线的构成。

针对敌人的冲击进行部署是很难的,在多种试验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数,由24个营组成的两线运动,这两线以营纵队在中央展开,第一线快步冲向敌军,每个营的轻步兵连成散兵线,其余各连自行开火。第二线紧跟第一线,其各营快步冲刺。

除了纵队的线式队形外,还有3种半深远队形的进攻方式。

第一种,混合的线式队形,由展开成横队的各营和在其翼侧成纵队的各营组成。

第二种,展开成一线向前运动,同时射击,第二线利用第一线的射击间隙继续冲击。

第三种,梯次配置队形,成完全展开队形运动,凭借火力优势,直到一方退却为止。

我无法断言哪一种好,人们对此的争论也没有得出结论,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否定步兵的火力是愚蠢的。如果有人完全不考虑交战对象,而使用毫不差别的战术体系,那他无疑是在自取灭亡。

取胜的条件,不是兵力部署的方式,而是对各兵种的灵活运用。

在结束本节内容之前,我想提醒大家,指挥步兵投入战斗,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要尽可能地隐蔽部队,使其免遭敌人炮火的袭击。这时,不要想着撤退,而是要尽可能地利用地形隐蔽,避开敌人的火力。一旦双方相距距离低于火枪射程,那时就不要再考虑隐蔽问题了。只要可以进攻,就必须果断进攻,隐蔽只适合射手和防御部队。

身为防御部队,应该尽力防守坐落在阵地正面的村庄;而对于进攻方,则应该竭力攻占这些村庄。同样的理由,小森林和灌木丛对交战双方都很有用,因为可以将其作为屏障。只有没有任何交战经历的人,才会否认攻占战斗线附近的森林的重要性,奥戈蒙公园在滑铁卢之战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说明了森林的重要性。

骑兵

和步兵一样,关于骑兵的编队和队形问题,也曾引发许多争论,也没有确切的定论,即使是俾斯麦那篇著名的文章也未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多少帮助。我想对指挥骑兵经验丰富的将领们说说我的看法。

一个将领对骑兵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己方骑兵与敌军骑兵实力的对比,包括骑兵总数量和单兵素质。不过,差距并不会引发多么巨大的变化,一支弱小的骑兵,只要指挥得当,也有机会建立奇功。骑兵的适时性具有决定意义。

骑兵数量和步兵数量的比例差异很大,这与一个民族能否成为优秀骑兵的天资有关,与马匹的优劣有关。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法国的骑兵组织涣散,数量也少于奥地利,但这支部队在作战时发挥得很出色。1796年,我在莱茵军团见到的骑兵预备队还没有1500匹马,十年后,我再次见到他们时,这支队伍已经拥有1.5万~2万匹马,人的思想和军队的条件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般而言,一支作战军队中骑兵的比例应该占六分之一,而山地国家的军队,骑兵占十分之一就够了。

骑兵的优点,主要是快速和机动,还可以附加一个特点:迅猛。

不管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步兵的支援,骑兵也是无法防守阵地的。骑兵的任务是,准备夺取胜利,扩大战果,如抓俘虏、抢夺战利品、追击敌人、迅速支援受威胁的地点等。这就是为什么一支没有骑兵的军队很少获得重大胜利的原因,这也是一支没有骑兵的部队撤退时常常很困难的原因。

骑兵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冲击最合适呢?这要由以下因素决定:主将的眼力,作战计划,敌军行动以及其他情况。要一一说明这些因素,费时费力,我在这里只简单列举其中主要的几项。

大家都知道,当骑兵攻击一道部署周密的防线时,如果得不到步兵和炮兵的大力支援,它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在滑铁卢战役中,法国骑兵违背这条规律擅自行动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相信你们都看到了。在库纳斯多夫之战中,腓特烈二世的骑兵也遭受了同样的打击。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允许骑兵单独出击,不过应该等到双方步兵都正式投入战斗后,骑兵再去攻击步兵作战线,这样是能取得可喜的战果的。马伦戈之战、艾劳之战、博罗迪诺之战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遇到倾盆大雨或鹅毛大雪的时候,武器被淋湿了,步兵无法射击的时候,骑兵的作用远远大于步兵,如艾劳之战,奥热罗元帅就因为天气吃尽了苦头;1813年,奥军左翼在德累斯顿也遇到同样的麻烦。

骑兵猛攻因被炮击或因其他方式的打击而士气动摇的步兵,往往能取得成功。例如,1745年,普鲁士骑兵在霍亨弗里德堡进行的突击就是一个经典的战例。但是,骑兵想要攻击齐整的步兵方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使用规模较大的骑兵执行冲击敌人炮兵和协助步兵完成攻占阵地任务时,必须是步兵做好支援骑兵的准备,因为骑兵的冲击只在短时间内有效,在敌人未反应过来前,步兵必须充分利用骑兵的冲击效果。法国人在莱比锡战役中,冲击戈察就是一个范例。在耶拿,内伊利用骑兵冲击霍恩洛厄亲王的炮兵,也是利用骑兵冲击炮兵的例证。

最后,骑兵还可以与敌人的骑兵对决,将其赶出战场后,就能更加自如地突击敌军的步兵。

防御时,在敌军接近战线准备突入我军战线时,派遣骑兵适时地发起冲击,也能取得极大的战果,可帮助我军恢复原有态势,稳定局面和军心。艾劳之战中,俄国骑兵的表现,以及在滑铁卢战役中英国骑兵的表现,都证明了这一结论。

最后,属于步兵下辖的骑兵别动队的作用是,配合步兵冲击,利用敌人的错误运动,彻底击败撤退之敌。

要确定哪种攻击方式最好是很不容易的,这要取决于原定目标及其他种种足以影响突击时机的因素。常见的攻击方式有:纵队,各纵队保持一定间隔突击;横队,快步冲击;横队,跑步冲击;散开队形冲击。这些方式都可能获得成功。

我说过,所有的攻击方式都可能是好的,但我没有说,在骑兵的对决中,速度快就一定能获胜。相反,我认为,大步法是横队冲击的最好步法,因为骑兵对决中,一切取决于猛攻的一致性,以及部队的信心和秩序,而这些条件在骑兵全速冲击时是不可能全部具备的。全速冲击,最适用于对付炮兵,因为这时的决定因素是尽快到达。

如果敌人步兵大步朝我军扑来,我军的骑兵应该怎样呢?跑步迎击吗?这显然不明智,因为这样会使我军的骑兵在接近敌人时队形混乱,而敌军步兵则能从我军的骑兵队中直接穿过。土耳其人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以迅猛冲击去对付步兵是不可能成功的。迅猛冲击只能用于对付弹尽粮绝、士气低落、秩序混乱的步兵。想要突破有序的步兵方阵,需要火枪和枪骑兵,最好还要有装备长矛的胸甲骑兵。分散冲击在小规模战争中时有发生,这方面应该像土耳其人或哥萨克人学习,他们是这方面的榜样。

无论采取哪种突击方式,对于可能采用的各种冲击而言,最好的取胜方式就是,一面正面进攻敌人,一面派出若干骑兵部队夹击敌人作战线的两翼。这是一个被大规模采用的真理。但是,要想利用这种机动大获全胜,尤其是在骑兵对骑兵冲击时取胜,还必须在敌人作战线投入战斗那一刻夹击两翼,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有可能贻误战机。一名骑兵军官必须具有这种精准而锐利的眼力。

关于骑兵的武器装备,我的意见是,长矛是骑兵成横队攻击时的最佳武器,因为用它能攻击敌人,而敌人无法触及骑兵。胸甲也是优良的防护性武器,长矛和胸甲是轻骑兵最好的装备。马刀和铁甲则是重骑兵的最好装备。

至于龙骑兵,因为担负双重使命,所以人们对它的看法莫衷一是。骑兵营总是有利的,它可以抢先占领隘路,也能在撤退时扼守隘路,还能担任侦察任务。但是,要使步兵变成骑兵,或者以一个士兵身兼步兵和骑兵之职,那是很不容易的。法国龙骑兵所经历的战争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有人说,龙骑兵的最大缺点在于,他们身兼两职容易产生矛盾,一方面他们要作为骑兵去攻打步兵,一方面又要承担步兵的任务。我认为,最好把道理给他们解释清楚。应该告诉他们,勇敢的骑兵可以冲破方阵,勇敢的步兵也能击退骑兵的冲锋。如果能让他们明白,胜利是取决于士兵勇气,那么无论他们承担何种任务,他们都能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土耳其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的骑兵常常下马,手持武器参加战斗。

前文所谈及的步兵的部署和队形,也适用于骑兵,但有一些不同之处。

1.对骑兵来说,展开成正方形或成梯次部署的线式队形,优于完整而连续的线式队形。对步兵而言,正方形队形稍显松散,便于骑兵从中间突入,以袭击翼侧各营,正方形队形仅适用于与敌人交战前的运动,或用于攻击成纵队的线式队形。骑兵采用正方形队形时,各线之间的距离不能过窄,以免在失利时互相连累。

2.在中央成攻击纵队队形时,骑兵应该部署成团纵队,而步兵则应以营为单位。

3.骑兵的冲击纵队之间的距离要比步兵的宽,要留出可供一个骑兵连或半个骑兵连活动的间隔,便于骑兵纵队自由运动。在作战线后休整的纵队,则需要互相靠拢并适当隐蔽。

4.骑兵进行翼侧攻击效力大于步兵的翼侧攻击,所以必须在骑兵战斗线两翼部署若干个按排编成梯队的骑兵连,防止深入己方翼侧的敌人。

5.基于第四条,必须适时地在准备冲击的骑兵战斗线两翼部署若干个骑兵连。

6.指挥官所能指挥的纵队要大于正面。

7.在骑兵的对决中,需要遵循两条原理。第一条,任何第一线的进攻都可能受阻,即使冲击完全成功,敌军也可能调来部队,迫使其退回第二线。第二条,双方实力大致相当,拥有预备队的一方,适当指挥预备队进攻敌军翼侧,就能取得胜利。

不论采取哪种队形,都要避免将骑兵展开成连续的线式队形,因为这是很难驾驭的,如果第一线被击破,第二线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可能被第一线的撤退部队冲乱。

骑兵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指挥官的进取精神、果断冷静,士兵的灵活、英勇,是夺取胜利的根本,相比之下,部署方式反而较为次要了。但是,谁能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谁就能稳操胜券。

近年来,线式队形作战的骑兵能否在较长时间内胜过非正规骑兵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非正规骑兵可以躲避任何正规交战,它既可以溜之大吉,也可以杀个回马枪,也能在战时大显神通,袭扰敌人。他们善于各自为战,用单兵力量达到共同目标。但不要忘了,训练有素的正规轻骑兵也能这样做,他们也能分散地冲击队形密集的骑兵。在决定战争命运的交战中,不要指望单兵冲击获胜。这种非正规的冲击只能作为正规骑兵拼杀的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在决定性战斗中的配合手段。

因此,在大规模交战中,应该使用有远程武器的正规骑兵,而在小规模交战中,则可利用配备长矛、马刀、手枪的非正规骑兵。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坚持一条规则:一支人数众多的骑兵,总会影响战争的结局。这支骑兵可以深入敌后,袭扰敌人,抢夺辎重,即使不能切断敌军的交通线,也能使敌军的交通线无法保持通畅,破坏敌人各部之间的协调。总之,骑兵可以攻击敌军后方和两翼,达到和民众起义所收获的效果。

这要求,军队在战时要注意吸收民兵,扩大骑兵队伍,虽然这些民兵无法与那些马上民族的优秀骑兵的素质相匹敌,但是,民兵也能受到感染。俄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很大,顿河上马匹众多,品质优良,民兵素质极佳,一经动员就能立刻投入战斗。

我曾在《论大规模军事行动》一书中写道:哥萨克骑兵对俄国军队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这种轻型部队在大规模交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追击作战和小规模作战中也是可怕的。如果可以将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混成一个军,那么这个军的作用往往比单纯的正规骑兵大得多。

有人曾攻击我,认为我说的对付冲击骑兵的大步法是错误的,但我仍然坚持,胜利取决于遭受突击时那一刻所保持的队形,这一点对枪骑兵尤为重要,保持完整的队形、使用大步法实施突击,是一定能战胜四处飞奔的队伍的。

我始终认为,在骑兵与骑兵的对决中,夺取胜利需要:尽可能保持完整的队形,及时配合友军对敌军翼侧的冲击,时刻不忘鼓舞部队的士气,预备队做好随时支援的准备。这些条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面对闪击战,最有用的规则也会苍白无力,这时,最精明的军官,也只能本能地躲过马刀的攻击,甚至来不及发出命令。

我不同意骑兵能单独守住阵地的观点。如果将骑兵部署在无数大炮后面的阵地里,骑兵就能在阵地上坚持下来。如果朝我方骑兵阵地进攻的敌人,既有大炮,又有步兵,那么我方骑兵是否能守住阵地就是未知之数了。

炮兵

炮兵是威力巨大的进攻兵种,同时也是强大的防御兵种。

进攻时,一支强大的炮兵能动摇敌人战线,进而支援己方部队的突破行动。在防御时,炮兵能增强阵地实力,这是因为它不仅重创远距离的敌人,还能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炮兵在攻击或防守要塞和筑垒工事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近代防御工事的灵魂。

我已经粗略地介绍过了炮兵在战斗线上的部署,但要介绍炮兵在战争中的行动方式,这就比较困难了。在战争中,偶然事件、地形条件、敌人的行动特点,都对炮兵的行动方式有影响。

瓦格拉姆之战,拿破仑在战斗线的突破口上部署了100门火炮,遏制了奥地利军队在中央地带的攻击,但它无法成为使用炮兵的准则。

在这里,我想为读者提出一些建议,这些都以炮兵在最近几次战争中的使用为依据。

1.进攻时,要以一部分炮火集中炮击,用火力动摇敌人的防线,配合步兵和骑兵的攻击。

2.由几个骑炮连进攻纵队执行进攻任务。此外,可利用几个轻炮连支援,轻炮连应该固定部署在某一处,不直接跟随纵队行进。在辎重允许的情况下,炮兵可跟在纵队后行进。

3.至少将一半的骑炮兵留在预备队里,以便于迅速支援最需要的地方。

4.炮兵需要密切关注敌人最容易实施突破的地方,所以炮兵指挥官需要熟悉战场上每个战略点和战术点的位置和地形条件,并以此为依据部署炮兵预备队。

5.尽量将炮兵部署在平地或缓坡斜面中央,因为这可以使其杀伤力达到最大。

6.炮兵的主要职责为摧毁敌人部队,而不是与敌军炮兵交战。有时,也需要炮兵射击敌军炮兵阵地,以吸引其火力。所以,可将三分之一的火炮用来炮击敌人炮兵阵地,将剩下的火炮用于对付敌人的骑兵和步兵。

7.如果敌人以展开的横线进攻,那么我方炮兵则需要构成交叉火力,从斜面攻击敌人展开的横线,如果我方炮兵所处的位置能从两翼攻击敌人展开的全线,那我方就能取得决定性战果。

8.敌人以纵队进攻,则炮兵需要从正面击溃他们,但如果炮兵从斜面、翼侧、背部打击敌人,也是很有利的。炮兵从敌人背部发起攻击所造成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即使最勇敢的士兵的士气也会被削弱。在包岑之战,克莱斯特用几门大炮攻击敌军纵队翼侧,迫使敌军元帅不得不改变方向。

9.一般情况下,炮兵总需要步兵和骑兵的支援,尤其是其翼侧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但也会出现意外情况,瓦格拉姆之战就是例证之一。

10.面对敌人骑兵的冲击,炮兵需要保持镇定,迅速发射炮弹。掩护炮兵的步兵则应该在其附近组成方阵,掩护炮手。

11.敌军步兵进攻我方炮兵时,炮兵要尽可能准确地射击,射击时间越长越好。炮手们必须得到步兵的支持。在三个兵种协作的场合,炮兵需要动摇敌人的步兵,而己方的步兵和骑兵则可以互相配合完全消灭敌人的步兵。

12.炮兵的比例一直在变化。从最近的几次战争中,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炮兵的比例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来说,重炮兵和轻炮兵之间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重炮兵如果太多也是一种负担,要知道口径不同、附件不一的火炮,机动性也大不一样。拿破仑在艾劳之战后得出的结论证明了各兵种之间的比例关系对战局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俄国炮兵多,火力强,致使拿破仑的军队遭受重大伤亡。这坚定了拿破仑强化炮兵的决心,他组织兵工厂进行生产,增加火炮的数量,下令研发新武器。

13.合理使用炮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由一名优秀的、精通战略和战术的炮兵将领统一指挥炮兵。他有权指挥炮兵预备队,也可以调动隶属军或师的半数大炮。这样,他就能协助最高统帅在其指定的地点、时间集结炮兵,使其充分发挥效能,为夺取胜利做贡献。

我曾拜读过奥库涅夫将军论述炮兵重要性的文章。奥库涅夫将军坦陈,他过去忽视了对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的使用,为了弥补这点,他主张炮兵将在今后的战争中成为决定性武器,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武器。

我向来承认,炮兵在夺取胜利时的巨大作用,所以我支持奥库涅夫将军的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炮兵的作用,就能对战争产生更大的影响。

但是,我无法苟同奥库涅夫将军所提出的,赢得战争胜利的唯一手段是利用火炮连续射击来突破敌军中央,并以大部队通过这个缺口实施进攻。他认为这种方法比“转换运动”更有利,不过他不否认“转换运动”确实赢得了不少胜利。

我不得不提出异议。他的一些说法,我认为是毫无根据的。例如,他说,某种适当的机动适用于一切情况,除了用庞大的炮兵和利用大部队进行中央突破外的一切战术都没什么用,等等。为此我可以举出反例,首先是利希滕施泰因亲王在瓦格拉姆成功对付麦克唐纳纵队的方法;其次是汉尼拔在戛纳所运用的方法。

至于作者对中央实施攻击方法的重视,我是赞成的,我也经常主张这种攻击方法,尤其是这种攻击指向过长的战斗线时,它是很有效的。

但是,我认为奥库涅夫将军多少忽视了部队士气、统帅意志和天才对于战局的重大影响。炮兵是强大的,但强大程度远不足以置敌于死地。不要忘了,不是所有的战场都对炮兵有利,在那些山峦起伏的地方,炮兵的效力是无法与它在瓦格拉姆和莱比锡这些战场上相比的。

总之,奥库涅夫将军的文章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聪明人总会在书中找到真实、有益的东西,并对作者表示感谢。这本小册子的贡献在于:第一,它引起了各国政府要员和将领的注意,而这些人足以影响军队命运;第二,促进炮兵武器装备和人数的增加,使一切可以提高炮兵杀伤力的措施得到应用;促使人们开始探索消灭最强大武器的方法。关于第三点,首先它改变了部队的武器和装备,其次它迫使各国采取能尽快结束战斗的新战术。

有许多勇敢的军人常常警示我们说,未来充满了危险,但我们应该看到未来比较光明的一面。军人无情地设想许多更加残酷的斗争手段,目的无非是希望确保胜利。这种竞争真是可怕啊!但是,想要不落后于对手,这种竞争又是无法避免的,只能迎难而上。

步兵、骑兵、炮兵的联合使用

在结束本章内容前,我要谈谈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联合使用的问题。想要深入地探讨每个兵种的一般使用准则,那么就要谈及许多细节问题,碍于篇幅,我只能作简要说明。

许多人都曾探索过这个无底的深渊,其中德意志人尤甚,但他们均所获无几。这些著作无非是从近期每次战争中引用一些战例而已,无法确立什么固定的准则。

我曾说,一个由三个兵种组成的军,指挥官应该使这些兵种相互支援,彼此协作,这看似是老生常谈,但它确实是唯一能确立的基本原理。要给一名军长规定出应付各种情况的手段,无疑是将他推入重重迷雾之中。碍于篇幅有限,我不得不长话短说,至于更详细的介绍,我建议军官们阅读论述此类问题最成功的专著。

战争艺术所能提出的建议:根据地形条件,军队目标,敌方目标,配置各个兵种,并根据各兵种的特点协调其行动,确保其相互支援和配合。一名高级军官只有经历过战争洗礼,才能真正懂得这条建议,也才能具有指挥三个兵种的敏锐眼力。

至此,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既定任务,下面我还将依次叙述那些难忘的战争的过程[1],读者们将会从中找寻种种战争艺术的依据,从而确信,一部配有正确评论的军事战争史,就是一所真正的战争大学。


[1] 请参阅我的《腓特烈战争批判史》《法国大革命战争批判史》《拿破仑的一生》——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