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进攻奥得河
时间:1945年2月22日
地点:布雷斯劳
人物:地方长官汉克的通信兵厄齐尔
部队:德军布雷斯劳守军部队
当苏军的主力部队进攻奥得河的时候,我们这座城池里很多人开始坐立不安,一股死亡的气息彻底弥漫了整个布雷斯劳。就在今天,我们得知苏军已经渡过奥得河,并且到了我们的眼皮底下。我有些惊恐地跑向汉克长官的办公室,去送一份来自柏林的电报。
我没有敲门便闯了进去,汉克正在巨大的办公桌前踱着步,看到我的冒失闯入,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迅速走了过来,一把抢过我手中的电报,仔细地看了起来。
“厄齐尔,马上召集所有军官到我这来,要快!”汉克脸上的表情非常丰富。我再次跑了出去,一会儿工夫,指挥部聚满了人。
汉克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坚守了这么久,我把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赶出了这座城,为的就是与布雷斯劳共存亡。如今我们的弹药不多了,但有个好消息,舍尔纳将军决定派第25伞兵团支援我们,让我们做好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所有人都变得振奋。这时,一个士兵进来报告:“城市上空发现我军飞机。”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冲出指挥部,大家看着天上,几架容克52型运输机徘徊在空中,但是它们无法降落。
布雷斯劳城仍在与苏军战斗着,炮火始终笼罩在我们头上。大家眼看着1架运输机在徘徊许久后被苏军击落,飞机径直撞向一家工厂的烟囱。此时的汉克非常恼火,他命令所有守城部队坚决摧毁苏军的防空部队。这位有着4年战争经历的老兵是个极其狂热的纳粹分子,他极力主张舍尔纳“在恐惧中奋斗”的政策。他是残暴的,可以轻易处决任何人,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冒着被苏军空军轰炸的危险清理临时跑道,他必须让前来增援的飞机能够安全地落下来。
苏军的炮火更加猛烈了,运输机的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这让苏军的防空火炮更加猖狂。我军共有3架飞机被击落,也许是通信设施出了问题,还有几架飞机不知所踪。我搀扶着受伤的汉克在炮火中指挥着守城战,经过几天的攻城,苏军似乎放慢了节奏,因为他们知道闪电战已经失去了意义。
正在这时,卫兵带来了几个企图投降的士兵,因为狡猾的苏军天天放着家乡的音乐,这让我们的很多士兵都产生了想家的情绪。我本以为汉克能够说服他们,没想到的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些人处死。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跟这些士兵关系密切的疑似“逃跑”人员,也纷纷被枪毙。
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只听到汉克怒吼的声音:“所有的人都不准投降,必须守住布雷斯劳,你们要与这座城市共存亡。企图逃跑者格杀勿论!”
空中再次盘旋着几架容克52型运输机,不知道布雷斯劳这仅有的几个没有被苏军攻陷的城池究竟还能坚持多久……
进攻奥得河
苏军成功地集结,让德军本来就存在的战略部署失误更是雪上加霜,现在的苏军正势不可挡地大举推进。就在1月份的第3个周末,科涅夫所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凭借强大的攻势占领了克拉科夫和拉多姆之后,又经过残酷的厮杀终于进入了西里西亚。按照斯大林此前的指示,科涅夫保留了西里西亚地区的工厂和矿井,决定对卡托维兹这一工业矿区采取半包围战术,给德军残兵留有逃跑路线。计划向布雷斯劳进军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在科涅夫新的命令下向左开进,沿奥得河东岸向奥波莱前进。此后,科涅夫又调集了第21、59、60集团军开始了对德军的围歼,将他们彻底赶了出去。
1月27日夜,德军第17集团军的几个师从西里西亚快速撤离,他们想逃到奥得河。然而等待他们的是雷巴尔科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结果这股德军全部被俘。苏军的坦克全都被白色的纱布覆盖,所以德军很难分辨,而这些白纱布也是从西里西亚纺织厂获得的。就这样,斯大林最初所描述的“金子”被科涅夫保存下来。
此前古德里安做过思考,显然这样的结果对德国人来讲简直是一场灾难,这让施佩尔不久前在克拉普尼兹面对德军将领们许下的军火装备承诺变成了空话。当然古德里安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他知道德国军队最多还能支撑几个星期。这些矿井、资源、工厂的失去,比前几年盟军对鲁尔区的轰炸还要惨,几乎断了德军的生命线。而接下来,德军的全面撤退是古德里安不可想象的,但这确实是希特勒批准的,这出乎古德里安的意料。不久后,希特勒便解除了哈尔佩的职务,由舍尔纳代替了他。这个舍尔纳是希特勒属下最忠诚的纳粹分子,“在恐惧中奋斗”是他的座右铭。士兵对他的惩罚措施产生的恐惧,要甚于对苏军的恐惧,这是前线的德军士兵无法接受的。
苏军进攻奥得河前,奥赫劳附近的桥头堡是德军最重要的阵地。科涅夫的第5近卫集团军对其发动了猛烈进攻。就在布雷斯劳东部的施泰瑙,这里的攻击战仍在继续,列柳申科的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正在这里抗击突破,然而他们很快攻占了奥得河西岸的一座桥头堡。列柳申科进行了成功的布局,他的坦克兵们做足了准备,并且针对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进行了相关的战术训练,原本威力不够的火炮也得到了改进。正像他们所讲的,“现在的训练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桥头堡的工事,布雷斯劳的德国船只也让我们产生了兴趣”。
反观德军方面,第169步兵师紧急调援,也意在加强西里西亚首府的防御,前方元首司令部将其称为布雷斯劳要塞。苏军占领施泰瑙桥头堡后,希特勒很快就得知了相关消息,他命令绍克尔、内林前往此地,立即展开反攻,尽管他们的反击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
朱可夫率领的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加快了行军速度,他们的目标是西北方向。他命令下属的2个坦克集团军绕过德军的坚固支撑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每天70—100千米的速度前进。但是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就在1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给朱可夫打了电话,告诉他停止前进。原因是进攻速度太快,当他抵达奥得河的时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间隔太远,所以必须稍作调整,等到罗科索夫斯基完成在东普鲁士的任务,维斯瓦河的部队全面部署完毕后再继续前进。其实在朱可夫看来,这是一项有待商榷的决定,可他并不知道,斯大林是怕波美拉尼亚的德军会突然从朱可夫的右翼发起反攻。然而,朱可夫还是请求斯大林让他的部队继续前进。如果等罗科索夫斯基完成所有的任务再进攻,那么他这里将会浪费整整10天时间,这样做的后果是德军有充分的时间在梅瑟里茨构筑防御工事。尽管斯大林决议已定,但是他最终还是妥协了,同意朱可夫继续向柏林进发。
1945年1月,波兰,维斯里加地区,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29近卫重型坦克团的JS-2m“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之后,朱可夫的军队快速穿过了瓦尔塔地区。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后,这里就成了格赖泽尔统治的地盘。他不仅是纳粹的绝对服从者,更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在伐尔特省施行了残暴政策。近70万的波兰人流离失所,失去了自己的财产,而这些物资与钱财都被德国人占有。失去财产的波兰人完全被政府抛弃,大家没有工作,没有粮食,没有房屋,特别是犹太人受到了更大的残害。在罗兹市建造的一个狭小的犹太人集中营里,密密地居住着16万犹太人,他们生活困苦,不是被饿死就是被残忍杀害。当苏联坦克开进这里的时候,仅有850人幸存。
朱可夫的闪电突进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2个坦克集团军犹如两只猛虎直捣德军腹地。而此时的德国人完全来不及建造防御工事,尤其是在右翼,苏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47、61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分别向维斯瓦河推进。它们在施奈德米尔和比得哥什之间建立了一道警戒线,完全掩护了进攻部队暴露的侧翼。中路部分,波格丹诺夫率领的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在前,别尔扎林率领的第5突击集团军在后,首尾相接向前推进。卡图科夫率领的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在左翼快速向波兹南推进。1月25日,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主力到达波兹南。但是,波兹南与之前的罗兹情况完全不同。卡图科夫发现,这里的德军防线非常坚固,苏军起码要用1个月的时间才能攻克这里。为了追赶时间,他向朱可夫请示,是否能够绕过这里继续前进,将波兹南这个难啃的骨头留给后面崔可夫的第8近卫集团军。对此,崔可夫非常不满。
格赖泽尔下令城中的士兵必须奋力抵抗,而他自己却早早地逃跑了。格赖泽尔还下达了一项让人愤怒的命令——在1月20日之前,任何平民不得逃离。因此当苏军到达时,那里的居民至少还有一半没来得及撤离。当苏军前锋部队进入德国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一片片森林,其中还有一个搞笑的告示牌,上面写着:“看到了吧,这里就是可恶的德国。”这里的村子与波兰完全不同,它们都是由砖头和石块砌成,花园有整齐的果树,道路也很平坦。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苏联人不解,为什么这些无脑的德国人放着富足的生活不过,偏偏要发起这场战争。
苏军JSU-122重型自行火炮解放波兰罗兹城元首与参谋长的“战斗”
1月30日,德国最高元首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因为苏联人对德国的威胁越来越近,他们的首都柏林也越来越动荡不安。特别是那个百战百胜的苏军元帅朱可夫,他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了梅瑟里茨防御区,而且非常轻松,就连重要的奥得河也在他们的进攻范围内了。更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兰德斯贝格的公路上出现了成群的苏军坦克,空中也出现了漫天的苏军侦察机。
对此,希姆莱做出决定,他计划用火车运送1个“虎”式坦克营去往前线,这样完全可以收复失地,而他的参谋们公开反对这个决定。在希姆莱看来,1个“虎”式坦克营足以击垮苏军的整个坦克集团军。但是让希姆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重达57吨的坦克还没来得及卸下来的时候,几辆苏军坦克已经开到了它们面前,火车只有快速逃离。当它们撤到了安全地带,这个强大的坦克营已经受到了重创。坦克营营长在希姆莱面前做了最“直白”的解释:由于坦克被固定在火车上,不能有效地进行作战,所以才损失惨重。希姆莱最终接受了坦克营营长的这个解释,没有将他送上军事法庭。
这时,希姆莱又下达了不许撤退的命令,尽管此时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执行他的命令。“失败者的命运是死亡和惩罚”,面对这样的命令,很多德军士兵感到非常不满。希姆莱还自豪地夸口道:“这几周的较量非常残酷,但是德国领土获得解放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还有一道命令是禁止平民百姓为擅自撤退的德军士兵提供补给食物。“上帝从未放弃德国人民,他定会帮助需要他的人。”希姆莱再次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可是这道命令无论从神学还是唯物主义来讲怎么看都是谎言。希姆莱所谓的命令还不如说是恐吓,即使作为一种鼓舞,也不会对战局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就在当天晚上,叶西翩科率领他的第89近卫步兵师连夜穿过了奥得河,向屈斯特林北部进发。
朱可夫一直善于指挥突击作战行动,别尔扎林率领的第5突击集团军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突袭,他们在1月31日上午攻陷了基尼茨。据当时的士兵回忆:他们进入基尼茨的时候,很多德军士兵在大街上悠闲地逛着,而那些军官则在饭店里喝酒。开往柏林的列车正常运行,电话线也正常使用,要知道帝国总理府距离这里只有65千米。
同一天,在屈斯特林南部,第44近卫坦克旅在古萨科夫斯基的率领下,从另一座桥头堡穿过了奥得河。他再次成为“苏联英雄”,得到了第2枚金星。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苏军士兵开始在奥得布鲁赫挖战壕,构筑工事。尽管土地冰冻,但士兵们干劲十足。小心的苏联人本以为疯狂的德国人会马上开始反攻,可是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德军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戈培尔仍旧想把战场定在华沙,这样根本无法将有效的地面部队集合起来发动反击。直到第2天早上,德国的空军才派出战机对苏军阵地进行空袭,很多反坦克炮也受到攻击。苏军本想己方防空师会在未来几天内到来,然而直到第3天也没有出现,这支崔可夫的部队逐渐出现伤亡。为了震慑德军飞机,苏军只好把反坦克炮对准天空进行还击。尽管这样,德军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铁路运输状态下的德军“虎”式重型坦克,由于平板车宽度限制,其运输时要卸掉外层负重轮并换上特制的窄履带,因此在铁路上时,其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德国人现在都知道了苏军跨越奥得河的消息,甚至连普通的市民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希特勒对此做出了重要决策,面对苏军坦克的大举进攻,他命令组建一支装备“豹”式坦克的装甲师。在当时的纳粹体系下,这个华而不实、空有其名的反坦克部队完全没有存在价值。组成这支部队的士兵,不过就是希特勒青年团的自行车队成员而已。他们想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战术——在自行车的前轮两侧装上2支反坦克火箭筒。他们的本意是可以迅速地下车,然后拿起火箭筒对苏军的T-34和“斯大林”2型坦克发动攻击。但是这种想法是相当愚蠢的,即使是当时的日本人也不会想出让他们的“神风”特攻队队员骑着自行车上战场。希姆莱这个将打仗变成“制造笑料”的将领,把反坦克火箭筒看成是一种“超级武器”。他认为,在近距离作战时,用反坦克火箭筒对付苏军坦克是件非常容易的事。然而,德军士兵的精神显然就要正常得多,他们还是宁愿选择88毫米反坦克炮这样的远程武器。另外,在军中还存在德军反坦克炮打不穿苏军坦克的谣言,希姆莱对此非常气愤,他认为这完全是荒谬的谣言。
在东普鲁士的战斗中,德军受到了苏军的压制,但是好在并没有被击败。在1月底的突围中,德军第4集团军的余部浴血奋战,但仍然没有成功。所有人都被困在了海利根贝尔—凯瑟尔,后面是弗里斯切斯哈夫。来自波罗的海的“鲁佐”号和“舍尔”号巡洋舰成为他们主要的火力支援点。在柯尼斯堡的第3装甲集团军,虽然残存的一些小股军队与萨姆兰半岛失去了联系,但他们却顽强地抵挡住了苏军在2月19日从两翼发起的进攻。
东普鲁士德军频频告急的同时,维斯瓦河的第2集团军也已经无法抵挡苏军的进攻,被迫退到维斯瓦河下游入海口地区的但泽和格丁尼亚港。然而,第2集团军的退却恰恰掩护了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左翼。刚刚拼凑而成的党卫军第11装甲集团军负责守卫在波美拉尼亚东部。第9集团军的残部由比塞将军指挥,守卫奥得河的右翼,这支部队曾在波兰西部遭到重创。希姆莱不会轻易离开他的“斯泰马克”号豪华专列,这里早就成为陆军司令部。作为党卫军全国总指挥,希特勒手下的得力干将,希姆莱直到现在才体会到作为军队统帅所担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艾斯曼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军事将领,希姆莱常常有不安全感,于是给希特勒的报告往往缺乏准确性和预见性,因为他完全失去了必胜的信念。”事实就是这样,面对复杂的局势,希姆莱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失魂落魄。
在希特勒尖锐的质问之下,希姆莱只好不断地谈及如何对苏军展开反击,从而让希特勒不再怀疑自己的指挥能力。自从苏军在德梅尔许贝尔彻底击溃德军之后,希姆莱就将党卫军第11装甲集团军的建立当成最重要的事。其实早在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建立之初时,它的装甲师就很缺乏兵力。从严格意义上讲,希姆莱的这支部队顶多算得上1个军,但希姆莱有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如果所有党卫军的军官都被提升为参谋或陆军将领,那么他所指挥的部队就瞬间“扩编”了。其中施泰纳被任命为这支新部队的指挥官,而他正是党卫军全国副总指挥。相比党卫军的其他高级军官,施泰纳的确身经百战,他确实适合这样的新角色,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现存于博物馆的“反坦克”自行车,携带2支“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希特勒曾妄图以这种“武器”挡住排山倒海的苏军坦克群。前线的告急让古德里安坐立不安,如何打通一条通向东普鲁士的道路,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德军目前之所以缺乏战斗力,是因为缺少进攻精神及行动。”古德里安在2月初的一次分析会上明确指出。会前的午餐上,古德里安和一位日本的大使喝了太多的酒,这让他在分析会上更加直言不讳。古德里安的想法是在奥得河进行钳式攻击,在波美拉尼亚彻底消灭朱可夫的先头部队。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准备充足的兵力与补给。于是古德里安再次请求希特勒,要求调回被困在库尔兰的部队,出动海军将他们运回,同时暂停对匈牙利的反攻。可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希特勒果断地回绝了他的请求。
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示意图古德里安并没有放弃,面对喜怒无常的希特勒,他直言道:“我伟大的元首,您必须相信我,撤回库尔兰的部队并不是因为我的固执己见。除此之外,真的没有更好的大规模兵力集结方法,没有集中的兵力不可能保住柏林!我所做的决定完全是为了德意志的利益!”古德里安显得情绪有些激动。
希特勒听了古德里安的话,气得浑身发抖,直接从椅子上跳了下来,大声嚷道:“你竟然这样和我说话!难道你认为我不是在为德国吗?这是我一生的目标!”
旁边的德迈齐埃上校看到两人争吵,由于这种架势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所以他只能在旁边发抖,并且为古德里安担心。屋子里的所有人都在为刚才的事忐忑不安,戈林为了平息希特勒的怒火,将古德里安拉出了会议室,这样大家才慢慢平静下来。
心情无法平静的古德里安回到了指挥部,现在他最担心的是第2集团军。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之间的联系一直是由这支部队维系,而现在它正面临被“一刀两断”的局面。古德里安只好想出第2套方案,借助波罗的海向南进攻朱可夫部队的左翼,只有这样才能拖延苏军对柏林发起总攻的时间。
2月13日,德军大部分将领聚集在帝国总理府,对这次的战斗计划进行分析。作为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总司令的希姆莱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另外还有迪特里希、古德里安和其助手温克。古德里安进行陈述,他表明了立场,希望行动越快越好,最好在2天内进行。希姆莱第一个起来反对,理由非常充足,“无法在2天内筹备足够的弹药和燃料”。希特勒当然支持希姆莱的意见,剩下的又是伟大的德军元首与总参谋长之间的争吵,古德里安仍然据理力争,并且要求整个战斗由温克来指挥。
希特勒平复心情后说道:“党卫军全国总指挥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这次行动。”
古德里安驳斥道:“党卫军全国总指挥首先没有经验,更缺少足够的参谋来完成这次战斗,所以温克将军是必要的。”
“你这样说简直是背叛,难道我的党卫军全国总指挥没有能力胜任?”希特勒再次爆发了。
这场原本平静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希特勒实际上已经是在吼叫了,他来回踱步又突然停下来说道:“希姆莱,让温克加入你的司令部指挥这次反击。”希特勒说完,一下子坐到了椅子上,笑着对古德里安说:“我们继续开会吧,我们的总参谋长赢了。”
2月16日,波美拉尼亚反击战在温克的指挥下展开了。德军为此准备了1200辆坦克,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火车运送这些大家伙。因为想要运送士兵与武器装备,即使1个不满员的装甲师也需要55节车厢。另外一个让古德里安头疼的问题,是弹药与燃料的严重缺乏,最多只能维持3天时间。显然德国人并没有从阿登战役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德军的那些参谋为这次行动起了代号——“轻骑突击”,而党卫军也策划了“至日行动”。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次行动根本无法达到“突袭”的效果。由于地面突然解冻,德军坦克和车辆全部陷在泥里。所谓的“至日行动”也没有实现,因为它无法改变战局。
1944年2月,波兰第4重型坦克团装备的苏制J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向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德军发起进攻。后来,苏军的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对德军进行了反击。当时的德军装甲部队早已受到了重创,毫无战斗力。在这次反击战无数的伤员中,职位最高的就是温克将军了。2月17日晚,他向希特勒汇报完战况,在乘坐军车回指挥部的途中发生了车祸。当时,温克将军正在睡觉,因此受了重伤,他的职位由克莱勃斯代替。2天以后,军心涣散的德军放弃了这场反击战。
柯尼斯堡街头,德军遗弃的le.FH18∕40型105毫米榴弹炮,弹药都没来得及销毁。接下来的日子里,希特勒要求坚守所有的城镇并且不准守军撤退——这只能算是一种自杀。此时,德国空军早已没有燃料和飞机对陆军进行支援,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失去了最有经验的部队。除了布雷斯劳和柯尼斯堡,其他要塞全部陷落。让希特勒惊奇的是,当地最小的城镇施奈德米尔在被苏军攻陷之前,守军曾进行过激烈的抵抗。希特勒对它的陷落没有任何抱怨,反而把他的骑士勋章授予了守军的正副指挥官。
2月18日,所谓的“至日行动”中的德军坦克还陷在泥里的时候,崔可夫已经开始攻打波兹南要塞了。他首先用扬声器不停地播放哀乐,充分摧垮德国守军的精神意志——只有投降才能回到家乡。早在9天前,猛烈的攻城炮火就已经严重地削弱了德军的防线。2月18日,1400门火炮、“喀秋莎”火箭炮、迫击炮都已经准备就绪。苏军突击小队攻破了堡垒,哪座建筑依然有人在开火,苏军就用1门203毫米口径榴弹炮彻底摧毁那座建筑。对于很多难以攻克的建筑,苏军士兵就使用火焰喷射器和爆破炸药对其进行一一“清理”。一些企图逃跑的德军士兵没有被苏军杀死,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军官手里。2月23日凌晨,德军司令戈梅尔自杀,所有守军停止了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