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漳兴四年, 腊月十一,纪振和白婵婵的孩子出生。

漳兴五年,二月初六, 李纹跟张灵灵也成亲了。

纪楚摸着追风的狼头,开口道:“你也有十多岁了啊。”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 任谁都觉得时光荏苒。

从曲夏州到原化州, 如今又是昌河州,这些年的经历, 纪楚也觉得感慨。

往年开年,他都觉得轻松愉快。

可今年办过小辈们的喜事过后, 情况就变得不同。

李师爷跟晁同知道:“大人,来昌河州投奔的百姓极多,正月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千人了。”

开年到今日,也就是二月初八,这才过去多久。

就已经三四千人。

若不是这几年早有经验, 突然来这么多人, 必然会让这里手忙脚乱。

即便如此, 也觉得有些异常。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给新来的刘通判办接风宴, 以及送别杜通判。

说实话, 大家都没什么兴致。

只要是平临国异常的天气, 已经波及十几个州府。

不少人都说, 今年必是灾年。

有些地方从年前到现在, 一滴雨也没下。

之前去曲夏州州学摸鱼,那个数科大佬刘宝愈刘学政,他原本就是钦天监的。

听说年后被紧急调回去, 说是钦天监很缺人手。

纪楚这边,三五日就有数十封书信,皆是在说各地旱情。

可天灾这种事,他怎么会有办法,只能让各地备粮,以及请求朝廷控制粮食价格,防止粮商们恶意抬高价格。

即使如此,可粮价该高还是高。

现在已经二月份,很多地方都要春耕,倘若再不下去,那今天是真的要完蛋了。

如今受灾的各地,吃的都还是去年秋收的粮食,所以还能撑一段时间。

可春天要是种不成粮,那今年可就没有秋收了。

今年,后年,平临国许多地方,都会发生人间惨剧。

饿肚子这种事,必然会闹出人命。

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官员能松口气。

送别加接风宴上,他们都在说这件事。

两场宴会本就合在一起,大家也提不起精神。

新过来的刘通判,说起他这一路上看到的情况:“土地兼并不严重,以及官员不苛刻的地方还好些。”

“这些地方的百姓,家里存粮比较多,即使受灾,也能撑得久一点。”

“但要是官吏苛责,当地大户太多,租田生活的估计连这个春天都抗不过去。”

有自己田地,家里存粮多,可以勉强支撑一年左右。

实在不行,那就要卖田买宅子,但是可以活命。

没有田地跟存粮多,顶多小半年。

然后就要卖儿卖女,甚至全家为奴,方能活下去。

倘若到了那时候,最不值钱的,只怕就是人命了。

就算要卖儿卖女,又能卖多少银子。

提到这些事,大家更没吃宴的心情了。

即将去浩洲上任的杜忠杜大人勉强开口:“刘大人,听闻你还路过了浩洲,那浩洲如何呢。”

浩洲,属于哪种情况?

刘大人心有不忍,可还是道:“第二种。”

当地王家,陈家,赵家,三个大户,占了全州五分之三的土地。

那浩洲又不像浙东,有皇上心腹前去清扫弊病。

这地方不算穷不算富,粮食产量不错,不少百姓都是他们三家的佃户。

平日里过得都不算好,何况如今。

听说浩洲有些县,已经有百姓因抢水打起来,再发展起来,必然是百姓起义。

“当然了,或许没那么糟,只要三月之前下了雨就行。”

三月之前下雨,还必须是大雨,把地浇透那种。

昌河州官员齐齐叹气。

太难了。

这种时候,谁也没办法。

杜通判简直欲哭无泪。

他算是明白,朝廷为何派他去浩洲了。

说重用,那也确实是重用。

原本的意思,肯定想让他去浩洲解决一部分的土地兼并问题。

至少把能清扫的弊病都给扫除。

有他带着的良种等物,还有纪大人的信件。

不说解决浩洲大部分问题吧,但一定能比之前好。

这既是难题,同样是机会。

只要把握好了,他能跟纪大人许多下属一样平步青云。

如果没有突发的旱情,他这会必然非常激动。

现在除了想哭,已经没有第二个办法了。

宴席结束,杜大人菜没怎么吃,酒倒是喝了不少。

等他迷迷糊糊时,为了避嫌而疏远的晁同知罕见过来,低声道:“走之前,去问问纪大人。”

“他或许有解决之法。”

等杜大人酒醒后,决定听晁同知的话,还是去请教纪大人,他这差事到底要怎么办。

纪楚确实有些想法。

可他的做法太过激进啊。

跟杜大人说了之后,杜忠先是傻眼,之后咬牙道:“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下官就这么办。”

纪楚有些惊讶,不过随即正色道:“若是这般做了,本官必为你保驾护航。”

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杜大人,心态终于平稳了些。

纪大人从漳兴二年七八月份过来,到如今的漳兴五年二月,他们接触也有很久了。

杜大人也算了解纪大人的性格,他是个绝对说话算数的上司,但凡讲出来的话,必然会兑现。

不仅如此,他跟同僚们相处,很少摆官架子。

多数时候,都是自称我,只有下达命令,又或者给大家做保证的时候,会自称本官。

一般这种时候,便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再者,纪大人从不站队。

直接说出保驾护航这四个字,可见其分量。

当然了,给他保驾护航的前提是,他真的敢豁出去为百姓做事。

否则今日的谈话,只当不存在。

杜忠提提胆气。

不管怎么样,他都要上任了。

这浩洲就算是刀山火海,那也要去闯。

送走杜大人,刘通判很快接受差事,他也是老官员了,昌河州的事情又清晰明了,同僚各司其职,差事并不难做。

而且昌河州跟其他地方不同。

他们这里并无灾情。

最麻烦的,就是接收各地来的百姓。

其实现在的百姓,还不能称作灾民。

他们多是在家乡无依无靠,所以才过来,来的时候不仅带着家当,还带着粮食。

不过等着旱情越来越严重,那就不好说了。

算了,着急也没用。

大家还是好好安顿好新来的百姓,再把昌河州的春耕准备好吧。

平临国其他地方遭灾,今年粮价肯定会涨,他们也要多多种粮食才行。

纪楚安抚好手底下官吏后,终于收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渔船技术,以及渔网等技术,终于送过来了!

自然不是白拿的,多方周旋之下,再靠着纪大人的名号,方换来这些东西。

与此同时,纪楚请蔡夫子他们帮忙设计的盐场过滤设备也送到了。

这些都是给余海县等四个县准备的。

做事之前,把工具准备妥当了,必然能事半功倍。

余海县县令被召到昌河州州城时,还颇有些激动。

年前那会,给纪大人写完信送出去,他又觉得不妥,觉得自己是不是多管闲事了。

本地百姓只是有些风声,实际上并未多说什么。

他巴巴地赶去说情况,会不会太显眼包了啊。

谁料纪大人并未觉得他多事,而是认认真真回复他的问题,并把接下来的解决方案说明。

并告诉他,要好生安抚百姓,他们的顾虑州衙门知道。

收到纪大人回信时,余海县县令不知道多高兴!

纪大人的回信!

传说中的纪楚!

但凡做官的,谁不知道纪楚的名字啊。

这样的人物,本应桀骜不驯才是。

没想到这般平易近人,还第一时间给他回信,信里把情况说得很细致。

正是这样,也鼓励余海县县令写了篇关于浩洲的情况,私下里通过纪大人给了去浩洲做知州的杜大人。

当然,因为这封信,杜大人心里更怕了啊!

可事先了解,总比一头雾水邀请。

因此余海县县令来这里头一年,就跟这两位上司打好关系。

果然!

在纪大人手底下做事,不用怕做现眼包,好好表现才是真的。

剩下三个县的县令知道这些事后,颇有些后悔。

他们那的渔民也有怨言,可他们并未上报,觉得只是小事罢了。

早知道能得到大人重用,肯定也跟着禀告啊。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岐州两个靠海县的县令。

他们同样到了昌河州州城,主要统计当地渔民情况,以及需要的渔船多少等等。

纪大人手下,祝耘祝亚两兄弟,已经从水泥作坊,以及火炕抽身,他们的徒弟们已经可以接手。

所以他们两个可以腾出手,按照图纸制作渔船了,到时候还需要招募一些工匠,估计本地造船业很快就能起来。

这也是长远的事情,已经着手去办。

那造船作坊就设在昌河州与岐州中间,到时候两头都能兼顾。

消息传到几个沿海县,原本还有抱怨的渔民终于心安了。

不是他们爱抱怨,而是大家都在过更好的生活,不能把他们给忘了吧。

现在知道,大人不会忘记他们的!

说起来,原本昌河州多了这么多事,应该很缺人手才是。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来,缺人的事也能解决,甚至有沿海的小造船厂,想着要不要过来做做买卖。

他们那边竞争太激烈,不如在昌河州跟岐州试试。

反正这两个地方也安全,加上最大的问题,寒冷,也已经解决,这种情况下,不来这里做买卖,实在太亏了!

现在的昌河州跟岐州,明显比以前繁荣许多。

就连今年开耕的田地都比往年要多。

即使从今年开始,前来定居的百姓置田已经需要少量的银钱,可大家热情不减。

这让被流放过来的犯人们不知道说什么。

尤其是第一批流放过来的犯人。

他们几乎眼睁睁看着此地来了那么多人。

也有人道:“听说平临国内地十几个州府,好几个月都没下雨,这地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不下雨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明白。

倘若官府处理得不妥当,必然饿殍千里,匪盗,贼乱,起兵造反,必然比比皆是。

有些犯人恨恨地想:“还想当明君,还惩治我们这些贪官污吏?老天爷不让你当明君,你有什么办法?”

这话说得实在恶毒,就算是旁边的犯人,也觉得此话不对。

不过没关系,这人当天就被提走修路去了。

还想悠闲地种田?

别做梦了,修路才是你要做的事。

再看被提走的人,多是平时躲懒,不爱干活,还满腹牢骚的。

纪大人不整你们整谁?

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今年的昌河州不仅修路,还修粮仓以及房屋。

要说是官员们的屋舍吧,那也不像,都是一排排极为简陋的房子,顶多留了火炕的位置,以及不漏雨不漏风。

远道而来的百姓们,多是先做工赚钱,然后买荒地。

一套流程走下来,基本两个月,差不多便能安家。

可那房屋跟粮仓,是不是太多了?

纪大人都在囤粮了。

那外面的情况,是不是越来越严重。

事实确实如此。

从淮州过来的刘新春一行人,已经看了不少人间惨剧。

二月十五,从年前就要来昌河州的刘新春等人,终于到了地方。

去年年底那会,愿意跟随他,去陌生地方定居的还是少数。

可随着当地雨水越来越少,各家水塘全干,等到正月份启程时,不少佃户已经决定春耕无望。

今年想要种田,不仅要租地,还要买水浇地。

所有花销加起来,就算今年收了麦子,那也活不下去。

就算这样,还有不少人排着队,等着种田。

谁让淮州人实在太多了。

地主们不在意他们,商户们更不在意。

那么多人,有的人愿意做事!

所以等到正月那会儿,想跟刘新春一起来昌河州的人越来越多。

众人携家带口,说是那边喜欢一家子都过去的,落户更快,也能分到更好的土地。

只是刘新春没想到的是,一路走到昌河州,原本几十人的队伍,竟然发展到上百人。

途经的几个县里,皆因抢水浇田发生激烈冲突。

而再走下去,别说水塘干了,就连河流的水也看得人心急。

必然是大旱。

还是多少年来,前所未有的大旱。

刘新春带着的人太多,还引起衙门额外注意,知道外面的情况后,昌河州官吏连连叹气。

已经二月中旬了。

可这场旱情还未结束。

有些地方从去年十月到现在,从未下过雨。

杜大人所在的浩洲更是如此,听说那边已经在布置粥棚,统计受灾百姓了。

昌河州不少人,也都是浩洲过来,一来这里便立刻干活的,丝毫不敢停歇。

因为纪大人又新开了几个项目,连岐州的路都给安排上。

就是为了给大家找点事情做,赚点银钱得以安家。

也幸好去年昌河州赚了不少银钱,否则还真周转不过来。

可这样下去,只靠他们一个昌河州,肯定支撑不下去,就连岐州也去了不少人。

但岐州财政状况本就靠昌河州接济,情况只会更难。

这场旱情,已经逐渐波及大半个平临国。

就是不知道朝廷那边怎么打算的。

纪楚时刻掌握京城那边的动向,同时他的家乡原化州也来信。

原化州位处中原。

同样是这场大旱的受灾之地。

听家里人讲,周边的小河已经干了,现在只能靠极深的井水。

他家倒是打了一口非常深的井,现在供着全村人的吃喝。

而隔壁的水泥作坊已经停工,制作水泥的时候需要不少水,现在肯定是不成了。

用纪楚爹娘的话说,如今能顾住吃喝用水已经很好了。

可村里有人想用井水浇地,这口子实在不能开,否则整个村子都要这么做,到时候连水都没得吃了。

也是纪楚一家在村里还有些威望,就算这样,也有人偷偷过来打水浇地。

这也是实在没办法。

现在是顾得住吃喝,可要是不浇地,夏收秋收的时候,那就完蛋了。

也不是谁都像纪楚家这般,因为有个高官在家,家里囤粮充足,即使几年不事生产,也不会饿肚子。

这些信件看得纪楚心里沉重,只告诉家里人,村里如有人借粮,那便给他们,让家人不用担心。

这种时候,纪家村的人肯定要团结起来。

剩下的,就看朝廷怎么办了。

此刻京城朝廷。

从年前开始,官员们的脸色就极为难看。

尤其是皇上的表情,从未缓和过。

眼看平临国西北战事平了,沿海跟附近几个岛国的海战也处在上风。

就连草原的和谈都很顺利。

大有天下太平的征兆。

可纵观历史,太平盛世,风调雨顺?

那都是罕见的。

天灾人祸才是常态。

于是,便遇到这十年难遇的大旱。

从年前各地不下雨,再到各地不下雨。

如今都春耕了,还是滴雨未下。

皇上恨不得住在祭坛上,可一点作用都没有。

各地的水利该建在建,他也派人提前清查各地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时候,不少粮仓“起火”,再有佃农们闹事。

甚至有人讲,是皇上得位不正,才引得天灾。

当年二王爷不就天怒人怨,所以被雷劈死了吗。

如今的天灾降临,就因为皇上处事不公,近些年贬了太多朝廷官员所致。

说其他的就算了。

可讲天灾,讲被雷劈。

当今皇上,却没什么感觉。

但架不住说的人太多,让他也产生自我怀疑。

难道真是他的问题。

是他做得不对,所以才让平临国有此大灾?

也是这种时候,他的心腹薛明成来信,同时上书驳斥这种言论。

就连纪楚都帮他说话,细数皇上登基以来的功绩。

还说若是皇上的错,那为何登基初期不降天灾,反而在国泰民安,粮食棉花大丰收的时候有天灾?

可见并非皇上的过错,而是朝中有人兴风作浪。

就算是天灾,也是这些小人的过错。

不愧为纪楚啊。

句句说在皇上心坎上。

要是朕的错,就不会到今年才有天谴。

必然是奸臣的问题。

可纪楚接下来的话,就让皇上觉得肉痛。

如今旱情基本已经成事实。

既然改变不了,就要做出补救。

纪楚的意思是,让皇上尽快赈灾,而且给出的标准并不低。

如果按照纪楚所说,那朝廷会出一大笔钱。

甚至还要动用皇上私库。

他登基至今,也不过五年时间,他私库一动,那可全没了啊。

即使是皇上,也会觉得心疼。

那都是银子,都是他的家底。

但纪楚这文书,总不能只听前半段吧。

如果说这文书前半段让心里畅快,后半段让他头疼。

那私下里的奏章则让皇上收敛笑意。

而那奏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句。

“土地兼并之问题,借此可解。”

这话说得有些残忍。

可天灾已定,谁都没有办法。

不如趁这个机会,解决平临国许多弊病。

士族的土地兼并,就是一大问题。

这几乎是所有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建国初期,土地分给天下百姓,资产没那么集中。

可朝代时间长了,天下五成,甚至八成土地,都在少数家族手中。

百姓活不下去,便要起兵造反,然后新的王朝开始。

这简直是历史周期率,甚至早就有人总结过。

只是总结归总结,如何解决是个大问题。

就连薛明成在浙东都是寸步难行。

那中原的浩洲大部分土地,同样在当地士族手里。

纪楚的意思是。

不如趁这个机会,逼着他们捐粮捐物。

这样的话,皇上的私库就可少出些,让这些士族前去赈灾。

但士族赈灾的名头,却也不能让他们拿到。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势力。

这样的话,皇上也要出,士族同样要出。

同时,也鼓励无地百姓去往岭南,滇州府,西北,东北等地。

既能建设边卫,同样缓解内地人口过多的压力等等。

总之所有建议都很实用。

若是能做成,既能解决平临国几十年的弊病,又能让百姓有粮可吃,不至于起兵造反,闹得天下大乱。

皇上登基以来的功绩卓然,不能毁于一旦。

皇上看完私下的秘密奏章,再看看内阁的许义等人,脸上的表情让人看不清楚。

可在场众人,都看出纪楚话里话外的意思。

其实这话不只是建议,更有一丝丝的威胁。

不止威胁士族,更是威胁皇上。

就差明说,士族要出血,您也要出血。

想要解决问题,不能在那干号。

可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

无论是让士族们出血,还是要让百姓们迁移,哪个不要动刀见血。

稍有不慎,皇上的皇位还稳吗?

如果不这样做,纪楚同样说了,各地百姓会造反。

这如不是威胁,那什么是威胁?

实话伤人,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也伤人。

皇上思索片刻,最后叹口气。

纪楚这人,怎么就不能唯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家臣呢。

但再想想,他要是家臣,就不会这般厉害了。

不过能者多劳。

赈灾兼收拾士族这件差事。

非纪楚莫属。

除了他,谁还能做成此事。

“命,东北总督纪楚,宣新府知府薛明成,为此次赈灾钦差。”

“即刻回京,处理中原十二州府赈灾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