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薛明成越说越不敢置信, 直到自己心腹送来信件,他才确认这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叙州百姓自发的。”

“说是我,我去赈灾, 所以想帮忙。”

家家户户自发捐粮,就为了还薛大人的恩情。

薛大人帮他们要回土地, 帮他们主持公道。

如今大人遇到难事, 他们肯定会帮忙的。

说起来,漳兴二年, 皇上让纪楚选去江南还是留在京城。

纪楚出乎大家意料地去了昌河州。

而薛明成离开吏部外放,也是其他人没想到的。

薛明成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叙州。

在这里, 还帮纪楚“搜罗”不少养殖人才,那屠家,以及如今养兔子的张灵灵就是叙州出来的。

连当地横行霸道的屠家都被收拾,其他欺行霸市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还有当地不少豪强乡绅,都在薛明成打击范围内。

对薛明成来讲, 这些并未放在心上, 反而是后面腐败的官员, 让已经离开叙州,去往宣新府的他头疼不已, 甚至有些意志消沉。

可对叙州百姓来讲, 薛明成就是青天大老爷。

帮他们整治恶霸, 还市场一个公道, 还帮那么多养殖户出头, 弄走了屠家,好让各类养殖户有个喘息的机会。

帮他们修当地的水利,归还他们的土地, 一些不合理的借贷统统都帮忙解决。

要说一切都尽善尽美了,自然不是。

就算是薛明成还没走的时候,依旧有官吏欺压的存在。

可总体来说,比之前好太大了。

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进步,至少对百姓们来说是这样。

此次中原大旱,叙州虽未被波及,可这事闹得人心惶惶,还有人不停地说粮食要涨价。

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消息传来。

那就是薛大人跟传闻中的纪楚纪大人领了赈灾的差事。

他们两人的名声自不用讲。

但凡想过好日子的百姓,对他们两个都有所耳闻。

可叙州人还是更了解薛大人一些,也更心疼他。

再听说,中原大旱需要的赈灾粮极多,可朝廷只拨了三分之一的赈灾款。

两位大人日夜兼程,在灾区巡查,总要精打细算,让更多灾民得以救助。

但这个缺口,任谁听了都明白,这不是精打细算能完成的。

所以对两人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但意外的是,这些质疑只存在各个家族当中。

百姓对此并未多讲。

“没有充足的赈灾款,也能怪他们吗?”

“一听便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人家愿意帮忙,已经很好了。”

“是啊,他们所在的宣新府,昌河州都没遭灾,两位大人就是来帮忙的。”

普通百姓这样讲,反而把士族子弟的声音压了下去。

毕竟论人数,还是普通人占上风。

讨论声中,叙州百姓竟然有了自发捐粮的念头。

尤其深受薛大人恩情的养殖行当。

弄走一个屠家,让各家都活了过来。

不仅如此,还有田地被归还的农户,更是主动请命。

趁着三四月份农闲,他们赶紧把粮食送到灾区,赶回来之后,还不耽误夏收秋收。

商议过后,响应声此起彼伏。

叙州百姓记得薛大人做过什么,更知道大人的难处。

他们正苦于无法报恩,现在给了他们机会,大家不可能放过的。

知恩图报,这是最朴实的道理。

普通百姓或许没念过多少书,不认识多少字,不知道什么利弊得失。

但这四个字,几乎刻在多数人的骨子里。

薛明成看着叙州百姓的信件,再看着他们送来的粮食数量,整个人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他自以为没帮到他们,以为那些周而复始的事情,都是无用功。

其实并非如此。

一切都是有用。

走过的脚步必然会有痕迹,这是必然。

前段时间还在惆怅的薛明成,被这封信上的内容一点点燃起希望。

有用就行,知道不是白做工即可。

不仅薛明成被叙州百姓鼓舞,疲惫不堪的钦差队伍同样被感染。

此次来赈灾,不止纪楚薛明成辛苦,手底下的人,哪个睡过好觉。

可这会看到叙州来的信件,难免觉得宽慰。

难怎么了。

难也要继续做下去。

因为他们做的,是极为正确的事。

众人还在高兴时,李师爷跟薛明成则看向原化州的来信。

只顾着感动,把纪楚手里的信给忘了。

是不是原化州出事?

说起来,纪楚家乡受灾也很严重,再出什么事,也不觉得奇怪。

纪楚见他俩的眼神,把信件直接递过去。

李师爷先一步去看,随后也带了诧异。

这事竟然跟曲夏州有关。

“曲夏州筹了一百万两的粮食,直接送到原化州了?!”

多少?!

你说多少?!

曲夏州不仅是百姓捐,还有当地士族们捐,当地数科,以及工业作坊园,再有棉花之乡沾桥县等等。

发展近十年的曲夏州能凑齐一百万两不奇怪。

但冲着一个官员凑齐这么多,却是让人震惊的。

不怪纪楚一直没讲话,他也觉得大为吃惊啊。

要知道,朝廷也就拿出四百五十万两,还是大家东拼西凑出来的。

曲夏州民间凑了一百万两,还凑的是粮,不是银子,这区别极大啊。

毕竟灾年的时候,有钱都很难买到粮食。

“送到原化州,那完全是冲着你啊。”

信件上说得也很明白。

虽说纪大人去了昌河州做官,可曲夏州百姓无不想念他。

就连他的家乡原化州也备受关注。

得知纪大人家乡受灾严重,当地百姓自然心急如焚。

尤其是安丘沾桥两地,第一时间出来要捐粮。

他们两县从纪大人开始,就有囤粮的习惯,要拿出大批粮食并不算难。

更别说曲夏州州城,还有纪楚无数同僚,以及无数帮过的百姓,工匠,数科夫子等等。

有他们在,别说一百万两的粮食了。

再来一百万两,那也是够的。

为了防止纪大人婉拒,他们等第一批粮食到原化州之后,还是由原化州官员写来书信。

原化州官吏惊喜之余,还道:“咱们原化州虽受灾,可都在控制范围内。”

“本地百姓说,多出来的粮食,可以送到受灾最严重的浩洲跟安济府。”

虽说这些粮食送过来,也补不上那么大的缺口。

但有比没有强。

原化州官员认真计算,以及本地士族也站出来支持党魁纪楚,说是其中七十万两的粮食,可以送到其他地方。

信件也是请求指示,这些粮食送到哪里比较合适。

原化州当年被纪楚整治一番,之后纪楚便是实际的党魁。

要说不沾纪楚的光,那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但凡原化州的学生去到京城,都会被纪楚好友多加照顾,单这件事,就给帮了很多人。

更别说有纪大人在,什么滇州棉,什么产量棉籽,甚至想买点先进的农具,都能优先购置。

再看纪大人年纪轻轻都是东北总督,现在又被任命为钦差,肯定鼎力相助。

官员们或许是这么考虑的。

可曲夏州跟原化州百姓想得就很简单了。

他们跟叙州百姓一样,都懂得知恩图报。

当年大人帮了他们。

他们就要帮回去,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就成!

纪楚叹口气,跟薛明成,李师爷对视一眼,三人眼神里都有些感动。

说实话,他们做这些是为了百姓,也是尽到自己的职责。

讲一句不求回报,一点也没错。

这种情况下,有了额外的收获,怎么会让人不感动。

他们跟百姓之间是有联系的,更是有互动的。

越是这样,他们就越要对得起百姓。

尤其是薛明成,本来还垂头丧气的,现在变得动力十足。

不光为叙州百姓送的粮,还因为这份心。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带着手下出发。

去宣新府买粮!

到他的任地去买粮!

连买带征,就征那些刺头。

总要把你们吃的,全部吐出来。

薛明成去买粮。

纪楚则要去安济府。

那宣新府刺头都。

安济府也不例外。

安家,季家,甚至已经做好对抗的准备。

纪楚上次当钦差什么样子,他们可是很清楚的。

唯恐就是下一个曹家。

不过他们可不会各自为战。

对纪楚这样的人,必须抱团,就跟宣新府一样。

薛明成够厉害了吧,只要大家抱团抱得紧,就不会出问题。

所以纪楚到安济府第一日,当地乡绅豪强前来拜见时,就“焦急”道:“听说纪大人之前的任地曲夏州送了一百万两的粮食过来,这可是大好事啊,运到咱们安济府没有呀。”

纪楚看着这安老爷的表情,似笑非笑道:“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说着,纪楚看向当地知府。

今年五十六岁的王知府早就有了白发,现在愁眉苦脸的,更显苦相。

纪楚身为东北总督,兼管两地,本就是正四品的官职,跟知府一个等级。

再加上赈灾一事被封为钦差,妥妥的从三品。

故而自然是安济府知府的上级。

这知府看见安老爷的时候,忍不住闭上眼。

看来这人如此嚣张,也不是头一回了。

知府开口道:“安金良,你不要太过分,纪大人刚到你就在说什么?”

旱情最严重,人口也最多的安济府,需要的赈灾粮自然极多。

但朝廷拨款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分到安济府的差不多三十五万两。

这数字看着并不算少,但这里情况最严重,纪楚跟李师爷算过,单这一个安济府,想要把赈灾办好,至少需要二百万两银子。

如此大的缺口,到底要如何补上?

各地官吏以及乡绅们心里都有数。

空出来的这些,基本想让本地士族补全,再加上后续的筹款,应该就差不多了。

但问题是,谁来补上?

安济府的安家跟季家可不愿意。

明摆着要他们掏钱,这谁能高兴?

安济府知府也说过多次了,多少要出一点的,本地大半土地都在你们手中,你们库房里的存粮比衙门还要多。

你们不出,谁来出?

没想到,这事情还没讨论出个结果,纪大人便说,此次赈灾的办公地点就选择安济府。

此为通知,并非商议。

按理说最不高兴的,应该是安济府知府,突然来了个监督你工作的顶头上司,谁会高兴。

但知府其实也还好,最生气的,反而是这安家跟纪家。

大家都不是傻子。

那纪楚也不是傻子。

他选安济府办公,还不是觉得,这安济府问题最大?

钦差在这坐镇,地方上肯定要出不少血。

否则纪楚不就白来了。

如今这位名声在外,谁都能猜到,他过来之后要做什么。

所以安家跟季家不等纪楚开口,先一步让他出点血。

人人都知道,那曲夏州财大气粗,送来不少粮食,一部分留在原化州,还能匀出来一些。

反正都是匀,不如给他们安济府啊!

总数就那么多,朝廷,纪楚多出点。

地方上就能少点。

这种简单的数学题,大家心知肚明。

纪楚跟他们装糊涂,安济府知府反而是个心直口快的,直接让这安老爷安金良闭嘴。

纪楚跟李师爷看着,大约明白,当地衙门跟当地的士族,基本已经撕破脸。

也是,旱情这样严重。

其他地方豪绅都有点动作。

就一个浩州,一个安济府,不仅没有动作,大有对抗的意思。

这些人霸占的财产多,要付出的也必须多,所以很不服气,简直是恶性循环。

甚至到了这一步,这两地豪绅想的,都是要抱住他们的钱财。

谁知道雨什么时候下,谁知道灾什么能过去,现阶段保住自己田地才是真的。

赈灾赈灾,那是只发粮就行的吗?

现在已经四月份,除非老天爷马上下场雨,今年的春耕还能挽回一点点。

那要是不下呢?

到了五月份,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意味着,这场赈济至少要到明年。

这谁扛得住?

反正谁爱救谁救,现在保住自家才是真的。

这也是安济府两家大户,对纪楚敌意很深敌意原因。

他们家族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只要扛过这一阵,等到灾情一过,他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一时间,安济府知府,当地大户,以及过来的钦差纪楚,三股势力隐隐形成。

知府只觉得倒霉,正好在自己任上出事,不能不管,可管起来伤筋动骨。

大户觉得,这地方就是他们的。

钦差?

钦差则是威逼前者,逼迫后者的。

纪楚看向安济府知府,开口道:“把当地救济情况,人口情况,各县受灾,以及水源地图给我。”

要说这些资料,纪楚明里暗里已经调查得差不多了。

可现在直接要东西,便也是宣战的意思。

尤其是标注了水源的地图。

要这个做什么?

安济府不少水源湖泊,都在安家,季家手中。

难不成是要开放水源?

刚一碰面,当地大户问钦差要粮。

钦差要水源地图。

知府连连叹气,想缓和关系,那是不可能了。

再看纪大人的眼神,是绝不允许他的骑墙的。

这要怎么选?

安济府知府头疼得厉害。

纪楚可不给他这个机会,直接道:“今日傍晚前,送到驿馆里。”

“对了,官府粮仓,以及市面上的粮食库存,都要呈报上来。”

刚说水源,那语气还算隐晦。

现在不仅要官府粮仓,还要市面上的粮食库存。

就差明说,钦差要征调大家的粮食。

而且不是商议,就跟要来安济府办公一样,直接通知。

安金良跟季家老爷肯定不愿意,当即反驳道:“这怎么能行,各家的粮仓,都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是皇上来了,也不能强行呈报吧。”

纪楚看着他们,制止想要打圆场的知府,直接开口:“现在是特殊时期,自然特事特办。”

“你们都是平临国的士族,如今平临国有难,你们难道还能袖手旁观?”

既然喜欢用地主思维来思考问题。

那纪楚也可以用强权思维要求你们。

不要觉得自己欺压百姓,那是天经地义。

殊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地主上头,还有皇权。

难道还真能忤逆过去?

跟平等的人讲平等,跟这些满脑子以权压人的,就要以势压人。

毕竟这些人,最吃这一套。

当然了,待宰羔羊也会束手就擒,安金良继续道:“不是有朝廷拨款,还有曲夏州给您的赈灾粮,只要送到安济府,这里的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李师爷听着生气,他还能忍得住,可跟着他们的纽海直接道:“受灾的地方那样多,难道全都给你们不成?”

“怎么不成,我们安济府人口多,受灾还严重,就应该多分些。”

要说纽海也是经历过许多事的,岐州还是岐国时候,更是经受不少磨难。

但来到平临国内地,跟着纪大人办差,才知道欺负百姓的官员这样多,而且花样更是层出不穷。

眼看要吵起来,纪楚制止双方,并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该交的交上来即可。”

此话说得冷硬,也不是纪楚的风格,只听他继续道:“安济府灾情最为严重,听说有些佃户已经吃不起饭了,再这样下去,绝对会出大乱子。”

大乱子。

还能是什么。

起兵造反呗。

纪楚没来之前,他们是怕的。

可这里有他在,很多百姓相信他,信任他,已经歇了闹事的想法,乖乖等着救济呢。

还有附近的守备军,纪楚跟军中关系一直不错,只要他开口,守备军指挥使必然出兵镇压。

所以纪楚来了之后,安老爷季老爷更加放心。

不管怎么闹,都不会闹得太厉害。

李师爷看着他们,心里却想起很久之前的一件事。

差不多七八年前。

面对沾桥县附近的匪贼,那些大户也是这样想。

一边觉得纪大人太过强势,一边想靠着纪大人的能力躲避匪贼。

最后的结果。

便是大户们家破人亡。

可惜曲夏州离这里太远,而沾桥县的事,很多人更不清楚。

这么多年来,纪大人可是从未改变过。

安家也好,季家也好,都把纪楚想得太简单了。

双方不欢而散。

当地大户回去再次讨论,想着下一步的对策。

知府则跟着纪大人前去驿馆休息。

这安济府知府还有话要说,无非是不要闹得太僵,都是同僚。

还有那两家人的身份如何如何,又有几个做官的族人等等。

纪楚听他说完,把手里文书也看完了,淡淡道:“王知府这样做,可有成效?”

一句话,让王知府无比尴尬。

成效?

自然没有成效。

有的话,钦差的办公地点,就不会设在安济府了。

这话着实不算好听,明显是在讲,若你那一套有用,我还用得着来?

再说狠一点。

那就是,这一套有用,你怎么没成,还来教钦差。

“不想得罪人,肯定是不行的。”

可得罪人了,以后如何办。

你纪楚能力强,有功绩在身,跟不少官员关系很好,动辄就有人送来百万两的粮食。

再者还有皇上的信任。

我们这种普通官员不行啊。

王知府想说什么,最后又闭嘴了。

“本官知道,你不是不想做,只是碍于家里的情况。”

纪楚此话一出,让王知府都愣住了。

钦差来之前,已经把他家的情况都摸清楚了吗?!

说起来,也跟王知府的亲戚有关,总之盘根错节的,拿住了他家侄子的错处。

那安金良以此来要挟他。

朝廷对贪腐查得严,他侄子要是出问题,最少也要被流放。

到时候王家内里,肯定会觉得是他没疏通关系,甚至也会连累到他。

多番周旋,王知府就算有天大的心气,也被磨没了。

都说安济府跟宣新府情况很像。

宣新府的人,都能把薛明成折磨成那样,何况王知府。

像薛明成的话,自己想开了就好,以他的聪明才干不需要多讲。

王知府跟如今浩洲知州杜大人一样,则要有人给他们保证。

说着,纪楚抬抬手,让无关的人都退下。

驿馆书房内,只剩下他跟王知府的心腹。

纪楚继续道:“王大人以为当今圣上是什么样的人。”

王大人心里道,虽说皇上并非先皇定下的接班人,可自登基五年来,做得确实可圈可点。

放在早些时候,他这种人脉根基不行,如今五十六岁,做到知州便是顶了天。

可现在的皇上看他勤勤恳恳,又有多年地办差经验,便让他来了安济府。

能遇到这样的今上,确实是明主了。

所以他也十分感激。

听王大人如实说了,而且越说越有些激动。

只听纪楚道:“既然是明主,王大人还怕什么。”

“皇上不是不知道安济府弊病,只看薛明成薛大人先去叙州,再去宣新府。”

“那薛大人在皇上心中什么位置,王大人就该知道,皇上对您有多少期许了。”

“这也是我这个小辈不恭敬的原因。”

三十多岁的纪楚自称是五十六岁王知府小辈,这话也没错。

王知府听得一惊,再细品纪楚话中的意思。

今上对他有期许吗?

难道皇上也看重他?也是他的靠山?

再想下去,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派来安济府,也是为了让他做出点事?

这太为难他了啊。

看那薛明成不就没成吗。

等会儿,以前没成,不代表这次成不了。

王知府盯着纪楚看。

有这位在,说不定是可行的。

纪楚再次给承诺:“放心,你我必然能全身而退。”

“你家侄子的事归侄子,不会牵连到你。”

“只要这事做成了,便是大功一件。”

“本官既跟当地守备军关系好,百姓也听令,还有什么好怕的。”

“实在不行,回京就是,皇上也能理解。”

“王大人,您说呢。”

王知府瞻前顾后,无非是害怕被牵连。

纪楚就是让他知道,别怕了,皇上给你做主。

想来,借用皇上的名头,那边应该不介意吧?

等王知府深吸口气,再看着本地的旱情。

跟着纪楚做了!

就豁出去一回!

李师爷跟纽海一个点头,一个傻眼。

纪大人说服人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啊。

不过现在王知府都跟钦差站一起,本地的粮仓以及水源地图,应该能拿过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