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
全城百姓全都醒了, 先是不敢置信,还以为自己在梦中。
无数人冲到屋外,感受甘霖落下。
下雨了。
期盼这样久的雨, 终于下来。
雨水打在皮肤上,滋润无数人痛苦的回忆, 雨水跟泪水混在一起, 竟然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
而这倾盆大雨,不管你百姓是佃户, 还是商人,是士族, 均匀地落在城中。
并不会因为有钱有势,或者贫穷苦难而有所倾斜。
这场兴奋持续到早上,大雨依旧未停,大有把之前雨水补回来的感觉。
纪楚派出去差役也陆陆续续回来,灾区十二州府的官员也派人过来报信。
各地雨水大小虽有不同,可大部分地方陆陆续续下了。
就算没雨的地方, 天也开始阴沉, 明显有下雨的迹象。
“这般好消息, 赶紧送回京城吧。”张太监兴奋得坐不住,即使一晚上没睡, 看起来还是很精神。
纪楚那边已经写好奏章, 可以立刻呈报, 但他道:“再等等, 十二州府的知州知府都很辛苦, 把大家的文书集齐了,一起送过去。”
张太监眼前一亮。
好啊!
还是你纪楚会做官。
实际上,纪楚也是知道, 这次皇上出了大力。
毕竟他们在外面办差,京城要是没稳住,事情不会这样顺利。
你给我面子,我肯定也给你面子啊。
再说旱情只是缓解,后续还需要皇上再下令赈灾,打好关系肯定没错。
说话间,薛明成已经回来了。
他这段时间在外面送粮,整个人都晒黑了不少,这会看着却极为精神:“好啊,这场大雨实在是好。”
雨一下来,灾情立刻就有缓解。
沿途不少地方都能受益。
虽说已经六月份,主粮是种不成了,可再种点豆子,蔬菜之类的农作物,总算有些收获。
不管是多是少,至少有点口粮,官府也好,地方也好,朝廷也好,大家压力倍减。
薛明成回来之后,自然也开始写上报的文书。
中午时分,各地公文全都飞速送到,一起再送到京城。
纪楚跟薛明成的奏章里,不仅写了十二州府的情况,更写了后续赈灾事宜。
庆贺是要庆贺的。
后续安排同样不能松懈。
比如各地如今的人数,田地情况,还有灾情时出现的乱象,全部一一清查。
再有帮着灾后重建,以及这几年的税收减免等等。
在各地百姓庆贺下雨的时候,赈灾队伍开始布置灾后重建的事,希望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百姓们的庆祝还在继续,有些人甚至跑到河道附近,看着水流一点点增加,看着干裂的土地终于湿润。
同样高兴的,自然还有得到消息的京城。
下雨的第一时间,纪楚跟张太监就送了文书回京。
第二天早上,更是收集灾区各地情况,以及各地文书再送到京城。
这种事,肯定是八百里加急送回,让刚下了早朝的皇上,就收到灾区下雨的好消息。
刚散朝的大臣们又被召了回来,听说是灾区下雨的事,急急忙忙跑到勤政殿。
按理说,宫中不允许这样跑的,可这次特殊,皇上肯定不计较,只是兴奋道:“太好了,久旱逢甘霖,终于下雨了。”
“是啊,真是老天爷开眼,终于下了雨。”
“只这一场雨,就能缓解旱情。”
“就是不知道雨有多大,范围又有多广。”
还好,纪楚他们很快又送来文书。
受灾的十二个州府,全部送来各地情形,把下雨的范围写得清清楚楚。
皇上一封封奏章看着,脸上的笑意根本止不住。
官员们同样一封封接着看,有些人还看到自己家乡情况,忍不住松口气。
太好了。
都在下雨,这场雨的范围之广,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好。
原本愁眉苦脸的官员们,顿时喜笑颜开。
虽说远隔千里,但赈灾筹款调粮,跟整个平临国都息息相关。
尤其是户部尚书,赈灾压力一直极大,这雨一来,终于能松口气。
其中几个官员,老家也在灾区内,他们家被纪楚薛明成逼着捐粮,每日施粥送出去的粮食,让每个人都心疼。
皇上自然也高兴。
毕竟旱情如此之大,难免有人说这是天灾,是皇上无德云云。
总之这对心理生理乃至钱袋,都是极大的考验。
稍有不慎,足以造成平临国动荡。
回头再看,这场持续大半年的旱情,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考验。
还好,他们都挺过来了。
只是无论国库,还是各地屯粮,甚至皇上私库,都损失颇重。
现在看着一封封奏章,就知道这场灾祸终于过去。
许义许阁老看了纪楚跟薛明成的奏章,笑着道:“他们两个还非常谨慎,已经在准备灾后重建了。”
皇上也点头:“前期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能在最后阶段差事。”
收尾之事要做好啊,否则前面花大力气赈灾,也是前功尽弃。
皇上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奏章,各地知州知府极尽夸赞,说各地百姓都感谢皇上赈灾,感念皇上恩德云云。
文人若是想夸人,还是举人进士们想夸人,轻轻松松就能把人捧到天上去。
就算是自己不会写,下面总会厉害的书吏师爷,此刻不就派上用场了。
知州知府们还得了纪楚的暗示,这一封封奏章,就差把皇上马屁拍到天边。
当然,还有朝廷官员做的努力,以及各地大户们的捐钱捐粮等等。
这哪里是奏章,分明是表扬信,把大家夸得通体舒泰。
中心思想就是,没有皇上,没有朝廷官员,没有户部大人们的努力,还有各地大户慷慨解囊。
这场灾情只会更加严重。
所以我们中原十二州府的百姓官员,都感谢你们,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其实这话并不算夸张。
毕竟中间虽有波澜,但只要不把百姓饿着,那就算成功。
户部尚书看着下面的夸赞,嘴上虽然不说,可嘴角已经扬起来了。
大家能不知道,这是纪楚跟薛明成故意为之吗?
可就算是知道,谁不愿意听人夸赞啊。
皇上最后开口:“纪楚说是没错,十二州府肯定没有粮食种子,能卖的农具器物,应该都卖了。”
“许多地方的河堤也需要再次加固,以防雨水太多,再有水灾。”
勤政殿里再次商议赈灾事宜。
不过这次的氛围,明显轻松很多,一样咬死不给钱的户部尚书,也在商议怎么从何地调来粮食种子,以及再从滇州调拨棉花种,用于明年的耕种。
虽说如今才六月份,可这调拨,运输,发放都需要时间,提前准备肯定没问题。
这场旷日已久的旱灾,终于有头有尾,就算这收尾,朝廷也考虑得面面俱到。
皇上也下令,免除十二州府今年明年的田税,后年粮税也减半,好让百姓休养生息。
连逃荒到昌河州的百姓,都免了一年的税收。
奏章送到京城,善政再送出来。
就是户部尚书不笑了。
被夸的时候确实很好。
可这一个个地方都在免税,日子还过不过了?
国库本就空虚,现在怎么办啊。
中原十二州府不交税,那昌河州逃荒百姓不交,岐州这几年更不交了。
国库缺的税款,从哪里补回来?
皇上反而宽慰他:“纪楚不是说了吗,去外面挣钱啊。”
这些年,跟国外交易的税收逐渐增加,尤其是海上大船,每年挣来的税款逐渐增加。
反正银子这种东西,确实很重要,可要是放在库房那就是死物。
不如安抚好百姓,换一个太平盛世。
皇上自觉他没那么高尚的品格,但事情都已经做了,那就做得尽善尽美。
有纪楚这样的官员是他的幸运,不能不识好歹啊!
皇上的品格或许不够高,但他懂得审时度势,更有几分聪明,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既然能有一个好名声,为什么不要啊。
他想要啊。
他还想让后世夸他呢。
毕竟,他是以爱民立世,以爱民作为稳固朝局的根本。
他不能自毁城墙。
等皇上的善政传到灾区,已经昌河州的逃荒百姓耳朵里,带来的,自然是山呼海啸般的赞颂声。
张太监带来的手下们,笔尖动得飞快,把各地百姓的夸张,以及官员们的赞扬,还有戏班子新编的戏曲,全都如实记录。
皇上看到这些,肯定很高兴!
纪楚肯定没有阻拦,只要听夸即可。
不过也不能过分,要让皇上知道,这样的夸赞跟经验,以及即将名垂青史的可能,都是因为他爱民如子。
这才是他被夸赞的根本。
正说着,还有百姓主动过来,说是知道张太监他们是皇上派来的使者,特意前来感谢。
张太监他们傻眼。
他们也被记住了?
张太监下意识看向纪大人,刚想说什么,就见百姓们热切的眼神。
他们确实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知恩图报,他们知道什么是天地良心。
算了。
不管是不是纪大人安排的。
大家确实受用就对了。
忙前忙后几个月,谁不想被夸几句呢。
他们这些当太监的,做到如今的位置,其实很受人尊重。
但这种尊重,都是对他们身份地位的重视,像这般把他们当个人,当个好人的,则极为罕见。
人活到一定程度,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大雨持续到六月初八上午,天气放晴,万里无云。
各地的灾后重建也正式开始。
离开的人极多,留下的人也要再次统计,借着这件事,顺便重新清查土地,以及把这期间犯事的全都抓起来。
这自然以安家,季家,以及范家为首。
皇上让张太监送来的建业侯印章起了作用。
再加上许多罪行证据确凿,杜知州老友跟范家勾结的罪证也呈到京城。
天灾之后的收尾也尤为重要。
纪楚,薛明成,张太监,以及十二个知州知府,全都为此事忙碌。
这场旱情之严重,几十年未有。
可因为各地跟朝廷处置得当,除了最开始有骚乱之外,整体看起来,竟然没出什么大错。
这就算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更让人惊奇的是,因为逃荒的人离开,本地土地压力也缓解不少。
甚至顺便解决了工业作坊园胡乱开设的问题。
一直到七月份,旱情真正得以缓解,当地百姓开始种些蔬菜,豆子,再靠着还在开设的粥棚,肯定能过了灾年。
而纪楚跟薛明成也要收拾收拾,回京城了。
顺便押解扰乱赈灾的犯人,一并送回京城。
等待他们的,多半是灭顶之灾。
灾区百姓可不管那么多,他们眼含热泪,看着赈灾队伍离开。
纪大人他们为灾区做了多少,他们更是清楚。
若不是两位大人以及他们手下周旋,十二州府根本不可能平安度过灾年,更不可能平安无事。
可他们两个并不邀功,只把各项夸赞也平分出去,显得格外低调。
但谁心里不是明镜一般,这场大灾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
他们急匆匆回京城,也不是邀功,而是进行最后的汇报。
趁着灾情差不多结束,该算的账也要算了。
安家,季家,以及范家,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从旱情缓解之后,他们就在各方走动,希望能从轻处罚。
范大人更是没想到,不管是浩州暴乱,还是安济府的陷阱,原本都是弹劾纪楚的利器,却反过来被人家利用。
把这两件事的罪证,以及他们在江南一带干的“好事”统统搜罗出来,变成压死他们的秤砣。
灾情处理得越好,他们的小动作就越显眼。
甚至有人说,好好做事不行吗,为什么要捣乱。
如果不是你们捣乱,各方还能少出点粮食,少点损失。
都是马后炮!
搞得你们多正义一样,难道你们就不想弄死纪楚?
范家在京城的宅院,基本已经被控制起来。
就等着罪证送过来。
纪楚跟薛明成到京城那一日,基本就是他们的死期。
这种时候,他们肯定不会放弃,范大人重金请人送信给自己姐姐,也就是睿王妃。
求睿王妃救救他,救救家里。
但这些信件全都杳无音信,一点回音也没有。
睿王府中,王妃稍稍叹气,把这一封封书信全都烧掉,眼里又带了些不耐烦。
不是她不想救,而是事情到这种地步,还有信件能传出来,皇上必然都是看过的。
如今也是试探她的态度,她不能心软,更不能去帮忙。
否则别说范家,就连睿王府也保不住。
她跟孩子活着,还能保全一部分范家人,同时有点怨恨。
自己千叮万嘱全都没用。
现在祸到临头,又来找她帮忙。
睿王妃的安静,让皇上还是很满意的,等到纪楚他们回来时,态度更是格外不错。
这次旱情严重,但好在处置得当,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
甚至帮忙解决许多弊病,皇上自然看在眼里。
再说,如今朝廷内外对他的赞扬,更是溢于言表。
经过这件事,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皇位是否得当,毕竟换个人过来,不可能把这场天灾处置得如此完备。
皇上看着纪楚跟薛明成,难免想到自己还未登基那一年,这一晃,都五六年过去了。
有这样的臣子,还真是省心。
至于他们带来的范家罪证,更能让他好好出一口恶气。
四处造谣他地位不正,还霸占着江南大部分税收,全都充作自家私产。
他皇兄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行。
处理范家,甚至能侧面证明死了的太子,也不是什么都好。
总不能因为人死了,就觉得那位当皇帝,一定比自己当得好吧。
不论是朝廷国库,还是他自己的私库,都急需补充。
抄了这些人的家,户部尚书就不用担心国库空虚了。
这也正是纪楚早早跟皇上商议的结果。
问百姓要那三瓜两枣,实在太慢。
一个是海运的税收跟买卖的收入。
还有就是这些江南敛财大户的赃款,可比灾后的税收多多了。
放在之前,范家也好,季家,安家都不好动。
可现在不同。
皇上的威望在平临国达到顶峰,他要动谁,都是一句话的事。
范家估计还不知道,他们家岂止有灭顶之灾。
可这又能怪得了谁,还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大肆敛财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天,土地兼并那样更严重,逼得百姓们背井离乡,怎么没想到这么一天。
靠着前太子妃娘家的身份,他们作恶太久了。
对范家的处置,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毕竟灾情的事就在眼前,而且罪证却是确凿,阻挠救灾,谁听都觉得不可饶恕。
先太子的人怎么了,就算先太子自己在这,难道就能放过他?
纪楚跟薛明成这好好休息几日,从三月初到七月中旬,他们几乎一刻不停。
这期间,还有不少官员登门拜访,皆被两人婉拒了。
没办法。
真的太累了啊!
钦差一行人,都是连着睡了好几日,这才缓过来。
一直到审查工业作坊园的几位大人也回到京城,他们两个才出门应酬。
现在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这两队人马打得配合有多妙。
听说最后阶段,各家抢着送粮,就是为了延长审查的时间。
因为那些作坊老板们发现,过了审查的作坊园,效率确实增加了。
人家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促进大家生产。
不管景大人还是刘大人,指点都很到位。
这些指点肯定要收费的,费用也不是人家拿,就是给灾区捐粮。
这般做法,谁又能指摘什么。
一心为百姓,一心为平临国,只会让其他人自惭形秽。
不过很多人多了另一个疑问。
那就是审查队伍里的周大人,您跟纪楚纪大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啊。
你们的关系,跟传闻中一样恶劣吗?
还是说,大家想错了啊。
纪楚跟周大人只是私底下会面,表面依旧装作关系一般般。
至于到底如何?
你们自己猜去吧!
他们才不说呢!
等着京城的事情处理完,纪楚也收到老家的来信。
此次大旱,原化州也是灾区之一,好在情况一直都算稳定。
纪楚家的存粮,甚至存款都花得差不多,基本用于接济周边百姓。
好在旱情一过,附近的水泥厂就能开工。
皇上赐下的别院也兑现了,当地已经派人去修缮,估计年底之前就能住上。
纪楚跟乐薇肯定是住不成了,能让家里人换个环境也是好的。
可皇上的赏赐不止这些,纪楚帮他解决心腹大患,还挽回他的名声,更把灾情一事处理得极好。
就这样,还要赶紧回昌河州,安置逃荒过去的百姓。
皇上知道他的能力,更知道他的抱负,想来想去,只能赏赐金银无数,再加官晋爵。
只是这次的加官晋爵说高调也不算高调。
自然不如薛明成直接升为江浙总督,还要管着市舶司高调。
经过这事,薛明成算是破了心魔,做事更加胆大心细,让他负责税收连年增加的市舶司肯定没问题。
而江浙总督,也是继续处理土地兼并的事。
同时就连浩州的杜知州,以及安济府较为配合的王知府他们,也接手纪楚跟薛明成的差事,继续给灾情扫尾巴。
这些升官都摆在明面上,听起来就高调。
到了纪楚这,皇上这冥思苦想,细数纪楚的功绩,做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爱卿,这建业侯的印章,就不必归还了。”
别说纪楚一头问号,就连张太监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建业侯?!
确定?!
直接给纪楚封侯吗?!
可要是仔细想想,纪楚的功绩,确实值得封侯。
那西北的矿路是他带来,滇州府的棉花路,是他学生按照他的步子,一点点建设的。
还有各地兴起的火器,以及各地终于成规范的工业作坊园,还有蓬勃发展的数科。
再加上东北不仅开疆扩土,还带去那么多百姓,安定边疆,驻扎开荒。
纪楚还要留在那很长时间,直到岐州安稳,逃荒过去的百姓在那边定居。
这些事听起来简单,可若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人,必然会出乱子。
大家都知道,在岐州没有彻底安稳,甚至草原没有彻底稳定之前,纪楚要一直留在边塞。
今年的旱情更是他一石二鸟,甚至三鸟,把原本会酿成大祸的天灾悄无声息化解。
再加上,皇上的威名传遍四方,他爱民如子的名声,也是因纪楚的手而起。
所以怎么想,他都值得封侯。
唯一的问题在于。
纪楚太过年轻了,今年不过三十五的他,封侯实在太早。
所以皇上决定先给建业侯的印。
等到岐州税收平稳之后,正式封侯。
其实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了。
皇上这是给朝中官员一个缓冲的时间。
毕竟和平时期的封侯,还是让人太过震撼。
可皇上打心底觉得,纪楚值得,他可太值得了。
自己当皇帝最大的幸运,就是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臣子吧。
所以这建业侯,纪楚当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