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漳兴五年, 五月初六。
处理完安济府的事情之后,纪楚一行立刻前往浩州。
现在的安济府,一部分灾民离开, 剩下的则由当地大户支起粥棚接济。
剩下的,只要等买粮的薛明成过来即可。
要说浩州情况也差不多。
不少灾民有序逃荒, 留下大户也不敢再多言, 老老实实开仓放粮。
这些敛财大户的粮食,足以支撑到朝廷新粮过来。
那为何还要亲自过去?
是不放心杜忠杜知州吗。
杜知州本人也是这样想的, 不过他去迎接纪大人的时候,小老头直接抱着纪楚痛哭。
如果按年纪来看, 小老头都能当纪楚的爹了,但在官场上,大人帮了他太多,不怪他直接哭啊。
哭归哭,实际上浩州被杜知州治理得不错。
他踏实细心,做事也公正。
再有纪楚在旁边协助, 本地情况虽然严重, 却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就连那百姓暴乱, 也是有人刻意为之。
出了这样的人,他还能维持其他各县不乱, 已经很厉害了。
这也是杜知州满腹委屈的原因。
他都这么努力了啊!
凭什么还这样对他!
当官真的太难了!
不过听说纪大人在安济府的情况后, 杜知州才知道, 他这边的乱子不是针对他。
完全是对纪楚的陷阱。
他们这俩人, 可真惨啊。
随着安济府事情结束, 该老实的都老实了。
杜大人觉得,应该没什么事了吧。
怎么纪大人专门跑到浩州,看起来还十分紧急?
纪楚看杜大人疑惑, 反而笑道:“要的就是紧急。”
在场都是自己人,要么是纪楚手下,要么是杜忠心腹,他直接道:“总不能只见招拆招,破了他们的计策是一回事。”
“让他们加倍奉还,又是另一回事。”
啊?
加倍奉还?!
怎么加倍啊。
这不是,已经成功了吗。
那些人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还不够吗。
自然不够。
看出纪大人的意思之后,杜大人的随从等人也兴奋了。
“纪大人,我们要怎么做。”
“早就憋屈死了,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所以要彻查。”纪楚直接道。
从三月份到京城,如今已经五月份,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纪楚几乎没怎么休息过,现在看起来依旧精神奕奕。
“本官要查清楚,那所谓的暴乱到底怎么回事。”
杜知州眼前一亮,没错!要查!
最近事情极多,大家想都是,能把事情按下去即可,谁也没精力往深了看。
这会想来,往深了查才是最好的。
他们不能总是防守,一点也不反击啊。
纪楚来得突然,命令下得也快。
之前被关起来的暴乱佃户终于有人提审。
他们不用本地官吏,只用纪楚跟杜忠的人,专门审问情况。
从如何捡到杜知州跟老友之间的信,再到谁提起的抢东西,以及中间的利益勾连等等。
他们就是要乘胜追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也因这快速的反应,挑事的大户根本反应不过来。
当天晚上,等人再少一些的时候,杜知州再次主动去纪大人书房。
这次只剩下纪楚,李师爷,还有杜知州。
看这人这样更少,杜知州就知道,纪大人早就在等着他了。
虽说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朝廷暂时也没有追究的意思,可他还是要跟纪大人道歉,以及想想如何补救。
那就是杜知州信件泄露一事。
浩州百姓暴乱的导火索,便是他跟老友的信件。
说起这件事,杜知州脸色有些灰白。
“我跟老友已经有几十年的交情。”
都说人的年龄渐长,身边好友会越来越少,杜知州也不例外。
可这朋友,是他读书时候就认识。
之后老友考上举人,他随后跟上。
只是杜大人再考上进士,老友则留在家乡府学里当夫子,当助教。
虽说一个举人,一个进士,但两人关系并没有变差。
更因杜大人官途不顺,在外颠沛流离,那老友在家乡还帮他照顾爹娘。
这般深厚的友情,自然让杜大人在老友面前,多了几分口无遮拦。
故而,有了那封书信。
杜知州把纪楚跟他讲的话,写在信中,既是宽慰自己,也是吐槽一下浩州的局面。
谁能想到,这封信会落到政敌的手里。
还是利用他,来攻击纪大人。
说起这些事,杜大人泪光闪闪:“出事之后,我让家中长子特意去问。”
“他不仅避而不见,还告诉家人关好门户,以后不要再来往。”
这么做,自然显得欲盖弥彰。
几经调查,杜大人的老友已经接到府学的新任命,成功升为府学右训导。
而那段时间,跟京城跟江南有不少书信往来,还有江南大族子弟前来交涉。
所以老友出卖他的原因,自不用讲。
不见杜知州的儿子,一是想彻底断了这个关系,二也有愧疚。
用几十年的友情换了升官。
个中滋味,谁又能真正体会得到。
杜大人至今也没说过老友一句不好,只是把这件事完完整整说出来。
他们既然要反击,那就正儿八经地反击,他自然不能藏着掖着。
“读书的时候,多有竞争,那时候还觉得有意思。”
可做官上的竞争,实在太过残酷。
李师爷稍稍叹气,以前杜大人官途不顺的时候,那还好些。
那老友虽是举人,可在老家府学当学官,其实过得不错。
杜大人看似当了通判,但却是昌河州那种地方,双方还算平衡。
只是纪大人去了昌河州之后,人人都觉得,那里的官员也要“沾光”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杜通判很快成了有绝对实权的杜知州,还从边关去了中原重地。
当时杜大人自己都知道,他自己好好当差,被调到京城也是可行的。
虽说浩州出了事,但此乃天灾,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牵连他。
而杜知州多年的办事经验,终于有了施展的地方。
在浩州暴乱之事未出之前,其实处置得一直不错。
否则纪楚也不会放心地去往安济府,继续把浩州留给杜大人。
但正是这样,杜大人的老友心态才开始失衡。
又或者是从纪大人去了昌河州之后,这心态就不一样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
杜大人叹气道:“那边的事情就是这样,这是跟他联系的人员名单。”
安家,纪家。
还有范家。
纪楚看着范家的名字,开口道:“睿王妃的娘家?”
杜大人点头,刚看到范家的时候,他还觉得奇怪,之后多番查证,确定是江南范家,也就是睿王妃的娘家。
要说前太子一党,早就不足为惧。
这江南范家,却是有自己势力,就算不依靠太子,也是厉害的。
只是前太子病逝,太子妃变为睿王妃,加上睿王妃急流勇退,还鼎力支持当今皇上,更是跟几个公主关系不错。
因此,范家不仅没受牵连,还能潜心经营家族。
没想到范家贪心不足,舍弃女儿给他们铺好的稳妥之路,竟然大肆敛财。
就连天灾人祸都不放过。
或许在外人看来,范家有今日的家业,已经很不错了。
但在他们自己人看来。
他们原本应该是皇后族人,这才是他们贪心的根本。
范家认为,自己应获利更多才是。
睿王妃的急流勇退,不过是女儿之见,一点也没有大志向。
倘若他们能说让世子登基,不仅睿王妃,还是他们范家,还会被什么薛明成,纪楚之流胁迫?
可惜那世子被他母亲睿王妃养得毫无主见,竟然也觉得,如今家中跟范家都很好,不必再折腾。
甚至说什么,他爹,也就是前太子若在,也会觉得如今的平临国很好。
纪楚稍微摇头。
如果没有灾情,这些小人不足为惧,用不了几年,自己都要接受如今的事实。
偏偏遇到大灾,他们仗着家族积攒的财势,想要扳回一城。
不至于推翻皇帝,但肯定会要一个新的平衡。
那就是让皇上默许他们在江南一带积攒财富,又或者会跟皇上谈“分账”。
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都离不开一件事。
那就是借着压榨百姓,获得更多权势。
杜知州说到最后,自己也叹口气,只纪大人吩咐。
只是有个问题。
安家季家还好说。
那范家怎么办,他们家在江南一带势力,几乎不可撼动。
还有京城那边,又该如何。
纪楚却看向京城的方向,直接道:“等。”
等什么
杜知州还在疑惑。
可京城方向,什么也没有啊。
因为纪楚等的人,从安济府方向来了!
张太监一路都不敢停,擦着头上的汗:“太热了,这地方什么时候能下雨啊。”
李师爷跟张太监都很熟悉了,亲自给他倒茶:“张总管辛苦了,不用这么着急的。”
衙门其他人颇有些惊讶,皇上派张总管过来,不是监督纪大人吗。
为何李师爷竟然不害怕?
要知道监督二字,便属纪钦差的半个上级了。
那张太监似乎知道大家的想法,十分顺手的接过茶杯,颇有些抱怨:“你们大人也太勤勉了,之前听说他在安济府,所以我们巴巴的跑过去,人刚到,就听说你们又来了浩州。”
“这般辛苦,皇上肯定会心疼的。”
勤勉,辛苦,心疼。
只这三个关键词,人精一般的官吏明白过来。
这哪里是监督,这分明是撑腰。
张太监整个人十分放松,根本不是过来监督的,甚至道:“皇上听说你们家带头捐粮,以至于整个原化州都效仿。”
“正在斟酌奖励了。”
奖励还用斟酌?
又听人家道:“皇上不知从哪听说的,说你家依旧住着之前的老房子,都没有再起宅院,所以准备把原化州一处旧别院整理出来,从陛下的私库里出钱。”
“到时候,也能更让你老父老母住得舒服些,还有你家兄嫂也都是好的,他们在家照顾你爹娘,这才能让你在外面安心为百姓做事,可要好好对他们。”
这些话说起来琐碎无比,听起来还颇有些唠叨。
可越琐碎越唠叨,那就显得不是公事公办。
皇上所说的旧别院,肯定也不是什么简单别院,多半是皇家临时行宫,虽说多年不用,可人家出私库给修缮啊。
看似贬纪楚没在家照顾爹娘,但那话的意思,分明是站在他的角度上,帮着赡养爹娘,厚待兄嫂。
还给了个十分合适的理由,纪楚是在为百姓做事。
但凡听了这些话的,哪能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哪能不知道纪楚手中的权势更稳了几分。
因为张太监的到来,浩州依旧心存妄想的人,现在不仅老实了,甚至开始跪舔纪大人。
都这样了,真不能抱着原来的大腿不放,老老实实听话吧。
至于背后的安家季家,乃至范家,基本要完蛋。
有了这层助力后,纪楚搜集罪证的速度显然更快,等到五月十二,就把所有证据打包送回京城。
张太监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没有“找麻烦”,反而跟着做了不少事。
能在宫里做总管的人,必然有他的本事,张太监更是如此,无论人情往来,还是实际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唯一让大家担忧的是,尽管受灾的十二个州府,当地官府赈灾跟大户们赈灾全都安排上了。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各地粮食到底有限,有些大户的粮仓都要见底。
这样下去,不仅百姓要反,就连大户们也要反啊。
而出去买粮的薛明成,则一直没有消息。
相比灾区一会闹事,一会逃荒的。
薛明成所在的宣新府,在灾情方面的事,低调得不像话。
因为他们都在忙另一件事。
江南一百多个工业作坊园的审查。
由周大人,景大人,刘大人的评估小组,来到江南一带后,就开始自己的差事。
首先,作坊园的标准已经出来。
如果符合要求,官府跟数学联盟的人就会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
有工部景大人跟刘宝愈刘大人在,大家都很信任。
要是不符合要求,就要摘掉作坊园的名字,不许再用这个招牌。
作坊园这个招牌,就是吸金利器。
跟什么连锁店一样,有没有招牌十分重要。
所以刚开始时,这个评估小组还算低调。
可连着摘了十几个作坊园的牌子,才让各地作坊老板感到恐慌。
因为没了这个牌子,他们的订单锐减,收入肯定跟着锐减,就连一些工匠也要离开,他们要真正地作坊园做事。
这事带来的震动不可谓不大。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时候,薛明成回了江南一带,他率先去的就是自己任地,宣新府。
如果说纪楚昌河州如鱼得水。
那薛明成在这里,则是举步维艰。
谁也没想到,他要筹粮,还要筹买平价甚至低价粮,竟然来这。
在这当知府的时候,薛明成过得可不算好,这里的人也不听他的。
大家都想看薛明成吃瘪的时候,工业园评估组的官员,“正好”来了宣新府。
作为本地知府,还作为景大人他们的好友,几个人自然聚在一起吃了顿饭。
也就是这顿饭,让当地唯恐被摘牌的工业作坊园找到机会。
不想被摘牌的话,能不能去找薛明成?!
让他帮忙说说好话?!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少人还真去了。
而去的结果,竟然出乎他们的意料。
“要说直接不招牌,那是不可能的。”
“但给你们一些时间,让你们有个充足的准备,还算可行。”
薛明成此话一出,整个宣新府八家作坊园,立刻开始行动。
等会,薛大人您还没说,您为何要帮忙啊。
这个简单,我需要赈灾粮。
整个宣新府大家族明白过来。
薛明成确实有所准备,想要延迟摘牌时间,给他们调整跟补充的机会,那就要付出代价。
这代价,就是帮薛明成弄到赈灾粮。
等于说,用钱换自家作坊园。
虽说不是确保作坊园能留下来,可只要给了时间,就能朝着作坊园的要求努力。
而且人家作坊园的要求虽然严苛,认真照做,却能良性发展,无论怎么看都是不亏的。
就在各家商议之时,有个极为敏锐的官员道:“工业作坊园的评估组,是什么时候来江南的?”
是在赈灾队伍来之前。
不对,是在确定赈灾钦差为纪楚,薛明成之后的。
不管是赈灾队伍,还是那评估组,都在京城碰过面。
所以,这是朝廷早就计划好的?!
朝廷确实要整顿乱象频出的作坊园,但也不会完全扼杀。
干脆借着评估的名义,既是整顿,也是促进发展。
而其中的中间地带,则完全留给了赈灾。
你们不能只享受朝廷的好处,享受纪楚也好,朝廷也好,带来的工业作坊园。
也要为其他地方付出一些。
这低价的赈灾粮,就是代价。
用低价粮食,换一个真正的作坊园。
这买卖,其实很划算。
划算到任何一个作坊园老板都会心动。
各家还在商议的时候。
那评估队伍里的刘宝愈刘大人还道:“做的一堆垃圾,要不是看在纪楚的名字上,全都给关停了。”
???
刘大人?!
这不合适吧。
周大人也道:“已经给了机会,倘若不抓住,那就太不合适了。”
这话过于文雅,翻译一下,不要给脸不要脸。
天下有灾,你们本来就要出赈灾粮,好好商议还不给,那就等着纪楚来吧。
事实上,纪楚在中原赈灾的影响力,已经传到没受灾的其他地方。
各地百姓,都有陆陆续续离开家乡的存在。
而且跟着逃荒队伍过去,路上还更安全。
别人就算了。
你周大人跟纪楚不是有仇吗?
怎么还这样做事?
有人问到周大人跟前,他只能捏着鼻子道:“本官对事不对人。”
这话说的,好像真的跟纪楚有矛盾一样。
实际稍微想想,其实过于模棱两可了。
不少人只觉得他们轻敌。
没想到评估组跟赈灾的人,竟然穿一条裤子。
早知道他们目的相同,当初就不会让评估组来得那样顺利。
谁能想到,跟纪楚关系不好的周大人,同样是计划一环。
看着他们讨论,周大人心道,纪楚辛辛苦苦托人给他做的上好画笔还在家里了。
这些事情赶紧处理完,他也好赶紧回去画画。
要说之前,周大人还觉得他的名声被棉花拖累。
最近几年反而无所谓了。
在工业作坊园以及赈灾上甚至有大用,更让他觉得无比淡然。
此事磨炼他的心性跟意志,只觉得外面风言风语的十分可笑。
还不如学纪楚那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谁还会在意外界的看法。
有这两者配合。
再加上即将要接受评估的工业作坊园,低价粮食很快主动送到薛明成手中。
至于那些已经被摘牌的?
不好意思,没机会了,摘了之后,三年之内不准接受评估。
这个条例一出,跑过来送粮的人更多了。
我们送粮!
给我们作坊园一点时间,让我们好好整改啊。
薛明成看着宣新府众人脸色变化之大,在此地的怨气也少了。
管你们怎么想,他能买到便宜的赈灾粮即可。
对了,一边买粮,一边让本地佃户离开。
去东北开荒吧,那边都有自己土地的。
薛明成做事又阴又狠,狐狸般的眼神再次出现。
以前他是意志不坚定,现在被叙州百姓感动,又知道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那各种手段还不是招手就来。
他可不像纪楚那般光明磊落,他什么阴招都会用啊。
不把你们搞垮,他就不姓薛。
薛明成还卡着时间,确定把灾区大户们榨得差不多,再把粮食运过去。
粮食送得早了,那些大户们就会少出粮。
送得晚了,又会有麻烦。
所以这时机很重要。
纪楚跟薛明成两人配合默契,在各地大户受不了之前,把新一批赈灾粮送到。
气得众人牙痒痒,对他们又没有办法。
因为那睿王妃的弟弟范大人,已经被皇上责问了。
这些抱团的士族,哪是被纪楚昌河州混合双打,分明是联合皇上,三头挨打。
有些人要利用旱情敛财,有人利用旱灾缓解土地兼并。
至于谁赢了,似乎已经显而易见。
接下来的日子,纪楚跟赈灾队伍,以及张太监等人,在灾区四处奔波。
大事小情,总有忙不完的。
他们会拼尽全力,让百姓度过这场天灾,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六月初六深夜,忙了一天的纪楚等人刚刚躺下,便听到一声惊雷炸开。
纪楚立刻睁开眼,望向窗外。
一起跑出来的,还有随行官吏们。
原本满天星光的天空,瞬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一炷香后,属于夏季的雷暴雨倾盆而下。
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