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151

……

晚上, 杜父下班后,杜母就跟杜父商量起来。

“妇联的小方又来了,说咱们家必须再出一个人。”杜母低声说, “我下午去打听过,各个街道都在催办这事, 避不了。”

如今毕业没工作的待业青年太多了,学校又停课, 这一大帮子人没地方去。城里养不活这么多吃闲饭的, 只好弄到乡下去,自力更生。

杜父:“老五年纪还是小了些, 又是姑娘。”乡下那种地方,太苦了。

老五从小就招人疼,在家没吃过什么苦头, 这次要是下了乡,只怕不适应。

“其实, 这事也有办法, ”杜母早上就想好了,“要不让老五顶了老四的工作, 让老四下乡去。”

老四工资又不肯交到家里,也不听话, 不如就让老四下乡,就老四那德性, 在乡下未必过得不好。

至于户口迁到乡下,一辈子迁不回来,杜母暂时没想那么多。

杜父半天没说话。

过了会, 才道:“老四也是姑娘家, 要不让老三下乡吧, 他是男的,身强力壮,去了不会受欺负。”

这段时间杜父对老四很不满,但是吧,总归是亲闺女,这下乡的事还是不好让姑娘去。

杜母不肯:“那怎么行!”

她坚决不同意,“老大老二都不在身边,这再把老三支走,那咱们家一个男丁都没有,咱们再过几年就老了。这姑娘家都要嫁人的,以后她们出嫁,咱们家可就冷清了。”

孤零零的,儿孙都不在身边。

杜父最后还是顺了杜母的意。

老四就老四吧。

杜父又问:“文秀的户口迁出去了吗?”

“办了迁出。”杜母说,“派出所办户口的比以前多了。”忙得很。

第二天。

杜母就填好了下乡的表,交到了街道处,下乡名字那行写的是杜思苦。

又过一天。

妇联主任又来了,“黄姐,你家交的这表不行。”她把表退回来了。

“为什么不行!”

“这杜思苦户口不在咱们街道这边,报不了。”妇联主任说,“你呢,让她在户口当地那边报名填表。”

杜母心里一沉。

她很清楚,老四绝对不会主动填这个表的!

这可怎么办?

老四现在不好哄骗啊。

上回跟家里又闹僵了,去机修厂不一定能见着,想哄回来那更是难上加难。

怎么办呢?

沈家。

刘芸这边也是愁得很,老二沈江过年带女朋友上门了,这眼看着感情稳定了,就要结婚了。总不能让老二去下乡吧,这一去婚事只怕要黄了。

小女儿沈瑶更是不能去,姑娘家,下了乡,要是被乡下泥腿子骗走了怎么办?

隔壁黄姐的妹子,不就是嫁到乡下,搓磨得头发都白了。

刘芸可舍不得让小女儿去吃这个苦。

至于大儿子,粮食局的好工作,这要是下了乡,这好么的工作丢了可惜。更何况,大儿子这没娶媳妇呢!

让谁下乡刘芸都舍不得。

机修厂。

农机站驾驶证考试的结果出来了,小何跟文佳玉过了,快的话一周后就能拿到驾驶证,慢的话得半个月。

两人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坏了。

小赖的理论过了,但是开车上路这边没过。

小刘跟他相反。

鹏子哥的小舅子叶华则是两样都差一点,都没过。

厂里又多了两个能开拖拉机的人!这是件喜事。

本来,文佳玉和小何还想请杜思苦吃顿饭的,后来文佳玉听包副厂长说,杜思苦这会已经不在家具厂了,临时又外出公干了。

这次去的是拖拉机厂。

还真是个大忙人呢。

文佳玉跟包海平说:“等杜同志回来,我们请她回来吃顿好的。”

包海平点头。

他还悄悄告诉了文佳玉一个好消息,“我哥说,年底分房,筒子楼一栋那边要是不出意外的,咱们能分一个二室的。”

文佳玉吃惊:“过年那会不是分过了吗?”

包海平低声说,“是分过了,但是咱们厂又在建新房了,听说了这次单位的新房会大一些,去年有些分到房的人嫌屋子太小,就不要了。”

所以多出来几套。

文佳玉听这消息倒是高兴,就是担心,“会不会有人说闲话啊?”

他们俩虽然工龄不短,但是吧,没什么特别的成绩,这分房子,落到他们头上,会不会说是因为有个当副厂长的大哥?

包海平:“你这不是拿了拖拉机驾驶证吗,这也算了!”

“可我之前那套房子……”文佳玉是有套房子的,是她爸留给她的。

包海平道:“咱们住不上。”

文佳玉那套房子如今还是亲妈跟后爸一家住着,之前文母闹着要把房子改成二婚丈夫的名字,后来包副厂长出面解决了。

文佳玉倒底是没把房子收回来,这屋子她要是收回来,她妈跟弟弟妹妹可就没有去处了。

文佳玉还是心软了。

就这样吧。

包海平想起来,“听我哥说,这次分房杜同志可能也在其中。”说的正是杜思苦,先不说去年的防滑链,单是今年的弹簧床垫这块,跟家具厂合作,就是有功劳。

还有在建的新车间,要是投入生产了,赚了钱了,那也有杜思苦一份功劳。

种种加在一起,虽然杜思苦来机修厂的工龄短,但是她做的事多啊。

她去年年底评上优秀员工了。

杜同志还成功的教出了两个拿驾驶证的学员,这不算功劳吗?

“那真是太好了,”文佳玉还叮嘱包海平,“这事你也别往外说,等房子的事定下了,再看。”

说早了这事情容易黄。

包海平点头。

拖拉机厂。

杜思苦才来两天,本来,她回机修厂喝了陈婉芒的喜酒后,呆两天准备再这家具厂的。结果没回成,传达室的找过来了,还是找的禇老。

禇老就带着杜思苦去了拖拉机厂。

“师傅,化工厂的事解决了吗?”

“解决了,不过这容器还得再好好改改,丁总工已经在想法子了。”

说到丁总工。

杜思苦瞧了瞧禇老,“丁总工他闺女听说去外地了,现在这户籍管得这么严,去外地能行吗?”现在是户口在哪,人就在哪。

就算去外地,也得有正事,探亲或者外派,不然也会被遣返回来。

禇老看了眼杜思苦:“你问这个干什么。”

杜思苦脑子一转,“就是问问,报纸上不是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吗,师傅,咱们厂的工人应该不用去吧。”

禇老敲了一下杜思苦的脑袋瓜子,“想什么呢,那是没有正经工作的年轻人才去的,咱们是工人,就该在厂里做事,咱们这样也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非要下乡做什么,你是比那农民同志会种田啊还是比他们更会种地啊?”

何必抢他们饭碗呢。

杜思苦听明白了。

这是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啊。

到拖机厂的第三天,杜思苦才看到杜老三,三哥看起来干劲十足。兄妹俩点了点头,就各干各的去了。

杜思苦去了维修部那边。

她到拖拉机厂的主要工作就是跟大家一起把坦克履带板做出来,现在第二次的改良版就快出来了。

除了要试验之外,还要待军用坦克的其他零件出来,一起组装,然后看看整体效果。

再根据各各零件的情况进行调整。

又过了几天。

杜家。

晚上,杜得敏踉踉跄跄的来了。

杜家有正在吃饭。

“大哥,文秀不见了!”杜得敏惊慌失措,“我早上出门好还在的,回来就不见人了,大程的两上孩子都说一天没见着文秀了!”

哪也找不到!

学校那边没课,压根就没开门。

杜得敏跟大程分头行动,大程去派出所了。杜得敏回来找大哥帮忙!

杜父这会顾不上吃饭了,出去叫了几个相熟的邻居朋友,一起帮着找人。

杜得敏:“老五,你跟文秀是一个学校的,你去找她同学问问,看看她在不在同学家?”

老五站了起来。

却被杜母拉住了,“天都要黑了,你一个姑娘家不好出门,明天再去。”

杜得敏急得跺脚:“大嫂,这都什么时候了!天黑了你就带老五一块去啊!去同学家问问,不在就回来,就当是帮帮我吧!”说着掉起了眼泪。

杜母见着确实有些不忍心,“行了行了,等会我就陪老五一起去。”

真是的!

净瞎找事!

杜得敏看杜母肯帮忙,擦了擦眼泪,就赶紧走了,她得去找大程,问问派出所那边的情况。

杜母对老五道:“你再吃两口,我跟你奶奶说一声。”

说着便进了屋。

杜奶奶听到杜母说文秀人没了,也有些急,“你让派出所人去程家问问,是不是他们搞的鬼!”她始终不相信外人。

杜母:“我会跟有胜说的。”

又道,“妈,等会家里就没人了,我把门从外头锁上。”锁前,还把尿壶从屋外拿进来了,放到杜奶奶的屋。

很快,杜母就拿着手电筒带老五出门了。

几拔人找了大半夜,也没找到文秀。

还是第二天,派出所送来了消息,“郭文秀下乡了,知青下乡的报名表上有她的名字,她是第二拔走的。”

文秀下乡了!

这,这怎么行!杜得敏听到消息直接晕了过去。

后来被大程送到了卫生所。

医生一摸脉:哟,这是有喜了。

火车上。

这节车厢全是下乡的知青,一张第年轻人的,充满朝气。

郭文秀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靠着窗,她下乡要去的地方正是父亲下放的那个农场,她记得地址。

在西北,有些偏僻。

不过没关系,她爸在那,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能好好过的。

郭文秀看着窗外的田野,心里充满了希望。

“你叫什么名字?”

“分到哪了?”

旁边的年轻人们热热闹闹的聊了起来。

杜家。

杜母从知道杜得敏把出了喜脉之后,心情一直很复杂。小姑子四十的人了,还能怀孕?瞧不出来啊,那遇事就倒的身子骨,还能怀孩子。

生孩子是好事,可这么大年纪生孩子,是不是喜事那得另外。

这一把年纪了,就不说怀孩子的辛苦了,等生了孩子,谁照顾?

想到这。

杜母跟杜父嘀咕了一句:“这文秀这走对了。”这要文秀要是不走,这照顾孩子的事只怕要落到这个姐姐身上了。

啧。

得亏走了,不然真要被拖死了。

杜父想了半天:“这孩子不能要。”

杜母瞪了他一眼:“就你管得宽!那是他们程家的事,跟咱们有什么关系。”不过,有件事杜母得提前说清楚,“咱们家这情况你是知道的,我得照顾妈,回头小姑子真要生孩子,可不允来咱们家坐月子。”

这事她不可能同意,“外嫁的闺女回娘家坐月子对娘家兄弟不好。”

闺女?

小姑子用这词不合适。

杜父:“那程家不是有人吗。”那后妈年轻得很,只比杜得敏小几岁。

杜母不想提程家的事,倒是说起文秀下乡,“文秀之前户口在咱们家,这次她下乡,也算是从咱们家迁出去的,明天我去街道问问。这应该能算咱们家的名额了!”】、

杜父点头,“是得问问。”

晚上。

老五翻来覆去睡不着,文秀都下乡了,她的许多同学也响应号召下乡了。她妈说乡下条件苦,她住不惯。

她就不信了,她不比文秀强?

明天她回学校看看,有多少同学去了。

她可不想当落后分子。

次日。

杜母办了街道办,把文秀下乡的事说了,她特意强调了文秀是上在她杜家的户口上。

“你家几口人啊?”

“现在啊?”

“对。”

“四口人。”

“这不对吧,不能这么算,你家有多少个孩子,全得算上。”街道办的人把家庭登记表递了过来,“填上吧。”

杜母就填了。

填完表,街道办事处的人一看,“你家五个孩子呢,这可不少啊,就一个下乡了。”这边大笔一挥,又添了一个下乡的名额。

算上文秀,杜家有了三个下乡的名额!

“哎!!!你这同志怎么回事,之前可是说好两个下乡名额的!”

“那是之前,现在改了,只能留一个在城里!你家特殊,就留两个吧!”街道这边的意思很明确,还得走一个!

杜母气坏了,在这边跟办事处的大吵了一架。

拖拉机厂。

中午,杜老三跟杜思苦在食堂碰上了,一起吃了饭。

杜老三叮嘱杜思苦:“最近外头乱得很,你没事不要出厂,知道吗?”拖拉机厂外头来了好多生面孔。

不少是找了关系想进拖拉机厂的。

杜思苦问:“怎么乱了?”

拖拉机厂跟机修厂都算在郊区了,还乱到这边来了?

哪拔人?

红卫小将?

杜老三就说了:“外头不是在搞什么知青下乡吗,待业青年,还有学生,一些闲置人员都不留,都让上山下乡。好多家里都在走关系想法子往厂里塞人,想给无业人员找份正经工作,就能留下来了。”他声音不大。

关系硬的,就塞进去了,人嘛也留下来了。

那些没关系的,又没法就业的,只能走了。

杜思苦:“这么快?”这《人民日报》上才登了几天啊,阳市就开始全面推进知青下乡的事了?

杜老三点点头。

他还说,“我听说其他厂开始清退临时工了。”拖拉机厂这边情况特殊,人员不好变动,临时工就留碰上了。

其他厂子听说要清退一批,然后再进一批。

“临时工?”杜思苦突然想到于月莺,她就是临时工,而且,户口还不在市里。

于月莺会被清退吗?

杜思苦正想着,就看到宋良端着餐盘过来了。

宋良脑袋上挂着几个新字:跟女二已经确定关系。

哦。

杜思苦若有所思:这感情发展是不是太快了。

上回她看到宋良,这位宋同志还没这几个字呢。

看来,阮思雨破相这事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啊。

宋良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我头上是不是有灰?”不然为什么盯着他的头发看。

“没有,没有,我刚才在想事情。”

铁路食堂。

于月莺脸色惨白,“朱婶,我就请了几天假,回来我也没耽误工作,为什么?”

为什么连临时工都不让她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