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171

……

机修厂。

晚上, 杜思苦跟杜老三一起吃了顿饭。

“三哥,老五写信回家了吗?”杜思苦问。

“有。”杜老三昨天一回家,杜母就拿出了老五的信, 上面的地址现在杜老三还记着呢。他告诉了杜思苦,“在东北的友谊农场。”

老五在信中说, 那边吃的住的都不错。

可惜,杜家人都不信。

一个农场, 能哪好哪里去?

吃完饭, 临走,杜老三问:“三十那天的年夜饭, 也不回来?”

“不了。”杜思苦道,“回去了又要闹得不愉快,何必呢。”只要她不妥协, 家里肯定是没好脸色的。

杜老三走了。

他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杜母给他留了饭,杜老三一回来杜母就把热着的饭菜端出来了, “你大哥寄来的肉, 好得很,闻着就香。”她切了一小块, 晚上煮了十多片,留了五片给老三。

“妈, 我吃过了。”杜老三道,“老四说过年不回来了。”

杜母脸色微沉, “住得这么近,怎么就不回来?没见过哪个厂子过年不放假的。”心里还嘀咕,这单位怎么着也会发年货吧, 这人不回来, 年货也不送?

杜老三直接转移话题, “妈,明天那杨家的姑娘几点过来?”

杜母听到这话就笑了,“一早就过来,说是知道咱们家里事多,过来搭把手呢。”真是个好姑娘。

杜老三:“这不好吧。”

人家姑娘是来做客的,怎么明天来了还要帮忙干活?

杜母:“人家姑娘勤快,主动提的。”又说老三,“你啊,到时候可别太看中模样,姑娘家老实勤快,差不多就行了。”当看脸没用。

说完,把饭菜还是放到老三面前,“你再吃一点,这饭不吃,这肉总要吃两口,你瞧你,在乡下都瘦了。”

正说着,杜得敏挺着肚子从里头屋里出来了,“什么这么香啊?”这是闻着肉味了。

杜母见状,夹起三块肉就塞进了老三的嘴里,“尝尝,你大哥寄来的。”

盘里剩下的还有两块。

杜得敏瞧着大嫂这做派,脸色难看。

搞得像她几辈子没吃过东西似的,怎么,还担心她抢老三的饭?

话是这样说,可饭菜的味实在是香,杜得敏馋得直流口水,不是她想吃,是肚子里的孩子想吃。

她知道杜母不好说话,便去了杜奶奶的屋。

没一会,杜奶奶就把杜父叫过去了。

“你妹妹这肚子月份大了,经不住饿,你想去厨房看看还有没有吃的,”杜奶奶说,“得敏说闻着肉味了。”

次日。

媒人带着杨家姑娘来了。

上回给杜家说亲,那媒人带女方全家都来了,惹得不少闲话。这次的媒人就带了杨家姑娘一个人,说是叫杨小桐。

个头不高不矮,正正好,模样白净,看着就和善。

这杨家姑娘到了杜家,腼腆的跟杜家人打了招呼,杜母热情的端上红糖水招待。杨家姑娘接过,小声的道了谢。

她轻轻的喝了一口,然后往屋里张望,“我听说杜奶奶身子骨不太好,我想去瞧瞧她。”

她想看看,这杜家老太太到底‘病’得怎么样,是瘫得不能动,还是其他情况,到底能活几、年?

正说着。

杜奶奶屋的门开了,只见杜奶奶从屋里慢慢走了出来,她是出来瞧未来孙媳妇的。

杜老三站起来介绍:“这位就是我奶奶,奶奶,这是杨小桐。”

杨家姑娘也站了起来跟杜奶奶打了招呼。

她心里很吃惊,不是说杜家老人身体不好,需要找个侍候的人吗,这老太太,面色红润,还能走。

没瘫没病啊。

杨家姑娘虽然腼腆,但是并不怯场,能与杜家人交谈。

杜母跟杜奶奶都很满意。

尤其是做饭的时候,杨家姑娘见杜母忙不过来,还去了厨房,帮着忙前忙后。

手脚真麻利。

杜母越看越满意,决定等晚点这姑娘走了,再问问老三是什么意思。

要是老三也同意,那年后就把两人的亲事定下来。

机修厂。

杜思苦又去了邮局,这次是给老五寄东西,防冻疮的药,袁秀红那边亲自制作的玉红膏,还有五斤香肠。

邮局虽然放假了,但是有值班的同志,可以收寄邮件包裹。

就是这邮费比平常贵一些。

杜思苦寄完东西,又绕路去了一趟供销社,买了些喜庆的糖果,有水果糖,也有奶糖,称了十斤。

她还买了对联跟窗花跟一些经放的糕点、麻花。

桃酥也买了一些。

“同志,有红糖吗?”

“要多少?”

“称两斤。”

杜思苦买完糖之后,看到卖碗的柜台,又买了几个碗跟几个盘子。先备着,以后袁秀红跟余凤敏说不定会去她那吃饭。

她小炉子都准备好,煤也买了。

买完东西,杜思苦骑着自行车回了机修厂。

机修厂这会已经放假了,过年总还是要放三天假的。机修厂放的是七天假,如果过年上班,说了,一天给两倍工资。

新车间那边的工人初三有好多要来上班的。

下午。

杜思苦提了些糖果去了女工宿舍,宿舍的门半开着,张阿姨并不在里头。之后,她去了二楼,去年在宿舍过年的两位外地的女同志,小孔跟小田,今年依旧在宿舍过年。

“田同志,这是我买的糖果,你尝尝。”

杜思苦抓了一大把糖果放到田姐的手里,“孔同志呢?”

“她跟张阿姨出门了,”田同志接过糖果,望着杜思苦,“多谢。”听说厂里给小杜分了房子,真好啊。

要是她也能分到房子就好了,那下半辈子就有个去处了。

“这些是张阿姨跟孔同志的,麻烦你帮我交给她们。”杜思苦把剩下的糖果都交给了田同志,等会她就要回宿舍了。

现在天冷,她回去了就不想出来了。

“好。”

杜家。

杨家姑娘下午走了。

杜母催促着杜老三把杨家姑娘送到家门口,杜老三就去了。离开铁路大院的时候,杨家姑娘忽然说道:“杜同志,我等会要去买点东西,你就送到这吧。”

杜老三问:“东西重不重,要不要我帮忙拿?”

“不用,是一些女人家用的东西。”杨家姑娘低下头。

杜老三本来说要送她到供销社的,可是杨家姑娘说不用,“现在天冷得很,你好不容易从单位回来一趟,回家烤烤火,多陪陪长辈吧。”她体贴的说道。

单位?

杨老三愣了一下,难道杨家人不知道他下乡了吗?

腊月三十。

杜思苦在家煮了个小火锅,调料是从食堂的彭大厨那边蹭的,骨头汤的锅底,放了些腌肉,切好的香肠,土豆片,萝卜,白菜……反正,家时有的都给放了进去。

小炉子上面架着一个铁锅,汤煮开之后就下了肉跟配菜。

锅里咕噜噜的冒着泡。

等菜快熟了,她盖上炉子底下的盖子,留了一个小孔洞,慢慢的吃着。

小火锅滚烫,吃着米饭就着菜,胃都暖和起来了。

杜思苦满足极了。

这样的日子真舒服啊。

外头传来了敲门声。

“哪位?”

“是我。”

杜思苦端着碗筷就去开了门,只见宋良提着五六个苹果站在门口,门一开,他就把苹果袋子递了过来,“这是拖拉机厂给的,发了一箱。”

大苹果,一箱十二个,他拿了一半过来。

杜思苦:“全提过来了?”

要是这样,就不能收了。

“一半。”

杜思苦手里拿着碗筷,只能让宋良把苹果放到进门的柜子上。

宋良照做。

她顺嘴多问了一句:“吃了吗?”

“没有。”宋良答得很快,“等会回去蒸三个馒头就行了。”这还是之前特意去食堂买的。

说得这么惨。

杜思苦看着那六个大苹果,只好道:“要不在我这对付一口?”

又补一句,“我吃了的,要是你不嫌弃的话。”

宋良:“我回去拿碗。”

走了。

杜思苦觉得自己就不该问!

楼上楼下的邻居,离得近,宋良很快就拿着碗回来了,不光有碗,还有四个罐头跟一个油袋装好的粉丝。

宋良说:“这是肉罐头,这个是鱼罐头,这两个是水果罐头,说是黄桃的,等吃完了可以开了吃。这个粉丝要不要洗一洗倒进锅里?”

还会自带口粮。

不错。

杜思苦放下碗筷,接过:“我再加些萝卜跟青菜……”锅里还得加点水,暖水瓶里有热水。

杜思苦又添了些菜,幸亏米饭煮得多,要不然还真没有宋良那份。

中午。

两人围在炉子边,热乎乎的吃了一顿精简的年夜饭。

两人都没怎么说话,只是吃菜。

等吃完,宋良就带着自己的东西下去了。

很识趣。

女工宿舍。

张阿姨一早就出门了,一直没回来,开水房的门锁着,那边的炉子田同志跟孔同志用不了。早上两人随便应付了一下,之前准备好饼,还有杜思苦给的糖果,还有去供销社买的米糕。

都吃了些,早上倒是不饿了。

到了中午。

张阿姨不回来,做不了饭。

两人只好又用那些吃食应付了一顿,今天可是除夕,要是晚上都吃不上一口热饭,这也太惨了。

两人只盼着张阿姨下午能回来。

“昨天你跟张阿姨出门,她就没说什么?”

“没有,就去食堂那边的菜场拔了些菜过来。”小孔道,“她跟彭师傅说好的。”

下午一点一点的过去。

天色都暗了。

田同志坐不住了,“小杜同志分了房,那边有炉子,要不,我们过去借她的炉子用一用吧。”米面她们都有,过年机修厂发的。

不行煮碗面条也比吃冷食强啊。

小杜的分的房子在哪呢?

两人琢磨了一下,猜测应该是筒子楼那边,只有那边有空屋子,至于机修厂的家属院,那边的屋子大一些,是分给结婚的同志的。

“杜同志,杜思苦同志。”

筒子楼底下传来了呼叫声。

杜思苦从屋里出来,沿着过道往下一看,是女工宿舍的田同志,“田同志。”

田同志抬头看到是杜思苦,松了口气。

很快杜思苦就下来了。

田同志把女工宿舍的情况跟杜思苦说了一下,张阿姨早上就不在了,一直没回来,她们想吃口热乎饭。

田同志正要问杜思苦能不能借炉子给她们俩用一下。

就听杜思苦道:“我去帮你们把锁打开。”

那太好了。

杜思苦现在的钳工水准可是到了三四级,这可是禇老认证过的,开锁对她来说简单得很。

两人去了女工宿舍。

路上,杜思苦说道:“等会你们找个人去趟保卫科,这事得跟保卫科说一声。”

田同志看了眼杜思苦。

她记得杜思苦跟保卫科的同志很熟。

杜思苦到了女工宿舍,帮着她们打开了开水房的锁,开水房里的炉子一开没换煤,已经熄了。不过好在有柴火。

“那你们忙,我先走了。”杜思苦道。

“保卫科那边……”

“你们派个人过去。”杜思苦道,自己的事自己干,这是她帮忙跑腿了,下次她们还会找她。

杜思苦要是清闲倒也没什么,可她工作上的事多,这次帮了下次不帮,说不得这些同志就要怨她了。

索性开始就不帮。

杜思苦回了筒子楼。

晚上。

筒子楼外头鞭炮声一直响个不停。

还有放烟花的,也不知道是哪弄来的。

杜思苦没觉得吵,只是觉得热闹。

杜家。

晚饭,大程带着两个孩子在这边吃了,晚上九点,三人都还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