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227
……
报社收到这样的消息, 又惊又喜。
这可是天大的新闻!
刚刚高考完,就有人顶风作案,还被人揪出了小辫子, 瞧瞧这些资料,证据全在呢!
第二天。
报纸的头版头条就是‘冒名顶替, 谁主考生做主!’的大新闻。
全国那么多考生,都在焦急的等待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好多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看到报纸的新闻后, 愤怒了。
他们觉得自己没被学校录取,不是没考上, 还是被人冒名顶替了上学名额!
这还了得!
考生们团结起来,去了教育局,为自己讨个说法。
教育局前口是人山人海的考生!
考生闹起来了, 又成了大新闻,这事层层上递, 惊动了中央。
之后上面发出文件, 要严查高考录取通知书,确保发到各个考生的手上。但凡查出有使用手段冒名顶替的, 直接抓起来。
严审。
这事不容姑息。
全国各地被悄悄扣留的录取通知书又流动了起来,寄到了信上所写的考生的手里。
二月底, 苏皎月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三月初,杜二跟苏皎月带着办好户口迁移、粮油关系证, 去了首都。
三月底。
杜思苦才收到了二哥的回信。
二哥去了首都大学的法律系?!
杜思苦惊讶又感叹,二哥还真会挑。要知道,八十年代, 法律人才稀缺, 首都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从零构建学科体系, 主导司法改革。
可以说是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想一想就让人激动。
要不是杜思苦现在的工作签了保密协议,她都想冲动一把,再回趟校园了。
77届的级的大学生啊。
二哥信中还写了,二嫂的成绩也不错,在这边的师范大学,进了中文系。
杜思苦决定下次厂里放假,就去找二哥他们。
一起聚一聚,吃顿饭。
四月中旬。
杜思苦去了首都大学,顺利的见到了二哥。
“你收到信了?”杜二笑着,带杜思苦去学校食堂。
路上碰到了同班的一位姓李的同学,他们打了招呼。
杜思苦盯着那位法律系的李同学看了一会,有些眼熟。她想起来了,那位,那位好像是未来几十年后的的某届大领导啊。
那可是是国家权利中心的大佬级人物。
首都大学法律系。
杜思苦心里默默的嘀咕,最高法院,省高院,律师事务所……
大学教授,校长……
等李同学走了。
杜思苦问杜二:“二哥,你跟同学们相处得怎么样?”
杜二随口道:“大家都是来学习的,共同进步嘛。”同学关系都还是不错的,法律系,高考分数低了可进不来。
杜思苦郑重说道:“二哥,以后毕业了也得跟同学们好好联系啊。”
这就是人脉啊。
不像她。
之前是厂里推荐上学的,她的同学比现在这77级的同学,差了不少呢。
杜思苦决定等会去学校教务处问一问,这边能不能读研究生。
杜二:“那是当然。”
这老四在想什么呢,同校,同级,同届,这以后当然不会断了联系。
人情世故这方便,杜二一向擅长。
学校食堂。
杜思苦看到了许多年纪不一的学生,年纪大的三四十的,年纪小的十七八岁的,人可真多。好多吃饭的时候都棒着书在看呢。
“杜武,这位是?”
“我妹妹。”
杜思苦食堂吃饭的时候,遇到了好些二哥的朋友,都是首都大学的学生。
下午。
学校没课,杜二带杜思苦去了首都师范大学,见了苏皎月。
苏皎月到了首都后,穿上校服,跟这边二十出头的学生一样年轻。
“二嫂!”
“思苦!”
苏皎月看到杜思苦也挺高兴的,在大队的时候,她干活比别人慢,又因为孩子的事焦头烂额。现在到了首都,进了大学,跟年轻人一起,她觉得自己都变得年轻了。每天的学习上课也让她觉得生活格外的充实。
这样的生活真好啊。
“二嫂,你气色瞧着好多了,”杜思苦道。
苏皎月摸了摸脸,“可能是之前吃的中药的效果。”吃了不少呢,说是调理气血的,就是苦了些。
现在在学校,中药已经停了。
苏皎月又问起杜思苦的情况,“你怎么样了?还在厂里工作吗?苦思,你有没有想过继续读书啊?”
她觉得女孩还是多读点书比较好。
杜思苦:“想过,回头我去学校问问读研究生的事。”
研究生!
苏皎月吃惊的看着杜思苦:“你大学读完了?”
杜思苦点头:“对,读的机械专业。”跟技术设计相关,虽然是推荐上大学的,但是拿的也是首都大学的毕业证。
苏皎月惊讶过后,望着杜二。
这事杜二可没有跟她说!
杜二摊手:“我也不知道这事。”
假装不知道。
晚饭在师范大学这边的食堂吃的,这边的食堂饭菜似乎好吃一些。
吃完饭。
杜思苦就回去了,给二哥二嫂留一点相处的时间。
他们两个在不同的学校,平时上课,一个月最多也就见个四回。
过了几天。
杜思苦打听到学校研究生的报名情况了。
迟了。
77年78年是招研究生的,但是报名时间是2月,现在都四月了,再去报名已经来不及了,而且,5月中旬就要考试了。
只能等明年了。
汽车厂的‘高级公务车’项目还在进行中,杜思苦在组装的过程中,发现这‘高级公务车’的车型似乎见过。
她将车的各个部件记在了脑子里,回去画了一张设计图,她很快就发现,这是一款德国的奔驰车。
难怪装配这么难。
国内的汽车技术本来就落后,又经过□□,与国外相比,几乎相差了三十年。
没有外国的组装工具,想组装好这辆车,很难。
尤其是供应链不足,厂里只能用国厂的零件替代外国零件,这就造成了极大的误差。
次日。
杜思苦找了领导,“领导,咱们厂有外国车的相关书籍吗?”
“有,德文的。”
德文,杜思苦不会。
但是可以学。
领导问:“要吗?”
“要。”杜思苦道,“我明天想请个假,去书店买几本教德文的书。”自学一下。
“好。”领导一口答应。
他们这款车本来是德国货,厂里没几个懂德文的,现在小杜同志愿意学德文,再好不过。
杜思苦拿到了厂里的德文的有关外国车的书,第二天,她就去了书店,跑了好几家,都没有德文的词典跟书。
才改革开放,这外国书太少了。
杜思苦思考片刻,去了邮局,给宋良寄了信。
宋良是留俄回来的,在俄国肯定有认识的同学,不知道他那边方不方便请人寄一些德文的相关资料跟书籍回来。
要是有中译版的就更好了。
宋良现在并不在首都,他工作的单位好像也是保密级别,只留了邮箱。
杜思苦信中的地址写的就是收信邮箱。
半天假就这么用完了。
过了几天。
杜思苦收到了回信。
开始她还以为是宋良寄来的,结果一看,是阳市那边的信。
等拆开了,才知道是前姑父郭庆格寄来的信。
信里写了一个好消息,文秀考上大学了,虽然只有二百多分,但还是被一个农学院给录取了。
报的是农业生物学。
本科,四年学制。
从信中的语气可以看出来,前姑父特别高兴,为女儿骄傲。
这次,他留的是他教书的学校的地址。
杜思苦回了信,恭喜文秀考上大学,这个月的假期用完了,没法去外头给文秀买礼物了。
杜思苦就去了厂里的供销社,买了一支钢笔,随信一起给郭庆格寄了过去。
这算是文秀考上大学的贺礼。
直到五月。
杜思苦才收到了宋良的回信,他说有同学在外国,已经请他们帮忙海运寄了杜思苦想要的德国书。
可能要一个月的时间。
同时,宋良还寄了一个大包裹过来,杜思苦拆开一看,是收音机,还有一些汽车相关的书籍。
这是宋良帮她找的。
收音机?
难道宋良有德语的磁带?
杜思苦恍然,可能宋良托同学一起买了,应该在路上了。
杜思苦拿出收音机,调试了一下,收到了五个广播台。
有播新闻的,有在讲故事的,还有讲农业知识的。杜思苦又调了一个台,听到了天气预报。
明天是晴天。
阳市。
郭庆格四月就送女儿文秀去了农学院,那边位置有些偏,从阳市坐火车过去要六个小时。
录取通知书下来后。
文秀跟杜得敏见过一面,杜得敏抱着文秀就是哭,“文秀,妈以后只能指望你了,等你读完书出来,可一定要回来啊。”
郭庆格听着这些话,眼皮直跳。
这次见面之后,一回到家,郭庆格就跟文秀说,“你妈最近在你舅舅家闹得厉害,要争房子,不管她跟你说什么,你都别管。你是学生,接下来就是好好读书,拿到毕业证。”
他再三强调,“至于你那个弟弟,他有父母,他不是你的责任,知道吗?养爸爸是你爸跟那个姓程的事情,除非他们都死了,不然轮不到你管。”
这些事他一定得跟女儿讲清楚。
回来的这几个月,杜得敏那边的情况他打听过。杜得敏这几年与娘家关系闹得很僵,跟婆家那边也有些不愉快。
文秀心思单纯,不能被杜得敏拉到这样的泥潭里。
文秀点头:“爸,我知道的。”
这十年来,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彼此都很清楚。只要好好过,日子总会好的。
瞧,现在不就是吗。
郭庆格:“你四表姐的事你知道吧。”
说的是杜思苦。
文秀迟疑了一下,“她,听说结婚了。”
“不是这事,”郭庆格说,“你四表姐在机修厂的时候,你舅舅舅妈时常过去找她,后来工作都叫你舅舅搅黄了。”
他告诫文秀:“你妈,跟你舅舅是一个妈生的。我怕她要是……去你学校找你,闹出什么事,就不好看了。”
“爸,不会的。”文秀道,“妈不是那样的人。”
后面那句她说得很小声。
她隐隐约约的想起了自己随母亲到程家生活的事,似乎,不那么确定了。
郭庆格看女儿这样,索性说了,“你妈来找过我好几回,借了三回钱,合起来有六十块钱了。”他说,“以后我不准备再借了,我怕她要不着钱,去找你闹。”
去学校闹他倒不怕。
他提前跟学校说过了。
文秀脸色微变,然后郑重点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她不会告诉母亲她学校的地址。
也不会从学校寄信给母亲。
之后,郭庆格就送女儿去了农学院读书。
回来后。
杜得敏又来学校找过郭庆格一回,还是借钱的事。
这次郭庆格没有借。
之后再也没有借了。
杜家。
五一的时候,隔壁沈家沈江跟对象摆了酒,办得热热闹闹的。杜母瞧着羡慕得很,又催杜老三娶媳妇了。
过了大约一个月。
杜老三还真带姑娘回家了。
这姑娘姓唐,杜母在沈江的酒席上见过的,新娘子的妹妹,圆脸,不高不矮的个头,长得倒是好生养,就是瞧着不太机灵。
“你在哪个单位工作啊?”
“我是知青,现在在大队。”唐姓姑娘正是唐小萌。
她跟杜老三相熟,也是多年未见了。
要不是这次姐姐结婚,她还不一定能从大队过来呢。
她也被家里催婚催得紧啊,杜老三亦是一样,两人又是旧相熟,一说起彼此的辛酸,那真是一把泪。
这家里都在催,这不巧了吗。
两人一拍即合。
不如领证算了,两人都老大不小了,也算是知根知底。唐小萌知道杜老三是好人,杜老三也知道唐小萌性子实在。
没什么可挑的。
又是头婚。
这太难得了。
之后,两人拿了户口本,五月底,那就是三十号,直接去了民政局,把证给扯了。
杜母这边,对唐小萌不太满意。
“这户口不是城里的,这以后孩子怎么办?”
杜老三:“已经领证了。”
什么!
杜母大受刺激:“这长辈没同意,你怎么就领证了!老三,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唐家。
厉主任(唐母)知道唐小萌领证后,把女儿骂了一顿。
后来从大女儿唐小棠的嘴里知道,这杜老三人品工作都不错,这才稍稍消气。
“这杜家,其实几个兄弟妹妹倒是好相处,就是那几个长辈,”唐小棠很清楚杜家的事,“小萌婆婆对儿媳妇有些挑剔,不过也不是坏人。倒是杜家的改嫁的那个姑姑,时常来杜家闹,搅得人不得安宁。”
杜得敏为了房子的事,来杜家闹了好几年了,这周围邻居谁不知道。
唐小萌:“我又不跟他们过。”
还说,“我买了火车票,我还要回大队呢。”这马上就要播种了吧,得回去。
厉主任:“你都结婚了,不回来?”
唐小萌,“我先回大队,回头再回来。”
粮食还在地里呢。
厉主任跟唐小棠一言难尽的看着唐小萌。
“那杜家老三,你丈夫就没说什么?”
说到杜老三,唐小萌就高兴了,“没有,他特别好说话,我说回大队,他还给我买火车票呢。”
多好。
她心里悄悄想,杜全可比她妈她姐好多了。
六月。
杜思苦收到了国外的海运包裹,光是检查,就花了大半个月。
等包裹到她手上,已经六月底了。
德语的学习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