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战争
第一章我们简单讲述了一战的陆地战争情况和它的主要特点,以及由于错误评估一种技术因素带来的后果。本章我们将讲述海洋战争,我们将看到海洋特有的另一个技术因素受到错误评估带来了几乎相同的后果。
海军上将圣文森特勋爵曾有一次在上院攻击首相皮特,这是因为皮特赞成鱼雷和潜艇试验并加以鼓励。他告诉皮特:“我想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你竟然支持一种我们控制海洋根本不需要的战争工具,而这种战争工具一旦成功,将会夺走我们的制海权。”
不过伟大的英国首相怎么会是傻瓜呢,而圣文森特勋爵的预言也没有错。这种工具制成的一个世纪后,英国人就丧失了制海权,富尔顿用他的“瑙提拉斯”号潜艇和鱼雷首次炸沉一艘双桅船“多洛西亚”号。之后的百余年间,潜艇武器已经有很大发展,可是英国海军的技术人员并没有认识圣文森特勋爵话中的真理。因此,德国潜艇战出乎他们意料,英国海军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想象力丰富的人们就预言潜艇将用于战争,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并未成功。英国作家安威尔斯也充分地预见潜艇战的可能,碍于他幻想小说家的身份,人们不会严肃地对待他的预言。战争前夕,著名的海军炮战战术革新家和火炮装甲专家海军上将柏西·司各脱爵士写道:“由于潜艇具有的实际威力,战舰无论进攻或防御都已无用,因此继续建造它将浪费国民贡献给帝国国防的钱。”
但这位海军上将的意见也同样被支持战船无敌的一片批评声淹没了。1913年英国一艘潜艇连续6次撞击海军上将的座舰,而海军上将6次警告潜艇艇长“去死吧”。
美国海军上将西姆斯写道:“直到大战前,多数海军将领和舰长对潜艇的看法是:它是奇妙的玩具,能做出壮观的表演,但只是在精心选定的地域、良好的天气和良好的海上条件下才行。”
权威的海军人士曾指出,潜艇的活动有限,只能在白天和气象条件良好的环境下活动,在雾中和夜里则不行;必须升到水面发射鱼雷;船舱内不适合人员生活,因此船员一周左右必须换班;它不能执行远洋任务;它必须依靠母舰才能活动;等等,还有其他一些类似反对意见。此时潜艇已明确存在,居然还有这些偏见存在,简直让人无语!
甚至在“克莱塞”号、“海格号”和“阿博科”号被击沉以后,潜艇也没有被这些偏执的人所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这三艘巡洋舰是在狭窄海道上、于潜艇特别有利的条件下才被击沉的。
英国海军上将柏西·司各脱爵士写道:“德国潜艇剥夺了英国船舰的活动自由,由于有了它,没有一条大船敢在没有鱼雷艇和驱逐舰护航的条件下驶离海军基地,潜艇阻止了英国舰队轰击德国港口;击沉了我们10万吨战舰,迫使我们尽量远离敌海岸,我们的舰队不得不到百慕大去进行射击演习;我们派往达达尼尔的船除了被击沉的以外,不得不藏在慕德洛斯湾内。换句话说,潜艇极大地破坏了这支世界最大的舰队的战斗潜力,使它在漫长的时间中第一次感到自己无力保卫英国。”
玩具变成了可怕的武器,圣文森特勋爵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英国丧失了它无可争议的制海权。事实上,在1917年春季潜艇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英国海军界和政府就觉察到战争可能会因为潜艇而失败。同年4月初,美国海军上将西姆斯和英国海军部部长杰利科上将举行会谈,并交换了以下意见。
“在我看来德国人正在赢得战争。”西姆斯说。
“如果我们不能立即制止这些损失,他们肯定会赢。”杰利科回答。
“难道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西姆斯问。
“据我知道,至少在目前没有。”杰利科说。
这段话里看出了潜艇战的作用,尤其当美国将要参战的时候。强大的英国海军,无可争议的海洋主人,尽管有法、意海军同盟,还有美国的帮助,却依然意识到战争将因潜艇战而失败。这一时刻实际标志着英国丧失了海上霸权,虽然最后它赢得了胜利。
德国潜艇战没有达到目的是由于以下原因。
1.协约国有能力运用世界各地及本国的舰艇生产对抗德国潜艇的任何武器。
2.德国人并没有及时、充分认识到潜艇的军用价值,如果他们能真正地认识到潜艇的价值,就会把建造水面舰队的钱分一部分来造潜艇。他们会在战争开始就发动潜艇战,并投入大批的潜艇,那么他们这一活动一定会获得巨大成果。我们可以看到1917年中期潜艇战最激烈的时刻,英国水域的德国潜艇从来没有多于35艘,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这支队伍的实力了。
3.直到1917年1月前,德国人才坚决全面地发动潜艇战。当时,在军界和政界之间、陆军和海军之间时刻充斥着没有意义的讨论,浪费了大量时间,直到发动战争后他们仍然犹豫不决。换句话讲,他们不能一心一意地投入,这点在战争中是最糟糕的。
协约国利用这些空白的时间发明了或多或少的防卫手段,拖延了德国的时间,制造了足够多的新潜艇。当全面潜艇战的支持者在德国获得势力时,已经来不及了。建造新潜艇的计划开始了,但已没有足够的原料和熟练的工人。1917年底,德国总参谋部拒绝从陆军中调2000名技术人员给海军。德国舰队因长期不能活动,军心涣散,最后连水兵也招不到。所以,法国海军参谋部军史部写道:“如果德国人在发动全面潜艇战中不延误,如果他们的指挥官和水兵的非凡勇敢没有被德皇及其总理大臣的多疑和犹豫所破坏,我们本来会输掉这场战争。”
因此可以看出,协约国赢得胜利部分还要归功于德国人。双方都没有认识到海战的事实,这使德国人失败,同时也给协约国造成了危险。
1917年4月7日美国加入一战,很可能是由于看到当时德国将取得胜利,而这个胜利不仅会使协约国毁灭,也会对美国形成巨大威胁。参加战争使美国在海洋领域也取得了优势地位,美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由于他们的加入,海洋领域倾向了协约国一方,因此,美国人不可能承认自己在海上的势力不如英国。可以说,当美国舰队与英国舰队并肩作战的时候,两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就开始了。
希尔海军上将曾写道:“至今为止,很少几个国家能承担大量财力建造大舰,使它们能控制海洋。可是现在潜艇推翻了这种局面,今后不必再担心英国海军施加政治压力了。”
这就是为什么富有的国家建造大舰用于施加政治压力,坚决反对潜艇,同时又战战兢兢自以为是地宣称它不人道的原因。
一战的海战方面有一种经常被人误解的特质。从表面看,海军的任务似乎只是攻击敌人交通线和保卫自己的交通线。的确也发生过几次海上冲突,但是规模不大,也没有决定意义,这导致一部分人主张海军未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自己的交通线和攻击敌人的交通线,报纸杂志在这方面也发表了比较正式的文章。
可是这个现象会导致严重的错误。一战的海上战争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协约国舰队在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有优势。德、奥在战斗刚刚开始就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可能,它们不想自寻死路,就躲在要塞基地内,由潜艇防守着,等待同盟国出现失误的时候出来攻击。德、奥自愿放弃自己的海上交通,把商用船只停在港口或任凭它们被中立国扣留。协约国海军实际上并没有接触敌国海军,但他们也必须时刻高度警戒,严密监视在他们控制范围外的敌人的舰队。他们在整个期间不得不这样做,他们寄希望于在敌人出现的时候能捉住它。对他们来讲不是怎样攻击敌人的交通线问题,因为敌人的交通线就不存在——敌人自愿放弃了它,他们的任务是保护自己的交通线不受到破坏。
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战。英国舰队进行着隐蔽的活动,它的这种活动在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力量之前,敌人就封闭了自己的海军力量,放弃了海上交通。如果不是德国人强烈的劣势感,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由于这个原因,一些肤浅的人就轻易地认为大的水面舰队尤其大型军舰在一战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些人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从错误的前提得出错误的结论。
事实上,从战争开始,庞大的水面舰队没有发射一发炮弹,而靠潜在的力量就赢得了战争。海战胜利的结果就是敌人停止了一切海上交通,海军部队也不见了。敌人只能依靠潜艇伏击,潜艇活动的确有可能扭转局势,但这并未降低海面最初胜利的价值。这也证明,海面胜利只是阻止了敌人的交通,却保卫不了自己的交通安全,因为在海面胜利后还要预防潜艇的突击。逼迫敌人海军部队躲藏起来或用其他办法阻止它航行,再用水面舰艇去破坏、进攻它的交通线,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必要去求助于潜艇,因为用水面舰艇破坏交通线比潜艇要方便得多。
因此,如果认为由于潜艇承担了水面舰队的某些任务从而降低了水面舰艇的全面作用,那么按海军最重要的任务是与敌人海军交战并击败它来说,潜艇并没有降低水面舰队的作用。正常情况是交战双方的实力相当,一方不至于在刚开战就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真正意义的海战就会发生。
“制海权”原本的含义是,自己可以自由航行而敌人却不能。如今这一概念已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因为拥有海军基地的敌人很难被全部摧毁。当一支海上力量在战争中实力大大削弱后,它就会像德国舰队在一战中那样行动,胜利的一方也必须紧密监视战败方剩余力量的一举一动。因此,战胜方没有充分的航行自由,但它能完全阻断敌人的海上交通,同时保卫自己的交通不受潜艇的威胁。
今天的制海权只能理解为一种态势,拥有它的一方比敌方有更大的航行自由,类似一战中协约国海军所处的状态。虽然他们没有了过去意义上的制海权,却能有效地阻止敌人的交通,使敌人的海军部队到处躲藏直至最后投降。海军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夺取制海权,在没有取胜之前,任何一方舰队都不应冒险分散兵力,去保卫自己的交通线或攻击敌人的交通线,这种行动只有在夺得了制海权以后才能进行。夺得制海权的一方应立即切断敌人的一切交通,还必须确保自己不受潜艇的袭击。
这就是一战中海上战争特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影响水面舰队的根本价值。
从上述对一战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影响全体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2.取得胜利的国家,在自己筋疲力竭之前就粉碎了敌国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3.军队的职能是作为交战国家的消耗代理人,各国将其资源变成战争手段不断送往前线,消耗以后,再由另一些继续补充。这种消耗和补充过程持续进行,直到一方物质上和精神上完全衰竭,不能再补充它的消耗为止。
4.海军是加速或延缓消耗的机构,当它用于阻止补充资源进入时是加速消耗,而当它促进资源进入时是延缓消耗。
5.陆上战争违反了其指导者的意愿,采取了相持的形式,原因在于小口径火器的巨大威力,增加了进攻的困难,使它需要极大的兵力优势。
6.只有当各国经历了长期而痛苦的消耗过程,再不能从物质上精神上支持它的军队时,陆上战争才能决胜。
7.由于协约国军队的巨大优势,海上战争一开始就胜负已定。结果使协约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疲惫的监视时期,而德、奥则进入漫长消沉的等待,希望出现机会打击敌人。
8.虽然协约国处于能阻止敌人海上交通的地位(这是敌人自动放弃的),但自己却又被迫保卫本身的交通线不受潜艇攻击,这种攻击一度很严重地威胁着协约国取胜的机会。
9.陆军和海军都由于错误估价了技术因素,在开始交战时都没能充分地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不得不弥补由于物质上精神上备战不足而造成的后果。
这就是我们探索未来时可依据的前提,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
1.未来的战争再次涉及所有国家和它们的全部资源。
2.胜利将属于能首先粉碎对方物质和精神抵抗的一方。
3.武装力量如果能正确适应未来战争的形势,并按它的要求进行训练,就能对战争做出更好的准备。
我想这三点是无可争议的。
4.陆上战争本身就具有一战的相持性,因为形成相持性的原因依然存在,在未来将更明显。
从停战至今,火器的威力一直增强,将来会更强。火器时刻在改进,各国军队装备的高速小口径火器数量也一直在增加。导致的结果是,防御价值也一直增加。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想要进攻必须有比以前更大优势。新武器并不会改变格局,因为双方都会同样拥有。新武器又总是更容易防御,即使对很弱的敌人进攻也十分困难,在当敌人的边境是山区、部队很难广泛展开、供应困难时更是如此。双方都认为等待才有最好的时机,所以都继续采取守势,这样就违背军事领导人的意愿而出现绵亘的战线。要想打破敌人的绵亘战线,需要用到很多的作战手段,没有一个国家在战前做好了这些准备。因此,在相持的战争中加紧工业生产是很有必要的,将国家资源转为有效的战争手段。双方都会以同样的思维这样做,所以僵局会一直持续很难打破,这个局势直到某一方国家的资源完全耗尽,未来的战争无疑是持久的、缓慢的、代价巨大的。
从整体看,可以想象未来的战争将和一战一样,也将出现漫长绵亘的防守战线。它同样很难突破,即使有一个很小的突破也会立即修复。它将无声息地消耗交战国各方的资源,直到一方耗尽崩溃。所有运动战概念和理论在这种绵亘战线前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不管强方想怎样突破,弱方都会由于准备不足、没有自信心等因素采取防御措施阻挡进攻者,并以此赢得时间准备,加强自己的力量。弱方利用防御的优势抵御强方,以至于强方虽然较强,但不能战胜弱方,勇于进攻的精神和自由活动的意愿都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不可否认,一支军队必须具备进攻精神,退让是荒唐的。但如果用自己的头去撞坚硬的石墙来显示进攻精神,碰得头破血流而石墙却岿然不动,这是不明智的。每个人做事时都要有进取精神,但这个人在下命令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眼光,知道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只有相持战的僵局被打破才有机会进行运动战或机动战。
5.海上战争,具有和一战相似的特性。开始当然要在海洋战争中进行较量决定胜负,除非一方在开始就有绝对的优势。如果双方力相当,则双方都会试图打击对方,获得优势。海上胜利的意义是它剥夺失败方的航行自由,胜利者用自己的海军阻止失败者的通行,而失败者只能用潜艇去对付胜利者。总之,就算战胜了,也不得不时刻警惕、保卫自己的交通线不受敌人潜艇的袭击。
由此合理推理:相同的原因导致相同的结果。既然导致一战争特性的一切原因没有实质性变化,那么未来的陆战和海战就本身来讲应该具有和它相似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