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铁公鸡
“大郎,第一间暖房的鸭子孵出来了。”
宋云棠正在给千字文做注解,准备出自己的第二本书,闻言放下手里的草稿走出了书房,四郎他们也很期待,书也不背了,一溜烟地跑去第一间暖房。
这暖房建起来后还是第一次孵出小鸭子,宋云棠也没觉得他们定力不够。
等来了暖房才发现宋家几乎所有人都到了这间屋子,但田桑枝不许众人进入。
用她的说法就是,小鸭子刚孵出来时太弱,见多了生人不好。
宋云棠知道,这是因为人太多会把病菌带进去,小鸭子太弱得了病可不好救,很快就会死掉。
他们要进去最好浑身上下消毒。
可惜宋家还没有这概念。
于是这会儿大家都站在门外,看着田桑枝迅速的从那一层层架子上固定的框内抓出一只只小鸭子,放到脚边的箩筐里。
箩筐中极其难得的铺了棉袄不说,还加了新棉花和鸭绒可暖和了,就是担心鸭子冻着。
直到装得差不多了才把这小鸭子送到门口,由宋德锯迅速的放到第二间暖房去。
这是给新出生的鸭子住的。
等满了一旬,他们又会把鸭子送到第三间屋子。
直到这些鸭子彻底不需要暖房,但时下这天气,也只有那些快要长成的鸭子才会给去外面放风的机会。
这些鸭子并不是同一时间破壳的,宋家忙活了足足两天,暖房中的大部分鸭子都已破壳,这才松了一口气。
剩下的鸭蛋有的已经能闻到臭味就清理出来了,但有的还好好的,就没管,等它在里面慢慢孵,或许能孵出来。
如今鸭蛋也不便宜呢。
这个暖房孵出来的鸭子可不少,再加上之前用暖箱孵的,都快有上千只了,这个数据还是杀掉了一些出栏的公鸭。
目前以宋家的空间和人手养这么多已经是极限了。
宋云棠便提议道,
“接下来的鸭蛋都做成咸鸭蛋吧,来年再孵化,咱们家养不过来了。”
谁知田桑枝却摇摇头,
“不必,我已经和大伯家说好,与他们联合养鸭,如今县里的卤肉店消耗鸭子数量很多,卤鸭的名气也彻底打了出去,咱们正该趁热打铁供应上这鸭子,叫它和凉茶一样卖遍大街小巷。”
说到这里,又补充一句,
“卤鸭他们吃不起,一碗鸭血粉丝汤总吃得起。”
宋云棠明白她的意思,田桑枝是想一鼓作气打响卤鸭的美名,让上阳县这一片的人都习惯吃卤鸭,这就有点像后世先物美价廉、大量铺货把市场打开,只做精品的话倒是能搞一个饥饿营销的噱头。
但不太好。
这鸭肉一开始都算不上似牛羊那种贵肉,而它们也注定不可能像牛羊肉那般,只少量的供应,这是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上阳县没有卤味,可不代表临江府没有。
与其让别人抢占了这市场,还不如他们宋家来占,宋家扛不住就整个上林村来。
宋云棠还考虑到一件事:卤鸭的名声传出来,跟着传出的还有他们这的鸭子大量且物美价廉,没准就会吸引商人来这边买货。
此时母亲或许还想不到这么长远,却已经很难得做出了抢占市场这个决定。
宋云棠脸上露出一个笑容,有些东西是能够教出来的,有些却是与生俱来或者从小耳濡目染养出来的见识。
他没有多说,只问,
“娘,大爷爷家有这么多空地吗?这鸭子不好养得太密集了,密集的话,在卫生方面就要尤为主意,否则一旦生病就会大亏。”
目前他想出来的消毒之法,有肥皂水、食醋、石灰与大蒜水,远远不能跟后世的养殖条件相比。
仅仅这一千只已经足够让他心惊胆战。
若是大爷爷家也要养,这边暖房又不停的孵出鸭子,数量绝对会超过一千只。
田桑枝露出一个笑容,
“放心,你说的那些消毒的法子我都记着呢,你大爷爷家和咱家不一样,他们家的房子建的可比咱家还要多些。”
在田桑枝的讲述当中,宋云棠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其实严格来说,大爷爷即宋丰收家的条件比他们家还好,他们家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种了莲藕,这边大概是水多的缘故,上阳县的人都还挺喜欢吃莲藕的。
尤其是平时也就罢了,过年的时候要准备炸藕夹,都是奔着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的。
虽然往往渡不过夏天就要赶紧吃完免得坏了。
但藕夹里放了肉,正经可是一盘荤菜。
有些人家上半年不买肉,就靠着藕夹丸子这些放了肉的哄哄嘴。
此外还有莲藕大骨汤,一些吃不起肉的就买些大骨,和莲藕一起炖了给家中顶梁柱的男人补身体。
除了一池莲藕,他们还卖莲子、甚至是莲花莲叶,能卖的都卖。
池塘里养了鱼,也是一笔收入,宋丰收一家都是勤劳之人,不然也做不了这卖莲藕卖鱼的活计。
要知道收莲藕往往都在深秋乃至深冬时节,采莲藕需要深入到池塘里去,这一呆就是一整天,爬起来的时候整个身体都凉透了。
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
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家的女人跟着下池塘,寒气入体,生的子嗣都不如宋家,还有二爷爷宋丰田家多,又没有出一个如宋云棠这般读书耗钱的人,就很是攒了不少底子。
倒不是宋丰收没有宋木匠的远见,而是宋云棠的堂哥们读书们都不太行,硬着头皮往下读也不过是浪费银钱,就只认了个字方便以后跟着长辈去摆摊做买卖不至于记错了账。
于是宋丰收家的底子其实比他们家要好上不少。
当初原主病了,他们家也借了钱。
宋丰收满心想当个儿孙满堂的老寿星,就在赚了钱后建了个挺大的宅子,结果他们家人少,他自己才生了两儿一女,孙子辈就更少了。
那空荡荡的宅子一人住一间屋都住不满。
因此那回宋云棠和陆小禾成亲,有一大部分亲戚都是住在宋丰收家。
他们空屋子多的很,根本不用担心密集养殖,一间屋子养个五六百只,一点都不多,屋子都建得很大。
田桑枝道,
“你大爷爷家孙子辈少,大房生了个儿子,二房才生了个女儿,你大奶奶非常后悔当年不该跟着大爷爷下地,以至于才生了两儿一女,远不及你奶奶,后面儿媳妇儿嫁进来,倒是没让她们下池塘了,但儿子还是照样跟着下,受那寒气几乎每年都要病几天,身体没你爹和你叔叔们好,大夫说妨碍了子嗣。”
“所以你大奶奶打定主意,以后都请人去收,他们就安心的忙养鸭子的生计,争取把鸭子养的又大又肥,好跟着咱家多多赚钱。”
也许是正直鸭子破壳,田桑枝不敢疏忽大意,这几天都熬着,几乎是睡在暖房。
她眼下青黑一片。
本来皮肤没有少女细腻,黑眼圈应该看不出来,现在却如此明显,可见她这段日子的劳心劳力。
如今又要跟大爷爷家合作养鸭。
他们知道什么养鸭的法子?
这工作更多还是落在母亲头上,得她多多盯着,不能让鸭子得了病死掉亏钱,宋云棠有点心疼,有心想劝说两句,但看到她眼中旺盛的斗志,那样的神色他从前在自己女强人的妹妹看到过,还有二婶。
母亲的心气不比二婶低。
于是到嘴的话就这么咽了回去,只道,
“娘,你忙着自己的事业,我也不好多劝,只是我想说,无论如何保重身体最重要。”
他这么一说,田桑枝几乎是立刻就想起了宋云棠生的那场病,眉头微微紧皱,但很快对他说道,
“你放心,还有你爹帮我分担,我不会累着自己的。”
大爷爷家确定要和母亲一起养鸭,宋云棠想了想,跑了一趟二爷爷家。
批量养殖除了消毒问题是重中之重,还有一件就是饲料问题。
陆家那边可以保证豆渣的供应,可蚯蚓这边就不一定了。
如果二爷爷家能够接下饲料供应,把蚯蚓养殖做大的话,他就不用去外面收蚯蚓了。
这成本也能降低很多。
结果来到宋丰田家,发现他们居然也在建暖房。
看到宋云棠过来,宋丰田连忙对他招手,
“大郎,你来帮我参详参详,这暖房建得如何了?”
宋云棠有些奇怪,
“二爷爷,你这建暖房也是打算和大爷爷一样养鸭子吗?”
宋丰田摇头摇得飞快,
“不不不,我家可没有大哥家那么豁得出去,冬天就敢养那么多鸭子,而且这成本太高也养不起,我家准备养蚯蚓呢。”
“你看你家在养鸭子,大哥家也在养,这需要的蚯蚓只会越来越多,也不怕我这蚯蚓卖不出去,除了你们两家,也许将来咱村其他人家也会跟着养。”
他比着手指,得意的眨了眨眼睛,
“再来不说鸭子,就是鸡也喜欢吃蚯蚓,吃了蚯蚓后可能下蛋了,一天能下一个,你二奶奶打听了这养蚯蚓也可有前景了,到时我把咱上林村的蚯蚓都给供上,还愁发不了财?”
几乎比宋云棠矮了一个头的老头子,满脸岁月留下的风霜,看着比宋木匠还要苍老,可此时说起自己家的未来目标,却是意气风发,一副要干大事业的样子。
宋云棠没有打击对方。
后世养蚯蚓泛滥,基本上赚不了钱,只能充当养殖的一部分,可在当下养蚯蚓却很有赚头。
蚯蚓的养殖成本非常的低。
首先蚯蚓种不用额外去买,直接去外面抓就是,其次蚯蚓是杂食动物,几乎什么都吃,像是烂菜叶烂菜根哪家还少?
像下的庄户人家缺什么都不会缺菜。
再不济搞点腐烂的树叶都行。
他只是道,
“那我们和大爷爷家里的养鸭子事业就全靠二爷爷你来托底了,若是没有足够的蚯蚓做饲料,我还真担心这鸭子养的时间太久且不长肉呢。”
宋丰田被哄得哈哈大笑,一拍胸膛道,
“放心,交给我们,你几个堂哥可积极呢。”
宋云棠失笑。
虽然乡下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怕蚯蚓怕虫子的,但说真的,大量的蚯蚓养殖挺恶心挺吓人的,只希望几位堂哥能抗住。
三兄弟当中,孙子辈的就宋丰田家最多,且已经长成,大部分都娶妻生子了。
想来为了妻子儿女,他们也必须抗住。
回家后,宋云棠将此事告诉了田桑枝。
她一脸见怪不怪的样子。
宋云棠惊奇,
“娘,你早预料到二爷爷家会养蚯蚓,而非跟大爷爷家一样养鸭子?”
难怪不发愁饲料的事。
结果田桑枝却道,
“晚辈不好议论长辈的事,你若真想知道,不妨去问你奶奶。”
宋云棠真去问了王秀琴。
就见她扑哧一笑,
“你这二爷爷二奶奶可是咱们村有名的能干人,你大爷爷当年还学了城里人的话来说他,叫什么铁公鸡一毛不拔。”
“他们两口子可真是什么锅配什么盖,如出一辙的能省钱,你大爷爷家的家底都是靠着他卖藕卖鱼赚出来的,但你二爷家那家底可都是他跟你二奶奶一起省下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更晚了,今天多写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