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王定鼎 二、兵出燕山
朱棣出兵前,先杀了几个人。
被杀的是朝廷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地方官。朱棣装病的时候他们曾经前往探望,只见王爷大热天拥着火炉,还浑身哆嗦叫冷。因此,当燕王宣布病愈,并且表示愿意交出朝廷通缉之人犯时,他们犹豫了片刻还是进宫了。
燕王请他们吃西瓜。
刚刚吃了一片,燕王突然站起来破口大骂:寻常百姓家尚且兄弟宗族和睦,寡人身为天潢贵胄却天天被追杀,简直不得一日安宁。朝廷待我如此,还有什么是干不得的?本王又何曾有病,全是被你们这帮奸臣所逼!
说完,愤然扔下西瓜。
卫士们一拥而上,南京政府的人被擒。
北平也很快就落入燕王手中。
接下来便是祭旗衅鼓,誓师出征。
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法律依据则在祖训: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因此,朱棣以“靖难”自居。
可惜这说不通。
没错,燕王可以把齐泰和黄子澄说成是奸臣,内有奸恶亲王也可以统领镇兵讨平之,然而前提却是奉天子密诏。那么请问,朱棣有建文帝的密诏吗?当然没有。
何况最后是要退兵归藩的,有吗?
也没有,恐怕就不曾想过。
那他不是谋反篡逆是什么?
燕王自己当然更是心知肚明。建文削藩时,曾派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到北平观察动静。燕王知道刘璟非同寻常,便在某次下棋时半开玩笑地说:你就不能让着我一点吗?
刘璟正色回答:该让的让,不该让的半点不能。
所以燕王对姚广孝说:民心向着那个人,奈何?
姚广孝答:臣只知天道,不知什么民心。
这是胡扯!
什么是天道?
出征时的狂风暴雨吗?
当然,如果有灵异,燕王他们也不会放过。建文四年五月七日,燕军兵临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城下,守将二话不说就开门投降。朱棣高兴地问:你是怎么想的?
守将答:本地僧伽神最灵,是他托梦于臣。
这故事立即被遍告全军。
不过,朱棣非常清楚,民心向背还得自己争取。因此他在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坚持严明纪律约束部队,绝不允许滥杀无辜和掠夺百姓,甚至要求优待俘虏,善待亡灵。
燕王自己也以身作则。他曾经亲自走进战俘营里对那些降卒说:谁没有双亲?谁没有故土?本王也是为了妻儿老小能够活命,不得已才起兵的。你们愿意留下的,将来本王论功行赏,想回家的发给盘缠,私自逃跑者格杀勿论。
所有人都山呼万岁。
阵亡的南京政府军将士则被以礼安葬,燕王甚至为他们撰写了碑文,大意是:你们都是追随太祖高皇帝南征北战的英雄啊!如今既无公义又无私仇,只因奸臣逼迫,便毙命于刀锋之下,暴尸于荒野之中,真是何等无辜和不幸!
结果,战俘们回去以后都说燕王仁义。
背了黑锅的齐泰和黄子澄禁都禁不住。
对待自己的部下,燕王更是将心比心。某次行军露宿在野外,天寒地冻夜不能寐,唯独燕王面前有一小堆废弃马鞍燃起的篝火。看见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往火前凑,燕王立即发出邀请,让他们围在自己的身边。朱棣说:饥寒交迫最难忍受,本王真是恨不能让三军将士都来这里烤火啊!
这个故事迅速传遍全军。
甚至直到胜利在望的建文四年年初,燕王也没有改变他的一贯作风。某次行军途中,他看见一个生病的士兵躺在路边呻吟,立即让随从把士兵扶上自己备用的马匹。燕王动情地说:人病不能行走,不带上他就意味着抛弃他。何况他是因为随我征战而生病的,又岂有不闻不问之理?
这个故事同样迅速传遍全军。
将不弃则兵不离。艰难的三年内战中,南京政府军不乏投降者,燕王这边却几乎不见叛逃,并非没有原因。
更难得的是,朱棣并不以功利主义的态度看问题。建文四年六月,南京政府军中有人杀了兵部侍郎陈植,率众投降燕王。燕王的处置却是将那邀功请赏的叛徒立即斩首,同时隆重地安葬了拒不投降,坚持抵抗自己的陈植。
这个处置漂亮之极。实际上燕王这样做,恐怕不仅只是教育部下应该忠诚,也是在宣示自己战争的正当性。因为正义之师是不会欣赏叛徒的,尽管他一直在招降纳叛,也尽管泗州守将投降与那个家伙杀害陈植只差一个月。但,前者是得到神启,后者却是卖主求荣,又岂能同日而语?
朱棣称得上是政治家。
他也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牌。
当然,战争毕竟是战争,不能战胜对方便是空谈。何况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反抗朝廷,原本就处于劣势;而坚持正统观念和纲常伦理,效忠建文皇帝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南京政府军的先锋官平安。
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曾经跟随燕王攻城略地,对燕王的战略战术了如指掌。因此两人的战争可谓棋逢对手,不敢大意的燕王也只好亲自迎战。结果是马受伤,箭用完,手中宝剑折断,五次三番差点就被平安立斩马下。
事实上从建文元年到四年,作为死敌和劲敌的平安每次都让燕王几乎陷入绝境。甚至直到后来战败被俘,他还大言不惭地说:臣杀殿下,有如摧枯拉朽。
燕王叹息说:高皇帝真会养壮士!
然后,客客气气把平安押送北平。
好在平安是将不是帅,燕王的政治天赋和军事才能却远在建文帝之上。当然,他也应该感谢父皇把功臣和宿将杀得差不多了,建文帝能够支持三年只因为他在南京。
燕王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他决定不再攻城略地,而是直扑金陵,并且绕过济南和徐州。因为尽管经由济南是走直线,可惜济南的守将忠贞不二智勇双全。建文二年,用兵如神的燕王中了他的诈降之计,差点死在那里。除了避其锋芒,其实别无选择。
攻打徐州也一样,那只能是消耗战。
事实证明朱棣的决策很正确。建文四年四月,孤军深入的燕王在南方战区大败政府军,活捉平安。战争进行得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燕军将领绝大多数都信心不足。因此,胜利之后全军欢声雷动士气高涨,黄子澄闻讯则放声痛哭:大事去矣!我们这些人死一万次,也不能赎误国之罪!
形势急转直下,民心向背大变。
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起兵的合法性问题已经没有太多人在意,大家更为关注的是谁胜谁负。毕竟,无论谁当皇帝都是朱家人,其实不关臣民的痛痒。成者王侯败者寇,正确地选边站队才是牵涉到身家性命的大问题。
那么,南京方面又如何呢?
靖难之役示意图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