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屋子里忽然多了一个人

看出于主任的气消了,时小艾又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她说:“主任,还有件事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我想以咱办事处的名义在茶水摊那儿设立一个便民点儿。”

“便民点儿?”于主任皱了皱眉:“什么便民点儿?”

时小艾说:“那天咱这儿的片警小林去我们那儿吃饭的时候说,为了维护治安,政府要求各派出所加大巡逻范围,增加巡逻时间。

他说他们所里现在忙到不行,他们每一个人现在的工作量都比以前增加了一倍都不止,鞋底都磨薄了。”

听她这么说,于主任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可不是嘛,不光是派出所,居委会也接到通知了。

要做好入室调查,还要挨家挨户地查户口,查暂住证……我们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一倍都不止。”

这几年正是回城的最高峰,大量的知青返回城市,一下子超过了城市的承载能力。

使得城市的不安定因素急速增加,犯罪率也增加了不少。

所以现在各个地区都在加强防范。

一方面加强治安管理,一方面还要让那些没有正当理由留在城市的农业人口立刻返乡。

“就是因为大家太辛苦了,所以我想着在茶水摊设立一个便民点儿。民警,军人,包括退伍军人,还有从门口经过的重体力劳动者,像是拉煤的,蹬三轮的,环卫工人这些,都可以在我们那里免费喝水。

别的不敢保证,一杯开水我还是承担得起的。

除此之外,军人,民警到我们摊子上可以免费领取一个石头馍,这是我们送的。

其他人员在我们那里吃饭,无论吃什么,每样都可以少收五分钱。”

说到这儿,时小艾笑了笑:“我说的这些人里面肯定也包括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不只是咱现在的人,也包括咱将来招收的临时工,只要去摊子上也都享受和军人、民警一样的最高待遇。”

听时小艾这么说,于主任有点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毕竟现在还是计划经济,什么东西都讲究一个明码标价。

别说小饭馆了,所有的和商业有关的地方,包括饭店,酒楼,商店都没有这么随意降价的先例。

当然各个地方肯定也都会有一定的优惠措施,但那都是特殊情况,例如节假日让利于民之类的。

像时小艾提出来的这种很少见。

她不由得确认道:“小艾,你说的这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啊?”

时小艾笑了:“肯定长期的呀!这要是公布出去了,哪儿还能说改就改?

只要我们这茶水摊开一日,这个活动就进行一日。

将来我把一号院改好了,改成小吃铺之后,我还会专门腾出来一间屋子作为爱心休息室,给需要的人提供一个临时落脚的地方。”

听她这么说,于主任顿时兴奋了起来。

她激动地用手在桌子上连拍了好几下,说:“好好好!你这个提议非常好!这才是吃水不忘打井人,没有劳动人民做贡献,哪儿有咱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能为大家提供便利,哪怕牺牲一点利益也没什么!你这样的想法很好,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时小艾被她说得不好意思了起来。

小声的解释:“于姨,也没你说得这么好了。主要是我们家程杨是军人,身为一名军人家属,我得到了很多组织上给我的帮助。

以前没能力就不说了,现在我有点能力了,就想着也得给大家提供一点服务。”

于主任听后自然更加高兴了。

她甚至为自己管辖下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先进的员工感到由衷的骄傲。

当即打包票说她会把这项便民措施宣传到位,特别是附近的派出所还有几个街道里做苦力的居民,让大家都知道茶水摊的这项便民服务。

两个人又具体商量了一些细节,时小艾才从办事处出来。

当她赶回茶水摊的时候天色已经微黑了,摊子前已经坐满了食客。

自从来了电之后,程林就兴奋得很。

他激动之下自己跑到五金店买了一个四十瓦的大灯泡,然后回来挂在了篷子的大门处。

这时候的马路上路灯并没有后世那么密集,除非是特别大的马路,很多地方一到晚上就黑洞洞的。

他们的茶水摊在医院对面,虽然医院门口有两盏大灯,可实际上他们也占不着什么光,晚上的时候外面还是有点黑。

但因为之前他们通常在天黑透之前就关门了,所以也没太大的妨碍。

而现在有了这盏灯,明显不一样了。

大概是因为这边太亮了,让茶水摊在周围显得非常明显,隔着大老远都能看到它的存在。

加上这里有吃有喝还有坐,也不知道是谁最先想起来的,此刻的茶水摊竟俨然成了周边居民的一个新消闲场所。

除了正经来吃晚饭的,竟然还有很多人拿了棋盘,扑克,端着家里的大搪瓷缸子,呼朋引伴地聚到这里来玩儿。

所以等时小艾过来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到了一个露天茶楼。

特别是摊子外面空地处的那些桌子,每一张都坐得满满的。

吃饭的人有,但不多。

更多的是周围的邻居。

他们将桌子团团围住,每个人跟前摆一杯从茶水摊买的清茶,讲究的人跟前还会放一个茶叶蛋。

而除了坐着的人,桌子边还都站着几个伙伴儿,看棋的,打牌的,争争吵吵,说说笑笑,热闹极了。

时小艾真没想到茶水摊竟然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还开展了这样的新业务。

一时间她看得都有些呆住了。

看到她回来,王小凤凑了过来,还没说话自己先就笑了起来。

她用下巴朝那边抬了抬,说“姐,你说这都什么事啊?看这闹得,咱晚上怎么收摊啊?”

“你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时小艾有点惊讶:“昨天晚上不这样?”

“没,今天才开始的。之前我们也没想到啊?也不知道是谁撺掇的,先是来了几个人,然后越叫越多。莫名其妙就变成这样了。”

王小凤越说越觉得搞笑,她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了呢?

时小艾用一只手撑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咱明天可以去百货商店买点瓜子晚上过来卖。”

听她这么说,王小凤惊诧地转过了头。

在看到时小艾一脸无奈的表情,才知道她在开玩笑。

她的神情也变得无奈了起来。

王小凤用手扶了扶额头,说:“姐,你带着他们仨小的回去吧,这边我看着。”

“不行。”时小艾直接拒绝:“让程林看着,你回去休息。”

看王小凤还要争取,她一眼瞪了过去:“这事儿听我的,没商量。他是男孩儿,就算是守摊守得晚点儿也没事,你一个姑娘家的晚上不安全。”

时小艾说着朝棚子里走去。

“行了,就这么说定了,我去跟程林说。”

王小凤这才无话。

说是八点,可实际上程林和非要留下来帮忙的楷楷兄弟俩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九点了。

时小艾她们两人已经将明天的准备工作都给做完了。

程林进门后还一脸的兴奋,对时小艾说:“嫂子,我觉得咱以后可以增加晚上的营业时间。我跟你说,晚上的生意真好做,就这么一会儿我多卖了十多块钱!

你相信吗?就靠卖茶水还有石头馍,我多卖了十块!都不费劲!”

时小艾也没有想到生意竟然这么好,听程林这么说也很高兴。

她当即答应:“行!等把一号院改造好之后多招几个人,到时候咱把晚上的生意也做起来!”

听到她主动说起了一号院,几个人全都止住了话茬,一起看向她。

毕竟,一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和他们正式聊过这个话题。

其实时小艾买房子的事儿并没有刻意瞒他们。

无论是今天和杨慧的交接,还有让程林过去帮忙搬家,她都大大方方的说了。

所以几个人都所有猜测。

但猜测归猜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心里还没有谱儿。

时小艾原本就准备今天晚上和他们聊这件事儿,此时既然说到这了,她干脆就把自己的设想跟几人说了一遍。

听她说了下一步打算,知道她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茶水摊改成小吃铺,还要做大做强之后,三人都兴奋了起来。

他们全都被时小艾描述出的远景给鼓舞到了,摩拳擦掌地开始畅享未来。

“嫂子,那么大的地方咱得招多少人吧?”

“大概得十几个。我今天已经找于主任谈过了,明天就把招工启事贴出去。至于能招到多少,还得看情况再说。”

“姐,那咱是不是还要增加点新品种?”

“对。新品我来准备,到时候会多准备几样,都尝试一下。”

“嫂子,既然招人就多招几个吧,这样咱可以在学校门口搞一个固定摊子,那边真的可以。”

“除了学校还有汽车站,其实也不一定非用固定摊子,只要能腾出人手每天固定时间过去就行。”

……

程林和王小凤压抑了多少天的情绪都在这一刻得以爆发。

两个人亢奋得简直有无数个点子蹭蹭地往外冒。

一直说到快十点,楷楷连打了几个哈欠时小艾才忍无可忍地把他们从厨房撵了出去。

家里终于恢复了安静。

时小艾回到里屋,然后发现屋里没有人。

刚才还在床上玩的明溪和明锐此时都不在房间。

因为新做的家具还没有搬回来,家里除了大床就只有一个高低床。

所以虽然房间多了,可目前两个孩子还是和时小艾一起住里屋,睡一张床。

只是明显新房间对于俩小家伙来说诱惑更大。

时小艾揉了揉眉心,走出去敲了小屋的房门。

听到敲门声,明锐并没有跑过来开门,而是待在屋子里对着她嚷嚷了一声:“妈妈,我们今天晚上要和小叔睡!小叔答应明天早上要带我们打拳的!”

“在里屋睡早上也可以打拳。”时小艾无奈。

“可我们已经说好了的。”俩小崽一起嚷嚷,声音里明显带出了不情愿。

时小艾只能好言相劝:“过两天新床回来了你们再睡这里,现在不行!

就那么两个床,你们俩占了,小叔他们就没法睡了。都给我出来!”

虽然程林和程楷年龄都不算大,但毕竟身份是她的小叔子。

大晚上的她还真没法进去把两个孩子给揪出来。

听出她怒了,房门总算是开了一个小缝儿,楷楷从里面探出了一个小脑袋。

小家伙冲着她憨憨一笑,讨好地商量道:“嫂子,你就让他们睡这儿吧,下午的时候我们都说好了。我哥已经把钢丝床撑起来了,他睡钢丝床,我和他们俩睡高低床,我们睡得下。”

因为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程楷带着俩小崽儿,以至于他们叔侄关系越来越好。

加上程楷曾经跟着自己大哥学过军体拳,又愿意带着他们俩一起玩。

所以他现在已经快要取代时小艾,成为两个小家伙崇拜的对象。

而楷楷这孩子自己从小是哥哥带着长大的,所以他潜意识里就觉得大的就应该带小的,这是规矩。

当时小艾把两个孩子交给他的那一刻,小家伙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把带外甥和外甥女当成了己任。

他自己都没比明溪明锐大几岁,照顾起两个小的却认真负责还很有耐心。

对于楷楷,时小艾除了疼爱其实还更多了几分感谢。

此时听他这么说,她就算是不乐意也只能答应了。

时小艾再次回到房间,拿起程林之前帮她带回来的那两样黄花梨木器,打开包装。

她去洗手间打了一盆水,然后拿了软布和肥皂,坐在屋里慢慢地清洗。

这两样家具年头都长了,也实在是脏得不像样。

时小艾虽然说眼力还不错,可她并没有什么古董修复的能力,所以她也不敢乱动。

她只能用软布蘸着肥皂水一点点清洗掉木器最外面一层污垢,多的就不敢做了。

可就这样最简单的保养,两样宝贝也在她的手里一点点绽放出了原本的好颜色。

看着那精美的木纹慢慢的出现,时小艾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轻柔了,眼中的欣喜再一次的展现出来。

这一刻她甚至有了一点身在梦中的感觉,不能相信这样的宝物竟然如此轻易的就被她给收揽。

时小艾这一回是彻底地意识到她是处于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了。

有太多太多机会,也有无限的可能。

她看看手边的这两样木器,又想想那个被她珍藏的瓷盘,思索着待忙完了手边的事儿,还真要腾出一些精力去周围多转一转。

能收的宝贝要多收一点。

时小艾记得曾经有过一个伯伯在和爸妈聊天的时候曾经感叹过,说八十年代初期对于收藏界来说那真是处处有黄金。

这个时候的好东西简直多得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价格给白捡的一样不说,关键还没有假货。

毕竟,真货都卖不上价,谁闲得发慌去做假的呢?

就算是运气再背,撑死也就是买到清晚期,民国初期的高仿。

可即便就是这样的高仿,到了后世价格依然不菲。

那时候,时小艾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就跟听故事一样。

可如今再想起来,只觉得内心一片火热。

她意识到自己似乎又看到了一条来钱的路。

对于古董文玩这些说实话时小艾没有执念,要说她有多热爱,多喜欢,那还真不是。

上辈子她跟着父母进入收藏圈,接触的人多是商人。

即便有些很有学问的专家,说白了也充其量只是在商人两个字前面再加上文化二字。

并没有很纯粹的文人。

大家谈起各种收藏古董更多的也是说它们的价值,说升值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里,时小艾耳濡目染看到好东西第一反应肯定也是——

它们值多少钱?

这么说好像有点俗,可时小艾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多高尚的人。

她也从来不认为钱有多庸俗。

在她的概念里,文玩这东西只要保证不卖国,不让好东西,让国宝流出国外,在正常的流通领域里让它们发挥本身的价值,给自己带来高收益那是理所应当的行为。

投资的意义就是为了获利。

所以她对于收上来的这些物件,她会好好保护。

但当某天遇到合适的机会,也会让它们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利益。

时小艾一边细心的擦拭着手里的宝贝,一边思绪放空,胡乱的想着。

因为想得过于投入,以至于屋子里忽然多出了一个人都没有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