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穿山甲不出手,还以为是王八

孟获又踏上了复仇之旅。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老窝没了,就以天下为窝,继续战斗。

他把目光瞄准了七百里外的乌戈国。传说乌戈国国主兀突骨,一人长得有两人那么高,整天不好好吃饭,吃些毒蛇啊野兽什么的,总之什么生猛吃什么,直将自己也吃成了野兽。身上天然地生有鳞甲,所谓刀箭不能侵。而他的手下军士们,也个个身穿藤甲。这藤甲可不是由一般的藤做成的,那都是由久经考验、忠贞不屈的藤做成的。它们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一看就气质非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至于藤甲的制作过程那也是相当的复杂,简直称得上是藤坚强了。先是将藤取下浸于油中,半年后才取出晒干。晒干了再浸,总的一条原则是折腾,往烦琐处折腾,往不堪忍受处折腾,往死里折腾。如是折腾十几遍,才可以造成藤甲——这过程,活脱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藤甲版。

这样的藤甲,制作工艺如此复杂,制作成本如此之高,品质当然无可挑剔。它们穿在身上,据说渡江不沉,水过不湿,刀箭也不能入,基本上跟金刚石有一拼,因此号称藤甲军。藤甲军虽不是文明之师,却是威武之师,金刚石之师。

这样一支部队的存在,实在是人间极品。现在孟获要找的,就是这样的人间极品。

孟获七百里迢迢踏上乌戈国,去面见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希望获得他的支持。

乌戈国国主实在是不好找,老人家不愿意住巍峨的宫殿,而是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洞里接客,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和生活作风。

孟获肃然起敬了。

一个国主,史上最强悍的国主,要有怎样的胸怀和气质才能在如此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堪忧的山洞里长年累月地生活下去啊。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也不是一般野兽能做到的。

当然,对兀突骨来说,既不能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他,更不能用一般野兽的标准来要求他。

他不是人,也不是兽,而是——

神人。

和孟获一样的神人。

在这个世界上,神人是指这样的一些人——和常人反其道而行的人。

孟获被诸葛亮六擒六纵,死不认输,其面部神经和脑部神经之坚强,非一般人可比。

兀突骨也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不好好吃饭,专吃毒蛇野兽,同时意志坚强地在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堪忧的山洞里长年累月生活下去,这个不是一般的猛。

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是活出了境界的人,玩的就是心跳和与众不同。

孟获便惺惺相惜,对着兀突骨一阵猛拍,活脱脱将拍马功夫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应该说,孟获这一阵拍也不完全是言不由衷的。他这里既有对自己命运的重新发现和莫名感动,更有对兀突骨的景仰之情。

他对这个国主的景仰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直将这小小的山洞淹没。

但是很显然,兀突骨不满意。

因为他的眉头皱起来了。

每天,兀突骨的一个重大烦恼就是倾听各种各样的马屁声。

这实际上是做国主的职业病。

任何一个国主,哪怕是乌戈国国主,都要遭遇被人讴歌的境况。

这是一个国主的宿命。

所以,兀突骨听觉疲劳了。不仅听觉疲劳,还听觉愤怒——就不能来点新鲜的吗?都说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可我这是在洞中,没阳光!

孟获果然创新了。他开始哀求兀突骨为自己报仇——痛说革命家史,同时极力描述蜀军之不可战胜,以激起兀突骨的好战心。

果然,兀突骨蠢蠢欲动了。他慷慨激昂地对孟获说:“吾起本洞之兵,与汝报仇。”

事实上,兀突骨这么说并不是他有多大的人本关怀,而是他发现了对手。

人世间最无趣的事是没有对手,最有趣的事是发现对手。

所谓生之乐趣就是找到对手并战胜他。

但是这样的乐趣,兀突骨已很长时间没有体验了。作为史上最强悍部队的指挥官,兀突骨一直生活在传说里。他在传说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是鲜有对手。

在乌戈国方圆几百里之内,所有曾经挑战过的力量都已经烟消云散了。所以乌戈国是一个传说中的国度,没有谁敢接近这个地方,更别说去挑战了。

现在孟获带来一个信息,一个外部世界新霸主诞生并横扫一切的信息,这让兀突骨产生了战胜他的冲动。

谁比谁强多少啊?穿山甲不出手还真以为我是王八呢,兀突骨下令起三万兵,都穿上藤甲,向东北方向进发。

目标是蜀军。

很快便碰到麻烦了。

不是蜀军拦截,而是一条江挡住了去路。

江很美,叫桃花水,江的两岸有桃树,正是春暖花开季节,片片桃花落于水中,很有诗意。

正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只是桃花水何止无情,简直是绝情。

所有喝了桃花水的人都会死去。

因为有毒。剧毒。

桃花毒。

这个世界上凡是剧毒的东西都很鲜艳,就像桃花一样,灿烂夺目。

所以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桃花水两岸都空无一人。的确,景色是绝美的,但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去换风景。

除了三万乌戈国兵。这三万乌戈国兵也不是心甘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换风景,他们是不知道桃花水的厉害。

行军打仗,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不可能化验了再喝。

便喝。

三万人全都喝了。

结果,奇迹出现了,三万人都没死,而是活得更加精神抖擞。桃花水到了他们嘴里似乎是春水,有提神的作用。

总之,这是一个科学难以破解的生命之谜。三万乌戈国兵浑然不觉地喝了桃花水后就在此处安营扎寨,以等待蜀兵的到来。

一场较量已是呼之欲出。

人力可以穷尽,天意难以定夺

蜀兵们来了。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兵在桃花渡口对岸安营扎寨,准备发动进攻。

很快,进攻就开始了。

很快,进攻就失败了。

因为三万乌戈国兵不是人,是超人。

蜀兵的箭射到藤甲之上,纷纷垂头丧气而去,而刀砍枪刺,也不能穿透藤甲。相反,蛮兵都使用锋利的武器,直杀得蜀兵大败而走。

这是野蛮对文明的挑战,结果文明落荒而逃。

诸葛亮决定用计。

不错,在野蛮和文明的对决,如果没有智慧的光芒闪耀其间,文明是不可能最终取胜的。

孟获仿佛有心灵感应。在与诸葛亮的多次作战中,孟获没有学会别的,却学会了诸葛亮可能会以什么手段打击他。

历史的教训需要吸取。孟获对乌戈国主兀突骨说,诸葛亮这个人,很会用计。所以要提防他搞埋伏。我看今后交战,山谷林多之处,不可轻进啊。

这样的提醒毫无疑问是有先见之明的。兀突骨此时也知道蜀军狡猾。比勇力,他第一,比狡猾,唉,洞里出来的人再狡猾也狡猾不到哪里去。

便小心谨慎,以守为攻。

魏延攻来了,打不了几个回合就成魏跑跑。只是魏延逃跑的姿态太过故意,蛮兵恐怕前面有埋伏,不敢去追。

第二天,魏延又攻来了,打不了几个回合又成魏跑跑。这一次蛮兵没有经受住诱惑,追杀出去十余里,还在蜀寨中过夜。

没问题。

一夜无事。

于是相同的故事在接下来几天又重复进行。魏延屡战屡败,屡败屡走,总共败了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蛮兵则大肆追杀,很有快意恩仇的意思。

直到一林木茂盛的所在。

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有诸葛亮知道,这里的地名叫欲望。

他让魏延共败十五阵,连弃七营寨,目的就是为了挑起孟获的欲望。

不错,历史的教训是要吸取,但欲望强烈时,历史的教训也可以扔在一旁。这是诸葛亮对人性的一个深刻观察。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就禁不住这个诱惑。

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孟获尽管被打败了六次,每一次的教训都很深刻,可诸葛亮仍旧赌孟获会上钩。

孟获果然上钩了。

欲望使他突然觉得蛮兵们个个都是金刚石,诸葛亮就是埋下伏兵又能怎样呢?

便鼓动兀突骨和他的蛮兵们继续往前跑。

直到一山谷中。

山谷很狭长,却没有草木,看上去也不像有埋伏,应该是没有危险的。

只是山谷中有几十辆黑油柜车横七竖八地挡在半路上,给人很是奇怪的感觉。

有探者报告,说这是蜀兵运粮的道路,因为大王追杀,所以他们撇下粮车逃命去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报告,孟获和兀突骨哈哈大笑,觉得蜀兵到底不堪一击,而诸葛亮也黔驴技穷,玩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了。

但是,人世间愉快的事情总是短暂的。

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

孟获痛苦地发现,有横木乱石从山顶滚下,阻断了谷口。与此同时山上扔下大量火把,烧着了那几十辆黑油柜车。它们猛然起火并发出爆炸声。一时间山谷中火光乱舞,碰着蛮兵身上的藤甲,那真叫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这些久经考验的藤甲在烈火中熊熊燃烧,很有凤凰涅槃的意思。兀突骨和他的三万藤甲军,被烧得互相拥抱,死于山谷中。

诸葛亮在山上看了,一声叹息。

唉,敌人是被消灭了,但是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去消灭他们,却是得不偿失。

以三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人的回心转意,这个人心工程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孟获也惊呆了。在火光中看着乌戈国人几乎种族灭绝,他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不错,诸葛亮的计谋是空前绝后的,但是以这样的手段取胜,未免太残忍了……

孟获发誓,要诸葛亮给他一个道歉,否则他将复仇到底。

这是等价交换。很公平。

诸葛亮没有与孟获见面。

第一次,他没有以胜利者的身份与孟获见面。

诸葛亮在自责和羞愧。

人世间不争是争,争是不争,争来争去,仇恨不但未能消弭,反而不断放大,让更多无辜的人卷了进来,意义何在呢?

很多时候,他在匆匆赶路,以为战胜一切便是胜利,却不知思考胜利比胜利本身更为重要。

诸葛亮决定,放弃孟获,放弃那个遥不可及、难以完成的人心工程。

为了更多人能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

虽然,一个人的翻然醒悟很重要,但是更多人的生命更重要。

所以诸葛亮没有给孟获一个道歉,而是给所有死于战争的无辜者一份深深的歉意。

人力可以穷尽,天意难以定夺,诸葛亮意兴阑珊,弃子认输。

他决定班师了,就让孟获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存在下去、叛逆下去吧。总之,不能再死人了。

诸葛亮安排了一桌酒席,请孟获、祝融夫人、孟优、带来洞主及其追随者享用。

这些人跟他演了这么长时间的捉放戏,每个人都表情真切,可以说演得丝丝入扣、催人泪下,很成功。但诸葛亮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演失败了。

用情过深、用力过甚了,演砸了。

所以他没有出现在酒席上,而是让传令官传出话来,说:“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又说:“丞相不得已而用此计,大损阴德,故面羞,不欲与公相见。”

孟获翻然醒悟。

在最后时刻翻然醒悟。

他在酒桌上终于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真是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样的战争,没有谁是胜利者,大家都是失败者。

而现在他和诸葛亮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停止游戏。

这场死人太多的游戏。

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七擒七纵的故事至此画上句号。诸葛亮没有想到,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人心工程在最后决定放弃的时候却意外地成功了,并且是双倍的成功。

不仅拯救了孟获的心灵,也拯救或者说净化了他自己的心灵。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因为孟获热泪盈眶地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某子子孙孙皆不复反矣!”

这样的话语毫无疑问是动听的,也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但是长史费祎却认为眼泪只能感动一时,不能维持永久。在仇恨与仇恨之间,仅靠眼泪来稀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他建议,在此地设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参与管理,以昭示蜀国国家主权的存在。

诸葛亮不同意。

不错,国家主权是很重要,可设置官吏就能保障国家主权的存在吗?诸葛亮不相信。

就像他不相信打败一个人就可以打垮他一样,诸葛亮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土地的收复而是人心的收复,要是为开疆拓土而来,他需要对孟获七擒七纵吗?

所以他不是为征服这片土地而来,是为征服土地上的人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向费祎提出了“三不易”说:一是设置官吏就要留兵,保持武装力量。可如此不毛之地,兵粮无法筹措,怎么留得住兵,此为一不易;二是设置官吏不留兵的话,则蛮人在历次与蜀人的战斗中死伤累累,必定怀有宿仇,矛盾一旦激化,则成祸患,这是二不易;三是蛮人既与蜀人有宿仇,设置官吏也好,留兵也好,只能加重他们的疑心,效果将适得其反。所以要真正治理好这片蛮荒之地,只能是无为而治。

费祎恍然大悟,第一次对“无为而治”四个字产生了新鲜的理解。

的确,对待仇恨,不能以仇恨的方式去化解。无为而治表面上是不治,实际上却是最大的治理。因为它表现出来的是对人心的尊重和宽容。

诸葛亮长袖善舞、举重若轻,将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和人性化了。这是功力,也是修养。

体现了大国气度。

虽然当时的蜀国还称不上大国,但毫无疑问,诸葛亮具备了大国丞相的气度。

这让孟获以及当地的人们都感恩戴德,他们纷纷为诸葛亮立生祠,并称呼他为慈父。一种新型的治理关系就此确立。诸葛亮班师回国,孟获则率领大小洞主、酋长以及诸部落十八相送,很有依依不舍的意思。

南方就此平定,蜀国的战略格局开始转向北方,转向那个最致命的敌人——魏国。

提建议是个风险活

魏国的曹丕却等不及了。

虽然他很想跟诸葛亮较量一下,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老天爷不答应。

没有人知道老天爷为什么不答应,只知道老天爷在曹丕四十岁的时候就匆匆带走了他,不给他和诸葛亮在人间继续交锋的机会。

也许,这是对曹丕的一种保护。也许是这样,谁知道呢?反正老天爷在不高兴的时候会使小性子,令世人痛苦莫名或惆怅莫名。

所以悬念落在了曹睿身上。曹睿是曹丕的儿子,在曹丕壮志未酬身先死之后,他坐上了魏国的龙椅,直面当时已一分为三的中国。

就像一个大蛋糕一分为三一样,虽然魏国占的部分稍微大些,那最多也是三分之一强。现在曹睿初登大宝,很有将全中国的蛋糕都归拢到自己手里的意思,便开始封官拜将,集纳全国的人才为己所用,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司马懿不仅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还提督雍州、凉州等处兵马,颇有剑指蜀国之意。

诸葛亮有些怕怕。

不是怕曹睿当了魏国的皇帝,而是怕司马懿掌管了雍、凉二州的兵马。

因为司马懿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所谓深谋远虑,是可以成大事者。现如今,他直接与蜀国交锋的话,诸葛亮没有十足的胜算。再者说了,司马懿不是孟获,可以收服他的心,司马懿的心,早已是坚如磐石,为了魏国的利益,那是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

诸葛亮踌躇复踌躇,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马谡却认为问题不大。

不错,司马懿是人才,大人才,但这个世界上,人才是不是能够才尽其用,还得看伯乐乐不乐意。

的确,司马懿的心是坚如磐石,但曹睿的心也坚如磐石吗?

未必。

他信任司马懿吗?从现在的情势看,应该没什么问题——雍、凉二州的兵马都让司马懿掌管了,曹睿没理由怀疑他的忠诚。

但是,把理由炮制出来交给曹睿呢?曹睿还心无芥蒂吗?

马谡不相信。

因为马谡一直以为,一个人相信自己都是一件难事,更别说相信他人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理由,让曹睿心生疑忌的理由。马谡向诸葛亮建议,秘密派人去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指司马懿欲反。同时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魏国各处,目的是使曹睿心疑,然后杀掉此人。

诸葛亮听了,觉得马谡的建议还是有可操作性的。只是隐隐地,他感觉这条计谋有些阴。诸葛亮以为,计谋分两种,阴谋和阳谋。高明的谋士行阳谋,不高明的谋士或者心地阴暗的谋士行阴谋。随着年纪渐长,诸葛亮对自己的过往有了更多的警醒意识,开始检讨自己的谋士生涯是不是足够光明正大,但是很遗憾,一路检讨过来,他发现自己处处是阴谋的算计,却自以为得计。特别是七擒七纵孟获,机关算尽,与人斗、与天斗,欺人又欺天,自己真的胜了吗?诸葛亮实在是不敢下一个定论。

这一次的情形也是如此。

要搞掉司马懿,必须用计。用计则必使阴谋,这似乎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然对诸葛亮来说,他是极愿意用阳谋搞掉司马懿的,但是绞尽脑汁之后,依然一无所获,这让他惆怅莫名。

一个人的智慧真是天注定,要想超越自己,太难了……

开始得了慈悲症的诸葛亮无奈地按马谡的计谋行事。不过在内心里,他还是有一个期望的,那就是司马懿被调离工作岗位就行了,曹睿最好别妄动杀机。毕竟人才难得,人才难得。

一张告示呈放在曹睿面前。

告示是这样写的:

“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告示是从邺城门上揭下来的。据全国各地线报,一夜之间,魏国各大小城门上都贴有同一内容的告示。

不是司马懿疯了,就是这个世界疯了。

曹睿愤愤地做如是想。

但是,司马懿为什么要发疯呢?还把宫廷丑闻拿出来炒作,什么“皇孙曹睿,素无德行”,他是想搞什么花样吗?幸好我没乱来。

太尉华歆则进行了理性思考。他说,司马懿突然发难,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动暴乱事件,而不是什么发神经。司马懿会发神经吗?他早过了发神经的年龄。这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啊,他上表乞求守护雍、凉二州,就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当年太祖武皇帝(曹操)是怎么说,他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现在看看,说准了吧,唉……

华歆表态后,王朗马上跟进,说一定要把这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动暴乱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若不早除,久必为祸。”

华歆说这话时表情坚定,很有为国除奸的意思。大将军曹真却向他翻一翻白眼,觉得司徒王朗整天就知道喊口号,具体的事情还得下面的弟兄们去落实。特别是他曹真,弄不好就要出去跟司马懿真刀真枪地干了。

曹真当然不愿意做这样的炮灰。这世界,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敌多一堵墙,曹真不愿意四处树敌,特别是与司马懿为敌。

便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曹睿说,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司马懿是我们的敌人吗?错!他是我们可信赖的朋友。司马懿如果是我们的敌人,只能说明文皇帝(曹丕)看错人了。文皇帝临终托孤时曾对我们说,司马仲达(司马懿)无异志也。难道文皇帝真的看错人了吗?!

鸦雀无声。

在场之人谁都不敢指认曹丕看错人了,包括曹睿。只有华歆在心里对曹真大为鄙夷——这个老滑头,抬出死人压活人,一点都不懂得与时俱进。唉,国家无望了,魏国完了……

好在曹睿在此时指出了一个问题:司马懿不想造反的话,为什么会贴出这样的告示呢?

曹真推测了一种可能性: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我君臣自乱,彼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

意思是这很可能是蜀、吴两国搞的反间计,目的是乱我君臣,以达到他们乘虚而击的目的。

这样的可能性当然是有的,但也可能没有。

因为只是可能性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可必然性只有一条。在未经铁的事实论证前,所有的可能性一文不值。

所以大家都不说话,所谓不置可否。

曹真急了,他又从另外一个方向提出推测,说,如今司马懿造反之事不知真假,在此情况下匆匆忙忙出兵镇压,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逼得本不想反的司马懿铤而走险,选择反叛啊……

这话听着还真有几分道理。

但仅仅是几分而已,因为曹睿又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司马懿真的造反了怎么办?

所以出兵镇压不好,不出兵镇压也不好。人世间的事从来是模棱两可,就看你怎么判断。曹真这才知道,原来提建议是个风险极高的活。它需要面面俱到,需要别出心裁,需要由此及彼,需要自圆其说。

最重要的是要自己肯定自己的同时还能自己否定自己。

哪怕提建议者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他也要让这个建议貌似客观公正,经得起方方面面的考证和挑剔。

真是累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