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将计就计

当然,人生的道路千万条,真要找,还是有一些旁门左道可以走的。

旁门左道不是歪门邪道,它是正道之外的一些小路,也许通向生存,也许通向死亡,总之充满了不确定性。

崔谅无奈之下慌慌地走向通往天水郡的小路。

也许天水的情况不比安定好多少,但是现在,除了这个地方,他还有什么地方好去呢?

这叫给自己寻找一个希望。尽管到了天水,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寄人篱下,可是这样的世代,有一个屋檐能让你遮风挡雨,那已是天大的造化了,就怕没有。

果然没有。

天水的屋檐自然是有的,只是它不能给崔谅遮风挡雨了。

崔谅在半道上遇到一个人。

诸葛亮。

诸葛亮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很有气定神闲的意思。

他在等他,等待崔谅臣服。

诸葛亮总是这样,等待一个又一个人臣服。抓孟获时是这样,现在抓崔谅也是如此。诸葛亮以一种气定神闲的神仙姿态,等待崔谅做出选择。

是降还是死?

的确,现在的崔谅只有这两种选择。诸葛亮希望他两害相权取其轻。

崔谅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他归降了。

当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时,崔谅做出了一个凡夫俗子都会做出的选择——活下去,像狗一样地活下去,而不是慷慨赴死。

因为,他不是圣人崔谅,是老实人崔谅。仅此而已。

诸葛亮需要崔谅为他所用,目的是拿下南安城。

南安太守杨陵跟崔谅私交很好,诸葛亮希望,崔谅能够担负起说服工作,劝杨陵归降。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崔谅已经归降了,杨陵能不见贤思齐?

最重要的,这里有利益的再选择——跟着坐以待毙的夏侯楙混还是跟着诸葛亮混,前程大不一样。

崔谅进城了。

进了南安城。带着诸葛亮的殷殷重托。

只是他没有完成任务。

杨陵不肯归降。

虽然两人都是太守,穷途末路的太守,但很显然,他们的世界观不一样。

一个对未来已经绝望,一个依旧相信未来。

当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时,崔谅选择像狗一样地活下去,杨陵却选择高贵地生。

哪怕鱼死网破。

他用大失所望的眼神捶胸顿足地对崔谅说,哥们儿,挺住啊,我们都受魏主大恩,怎么可以有奶便是娘?他诸葛亮有奶吗?没有。即便有,也是问题奶,喝了要出问题的。

崔谅:可是穷途末路了啊……

杨陵:貌似穷途末路,却是柳暗花明。

崔谅:诸葛亮不可战胜。

杨陵:世上没有不可战胜之人,除非他不是人。

崔谅:诸葛亮确实不是人。

杨陵:是什么?

崔谅:神。

杨陵:心中无神,世界便无神。

崔谅:你很自信?

杨陵:你很自卑。

崔谅:事到如今,不自卑不行。

杨陵:不抛弃,不放弃,不自卑。

崔谅:可以转危为安?

杨陵:可以转败为胜。

杨陵所说的可以转败为胜的办法是将计就计。

利用崔谅为媒介,谎称杨陵献城,赚得蜀兵入城门后,再关门打狗,在城中绞杀之。

计是好计,又阴又狠,很有欺天、欺地、欺人的意思。

但崔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依计而行,做杨陵的工具。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有做工具的时候。不是做这个人的工具,就是做那个人的工具——如果你混得不够好的话。

可现在崔谅的问题是必须二选一:做诸葛亮的工具?还是做杨陵的工具?

这是工具人生,也是崔谅要不要做双面间谍的抉择时刻。老实人崔谅做单面间谍都已力不从心,何况要阴阳兼顾,由此及彼呢?

他最后的决定是,做。

人生无非就是做嘛。怎么做都是做,那索性做复杂一点,以给自己多一种可能。

起码是浑水摸鱼的可能。

崔谅对诸葛亮说,摆平了,杨陵摆平了,他答应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去捉夏侯楙。杨陵人好,立功心切,好几次跟我说要亲自去抓夏侯楙,只因手下勇士不多,不敢轻动。所以还需丞相支援。

崔谅说这话时表情诚恳,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脸不改色心不跳。

只是身上有一个部位不听话,泄露了天机。

脚跟。

他的脚跟在不断地颤抖,提示出他内心的慌乱与不安。

唉,老实人撒个谎不容易啊。他可以说服自己的思想,却不能说服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极微小的部位。

诸葛亮笑吟吟地看着他,目光很温暖。

若无其事。

但是崔谅却在诸葛亮的温暖当中不寒而栗。不知道为什么,他极想哭。就像迷路的孩子手足无措,想以哭泣赶走恐惧一样,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诸葛亮对他说,好,很好。你好,杨陵好,大家都好。大家好了,世界就好了。

诸葛亮的话说得很抽象,很哲学,崔谅听得一头雾水。

诸葛亮又说,我看这样,让关兴、张苞跟你先进城,只说救军马上就会杀入城中。等里面都安排好了,你们举火为号,我立即率兵入城去捉夏侯楙。你看好不好啊?

崔谅傻了。他这才知道,诸葛亮的目光为什么很温暖。因为他胸有成竹。

这个人的反应太快了。所谓将计就计,那就是他的本能啊。

所以到了这里,出现了两个将计就计。杨陵将计就计要捉拿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要捉拿杨陵和夏侯楙。而崔谅置身其间,身不由己,命运岌岌可危。

因为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他也要来个里应外合。让关兴、张苞先进城摸清情况,举火为号,他再杀将进去。

这个,就是诸葛亮式的将计就计,和杨陵的将计就计针锋相对,很有相生相克的意思。

重要的是智慧

崔谅首鼠两端了。

真正的首鼠两端。

他这个双面间谍现在真是糊涂了。要帮哪一边呢?最重要的,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谁都不知道。在时间将历史的谜底揭晓之前,没有谁可以预料成败。所谓功亏一篑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崔谅只能随波逐流。他现在已经不能说“不”了。自始至终,他都是计谋里的一个棋子,无足轻重的棋子,却是缺一不可的棋子。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游戏中,谁都没拿他当主角,但谁都不允许他擅自离场。

他必须陪他们一起熬着,直到游戏结束。

直到陪上卿卿性命。

这就是崔谅的宿命。

想通了的崔谅带着关兴、张苞等进城了。

南安城上。杨陵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栏,一语双关地问崔谅:“何处军马?”崔谅也一语双关地回答:“安定救军来到。”

两人一问一答,很有默契。都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实际上却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

两个人都在演戏,但很显然,戏演砸了。危险已是近在眼前。

最关键的时刻,崔谅突然补戏。

他开始救场了。

崔谅在关兴、张苞等进城时悄悄向城上射了一箭。

这不是致命的箭,而是救命的箭。救杨陵的命,也救夏侯楙的命。

因为箭上有信。

密信。

信是这样写的:“今诸葛亮先遣二将,伏于城中,要里应外合;且不可惊动,恐泄露计策。待入府中图之。”

这封信毫无疑问摆明了崔谅的政治立场。他还是把宝押在了杨陵身上。

不错,一个人是可以随波逐流、首鼠两端,但最后他必须抓住一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管是从哪里漂来的。所谓左右逢源的好事一向与普通人无关,更何况是普通人当中的老实人。

夏侯楙见了这信,也将计就计了。

在所有的计谋中,将计就计是用得最滥的一招。

是人不是人拿过来就用,以为可以算计他人。但事实上,很多人设计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说到底,计谋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你的智慧是不是高于他人,这个最重要。智慧高,用什么计都如行云流水,不带半点阻碍;智慧不高,用什么计都是捉襟见肘,贻笑大方,甚至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这个道理其实不复杂,很好懂。

但真正懂的人不多。

因为拒绝。

每个人都拒绝承认自己智慧不高,都愿意相信自己高人一等。所以都喜欢将计就计,以为真的可以将他人引入彀中,任自己摆布。

就像现在的夏侯楙,豪迈地要算计诸葛亮。他说:既然诸葛亮已经中计,那我们可在府中埋伏刀斧手百余人,等关、张二将随崔太守到府下马,闭门斩杀。然后呢,在城上举火,骗诸葛亮入城。最后呢,伏兵齐出,活捉诸葛亮,哈哈,哈哈……

夏侯楙笑得很豪迈,很自信。那神情,像极了一个智者,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

但南安终究是诸葛亮的南安。

因为他的智慧比夏侯楙、杨陵都高。在三个人的将计就计中,最后胜出的是诸葛亮。

杨陵死了。在城门边迎接时,被关兴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崔谅死了。在见势不妙逃走时被张苞手起一枪,刺中后心,很难看地挣扎了几下就一命呜呼了,从而终止了他短暂的双面间谍的人生。

夏侯楙被活捉了,开始在牢里反思自己的将计就计为什么功亏一篑。

诸葛亮大获全胜。

当然,说诸葛亮大获全胜还是有些夸张的。

因为天水郡没有动静。

和计赚安定太守崔谅一样,诸葛亮也派出心腹伪称魏将裴绪去忽悠天水太守马遵,让他出兵去救困在南安城中的夏侯楙。现在,夏侯楙都已经被活捉了,天水那边还是没有一丝动静——诸葛亮的引蛇出洞计划意外地失败了。

发生了什么事呢?是天水太守马遵不够爱国,还是天水出了一个高人,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诸葛亮输了

天水果然出高人了。

出了个姜维。

这个三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潜伏在这里已经很久了,目的就是为了和诸葛亮遭遇,以完成一出英雄惺惺相惜的好戏。

姜维这个人从小就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是无所不通。总之,是个人才。

当然这个世界上人才很多,究竟是大才还是小才,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示。

姜维的平台并不大,这时的他,还只是个中郎将,为天水郡的军事而效力。

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大能耐,也许,把一个郡守住已是相当了得了。毕竟这样的时代,很多人连自己都守不住,一不留神间就一命呜呼了。

姜维却不这么看。他以为,守一个郡并不难,难的是把自己守住。一生一世,能守住自己的人,是有福的。

特别是那些不仅守住自己的身,还守住自身心灵的人。

这个需要修为和智慧。

只是这样的道理,没人能懂。天水郡内,人人都为外部世界而奔忙。人们真诚地以为,城安全了,人也就安全了。

他们无法和姜维交集,在一个平台上对话和交流。

但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在任何时刻都是出类拔萃的,哪怕是对一件具体事情的观察上。

当一个自称夏侯驸马心腹将裴绪的人大模大样走入马遵府中,告知夏侯楙正困在南安城中,急等安定、天水两郡之兵救援时,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他们中间包括:天水太守马遵、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这些人本能地以为,这个自称裴绪的人确实是夏侯楙的心腹将,而不敢在其中打一个问号。

姜维却打了一个问号。

因为他看事情不是从一面去看的,而是从两面——正面和反面。

不仅仅看整体,还看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姜维看到的细节是:

一、这个所谓的裴绪是无名小将,以前从不曾见过,所以身份存疑;

二、诸葛亮将夏侯楙困于南安,围得是水泄不通,怎么可能有人从重围之中突围而出?所以来路存疑;

三、对方自称是安定来的通讯员,却又拿不出可靠的介绍信证明其身份,所以此人必定是蜀将诈称魏将。目的是骗太守出城,趁城中空虚没有防备,暗伏一军于左右,乘虚而取天水。

马遵恍然大悟。这个姜维,长了一双什么眼睛啊,把寻常人等视而不见的事实都一一捕捉到,从而避开陷阱。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姜维的逻辑推理能力。

发现了细节之后,在细节与细节之间寻找桥段,一一联络,由此及彼,由表入里。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这说明姜维不仅长了一双锐利的眼睛,还长了一颗严密的脑袋。

它们合二为一,贡献出一个发现——诸葛亮在搞阴谋诡计。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是个人都搞过阴谋诡计。

但很多人的阴谋诡计都失败了。因为智慧不够。很多时候,搞阴谋的人以为是在算计别人,事实上他们能做的只是将自己撂倒。

这一回的人物却是诸葛亮。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这世上一等一的人才。他搞阴谋诡计从来都是成功的,没有失败过。

原因很简单,没有对手。

所以,诸葛亮只能算计他人,却不能被他人算计。这是被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

姜维却不相信这一点。姜维只相信,是人就有弱点,就有他人可以战胜的地方。

因为人无完人。

他决定将计就计,和诸葛亮一试高低。

姜维向马遵献计说,诸葛亮一定会伏兵于城后,等我大部队出城,再悄悄地进城,打枪的不要。我们不妨先埋精兵三千于要路;另外太守你假装发兵出城,只行三十里便回,不可远去,等我城中火起为号,立马就打一回马枪。如此前后夹攻蜀军和诸葛亮,必获大胜。

马遵同意了。他愿意和姜维一起设这个局,看看诸葛亮的神话会不会破灭。

神话确实破灭了。

准备乘虚而入的赵云发现自己在天水城下遭遇了一个劲敌。

姜维。

人生的精彩是什么?那就是你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的时候遭遇劲敌,并且这个劲敌激发了你全部的潜能。

可人生的悲凉又是什么呢?大战三百回合之后,你竟然发现自己赢不了对方。

一辈子都不可能。

当然,要说姜维的武功有多么多么厉害让赵云都无计可施,那也是夸张了。他是被杀了个回马枪的马遵所部挡住了,以至于首尾不能相顾,渐入泥潭,不能自拔。要不是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入重围,接应他回去,赵云的人生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了。

老同志差点晚节不保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仗打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力与力的较量而是计与计的较量了。所以说到底,不是赵云输了,是诸葛亮输了。

输在姜维手里。

优秀品质是破绽

只是诸葛亮没有沮丧。他只有震惊。

震惊之后是喜悦。

这样的喜悦跟赵云乍遇姜维的喜悦差不多。那就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很多年前,诸葛亮碰见周瑜的时候有这感觉,现在,这样的感觉又回来了。他决定好好地跟姜维较量一番,看看两个人谁比谁更牛×一些。

姜维心有灵犀。

不错,对手有时跟恋人一样,心心相印。

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在动静之间,极尽微妙。

姜维现在就感受到了,诸葛亮那一颗驿动的心。

他对马遵说,赵云夹着尾巴逃回去了,诸葛亮一定会再来报仇。我看这样,一分为四,将我们的大部队分为四支,三支在城外设伏,一支在城里做诱饵,务必活捉诸葛亮。

这一回,马遵没有叫好,而是心有疑虑——诸葛亮的大部队拉过来了,我们人少了,能伏击他们吗?别说一分为四,一分为四十也没用啊,关键是要有人。

关键是要有心。人身上什么最重要?心。得人心者,天下可得,别说区区一个诸葛亮了。

姜维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意味深长,令马遵哑口无言。

诸葛亮的部队向天水城进发。

杀气腾腾。

这杀气是诸葛亮需要的。诸葛亮要的就是一鼓作气,拿下天水。虽然城里面可能有埋伏,但是对一支进攻的部队来说,进攻意味着一切,决不可瞻前顾后,先观察一段时间再打。

因为那会失了锐气。

所以,诸葛亮的口号是,进攻,没有任何理由!

却是攻不下。天水城上旗帜整齐,箭如雨下,很显然,姜维早有准备,并且准备得很充分。

诸葛亮隐隐地有一丝不安。这个对手,气定神闲,应对有道,不是等闲之辈。

他觉得,要吃亏——如果第二天还攻不下的话,蜀军锐气尽失,天水城军趁机倾巢出动的话,攻防将瞬间易手,胜负也将立判。

但诸葛亮的感觉还是太乐观了一些。

姜维没有让他等到第二天,而是当天夜里就给他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人世间的死磕就是这样你来我往。

姜维动手了。

袭营。

伸手不见六指的黑夜,突然间就四下里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却不知敌人从何处来。所谓不见有兵,四处皆兵。与此同时,城上也鼓噪呐喊,同声呼应,作狐假虎威状,吓得不明就里的蜀兵四处乱窜。诸葛亮也慌慌张张上马,在关兴、张苞二将的保护下,杀出重围,先保命要紧。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跑得远,看得清,诸葛亮终于看清了,环绕天水城一带,到处是火光,势若长蛇,起伏不定,隐隐地有杀气存焉。

这都是姜维的兵马。

诸葛亮感叹,兵不在多,全在人的调遣。姜维,此人真将才也!

这样的感叹当然是发自肺腑的——姜维太懂用兵之道了。不仅预先设伏,还选择夜间袭营。因为只有趁夜间黑咕隆咚袭营,蜀兵才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才会不战自溃。

白天不懂夜的黑。

蜀兵不懂姜维的心。

良苦用心。

诸葛亮当然是懂的,只是懂得晚了一些,很有事后诸葛亮的意思。

不过,他并不承认失败,只承认暂时被打败了。

诸葛亮相信,未来肯定不在姜维那一边,而在自己这一边。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诸葛亮。

卧龙诸葛亮。

以天下为己任的诸葛亮。

他的对手只有一个——天下,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

姜维可以胜他一时,却胜不了他一世。因为他很快就找到了姜维的破绽。

他人没有的破绽。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优秀的品质。

哪怕十恶不赦的人也会有。起码是一个。

只要他是人。

姜维的优秀品质有很多。好学、聪明、随机应变、情商高,还有孝顺。

但姜维不知道,他的优秀品质其实就是他的破绽。一个人心软是破绽,孝顺同样是破绽。孝顺者,必有牵挂之所在。不像心硬之人,百毒不侵,没有可以攻击的命门。

诸葛亮就利用了他的孝顺。

这是无可奈何之利用,也是他不得不为之举。毕竟不是阳谋,而是阴谋。

就像当年曹操利用徐庶的母亲将孝子徐庶调离刘备身边一样,诸葛亮也要调虎离山了。

他不仅调虎离山,还要为我所用——这一点,也像当年的曹操,很有惜才的意思。

只是诸葛亮痛苦于自己的选择: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得跟曹操一样,无所不用其极?

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是痛苦的。并且诸葛亮的痛苦要甚于曹操。曹操可以负天下人而心安理得,诸葛亮却不能。

因为有底线。

一个心中有底线的人注定谨小慎微,不敢打破某些既有规则。现在强行打破了,痛苦也就如影随形了。

诸葛亮就这样带着痛苦却满怀希望地往前走,就像我们中间的很多人,痛并快乐着。

他一方面教魏延引军去攻打姜维之母所居的冀城,另一方面教赵云引一军去攻打上邽——天水钱粮聚集的重镇。

这是诸葛亮在做局。

分头做局。

接下来,他请君入局。当姜维救母心切引三千军去保冀城,梁虔救粮心切引三千军去保上邽时,诸葛亮吩咐魏延和赵云诈败,各自放弃所据城池。

如此,姜维就被定在冀城,一时无所作为。

母亲是他保护的对象,他必须与母亲同在。姜维这样的孝顺之举,又被诸葛亮利用了一把。

与此同时,夏侯楙被诸葛亮放出来了。

诸葛亮放夏侯楙出来不是出于革命的人道主义,而是叫他去传递信息。

到马遵处去传递姜维献城归降诸葛亮的信息。

诸葛亮这样对夏侯楙说,不是我要放你,是姜维要替换你。他现在冀城,派人送信过来说:“但得驸马在,我愿归降。”所以,你可以走了。

当然在这里,诸葛亮还不惜血本地安排了一些群众演员配合演出,一路逃难地告诉不明真相的夏侯楙姜维投降的信息,并配以流离失所的表情。

咬牙切齿的表情。

夏侯楙相信了,他果然跑到马遵处告诉对方这个不幸的消息。马遵也信以为真,直怪自己遇人不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