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好奇的代价
诸葛亮却还是要引诱。
他始终相信一点,世上没有不受诱惑的人。某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所以不受诱惑,并不是他们的道德自制力有多强,而是诱惑得不到位。
方式方法问题。
不错,引诱也是要讲方式方法的。一般来说,直白地引诱不如含蓄地引诱。关键是抓住要害,直指人心。
所以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出,诸葛亮开始设计新的引诱方法。
制造木牛流马。
当然,木牛流马不是玩具,而是运输工具。搬运蜀军粮米的运输工具。
当时蜀军粮米都在剑阁,要搬到祁山大寨来,靠人力以及牛马等牲畜,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诸葛亮便客串一回民间发明家的角色,教人制造木牛流马。
这些用树木制造出来的牛马看上去栩栩如生,上山下岭搬运粮米那叫一个奔跑自如。最重要的是不用喂食草料,也不用汽油燃烧,完全是绿色无污染非人工动力机械运输工具。
司马懿看呆了。也看傻了。
科学这个东西真是奥秘无穷啊。他的好奇心上来了,想知道诸葛亮到底聪明在哪里。
便让手下带些人去抢了几匹木牛流马回来研究研究。
没过多久,司马懿干出了一件卑鄙无耻的事情来——侵犯诸葛亮的知识产权,山寨了一批一模一样的木牛流马,以为自己搬运粮米之用。
从此以后,司马懿惊喜地看到,他手下的镇远将军岑威,引了一千军驱赶着山寨版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魏军的粮草运输不便问题,就此解决。
但司马懿不知道,这一切其实是诸葛亮刻意所为。
诸葛亮引诱了他,成功引诱了他。
木牛流马是造给他看的,被侵犯知识产权也是半推半就的。侵犯了也就侵犯了,他诸葛亮绝对不向司马懿索赔。
甚至在心里,诸葛亮渴望被侵犯——你想要你就拿去嘛,你不拿我怎么知道你要……呵呵,诸葛亮的引诱之道堪称登峰造极。
司马懿已经完全身在彀中,不知危险的临近。
蜀兵。
一群蜀兵悍然夺了魏兵的粮。
准确地说是拦截了他们的木牛流马,然后驱赶着就往自己的营寨里走。
魏兵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要抢回自己的木牛流马,抢回自己的粮米。
但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经过浴血奋战抢回来的木牛流马好像一个个都长了脾气,不肯往前走。
魏将岑威他们对此事百思不得其解,不相信木牛流马会罢工。
为什么一件东西失而复得之后就不再是自己的呢?面对这个高深的哲学问题,魏将岑威很显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解决的能力。
他们只能做科学家状,装模作样地研究木牛流马的构造,看是不是可以找到机关或突破口,让它们动起来。
木牛流马果然动起来了,一个个欢快地往前奔走。
但是给它们动力的人不是魏军,而是蜀军。以魏延、姜维、王平为首的三路蜀军夹攻做科学家状的魏军,不仅赶跑了他们,也让木牛流马重新上路。
原来一切机关尽在舌头里。王平令蜀兵扭转被紧固的木牛流马舌头后,这些不会动的运输工具立马就起死回生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间奇迹让司马懿气急败坏了。
也让他的好奇心茁壮成长。
木牛流马也有感情吗?谁发明的就跟谁走。司马懿领着魏军主力冲出来要看一个究竟,却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诸葛亮早在半路埋下伏兵,专等司马懿上钩。
司马懿这才知道,自己还是被引诱了一把。这是沉不住气的代价,也是对世界好奇的代价。诸葛亮以木牛流马为玩具,先是引得他伸出头来好奇观望,然后在玩具里暗设机关,引得他把身子也探出来细细钻研,最后诸葛亮索性动了他的奶酪,引诱司马懿倾巢出动,全情投入。结果——
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被人追着打。张翼、廖化看见司马懿后一阵乱砍,直砍得他绕树而走。
最后树遭殃了,司马懿逃脱了。这是司马懿的宿命。在与诸葛亮的第N次较量中,他依旧落败,却没有身亡。
命运还为他留了后手。
有悬念的后手。
死里逃生的司马懿再次做了缩头乌龟。
他这次决定:打死也不蠢蠢欲动了。蠢蠢欲动害死人啊。
司马懿韬光养晦,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对手是自己
司马懿甘愿做缩头乌龟,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历史的剧情在此时演至僵局。僵局其实是很微妙的,因为它是拐点的前奏,是此消彼长的切割点。而一个可怕的地名则在此时浮出水面。
五丈原。
诸葛亮移师五丈原,继续挑战司马懿。
诸葛亮挑战司马懿的方式很变态——派人给他快递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同时还附了一封信,意思是你这家伙,天天躲在深闺里不敢接受挑战,跟女人有什么区别,干脆你也别穿什么将军服了,换上女人的服装更合适。
司马懿坦然受之。
不错,在心里他确实恨诸葛亮恨得牙根痒痒,但他也明白,自己还是不能蠢蠢欲动。因为这是计。
诸葛亮要激怒他。
以最恶毒、最变态的方式激怒他,然后结束他的性命。
两害相权取其轻。司马懿忍受了屈辱,同时也克制了冲动。这是一种成熟。当然成熟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大多数人的成熟一样,司马懿被诸葛亮羞辱了一番却无力反击。这是成熟必经的一个过程。
只是有一个细节让司马懿窃喜。
因为诸葛亮胃口不好,吃不下饭。
在这世上,其实每天都有很多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这实在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不一样。
诸葛亮的胃口不好,吃不下饭有着特殊的含义。
给司马懿送快递的蜀兵交代,诸葛亮每天日理万机,睡眠时间很少,事事亲力亲为,甚至连“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整个身体状态已属于严重透支中。
司马懿仰天长叹——孔明命不久矣。
这样的仰天长叹毫无疑问是有多重含义的。一方面是窃喜:诸葛亮快不行了,他做缩头乌龟终于有所回报。这叫什么,这叫野百合也有春天;另一方面是惆怅:诸葛亮快不行了,却不是与他斗的结果,而是与自己斗的结果,诸葛亮严重透支自己的身体,终于自己将自己打败。
在这世上,诸葛亮没有败给任何世人,只败给他自己。这样的发现让司马懿忧伤不已。
他们不是对手。
曾经,司马懿以为,诸葛亮是他唯一的对手,但现在他才知道,有些人一生是没有对手的。
对手只是自己。
如果自己不把自己打败,他们将无敌于人间。
就像诸葛亮。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是天败。他的身体出现这样的状况是老天要收他,与司马懿无关。
司马懿只是捡漏儿。在诸葛亮天弈收官之时,他在一旁捡了个大便宜。
仅此而已。
诸葛亮却认为司马懿是自己的对手。
因为他坦然接受了那套女人的衣服,不怒不嗔,最重要的是不有所作为——这样的时刻,无所作为肯定好过有所作为。
也因为他打探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这是高手才能做到的事情。
高手总是在逆境时无所作为,顺时而动,同时不抛弃,不放弃,寻找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拐点。
而司马懿打探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毫无疑问抓住了他的软肋。因为诸葛亮自己都觉得,命不久矣。
所以诸葛亮仰天长叹:“彼深知我也!”还是司马懿最了解我啊……
主簿杨修为此忧心忡忡。他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如此玩命。
在这世上,天生万物,也生万人。万人做万事,不能一人做万事。这是天理,也是人道。
诸葛亮这样一个聪明人,怎么会悖天理、反人道呢?他想不通。
最主要的,主簿杨修也看出诸葛亮命不久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孔明同志不能撒手西去啊。
诸葛亮流泪。为主簿杨修的忧心忡忡,也为自己的壮志未酬。
他当然是不怕死,怕的是没有时间。事实上,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时间做完该做的事。
时间承载价值,承载情感,承载一个人对这世界所有的希望和努力。
诸葛亮一直在努力,只是功败垂成。这样的一种境况,他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而无奈与忧伤也正在这里——看得很清楚,却无能为力。就像人世间大多数悲剧的由来,只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却无能为力。心,痛得无法呼吸。
危险的游戏
诸葛亮在无奈,司马懿也在无奈。
一度,司马懿以为,自己不蠢蠢欲动,世界也就不蠢蠢欲动了,可现在他才发现,他是他,世界是世界。
世界蠢蠢欲动了。
准确地说,他的部将们蠢蠢欲动了。
受不了司马懿接受女人服装的奇耻大辱。在他的部将们看来,这不仅是司马懿的奇耻大辱,也是他们的奇耻大辱。便坚决要求出击,与蜀兵决一死战。
司马懿拦他们不住。
当然,若要硬拦,司马懿可以拦住他们的身,却拦不住他们的心。一颗心蠢蠢欲动之后,身体如何作为就是次要的了。
便写信给曹睿,将部将们坚决请战的决心描述了一遍,然后请曹睿决定战还是不战。
曹睿糊涂了。因为他看不懂这信——你司马懿打仗什么时候请示过我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这战与不战是战术问题不是战略问题。
但卫尉辛毗却看明白了这信。
内容在信外。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话语,表面上的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弦外之音。这是司马懿不想战的曲折表达啊。
卫尉辛毗对曹睿说,司马懿并无战心,只是因为受到诸葛亮的耻辱,众将愤怒,所以才上表求得明旨,以杜绝诸将求战之心。
曹睿恍然大悟。他这才明白,自己只是个借手,借司马懿一用而已。
但他并不生气,相反,还很欣慰——这是司马懿的成熟,也是魏国之福。
知道什么时候该有所作为,什么时候该无所作为,是一个统帅走向成熟的标志。曹睿乐观其成。他下旨不许出击。
这样的一番曲折被诸葛亮知道后,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忍字功赞叹不已。他们两个,一个攻,一个防。攻的一方绞尽脑汁诱敌上钩,防的一方曲折婉转见招拆招,简直是鸳鸯对对碰。
都很激情。
都很到位。
在智慧之巅闪展腾挪,玩的就是心跳和灵感。所以这一回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不过,时间在司马懿这一边。因为诸葛亮摇摇欲坠了。
这是秋天的五丈原。人很多,欲望很强烈。只是诸葛亮在秋风中瑟然。他的欲望快消失了。
在这个世间,诸葛亮曾经是个隐者。却是个有欲望的隐者。
他为天下表达而活,希望在人世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其独一无二的观点。
所以,他出来了,和他的团队一起追梦。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包括他自己都是追梦人。
只是追梦人未必都能追到梦。梦还在,人已逝。一生的价值只是难与人言的理想和身后那一长串难以辨认的足迹。
而最后的结局却都是壮志未酬。
聪明如诸葛亮者,也难逃此命运。
诸葛亮在秋夜里扶病出帐,看漫天星斗万般闪烁,唯有一颗星幽隐不明。
在心里,诸葛亮把那颗星的明灭和自己的性命联系在一起。
星的光亮还在,命就在。所以他要设帐作法,保这光亮不失,保住他在人间最后的希望。
此间有一个少年,曾经雄心万丈,曾经追梦天涯,现如今,人到中年,命悬一线。
他看万山红遍,他看层林尽染,他看沿路风光万千,一转眼,却是归去时节。
天意如此。任何人都不能得意一生,归去来兮,诸葛亮的剧情即将落幕。但他却要设帐作法,逆天而动了。
毫无疑问,这是个危险的游戏。名曰祈禳之法。游戏规则是,在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面布置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本命灯七日内不灭,诸葛亮可以将生命延续下去;如果灯灭,则必死无疑。
愿赌服输。
诸葛亮开始祈禳了。生命系于一豆之光,没有人可以保证本命灯在七日内不会熄灭。它太微弱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以吹灭它,更何况这是在战争状态,帐外有司马懿那双虎视眈眈的眼睛。
完人走了
司马懿的确虎视眈眈。他不仅虎视眈眈,还大胆出击了。
这不是蠢蠢欲动,而是事出有因。诸葛亮在帐内六天毫无动静,这样的反常之举让司马懿遐想万千——这个人,是不是去了?
便派夏侯霸引兵出击,去五丈原一探究竟。
事后诸葛亮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天意。他在帐内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寨外却呐喊声四起,预示着某种凶险的临近。
但意外真正发生时,诸葛亮还是大吃了一惊。
因为熄灭本命灯的不是敌人,却是自己人。
魏延。
当时的魏延正飞步入内,告诉诸葛亮“魏兵至矣!”魏延的脚步急,一阵风进来,竟将本命灯扑灭了。
诸葛亮到这时才知道,原来人世间,伤害自己最深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甚至是自己的保护者。
保护与伤害,往往是一墙之隔,一念之差。
姜维怒了,拔剑要杀魏延。诸葛亮却弃剑而叹,觉得一切都是天意。
如果天意让魏延来做熄灯之人,杀了他又能怎样呢?与天意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就像此时的他,行祈禳之法,却不知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之,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毫无收获。
便黯然收场,开始交代后事。
诸葛亮的后事交代,充满了玄机,也充满了惆怅。
玄机有三。一是认定他死之后,魏延必反。为此诸葛亮制作了一个锦囊,将妙计藏于其间,交给杨仪,以解将来可能发生的国家危难。二是他交代杨仪,自己死后,决不可发丧。军中要安静如常,切勿举哀。三是指定并且只指定两个相位继承人:蒋琬和费祎。费祎之后,蜀国托与何人,诸葛亮没有说,他也无法再说什么。所谓生前身后事,他能够掌控或者说看破天机的也仅限于此了。
惆怅则无法言说。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诸葛亮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责和感伤: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
同时诸葛亮自责“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再不能临阵讨贼!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一切已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了……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抱憾而逝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三国的历史毫无疑问为此停顿了一下,一时间有不知如何往下演绎的惆怅和迷茫。
因为一个完人走了。
一个充满智慧的完人走了。
一个让周瑜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完人走了。
一个让刘备三顾茅庐、终生相依、死后相托的完人走了。
一个让刘备成为曹操对手的完人走了。
一个舌战群儒的完人走了。
一个逆天而行、终成三分天下格局的完人走了。
一个呕心沥血、为蜀国开太平盛世的完人走了。
一个让刘禅如丧考妣的完人走了。
一个让孟获心服口服的完人走了。
一个六出祁山为理想燃烧自己的完人走了。
一个与天斗其乐无穷却未能过满甲子年的完人走了。
一个让三国历史变得好看的完人走了。
一个司马懿视之为对手的完人走了。
毫无疑问,诸葛亮之后,三国的历史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因为平衡被打破了。蜀国不再有问鼎中原的勇气和可能,它注定要走向沉沦和落寞。诸葛亮之后无三国,更遑论西蜀了。刘禅是真正的如丧考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他无法诉说。在历史的大格局中,他终究是个悲剧人物或者说是过渡人物。而曹睿也是悲剧人物或者说是过渡人物。
理由很简单,司马一族要坐大了。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昭从这一刻开始,真正有了自己的空间。有了自己的无限可能。
虽然说在三国,没有什么不可能,但诸葛亮在与不在还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在时,司马懿的对手是诸葛亮;诸葛亮不在了,司马懿的对手是寂寞。在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的死敲响了丧钟。丧钟为谁而鸣,为蜀国而鸣,为魏国而鸣,也为这个令人爱恨交加的时代而鸣。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都是轮回。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间的道理无非这八个字。接下来,司马懿要有所作为了。
他的时代,司马家族的时代,在这一刻,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