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有些深情 有些绝望

吕布赌了。

吕布其实是不屑与他人赌什么东西的,性命除外。

以性命做赌注,这是吕布开赌的条件。因为人生在世,其他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可以失而复得的,唯独性命不可以。

所以吕布喜欢以性命做赌。

这一回,吕布和陈宫赌的是西寨会不会被袭。

陈宫赌会,吕布赌不会。输者将人头落地。

陈宫一声轻叹。

为吕布即将不保的人头。

吕布也一声轻叹。

为陈宫即将不保的人头。

这两个自信的男人把身家性命押上,要看上帝的骰子这一回究竟投向哪一边。

吕布输了。

曹操偷袭了。

曹操差点为他的偷袭付出代价。由于陈宫的坚持,西寨事先做了重兵布防。如果没有典韦、夏侯惇拼力厮杀的话,曹操的人头将铁定落地。

所幸,他保住了。

但是,吕布的人头却要落地了。

这叫愿赌服输。

吕布再次轻叹。这次是为自己,为自己的看走眼。

当然也是为陈宫,为陈宫惊人的预见力。

好在,吕布的人头是最终没有落地。

因为陈宫。

因为陈宫的一双手。

陈宫的一双手死死握住吕布砍向自己头颅的方天画戟,握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握得那叫一个血流如注:吕公,我要你的头颅干什么!我只要你好好地打败曹操。赌博之说,戏言耳!

吕布却是不依不饶,一副不把自己的头颅砍下来决不罢休的神情。

陈宫松手了:……那你砍吧,砍完之后我再用它砍自己。

吕布却也松手。

不是胆怯,而是被陈宫说话时的表情给震撼了。

那是怎样的一副表情啊。

有些深情。有些绝望。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出现在陈宫脸上,天衣无缝,和谐共处。

吕布要找一个答案。为陈宫奇怪的表情。

也为陈宫奇怪的回答。

陈宫说砍向自己。他为什么要砍向自己?他是一个胜者啊,胜者为什么要追随败者而去呢?

吕布不明白。

他想弄明白。否则的话,死不瞑目。

杀曹,这是你的愿望,也是我的宿愿。我跟曹操,有一段伤心往事。

陈宫黯然神伤。

吕布很快就知道了陈宫和曹操那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故事的确是伤心的。伤了陈宫的心。

也伤了吕布的心。

吕布这才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赌赢一个人有时候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甚至赌赢一个人最重要的收获不是赌注,而是输者的心。

陈宫就是要收获吕布之心。他要让吕布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豪迈不在于他的自信,而在于他的包容。

心有多包容,世界就有多大。而豪迈,没有广袤的世界做台阶,是豪不起来也迈不起来的。

吕布决定信陈宫一把,和他再次做一个交易,看他下次破曹的计谋灵不灵。

不错,这一回,陈宫是胜了他吕布一把。吕布也真心实意地愿赌服输,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头颅。可既然陈宫先生别有所图,那双方不妨再合作一把,看能不能破曹。吕布向陈宫保证,下次一定兼听则明,依陈宫之谋行事。

陈宫则心情复杂,亦喜亦哀。喜的是,曾经顽石一块的吕布终于有所改观,愿意听听他人的意见了;哀的是,这样的改观是建立在吕布险些落地的脑袋基础上的,是吕布对他宽宥自己的酬谢,很有只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意思。

所以陈宫必须保证,他接下来的计谋要马到成功,要毕其功于一役。毕竟一个人的头颅是不可以反复做注的。当陈宫计谋一旦不灵时,吕布很有可能还是原来那个吕布。

一切的一切将回到老路上去。

这是陈宫不愿意看到的。

陈宫献计了。

这一回的计谋看上去很美,因为吕布都信服不已。

这两个有着共同愿景的男人在依计行事后虔诚地相信:曹操的失败已是呼之欲出,他们眼前需要的,只是静静地等待。

也多疑,也冒险

濮阳城里静悄悄。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静悄悄。

只有曹操知道。

中计了。

不错,街上是空无一人,但不代表城中空无一人。曹操知道,吕布狡猾狡猾的,他和他的大部队一定躲在城内隐蔽处,随时准备杀出来关门打狗。

总之,现在的濮阳不是曹操的濮阳,而是吕布的濮阳。虽然曹操人在城内,但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身处现场有时并不意味着他就是现场的主人,而仅仅意味着是现场的奴隶。

曹操一声轻叹。为自己的不智。

事实上他是可以摆脱眼前困境的,如果不轻信那个姓田的城中首富花言巧语的话。

一天之前,濮阳城田首富突然派人给曹操送来密信,告诉他吕布已经移防黎阳,现在的濮阳城是一片空虚。而他田首富的心里也是一片空虚,因为吕布将他压迫得太狠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田首富今天要反抗,要联合曹操反抗吕布!田首富答应做曹操攻城时的内应,一举拿下濮阳城……

曹操没有轻信。起码在刚开始的时候。

因为他是个多疑的人。即便不是个多疑的人,曹操也要对这样一个陌生人的来信打一个问号。

不过很快,曹操又审慎地相信了田首富。

因为曹操不仅是个多疑的人,同时也是个冒险的人。在一个疑似陷阱面前,曹操往往看到的又是机会。

万一是机会呢?万一田首富真是个好同志呢?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可错过。

于是多疑而又冒险的曹操在这个可疑的机会面前不知该如何进退。

谋士刘晔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晔的解决方案是既把田首富反水看做机会,又把它看做陷阱。那就是部队要进城,但要分两步走。三分之一的曹军先进去,另外三分之二在城外待命,以作机动。刘晔甚至猜到这很有可能是陈宫之谋,所以他认为防备是必要的。

曹操也认为防备是必要的,但进攻更是重要的。为了体现进攻的重要性,曹操不顾李典的劝阻,身先士卒地和进城部队站在一起,以鼓舞士气。

就这样,曹操和他的先头部队来到了城中,来到了一片静悄悄中。

历史的现场就是这样机锋处处的,曹操阴错阳差地被吕布请入彀中了。

准确地说他是被陈宫请入彀中了。因为策划田首富伪反水正是陈宫之计。陈宫之所以如此设计,原因只有一个。

他了解曹操。

比曹操自己还了解曹操。

这个号称以天下人为敌的人事实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天下人,而是他自己。

不错,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

无法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曹操尤甚。

曹操的审慎最终败于冒险。他的机会也最终掉入陷阱。尽管曹操此时还有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在城外机动,但他们再也不可能机动到城内了。

吕布关门打狗了。

历史的现场一片哀号,令人惨不忍闻。

好在曹操不是狗。他注定会逃离历史的现场。

典韦救了他。

典韦总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打捞出曹操。他是曹操的大救星。所以很多年后曹操才有“痛哭典韦之死”的举动。

吕布则再次豪迈,为自己痛打曹操而快意非常。

可惜快意之后是伤感。毕竟是陈宫之谋啊。陈宫之谋的再次灵验让吕布神为之伤,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智商远超于他的人?吕布心情复杂,爱恨交加。

曹操则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

事实上曹操的一生就是不甘心于自己失败的一生。

和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一样,曹操最后的成功不在于他的智商比敌手高,也不在于他的手下多谋臣武将,而只在于他比常人更多一份忍耐。

忍耐无休无止的失败,相信胜利就在下一次。

这一次从吕布手下逃生后,曹操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议退兵,而是选择了进兵。

因为曹操觉得,吕布该败一次了。如果说曹操此番城战是败在自己性格缺陷上的话,那么吕布为什么不可以呢?

须知,吕布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和曹操一样,吕也是极度自信的人。

虽说,这一次吕布听了陈宫之谋取得了抗曹以来的阶段性胜利,但下一次呢?下一次还会听吗?

曹操赌不会。

曹操之所以如此下注是因为他惊骇地发现吕布这小子跟他太像了。

都是相信自己,不相信世界之人。

而如此自信的性格,是注定要遭到世界报复的。曹操已经尝到被报复的滋味了,接下来,怎么着也该轮到吕布。曹操于是精心设计,他要跟吕布斗,跟吕布的心理阴影斗,最终跟自己斗。

因为说到底,他们是同一类人。

谁有先见之明

曹操死了。

死于濮阳之战后的火伤。

这是吕布得到的一个消息。

吕布相信这个消息。因为他亲眼所见,曹操在城中战败仓皇逃窜时,身上是着火了。

何止身上着火了,连曹操骑的马都着火了。马尾巴熊熊燃烧,预示着一个鲜活生命的行将结束。这鲜活生命可能是马,更可能是马主人——曹操。

吕布觉得,属于他的时代,到了。

陈宫不相信曹操死了。

因为曹操的死讯太张扬,搞得路人皆知。

陈宫以为,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他如果真的死了,一定是静悄悄的。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大人物一样,生前越张扬,死后越寂寞。

成反比。

只是这一回,陈宫的判断无人喝彩,吕布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他的判断,令陈宫无可奈何。

到最后,陈宫终于明白,自己再纠缠于这个问题是不智的。因为在他与吕布激烈的争论中,曹操死没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判断是准确的。或者说谁有先见之明。

毫无疑问,吕布是如饥似渴地需要这个先见之明。他以某种张牙舞爪的姿势告诉陈宫曹操绝对死翘翘了!

陈宫决定让步。

但很快,陈宫就后悔了。

因为这是致命的让步,吕布采取行动了。

在确信曹操已死后,吕布宜将剩勇追穷寇,带兵攻打曹营。

马陵山上,曹营一片静悄悄,就像濮阳城曾经的静悄悄一样,吕布终于尝到了轮回的滋味。

他回来了。

是逃回来的。

伤痕累累地逃回来的,一脸尴尬地出现在陈宫面前。

陈宫什么都没说。

他不问也知道,曹操一定还活着。

像他这样的人,其实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世事,不看就知道已经发生了。但吕布不一样,吕布是要跑过去亲眼看一看于他而言危险之至的那些世事,顺便感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这是两个人的不同。

但他们继续在一起。因为他们无处可去。

他们表面上相依为命,同仇敌忾。看上去谁也离不开谁。

但他们心里知道,彼此之间有多别扭。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貌合神离的夫妻一样,在一个屋檐下暧昧地生存。婚姻的外壳是存在的,但痛苦也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当然了,在陈宫心里,他还是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什么时候曹操真正死翘翘了,他什么时候离开吕布。

应该说曹吕之战打到现在算是互有胜负。

如果以棋作比,那叫平局了。

但是这俩人之间的战争是一定要分出胜负的。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们都是心高气傲之人。

好在蝗虫来了。蝗虫不以曹吕的意志为转移说来就来了。曹操和吕布不由得心慌慌。虽然说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怕任何人,但老天还是要害怕的。毕竟不怕老天,报应就在眼前。蝗虫来了,粮食欠收,没吃的了。

于是只得罢战,各回各所,开始了混战年代难得的休养生息时光。

有人休养生息,就有人吃不好睡不好。

陶谦。

陶谦巴不得曹操天天打仗,年年打仗,一辈子都在打仗,只要被打的那个人不是他。

不是徐州。

现如今曹操和吕布不打了,休养生息了,陶谦就觉得头皮发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年开春,杀父之仇未报的曹操肯定会卷土重来,再拿徐州来开刀的。

徐州,还会再次安然无恙吗?已经是63岁老人的陶谦忧心忡忡。他打心眼里觉得,把徐州托付给刘备是万全之策。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刘备打死他也不要徐州。刘某人如此这般的态度毫无疑问让陶谦死不瞑目。

陶谦也的确快死了。每天被这个无解的问题折磨着,陶谦茶饭不思,日见憔悴。他急切地想再见刘备一面,想把徐州托付给他。如果说此前两让徐州不成功的话,那三让徐州会成功吗?

陶谦心中没底。

“义”字的重量

刘备来了。

从小沛匆匆赶来了。

不是来接管徐州的,而是来看陶谦的。因为陶谦快死了。

一个人快死的时候总有遗言。陶谦的遗言就是让刘备把徐州掌管起来。这是陶谦最后的人间话语,也是刘备最后的机会。

不错,机会。

因为在此之前刘备的两次相让在外人眼里既可以说是真心不受徐州,也可以说是作秀。

只要陶谦不死,机会总会有的。而刘备的每一次相让,毫无疑问都是在给自己加分。

他所作的一切努力是不是为了那个最后的机会?很有可能啊。

但这一次的情况却是截然不同。

陶谦真的快死了。

机会真的只有一次了。

刘备怎么选择呢?

刘备还是选择了将机会轻轻推开。他对陶谦说,徐州城留给你的两个儿子吧,这个城池理所当然是他们的。

陶谦不由得落泪了。

为刘备最后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让他放心。看来,这个人真的不是在作秀。

即便是作秀,也无关紧要。因为,一个把秀做到最后一刻的人,他自己也会分不清是作秀还是真心实意的。

作秀到极致就是返璞归真,就像繁华看尽归于平淡一样,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陶谦死了。

以手指心地死了。

没有人明白他临死前以手指心是什么意思。不过刘备明白。

刘备明白陶谦指的既是自己的心也是他的心。

这叫以心托心。

但刘备不准备去托陶谦的心。

还是为了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开始就不是你的的话,那到最后也不可能是你的。中年男人刘备站在空荡荡的徐州城内,心情复杂,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他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事实上他别无选择。

但是徐州人民有选择。

他们选择了刘备。

他们选择刘备的方式很特别:跪请刘备保护他们。

徐州的驻防部队也选择了刘备。

他们选择刘备的方式也很特别:跪请刘备接受城防大印。

刘备潸然泪下,人世间的事看来真是“不争是争”。他处处躲着徐州,徐州却千方百计地爱上了他。这一切其实都缘于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啊。

刘备只得接受它。接受徐州。

毕竟一切都水到渠成了。一切都瓜熟蒂落了。如果说原来要了徐州会玷污自己的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的话,那么现在不会了。

因为他是被迫的。

他确实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刘备在这一瞬间突然感受到这个“义”字的重量。一个“义”字,原来可以压垮一座城池的。这样的发现让他震撼不已。

曹操也震撼不已。

为刘备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

曹操一向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必须自己动手去抢,而不能靠他人赏赐。抢来的东西远比赏来的东西来得可靠。这是他的一个人生经验。

为了向刘备传达他的这个人生经验,曹操再次蠢蠢欲动。

他要出兵了。

目标是徐州。

兵没出成。

荀彧拦住了他。

因为荀彧感受到了某种危险的迫近,尽管曹操毫无知觉。

荀彧是个谋士,大谋士。

作为大谋士的一个特征是荀彧的眼睛。

他的眼睛很特别。特别在看问题的角度上。

荀彧看问题不像一般人,只看到正面。

一般来说,荀彧看问题是不看正面的。他只看侧面与后面。

这叫见常人之所未见。

那么这一次荀彧看到了什么呢?毫无疑问,他没有看到刘备,也没有看到徐州。在他眼里,他们都是问题的正面,不值得一看。

荀彧看到的是兖州。

还有吕布。他们才是问题的侧面与后面。

曹军一旦再征徐州,兖州必定有失。因为吕布亡我之心不死。所以兖州一定要留兵。留兵多少合适?留兵多则徐州攻不下,留兵少则兖州有失。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到时候徐州未得,兖州又失,是谓彷徨失措。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兖州没了,徐州攻下来了,但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现在的徐州不是陶谦的徐州,而是刘备的徐州,是民心可用的徐州,是士气可用的徐州。总之,是铜墙铁壁的徐州。这样的徐州,能攻下来?即便能攻下来,是否可以守得住?这一切都是大问题。

曹操胆战心惊了。

为荀彧的这一番见解。

他不得不绝望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必自己动手去抢而白得的东西,而这竟然是刘备装白痴后的一个胜利成果,曹操的心里真叫一千个不服气一万个不服气。此时此刻,他极度渴望发泄,渴望为集结起来的部队寻找一个突破口。

那么,曹操能如愿以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