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得失
干吗要有底线?
突破口依然是吕布。
只能是吕布。
因为打吕布没有后顾之忧,刘备这样一个小心谨慎之人。现在是只求自保,哪还有攻人之心。
的确,大多数情况下,仁慈之人进攻欲望不强。不管什么东西,一定要他人送到他手上为止。即便这样,到手的东西也要一推二推三推,实在是推无可推再半推半就地收下。
这是仁慈之人的一个特点。
刘备就是这样。
他不敢突破自己。
原因很简单,一旦突破自己,他就不是刘备了。在依靠一颗仁慈之心得到一些东西时,他注定要失去另一些东西。
对于这些失去,刘备安之若素。
曹操算准了刘备的安之若素,所以他向濮阳进发了。
这一次,他一定要拿下吕布。只有拿下吕布,才能拿下刘备。这是一个正确的进攻秩序。
因为吕布和刘备,是两个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一个是豺狼,一个是兔子。不与豺狼争食,而直接将豺狼当食物,曹操的人生,可谓凶悍无比。
吕布也凶悍无比。
他站出来了。
独自站在濮阳城外,迎接曹操的千军万马。
不错,吕布也是这样的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谁怕谁啊!
陈宫却还是怕。
不是怕曹操,而是怕吕布。
因为他绝望地发现,在经过短暂的谦虚谨慎之后,吕布同志又开始骄傲自满了。谁的青春有我狂。帅哥吕布当风而立,睥睨曹操的千军万马。
也睥睨陈宫的苦口婆心。
陈宫一向以为,打赢一个人是容易的,打赢一支军队是很难的。不错,在一对一的较量中,吕布是不输曹营中的任何一个人。但吕布一个人打得过一支军队吗?
打赢一支军队,武功是最靠不住的。
计谋也不大靠得住,因为曹军中多计谋之士。
靠得住的是大局观和气度。
只有依靠大局观和气度取得的胜利才是完全彻底的胜利。
吕布有大局观吗?
吕布有气度吗?
没有。
所以陈宫对吕布苦口婆心,希望他不要做一个勇士,要做一个统帅,做一个有大局观和气度的统帅,做一支军队的灵魂人物。
吕布却依旧要做勇士。
因为吕布觉得,只有先做好勇士,才能做好统帅,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嘛,要身先士卒嘛。仗是怎么打出来的,不是靠耍嘴皮子耍出来的,而是靠人头落地砍出来的。
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吕布的生存价值就是做勇士。和陈宫比计谋吗?那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所以,只能比武功。吕布要以自己的绝世武功豪迈地告诉陈宫,在这个世界上武功有时候比计谋更重要。因为武功里有计谋,武功其实就是最大的计谋。
但是,意外发生了。
曹军里来了个陌生的对手。
许褚。
许褚是新近加盟曹操的一个勇士。和吕布一样,他的生存价值也是做勇士。
他们打了个平手。
吕布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此之前,他没有遇到过和他打成平手的对手。
许褚也觉得不可思议。和吕布一样,在此之前他也没有遇到过和他打成平手的对手。
两个人打不下去了。
打不下去的原因是收不了场。虽然说世上什么事情都可以收得了场,但此仗例外,例外在他们的观念上。在这两个武功盖世之人的头脑里,格斗的结果无非只有两个:胜利和失败。
如果不能胜利,他们或许可以接受失败,但绝对接受不了平局。他们以为,所谓的平局就是人世间竟然存在着另一个武功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这样的发现让他们气馁。
必须死去一个——他们只追求独一无二。
却又不能死去一个,因为俩人谁也奈何不了对方。
这是平局的意义之所在。
就这样,在尴尬的平局当中,两个孤傲之人徒劳地攻击对手却毫无结果,这样的感觉于他们而言简直是生不如死。
曹操出手了。
他要打破平局。
作为打破平局的一个重要举措,曹操让典韦等五员大将上场,他们和许褚围成一个圈子,六打一,一定要让吕布死翘翘。
吕布的眼睛睁大了:不会吧,老大,这也太无耻了。拜托,做人有点底线好不好?
曹操笑了。
他是不会给吕布底线的。因为他不是刘备,他是曹操。既然天上不会掉下个徐州城给他,他干吗要有底线?
一切为了胜利,而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此时的曹操两眼圆睁,要看一场胜利是如何在他手上实现的。
选择性失明
吕布只得逃了。
世上事往往是这样,有底线的打不过没底线的。因为后者无所不用其极。
但吕布却逃不回城里。
濮阳城城门紧闭。城头,站着一脸坚毅的田首富。
田首富原本打算给吕布开门的,条件是他战胜对手。
上一次,吕布就战胜了对手,所以,田首富给他开门了。田首富总是这样,给胜利者开门。因为他不想失去自己巨大的财富。
当然了,濮阳城可以失去。毕竟这座城池不是自己的。事实上,这座城池也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古往今来濮阳城头坐过多少主人啊,他们都走了,唯独城池还在。
所以田首富对濮阳城不感兴趣,只对自己的财富感兴趣。当然,他也明白很多人都对他的财富感兴趣,比如吕布,比如曹操。
田首富不能剥夺他们对他财富的兴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讨好他们,以阻挡他们对其财富的兴趣。
接下来,他要讨好的这个人是曹操。在田首富看来,曹操的破城已是指日可待。
不,指时可待。
因为曹操无所不用其极。
田首富对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比较敬佩,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所以,这个黄昏,注定不属于吕布,属于曹操。
所以,在濮阳城头,唯一有资格坐下来和曹操把酒临风的是田首富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因为田首富于曹操,功莫大焉。
他把城门打开了。
曹操却不想与田首富把酒临风。他只想把他咔嚓了。
曹操不喜欢反复无常的小人。
在先前,田首富帮助吕布设计请君入瓮,紧接着又关门打狗,让曹操极为厌恶。
现如今,田首富先是紧闭城门,赶跑了吕布,又大开城门,请曹操入城。曹操不知道,哪一个田首富才是真实的田首富。
郭嘉却以为,两个田首富都真实,因为他们都属于一个田首富,跟着欲望走的田首富。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种人,一生只跟欲望走。欲望的方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他们的一生没有朋友,没有是非,没有底线。虽然有时候高朋满座,四周都是他称之为朋友的人,但他心里知道,这些人并不是自己的朋友。虽然有时候坚持底线,一副不成功便成仁的样子,可随便给点压力,底线马上就断了……
一生只跟欲望走的人目标明确,表情坚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杀伐决断,冷酷无情,口蜜腹剑,首鼠两端,多疑而偏执,谨慎而冒险。用得着人时恨不得当人的孙子,用不着人时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是真正的以天下人为敌啊……
曹操听得目瞪口呆。
因为他觉得郭嘉不是在讲田首富,而是在讲他曹操。“多疑而偏执,谨慎而冒险。用得着人时恨不得当人的孙子,用不着人时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是真正的以天下人为敌啊……”这不正是他曹某人吗?
郭嘉也讲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把田首富变成了曹操。但他知道,曹操是不会杀田首富了。因为他们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人。
作为一个人是不可能随随便便杀死自己的。哪怕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
毕竟,反复无常的人也可以爱憎分明的,反复无常的人可以像很多正义感强的人那样,从心底里憎恨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尽管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用一个术语来形容此种现象的话,没有比以下五个字更合适的了。
选择性失明。
吕布逃到了定陶。
跟随他一路走来的,依旧是那个如影随形的陈宫。
在濮阳城破之时,陈宫的确想过是否就此离开吕布的。但很快,他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因为以天下之大,要想找到与曹操为敌的人,还真是非吕布莫属。
不错,刘备也可以与曹操为敌,但在陈宫眼里,刘备太过懦弱。
有时候,一个人仁慈到极点就成了懦弱。仁慈,到最后竟也会成为仁者的包袱。陈宫很难想象,刘备会独自一人站在濮阳城前唱大风歌与曹操大战。这样的事情,只有吕布才干得出来。
所以,陈宫注定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要跟着吕布去奔波。目的只有一个,要了那个负心人曹操的性命。
当年舍弃了前途跟那个人去流浪;现在拼却了余生去索他的卿卿性命。陈宫明白,这就是自己的宿命。
一个前县令在如此乱世中的宿命。
总以为还有下一个
定陶有山。
山中有林。
林中有什么?
没人知道。
陈宫以为,林中什么都没有,因为林就是林,不可能变成别的什么。
吕布却以为,林中有伏兵。因为曹操追过来了,他的伏兵一定埋在此处,等他上钩。
吕布决定上钩。他要将计就计,火烧这个曹操埋下的大钩。
陈宫劝阻,在没有证据证明林中确有伏兵的情况下贸然出击,结果肯定只有一个。
吕布当然不会听他的劝阻。
因为疑心。
一个疑心之人不可能听任何人的劝阻,他只听自己劝阻。
吕布偏执地相信,曹操的伏兵正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林中布下天罗地网,如此天机,却又偏偏被他看破,那份孤独,真是难与人言啊,哈哈。
他决定孤身走我路,让事实雄辩地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吕布带兵出击了。带着火把,冲进林中。
他要火烧天罗地网。
事实终于雄辩地证明,他的选择是错误的。
林中空无一人。
曹操没有在此设下伏兵,而是林外设下伏兵。林外的一条长堤下,埋伏着曹操的千军万马。
此刻,他们冲了出来,就像吕布冲进林中一样,他们也冲进了林中。
屠杀开始了。
曹操之所以能准确地猜到吕布会对这片树林感兴趣是因为他是疑心之人。
疑心之人对任何东西都怀疑,比如这片树林。
这片树林为什么会出现在定陶边上,更要命的是它为什么长得如此茂盛,以至于成为设伏的好地方?曹操知道吕布一定会这样想,就像他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这样想一样。
也许这就是心魔吧。
心魔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特别是心疑之人的心魔。
正常人有了心魔,定力强的自己可以驱逐,定力弱的在他人的帮助和指点下也可以驱逐,但是心疑之人就不一样了。
心疑之人有了心魔之后结果只有一个。走火入魔。
他必定会钻进死胡同里走不出来,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
曹操知道,吕布就是这样的人。
他喜欢这样的人,因为可以利用他。
曹操这次就利用了。他事先派人在林中遍插旗帜,旗帜的一角隐隐约约露在外头,使之看上去很伏兵,很阴谋。
他知道,吕布一定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的。
细节决定成败。但成败也毁于细节。
这一次曹吕两人终于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好地诠释了这两句话。
诠释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吕布只得再次逃了。
这片看上去阴谋重重的林地成了他人生的又一个滑铁卢。
吕布的人生经常是这样,从上一个滑铁卢滑下下一个滑铁卢。
但问题的关键是吕布同志从不气馁,相信明天会更好。
生命不息,滑铁卢不止。
不过这一次,麻烦是前所未有的,他没地方可去了。
他的人生没有了滑铁卢。
曾经,吕布以为,天下无家,那就以天下为家。总有一处会收留自己的,从袁术到袁绍,从张扬到张邈;从兖州到濮阳,再从濮阳到定陶,吕布的人生就这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一座又一座城池。他总以为还有“下一个”。“下一个”源源不绝。“下一个”构成他全部的人生。
他很难设想,没有了“下一个”,他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吕布就这样活在“下一个”的惯性里——就像我们中间的很多人,活着就是有地方可去,有一个可以接纳自己的地方。
只是现如今,这一切突然消失,惶恐也就油然而生。
吕布现在的心里,就很惶恐。
惶恐得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人这个动物太善变
陈宫建议去投袁绍,如果吕布一定要找一个人做靠山的话。
事实上他无法阻挡吕布去找靠山,因为他也是有靠山的人。他的靠山就是吕布。
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分两种:有靠山的人;自己就是靠山的人。
如果自己不是靠山又没有一个靠山可以依靠的话,这个人注定活不下去。
吕布却对袁绍没什么好感。因为他俩之间有过节。
曾经,吕布是投过袁绍的。
曾经,吕布和袁绍是有过蜜月期的。
那还是二人联手共破张燕于常山时。吕布和袁绍都豪迈地以为二人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吕布尤其豪迈。吕布豪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他开始打人了。
打的是袁绍的部下。
吕布想以如此举动告诉袁绍手下的官兵们,他是袁绍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打了就打了,打了也白打,其奈我何?
打了不白打。
袁绍生气了。
袁绍要杀了吕布。没有人知道袁绍为何要作出如此冲动的选择,但是袁绍自己知道这是个正确的选择。
不错,吕布只是打人而已。但他真的只是打人吗?错,他打的是一支部队的心,打的是袁绍手下几十万官兵的心。
现在,几十万官兵都在眼睁睁地看着袁绍如何处理此事。是要他们,还是要吕布,必须作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袁绍选择了弟兄们。他要杀了吕布以温暖弟兄们的心。
吕布只得跑了。
吕布以为自己能跑得很远,这辈子不会再见袁绍,因为他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但是没想到,“下一个”是袁绍。
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陈宫言辞恳切地告诉吕布,个人恩怨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安身立命之所。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而袁绍那儿依旧是我们的首选。
因为安全。
吕布无语。
安全是他需要的,尊严更是他需要的。他不愿意用自己的热脸孔去贴袁绍的冷屁股。
陈宫淡笑,笑吕布又把人世间的谜语猜错了。
不错,以前袁绍是重手下轻吕布,但现在肯定不会了。
因为世易时移。兖州没了,吕布落败了,山东全境,现在都在曹操的控制下。
没人知道曹操下一步在想什么。
是拿下徐州,还是拿下他袁绍所据的冀州?
不妨可这么说,这是个不确定的世界。不确定的世界需要朋友,而不是敌人,所以吕布用不着用自己的热脸孔去贴袁绍的冷屁股。如果有可能,还是让袁绍贴过来吧。
因为袁绍现在需要的,是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陈宫猜得没错。
袁绍的确需要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毕竟曹操起来了,风声鹤唳啊。所以这样的时刻对袁绍来说是招兵买马的时刻。
招兵买马的头一个目标是吕布,吕布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袁绍需要吕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吕布,就像吕布需要他一样。
但是审配以为,吕布不可用。任何时候都不可用。
因为他是豺狼。而豺狼是要咬人的。
审配是谋士。袁绍的谋士。在三国著名谋士当中,他占有一席之地。
审配之所以能成为著名谋士,原因只有一条,识人。
世界上的人很多,但很多人不能识人。因为识人实在是一件太过艰巨的事情。
原因在于,人这个动物太善变。不仅善变,还善于伪装自己。
有时候被他人骗,有时候自己骗自己;有时候良心发现,有时候把良心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所以,人要认识自己很难。而要认识他人更难,连自己都认不清,怎么辨识别人?
但审配不一样。审配总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现象有多复杂,多么云里雾里。
更何况吕布一点都不复杂,他不伪装自己。
作为豺狼,吕布决不把自己装扮成狐狸。
所以审配看得清清楚楚,吕布是不可以笼络的。袁绍若帮他拿下兖州,那吕布的下一个目标绝对是冀州。在审配看来,袁绍这样做叫引狼入室。
不错,这样的时刻是招兵买马的时刻,但决不是招豺引狼的时刻。审配建议袁绍帮助曹操,消灭吕布。
审配的这个建议在袁绍听来可谓石破天惊。帮一个豺狼打另一个豺狼?为什么?
审配呵呵一笑,抬起他满是沧桑的眼皮,无限感慨地说:世上的事情只能是这样,当你无力同时消灭两只狼时,帮一个豺狼打另一个豺狼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就有可能被两只狼联手吃掉。
袁绍笑了。
他决定听审配的,帮助曹操,消灭吕布。
但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却在此时油然而生,曹操会不会趁机入侵呢?世上再无吕布之后,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是他袁绍的话怎么办?
感恩就要报恩
审配以为,袁绍的担心是多余的。
不错,曹操是豺狼,但世界上的豺狼不尽相同。有些豺狼爱面子,有些豺狼不爱面子。
曹操是爱面子的豺狼。极度爱面子的豺狼。
在这个江湖上,曹操可以没有底线,却不能没有面子。
他活在面子里。而一个爱面子的人如果出兵的话讲究的是师出有名。
他为什么要打陶谦?因为要报杀父之仇。
他为什么要打吕布?因为吕布占了他的老窝。
他为什么要打袁绍?因为……没道理嘛。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吕布被灭后,曹操对徐州还余恨未消。还有心愿未了。
所以审配赌曹操不敢袭袁。
特别是袁绍出兵助他攻吕之后,曹操更不会抹下面子去打自己的同盟军,否则他在江湖上还怎么混……
在这个意义上说,袁绍倘若出兵助曹,那他就是曹操的恩人。
那就可以赢得几年的战略机遇期。
袁绍点头,觉得审配的眼睛不是一般的毒,他看人是看到骨髓里去了。
吕布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知道袁绍出兵消息的。
五万精兵被颜良领着,浩浩荡荡地从冀州开拔,直奔兖州而去。
吕布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接下来的可能性有两种:袁军和曹军干起来了,袁军和曹军喝起来了。吕布当然希望是前者,但结果却是后者。
吕布一声叹息。世事总是了无新意,袁绍看来还是要恨他一万年啊。
恨一个人,真的可以恨一万年吗?吕布开始为自己曾经毒打袁绍部下而后悔了。因为,即便袁绍肯原谅自己,袁绍的那些部下也不会原谅自己。
他必须跑路了。
袁军和曹军喝得差不多了。吕布再不跑,这辈子就不用跑了。
陈宫带着他跑。
这样的时刻,陈宫能发挥的作用就是带着吕布跑路,以图将来。
如果还有将来的话。
刘备没想到吕布会来投奔他。
不仅是刘备,世人也都没想到,吕布这个在乱世江湖上搅起滔天巨浪的人在穷途末路之后竟然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徐州,选择了刘备。
但很快,刘备就想明白了:虽然徐州和他刘备不一定能保护吕布,但以现在天下之大,又有哪个地方、哪个人物可以保护吕布呢?须知袁曹联军正准备磨刀霍霍向吕布杀去啊。
刘备决定收留吕布。
不为别的,就为吕布的曾经解徐州之围。
不错,虽然说在主观意图上,吕布曾经的袭击兖州并不是为了解围徐州,但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所以刘备感恩。
感恩之后就要报恩,而在现在的情势下,对吕布来说最大的报恩就是希望刘备收留他。
不惜一切代价收留他。
糜竺觉得事态很严重。因为当前情势下,刘备倘若收留吕布,所要付出的代价不是一点点,而是一切,包括徐州,包括徐州百姓的身家性命,包括刘备他自己的身家性命。
因为曹操是要发飙的,注定要发飙的。刘备倘若收留吕布,这是和曹操对着干啊。曹操要新账老账一起算的。
糜竺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难道目的只有一个,仅仅为了保护吕布的人身安全?
他需要刘备给他一个解释。
不为别的,只为他糜竺是已故陶谦的老部下。他要给陶谦一个交代,给徐州一个交代,给徐州的父老乡亲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