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3)
周天子周赧王姬延自从坐上天子之位后就没过过一天舒坦日子,每天都忧心忡忡的。作为老大,他手下的小弟不听使唤不说,还老是内讧,尤其是秦国,不断发起对外战争,抢夺兄弟们的地盘,况且秦国还有过争当老大的前科,经过几辈人的努力,目前周王朝已经处在朝不保夕、内忧外困的风雨飘摇之中。
虽然周朝到了周赧王姬延这一代,往日的威风彻底不再,江河破碎处境岌岌可危,但周赧王姬延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子,虽没实权但各项待遇福利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周赧王姬延应该认清形势,保住这样的局面,起码可以继续做有职无权的老大。可姬延却整日梦想一统江湖,最终东周王朝彻底断送在他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之中。
周天子姬延在没有认清形势的情况下谋划一统江湖,首先他把目光对准了日渐强大的秦国,让人感觉到姬延独具的“柿子专找硬的捏”的二杆子精神。考虑到自己是个标准的军事盲,姬延把当年秦国收拾齐国的方式作为战争模式,召集诸侯国一起攻秦,他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想法和做法,得到了世人的普遍不满。
虽然人们对周天子姬延的攻秦战略不是很理解,但他决心很大,先在自己的领地征召了一支5000人的队伍,没有武器和粮草,他就向境内的富人们借高利贷,承诺他日班师回朝,奉还双倍利息。准备好了这一切之后,姬延又向六国发出了“天子令”,约六国诸侯带兵到伊阙会合,联合攻击秦国。
全国共3万多人强征5000人当兵,已是疯狂的表现,还借高利贷作为后勤供应。自西周灭亡开始,周朝“天子令”已经成了传说中的东西,周天子们都知道,他们已经没有号令诸侯的能力了,姬延真是典型的自不量力!
姬延抱病率领5000人大军在伊阙等了三个月,可怜这些人每天在风吹、日晒、雨淋中焦急等待诸侯军队的到来,结果却只有楚国和燕国派了几万军队来慰问了一下周天子,其他四国压根就不把他当回事,连个使者都没有见到,派兵更是不可能的事。姬延算是明白了自己这个周天子到底价值几斤几两。
虽然秦昭襄王第一次称帝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始终在梦里看到自己再次成为天子的威仪,抱着对称帝事业的执著追求,他始终在默默地等待机会。这次他终于听到了一个利好的消息,周赧王姬延竟然亲自拉起队伍,并发出天子令命令聚合其他诸侯,准备伐秦。昭襄王知道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等到了。
如日中天的秦昭王想灭掉周天子自己称帝,正愁找不到理由挑战周天子,却没想到毫无眼色的西周公竟然组织了联合抗秦,更悲剧的是竟然打着自己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傻乎乎地当了个活靶子。在这种可笑的背景下,各国各怀鬼胎又一次联合抗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次联合抗秦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必然会失败。
姬延号召手下诸侯联合攻秦,结果虽有国家响应却几乎没国家真正出兵,姬延闹了个自找没趣,无功而返。姬延整天嗷嗷着指东打西,声势浩大的举动引起了秦国高度关注,更要命的是没等秦国找他麻烦,姬延的王宫就被人包围了,当初借给他高利贷的债主们拿着欠条,逼他还债。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秦国的威胁,债主的逼迫让姬延陷入了困境。秦国威胁只是口头上的,暂时不考虑。可借的债可是要还的,然而姬延这次出征,一场仗没打,自然得不到战利品,让他拿什么还债?无可奈何的姬延跑到后宫的一座高台上躲债,他的这一无奈举动却给后人留下了“债台高筑”的成语。
秦昭襄王整日梦想解决周天子,现在周天子既然主动向秦国挑起战端,就别怪自己不客气了,他派兵严密监管周朝的领地,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积极宣传,姬延终于明白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干脆投降算了。
自古成功者大多善于抓住机会,此时早已对秦国实力非常自信的秦昭王,本身正愁找不到机会灭掉周天子,现在机会来了,他岂会因周天子的债台高筑而动仁慈之心。因此趁此西周抗秦的机会,昭王动员军队立刻向西周进攻,彻底灭掉周朝。
公元前242年,声势浩大的秦军迅速达到了西周的老巢,平常根本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争考验的西周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向秦军举了白旗,并且完全放下了龙种、天子的架子叩头认罪,并将其所辖的36个城邑、3万人口全都献给秦国。次年,秦将代表天下的九鼎搬到了咸阳。
说到九鼎,其传说不能不提。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华夏九州。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成汤灭夏桀,将九鼎迁到商邑。武王灭纣,又将九鼎迁于洛阳。这象征着天子权力的九只宝鼎,长期收藏在周王室的宗庙里。
周王室衰微以后,一些诸侯国开始觊觎九鼎。他们以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挟天子而号令天下,称霸、称王,这种不谋而合的统一看法也给他们带来了常年征战相互争夺的局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饮马黄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劳,楚庄王竟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图。“问鼎”一词由此出现,其霸气之意也自然流露得淋漓尽致。
其实楚庄王大可不必为问鼎一事感到自己做得过分,因为他也就是随口问问,过过嘴瘾罢了,而秦国却喜欢实在的。在此次夺得九鼎之前,秦国就觊觎这九只鼎很久了,每次去周王室那里叙旧、旅游,参观九鼎都是必有项目之一。有次,秦王实在按捺不住跑到周老哥那里,好话说尽,连哄带骗,周王室仍然不答应给他。
秦国看到仅凭威逼利诱实在不能把九鼎占为己有,于是在无望之下,性格急躁的秦王顿时起了动粗的念头,想用武力抢夺。周王室连忙向齐求救,没办法,自己实力不强只能低头求人了。齐兵出、秦兵退。可是周王室万万没想到,这只是引来了另一只狼而已。
齐王帮周王室保住了九鼎,没想到齐国也是无利不早起,提出了和秦国一样的要求:想要九鼎。周遂派颜率到齐国忽悠齐王。颜率说:“您老大哥既然说要九鼎,我本应该双手奉上,但是要把九鼎送来,必然得经过魏国或楚国。魏国、楚国那群鼠辈要是知道这事儿肯定想都不想就把它截去。”同时周天子又忽悠齐国说九鼎要81万人才能拉动,齐王暂时搁置了要九鼎的念头。
姬延投降秦国后,秦昭襄王没有亏待这位昔日的领导,封姬延为周公,至此东周王朝正式宣告灭亡。自古以来,亡国之君大都会遭人唾弃,不过姬延跟夏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商王朝最后一任君主殷纣相比,境况还是不错的,他最起码没有落个暴君的恶名。周王朝虽然毁于他手,但他没有理由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公元前242年,已经老迈的西周公周赧王眼睛一闭不睁。赧王一挂,名义上的周朝天子也算是彻底没了。又过7年,即公元前249年,子承父业的秦庄王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发兵将东周灭亡。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姬姓周王朝在存在了800多年后,灰飞烟灭,彻底结束了历史使命。
历史之所以能够引人注目,除了它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之外,还因为历史中有着无数的巧合,给人留下奇妙的想象空间。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投降秦国,大秦皇朝一统天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一个叫沛县的小地方,一个叫刘邦的婴儿也呱呱落地,大秦皇朝还没有建立,历史老人已经为他选择好了掘墓人。
周朝灭亡之后,九鼎被拉到了秦都,不过一点儿都不像颜率说的需要81万人才能拉得动。此时坐在大殿上的秦王一阵的洋洋得意,几代人未竟的事业在自己手上成了现实。获得九鼎的秦国更是空前的自信,可以说气焰上又嚣张了数倍,九鼎在手,以后再发生战争,攻打谁、怎么打都是名正言顺的。
九鼎的获得,显示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对于秦国独持九鼎,各大国虽然不服气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很快一向欺软怕硬的各诸侯国君主心中有了默契,争先恐后地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对于这件事,一向自大自满的秦国特别记载在自己家的发家史里,成语“天下来宾”就是从这儿得来的。
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九鼎后的秦国野心越来越大,在争取早日实现统一宏伟蓝图面前,其他阿谀奉承之类的这些缓兵之计已经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了。秦国之所以能在六国中脱颖而出,除了他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和他们有着冷静的头脑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得到九鼎的秦国并没有裹足不前,最起码侵略还是要继续。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的一天,秦昭襄王坐在王宫内,浮想联翩,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自己做了秦国君主这么多年,对内重新梳理、整合,扫除各种政治障碍,对外实行军事扩张,打击一切可能威胁秦国的势力,几十年间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版图不断扩大,几乎为子孙一统天下扫平了所有障碍。
秦昭襄王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明白自己已经老了,客观规律告诉他总有一天国家的权力要交给接班人安国君,可儿子安国君好色荒淫,没有足够的威信和能力统治国家。为了江山的稳固,为了秦国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秦昭襄王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直在清理对秦国有潜在威胁的人和事。
为了让儿子能轻松接管秦国政权,秦昭襄王一直在清扫有可能威胁国家的政治流氓。白起是第一个被清除的对象,他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白起是第一个,绝不是最后一个,就在白起在阎王面前哀叹秦昭襄王对自己不公时,没想到很快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老对手范雎也到阎王报道了。
出于对白起的妒忌之心,长平之战后范雎通过自己对领导秦昭襄王的影响力,成功陷害了白起,致使白起含恨而死。自以为聪明的范雎其实根本没有看透白起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在范雎还在为竞争对手的死而高兴的时候,范雎做梦也没有想到,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他身上,秦昭襄王马上要向他举起屠刀。
白起死后,秦昭襄王仍旧按照白起的作战方案,继续进攻赵国,最后对赵国首都邯郸实施了包围战。包围邯郸后,由于王龁攻城不利,范雎就向领导秦昭襄王推荐好哥们郑安平为将。郑安平是魏国人,也是当时的名将,当年范雎落难,无奈从厕所里逃生后,就是郑安平容留了他。
范雎打着为国选才的幌子推荐郑安平为包围邯郸的秦军总司令,其实范雎是有私心的,把郑安平推上秦国第一武将的宝座,那么他们哥俩在秦国一文一武,可以共葆福贵。谁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安平本身在军队过着高级将领的安逸生活,范雎硬要他去争取进步,结果害得郑安平丢了性命。
郑安平通过范雎的推荐到邯郸前线任总司令,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连一把火都没烧就被赵国外援春申君、信陵君分割包围了。原来围攻邯郸的秦军,大都是白起的旧将,由于白起威望尚存,这帮将士早就看范雎不顺眼了,现在郑安平打着范雎的旗号来上任,更是激起了军愤,军队都不听他的调度,不大败仗才怪。
由于在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之战中王龁作战不力,总司令换成了郑安平,谁知他刚上任就被赵国援军包围,郑安平是个软骨头,为了保住小命,就带队投降了,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几支秦军也都被逐一消灭。郑安平做这种丢国家面子的事,在秦国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本着惩前毖后的目的,郑安平依法被诛九族。
秦国在攻赵的关键时期吃了败仗,国际形象受损,但秦昭襄王在愤怒之余,却还有些高兴。不用怀疑是他因战败导致失心疯,他欣慰的是这次失败把白起的忠实崇拜者全部借外人之手除了。按照责任倒查的原则,前线总司令是范雎推荐的人,如果追究起来,范雎有举荐不当的责任,可一向嫉恶如仇的秦昭襄王却没有处分范雎。
哥们郑安平战败投降,作为举荐人范雎却没有受到处理,这让范雎产生了一种错觉,秦昭襄王是离不开自己的。其实范雎想错了,秦昭襄王不是不处分他,而是故意饶了他,他需时间来搜集范雎更多的罪证,所以暂时由着范雎折腾,这就是传说中的欲擒故纵,等找到足以治范雎死罪的证据的时候,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置范雎于死地。
哥们义气严重的范雎安排许多亲朋好友在政府任职,河东郡守王稽也是其中之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被指控通敌卖国,秦昭襄王在没有走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就直接处死王稽。秦昭襄王不会放过这次铲除范雎的良机,他当众点名责问范雎为什么他推荐的人都犯这种叛国罪,是不是和他个人动机有关系。
范雎经手的人事安排两起都以叛国罪被起诉,这关系到对国家的忠诚问题。在舆论和秦昭襄王的强大压力下,他赶紧以退为进主动辞职,想用自责逃避死刑。秦昭襄王为了等到这一天费尽了心机,能让范雎这么蒙混过关么?于是在范雎回老家的路上,一出悲剧重新上演,范雎被赐毒酒一杯。
客观的说,范雎很有才,他来到秦国后忠心耿耿辅佐秦昭襄王,为领导出了很多很实用的点子,秦昭襄王能在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范雎居功至伟。但范雎在百忙之中忽略了急流勇退这个词语,最终落得和文种、伍子胥一样的惨淡收场。
或许聪明的范雎早就想到有被秦昭襄王抛弃的那一天,但他还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对秦昭襄王贡献很大,老领导老了,他的儿子将更需要他的辅佐,秦国未来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他。他错了,正是因为安国君的无能,老领导秦昭襄王才不会留下这位有着聪明头脑的重臣。
在纷乱的战国时期,除了那些整日喊打喊杀的国家整日忙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存在着无数的奇人奇事,这就是弱小的卫国,公元前254年,即秦昭襄王五十三年魏安釐王杀死卫怀君,卫又一次亡国。但到始皇帝统一天下,卫国还在弱弱的存在着。
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战国七雄尚且面临生存危机,卫国作为一个弹丸大小的诸侯国,却过着非常惬意的小日子,当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秘密武器,而是因为它太弱小了,小到其他国家都不好意思去攻打它。弱小的卫国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开了中国历朝历代之先河;它的兴亡,在中国历史也是非常罕见的。
卫国是周文王的幼子康叔的封地,从建国到秦二世胡亥废掉卫国的爵位,共经历35君延续了838年,其间卫国灭亡了两次,又两次建国,不得不让人感叹它的生命力强大。卫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卫国曾有一位世界级名人卫懿公,他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并自认会长,开创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先河。
当今世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经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春秋时期,作为卫国君主卫懿公这么做却有点玩物丧志了,趁他心不在国,邻居狄族侵占了卫国领土,卫懿公也驾鹤西游去了,卫国第一次灭亡了。然而卫国在齐国国主齐桓公小白的帮助下,不但复了国,反而国土面积又扩大到了齐国的疆域。
齐国国主齐桓公小白,人称战国及时雨,他曾与卫国签订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承诺如遇到外族入侵齐国有义务去打抱不平。卫国后人在亡国后找到他,他二话没说率军赶走了卫国入侵者。卫国新君感激不尽,临走时一直送出国境三十多里。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齐桓公大手一挥,把卫国境外的三十多里土地都划归了卫国。
距离第一次亡国400多年,卫国再一次遇到了生存危机,魏安釐王亲自带队,灭了卫国。原来魏国在马陵之战时败给了齐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魏安釐王想找个机会重塑国家形象,获得其他诸侯国的尊重,可实在是能力有限,力量也不允许。为了展现昔日威风,魏安釐王挑了个软柿子捏,灭了卫国。
魏安釐王欺负弱小的卫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愤慨。但口头谴责改变不了卫国灭亡的事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战国时局也在混乱,各国都为私利忙得不可开交,像春秋五霸那样讲“仁义”的大国还会有吗?卫国告诉你:有!说出来谁也不信,这次秦昭襄王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帮卫国复了国。
秦国崇尚武力强国,信奉弱肉强食,为什么这次一反常态,充当了国际警察,帮卫国复国呢?秦国只能说不是故意。原来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各国都来向他朝拜,结果魏国使团迟到了。秦昭襄王认为是对他的不尊敬,就派兵攻打了魏国。秦国占领魏国后出于种种考虑,做了个顺水人情,卫国重新复国了。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四方朝拜,各国顺服的感觉就是爽!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51年,秦国最伟大的领袖之一,君主集权论的探索者秦昭襄王因病医治无效,于秦都咸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去世后秦国全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对秦昭襄王展开各式各样的哀悼活动,纪念这位为秦国强盛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领袖。
秦昭襄王去世后,很多有识之士都写出悼念文章,有文章指出,在秦昭襄王55年的从政生涯当中,秦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六国的实力得到实质性的削弱,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前瞻性地扫除了对王权有威胁的势力,为孙子始皇帝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秦昭襄王一生,他取得这种举世瞩目的功绩并不是偶然,年轻时他就注重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建设性地强调君主集权和重用布衣客卿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他任用贤能,打击了秦国的分封贵族,创造性地为秦国选择了一条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道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秦国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纵观秦昭襄王的一生,是不断斗争的一生。他少年继位,由于年龄的关系,母亲宣太后一直手持大权,在范雎到来秦国之前,宣太后和外戚魏冉,一直对秦国的政局起着导向作用。作为一个有志的君主,母亲亲戚的专权,旧贵族旧势力的顽固,让他成了没有实权的花瓶君王,想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理国家,非常困难。
困扰秦昭襄王的国内政治格局,其实在其他诸侯国中同样存在,战国时期,贵族掌权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时代使然,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管制度,贵族们权力巨大,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治国需要能臣,而行政资源掌握在贵族手里,他们没有能力,却广招门客,贤能之士没有门路,只能做贵族们的帮闲人。
秦昭襄王找到了制约国家发展的原因所在,为了能招纳贤才为秦国所用,他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用“不问出身只唯才”的干部任用体系,吸引了包括范雎在内的人才争相赴秦应聘,在范雎的辅助下,秦昭襄王一步步将王权集中。制度的开放,政治的清明,为秦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秦昭襄王的任期内,他在范雎谋士的帮助下,实现了政权的稳固,国家权力高度向君王集中,军事实力强横,秦昭襄王为实现一名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的真正国君殚精竭虑,他所构建的国家政治体系成为后来始皇帝组建国家的样板工程,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实现皇权的无限性提供了探索。
安国君嬴柱在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中听到了老爸的死讯。老爸死后,他还没来得及痛哭,就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了王位,史称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守灵生活,托老爸的福,嬴子楚也终于熬上了太子的宝座,当然他不知道的是仅仅一年后,被酒色榨干身体的安国君就给他腾出了秦国的王位。
为了显示对老爸秦昭襄王在天之灵的尊重,秦孝文王签署秦国君王令,要求全国一年内不动干戈,这对常年遭受征战之苦的秦国乃至天下百姓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和平才会有发展,就在这一年,秦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蜀郡守李冰的带领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秦昭襄王不愧为有着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很有发展的眼光,很早就明白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在秦国争到蜀国的地盘后,蜀地就成了秦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基地,为了让这个大粮仓实现连年丰收,他在蜀地任命了李冰做郡守,这个李冰虽不懂军事、也不热衷政治,却是一个合格的水利工程师。
在秦昭襄王的提名之下,蜀国郡守李冰兼任包工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伟大工程的修建又一次证明了秦昭襄王的眼光独到。都江堰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设计之巧妙,就是用现代水利工程学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也找不出李冰设计上的瑕疵,李冰也因此工程获得了战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师这一称号。
秦孝文王在为老爸昭襄王守灵的过程中,要求全国一年内不得妄动干戈,秦国成了本年度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就在秦国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同时,其他六国显然没有这种觉悟,没有了秦国的压抑,长期绷紧的神经慢慢放松起来,为了显示自己国家的存在,他们开始蠢蠢欲动。
燕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直清心寡欲,这也难怪,燕国国土面积很小,又处在土地贫瘠的边境地区,开发潜力不大。燕王本着务实的原则,注重止战息兵,把国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本身爱好和平,再加上有易水作屏障,燕国跟其他国家一向相处和睦,生活平静,不过这一切在乐毅到燕国后发生了改变。
乐毅是当时闻名各国的军事明星,就连后世的诸葛亮也是乐毅的崇拜者之一,他的才能可见一斑。乐毅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那是要感谢秦昭襄王的,六国伐齐选举他为总司令,率领联军取得辉煌战果,战后他在领导的同意下率军直逼齐国首都,燕国在那场战争中,尝到了打仗的甜头,总想找个机会再发一次战争财。
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之围的战争消耗后,国家元气大伤,国内矛盾重重。公元前251年,刚刚继位四年的燕王喜,急于表现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他抛弃了燕国作为中立国的立场,眼睛放出了贪婪的光芒,趁着赵国虚弱,到赵国去占点便宜,想再发一笔战争财,结果便宜没占到,还落了个割地赔偿的下场。
燕国想趁赵国国力暂时虚弱灭了赵国,不过燕王喜左思右想之下,没有直接派兵攻打,而是派遣宰相栗腹,以人道主义救助为名去赵国,打探赵国的虚实。情报专家栗腹从赵国回来后,告诉燕王喜通过侦查赵国目前军事素质较差,士兵多为老弱病残,国内经济危机严重,政局由“孤儿寡母”支撑。燕王喜决定向赵开战。
对于燕王喜准备趁火打劫赵国,乐毅的儿子乐间是有看法的,俗话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么将军的儿子会打仗也没啥好奇怪的。他认为,赵国常年打仗,战斗经验丰富且全民皆兵,而燕国远离战场,作战能力不强,况且两国一向友好,这次攻赵师出无名,乃是不义之师。因此乐间得出结论:如果攻赵,燕国必败无疑。
对于人才,尤其是乐间这样的人才,燕王喜一向尊重,可一想到一旦攻赵成功,自己能够获得难以想象的名和利,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他膨胀的大脑再也无法冷静下来,最后还是不顾廉耻地发动了侵赵战争。燕王喜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以自己利欲熏心、鼠目寸光导致的失败,为后人提供了赵国这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赵国听到燕国派兵侵略自己的消息,赶紧任命老将廉颇为帅,集全国之力打响一场赵国保卫战。情报显示,燕军共计60万,兵分两路,分别攻取赵国的鄗邑和代郡,计划在绝对的优势兵力的情况下,狠狠地到赵国抢掠一番。面对燕国的进攻,廉颇不怒反喜,他自信地认为压抑了几年的赵国出口恶气的机会来到了。
燕国应该感到悲哀,使出吃奶的力气去侵略赵国,结果赵国大将不怒反而喜出望外,看来人家根本没把他们国家当回事。也难怪廉颇高兴,长平之战中在急于求胜的赵括的错误指导下,赵国惨败,国际形象受损严重,这次失败使廉颇心中十分痛惜,现在燕国主动为赵国提供重塑形象的机会,怎能会不高兴呢。
有了机会还要善于利用,廉颇清楚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稍一失误就满盘皆输。在仔细分析了双方形势后,他认为赵国形势并不乐观,敌军数量是赵军的几倍,且相互策应,如正面攻击把握不大。廉颇决定用少量的兵力,攻其一军,引诱另一军相援。趁燕国军队调度的时候,再集中主力军队各个击破,达到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
在廉颇正确而又先进的作战思想指导下,作为曾经的燕国名将乐毅没有顾忌自己的私人感情,率领5万人马,在代郡缠住了卿秦的军队,哥们被围,栗腹当然要去救援,谁知刚刚下达救援令,就遭受到了赵国老将廉颇的猛烈攻击。15万赵军打了燕军一个措手不及,燕军很快溃不成军,栗腹也被阵前斩首。
在代郡苦苦等候援军的燕国大将卿秦终于等来了军队,不过很遗憾等来的是廉颇的队伍,廉颇和卿秦打起了心理战,把栗腹的人头挂在自己的马脖子上,给卿秦的军队增加心理威慑。忠厚的卿秦开始遭受到乐毅的佯攻,由于不辨虚实,一直在紧张中苦等援助,结果等来了和乐毅前后夹击的廉颇,命苦呀!
燕国大将在代郡受到廉颇和乐毅的前后夹击,苦不堪言,心理战专家廉颇马头上挂着燕将栗腹的脑袋,毫不客气地对准燕军猛攻,燕军看到主帅被杀,军心动摇,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快便被赵军击溃逃跑,廉颇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率领赵军一口气打到了燕国的老窝蓟城。
燕王喜耐不住寂寞,不安分守己,本来想趁赵国虚弱去赵国疯抢一把,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和强烈的物质欲望,结果不义之财没有得到,却等来了廉颇对燕国首都的包围。燕王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城池又折兵,无可奈何之下,和赵国签了城下之盟,向赵国割让了5座城池,才把廉颇老将打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