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1)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
公元前250年,秦庄襄王嬴子楚继位,嬴政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位。
公元前247年,最后一次五国联合攻秦失败。
公元前247年,李斯投奔秦国。
公元前238年,平定嫪毐叛乱。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免职,后被赐死,嬴政正式亲政。
公元前233年,李牧大败秦将桓齮。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由于操劳过度,因病去世。按照秦昭襄王的遗嘱,安国君作为太子合法继承秦王位,史称秦孝文王,华阳夫人被封王后,嬴异人功德圆满被立为太子。可按照秦国传统惯例,老爸去世,儿子必须为老爸守灵一年,因此,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只能在一年的守灵期过后才能真正成为秦王。
公元前250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守灵生活的秦孝文王正式登上了王位,谁知他的登基仪式还没有全部完成,他就去世了。秦孝文王仓促死亡,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嬴子楚完全可以捡他父亲的现成,直接使用父亲的登基仪式。
一切都像在做梦,就在嬴子楚还没有完全适应太子的身份时,短命的老爸就给自己腾出了位置,没想到苦苦追寻的国王位置这么快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秦孝文王去世后,秦庄襄王嬴子楚继位,所有的屈辱和不懈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可上天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就在他刚刚继位三年后,嬴子楚也去阎王那儿报到去了。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历经磨难的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享年三十四岁。秦庄襄王的一生是传奇的,作为老爸安国君的无数儿子中的一个,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吕不韦的金钱成功实现了从受人冷落的质子到安国君继承人、最终成为秦王的伟大转变。
据史学界猜测,秦庄襄王嬴子楚的死和秦国战败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向盲目自信的他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一怒之下气急攻心,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王位。秦庄襄王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莫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他忍受着绿帽子的痛苦和多方猜疑,生了一个叫嬴政的儿子。
此时吕不韦在静静地等待着,作为“秦王养成风险计划”的发起者、投资人,作为嬴子楚的经纪人他还承担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推广、维护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付出总有回报,自己亲手缔造了青蛙变王子的奇迹,他相信嬴子楚肯定不会忘了他的。吕不韦没有看错人,很快他收到了秦国宰相的聘书。
异人还是比较诚信的,一登基便对吕不韦封侯拜相。吕不韦听到此消息后高兴地险些晕了过去,功夫不负苦心人,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吕不韦一下由一名商人跃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防众人不服,他特意拿出钱财封赏众人,笼络人心,自此吕不韦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吕不韦一手造就了嬴子楚的辉煌,嬴子楚之所以最后才想到去报答吕老板,是因为他实在不知道怎么报答吕老板对他的再造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嬴子楚是个厚道的人,宰相的位置,显然不能完全表达他对吕不韦的谢意,紧接着他又封了吕不韦为文信侯,赐洛阳十万户为封地。
吕不韦成功了,他无愧于“世界最成功的商人”这一荣誉称号,在特殊的战国时期,作为地位低下的商人,吕不韦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商人与政治家的成功转型,站在秦国的朝堂之上,秦庄襄王和宰相吕不韦四目对视,想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彼此心潮起伏不定。
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的玄奘相同,嬴子楚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终于坐上了秦王的宝座,史称秦庄襄王,随后立嬴政为太子,奉自己的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当然嬴子楚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他也没有忘记华阳夫人,侍奉她为华阳太后。那些为他成功当选付出心血的人,都得到丰厚的回报,功德圆满。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昔日的质子嬴子楚成了秦庄襄王,坐在大殿上,他不禁有点飘飘然的感觉,回想起自己往日经受的种种磨难,再看看那些从小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的所谓贵族,他觉得豪情万丈,自己虽然也出身王族,但却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了秦王的宝座,能有今天的成就应该是当之无愧。
秦庄襄王子楚继位后,成功的喜悦使他产生了心理错位,面对自己的成功,秦庄襄王认为是自己能力和忍耐的结果,他开始无限膨胀起来,上任不久,就对老爸秦孝文王安国养息的国策产生怀疑,认为是窝囊政策,不符合秦国的雄才大略,他决定效仿爷爷,用武力显示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和信心。
一个人在极度的膨胀中很难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秦庄襄王登基后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能力超强,从而产生盲目的自信。在偶像秦昭襄王丰功伟绩的激励下,他很想效仿他的爷爷,通过战争取得秦昭襄王那样的成就,他哪里知道成功者是不能完全复制的,如果强行模仿成功者,那下场会很惨的。
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的时候,周赧王经过一场闹剧后向秦国投降,周王朝宣告灭亡。秦昭襄王很够意思,不仅没有杀周赧王,而且还封他为周公。然而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周王朝仍留下了由东周君率领的残余势力,就是这股残余势力导致了周朝彻彻底底的灭亡。
或许是周王朝的确气数已尽,他的子孙可能都有些不自量力,当年的周赧王不自量力,号召根本不听他的号令的下属们讨伐秦国,结果导致债台高筑,一败涂地。如今的东周君可能是太想实现自我价值了,闲来无事之际,又号召诸侯们联合抗秦,这正好为秦庄襄王子楚提供了大动干戈的借口。
抛开军事实力不说,从军事战略眼光来看,周天子后裔东周君军事理论基础还是不错的,应该和当年的赵括有一拼。他不愧是大周王朝的王子王孙,政治上眼光很敏锐,斗争中经验很丰富,秦孝文王刚刚去世,秦国主要精力放在了新老政权平稳过渡上面,在这个特殊时期,政局肯定不稳,这为成功军事打击秦国提供了方便。
赵国的赵括因为纸上谈兵导致了长平之败,东周君也因读死书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在攻击秦国问题上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说秦国仅仅是新君更替,就是秦国国内正在搞分裂,有哪个国家敢轻言灭秦呢?为了平息周王朝的最后一场闹剧,吕不韦自愿改行做了将军,亲自率军把周王朝送上西天,打赢了嬴子楚上任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成为秦庄襄王后,嬴子楚本身就盲目自信,把自己列为超人一族,这场“东周残余势力剿灭战”之后,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深得爷爷的遗传更是深信不疑。的确,这场歼灭东周君的战役胜利来得非常轻松,给秦庄襄王制造了一统天下不费吹灰之力的错觉。于是秦国在这个整日大脑膨胀的君主领导下,开始了四处征战的生涯。
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灾难,但对有些人甚至他的整个家族带来了辉煌。秦庄襄王穷兵黩武的政策,成就了一个姓蒙的家族。可以不客气地说,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蒙氏家族立下了无人能及的功劳,书写了绚丽的篇章,如果没有蒙氏家族的出现,中国的秦朝历史或许会改变甚至是重新书写。
在秦国蒙氏家族中,蒙骜是家族的创始人。蒙骜是齐国人,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有能力的人都到国外发展,他也顺应潮流,来到了当时的超级大国秦国,碰运气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史书中关于蒙骜的记载很多,但清一色都是记载他如何打仗。不仅他本人强悍,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三代人都成为了秦国的名将。
秦漂蒙骜是个很有能力的军事人才,就是因为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才敢到秦国这样有野心的超级大国发展。人生是让人难以琢磨的,蒙骜在秦昭襄王时来秦,却直到秦庄襄王继位,才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从此走向成功之路,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连续祖孙三代都显示出了超凡的军事能力。
蒙骜在秦国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公元前249年,蒙骜在秦国首次亮相,率领秦军攻打韩国。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说得很少,不是不值得说,而是没啥好说的,这场战争完全是一边倒的形势,蒙骜轻松得到韩国的成皋和荥阳,秦国在没有合法转让手续的情况下,完全不顾及韩国的感受,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
秦国不顾国际道义,在蒙骜攻打韩国之后,强行在韩国疆域设了三川郡,三川郡的设立对秦国有很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秦国的势力范围轻松达到了魏国的首都大梁,为武力灭亡魏国提供了条件,其他战国各国,也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当然三川郡的设立也让蒙骜名扬六国,成了军事明星一族。
蒙骜在韩国的胜利,使秦国的势力范围入侵到了中原各国的腹地,给其他六国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当然此时最紧张和没有面子的人就是魏安釐王,也难怪魏安釐王心理防线崩溃,他站在自己的家门口往外一探头,看到的不是大魏辽阔无垠的沃土,而是秦国带有恐怖主义成分的军队,悲哀呀!
两次战争的胜利,满足了秦庄襄王的虚荣心,但却远远不能满足他不断膨胀的欲望,面对胜利,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不断强调战争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他要用战争吹响扫荡天下的号角,终极目标为彻底摧毁其他六国的军事力量,把秦国的国歌唱响在战国的每一个地方,把秦国的国旗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领导秦庄襄王爱好战争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公元前248年,军事新星蒙骜再次率军出征,这次问候的对象是秦国的老对手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之后,不问时事埋头发展经济,经过了几年的喘息,国力、军备等方面都有所恢复。好了伤疤容易忘了疼,蒙骜这次要给赵国再添新伤。
赵成王是个不安分的人,赵国经过几年的国内经济改革,国力慢慢强盛之后,就怀念起以前赵国作为超级大国时的风光了。赵成王制订了一个超楚赶秦的计划,准备重塑赵国的国际形象。碰巧当时魏国和燕国正在打仗,鉴于以前和燕国有点小矛盾,赵成王发布军事动员令,命令赵军协同魏国去攻打燕国。
赵国派遣老将廉颇率军和魏国一起欺负燕国,弱小的燕国无计可施,很快首都又被廉颇围了起来。听到廉颇大胜,赵成王很高兴,看了赵国又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高兴之余他在没有燕国参与的情况下,自行制定赵、燕两国的双边协议,并草拟赔款数额,指定割让的土地范围,准备拿到燕国逼迫燕王签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赵成王正在做着打败燕国后大肆搜刮不义之财的美梦时,听到蒙骜进攻赵国的消息,赵成王当时就晕了。当时廉颇带兵出征,赵国主力部队都在燕、赵、魏的战场上,国内布防空虚。蒙骜抓住机遇,一举攻克赵国37座城池,刚刚恢复元气的赵国又遭到了历史上最沉痛的打击。
秦国军事专家蒙骜非常善于推理,打败赵国后,他运用同一理论,结合魏国也在和燕国搞军事演习的事实,得出了魏国目前国内同样空虚的结论。蒙骜携胜利之威,剑锋一转又对魏国发动了军事突袭行动,接连攻克了魏国的高都和汲。这场针对赵国和魏国的战争以秦国全胜而告终,这场战争也成就了蒙骜的军事辉煌。
面对秦国的进攻,赵、魏两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白起在,肯定会继续扩大战果,所以白起因被领导猜忌而死。可惜这场战事的将领是蒙骜,他显然政治天分不错,他很明白一个下属的价值不在于怎么向领导展示,而在于怎么被领导利用。为了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领导的必杀录中,他及时结束了这场战争。
蒙骜出于对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的考虑,在还没有完全摧毁赵国和魏国的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停止了军事行为。他这么做虽然避免了功高震主而被领导猜忌,但从战国大局来看,他这么做给了其他诸侯国凝聚力量反击的机会,出于对秦国的恐惧,国际军事联盟又一次组织起来,最终导致秦国一场大败。
在职场上有这么一种人,工作没别人忙,活的却比别人长,秦国大将王龁就是这样的人。说他有能力可他每次都做白起的跟班小弟,而白起死后给了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也没折腾出什么大事;说他没能力吧,他却能历经秦国四代而不衰,深受领导和同志们好评。应该说以王龁为代表的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在战国军事界,王龁称不上什么名将,但却绝对是一位宿将。公元前247年,王龁独率大军侵略韩国,倒也顺风顺水,战胜后还在韩国建立了太原郡,应该说这次是王龁超越白起、扬名军界的绝佳机会,遗憾的是秦庄襄王把他紧急召回。当然王龁并不是因受秦庄襄王的猜忌被召回的,而是国内后院起火,不得不回。
王龁从前线匆忙返回是受了魏王的牵连,平白无故受到以蒙骜为首的秦国恐怖分子的攻打,魏安釐王不干了,本身他就是个小心眼的人,又碰到这种无来由的吃亏事,他怎能咽下这口恶气,在没有合适的发泄途径的情况下,他秘密策划了报复秦国的军事打击行动。并不计前嫌邀请移民赵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加盟。
信陵君魏无忌为了解救赵国邯郸之围,曾经偷魏王的兵符并且制造人命案,邯郸之围解除后,他怕被魏国起诉通敌卖国罪,一直滞留赵国,因此信陵君收到魏安釐王请他回国的消息时,他很动摇,自己无奈之下对魏国做出了不忠不义之事,如果回国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江东父老呢!
在到底回不回国这个问题上信陵君很纠结,他的门客薛公、毛公看出了主人的纠结所在,就利用民族大义对他说服教育:“国家目前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旦秦国攻破了魏都大梁,你们的祖坟都会被刨,那时候要脸面还有用么?”信陵君解开了心结,顺利回国。魏安釐王不计前嫌任命信陵君为国防部长,筹备攻秦。
这次受魏王委托,信陵君再次组织国际纵队攻秦。信陵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凭借他的国际影响力和在魏国的工作性质,在发出他亲笔签名的攻秦邀请函之后不久,各国反响强烈,纷纷表示对信陵君以前的糊涂举动表示理解,现在一定要齐心协力攻打秦国,为表现诚意,楚、韩、燕、赵四国立马派来援军。
秦国从没怕过谁,听到魏国信陵君组织攻秦的消息,秦国也组织起了以蒙骜为主帅,王龁为副帅的豪华阵容,迎击五国联军。或许是蒙骜在军事方面太强势了,面临被攻打应该防守才对,可他根本没有防守的概念,出乎意料地安排攻打郏州和华州,准备打入敌人后方,迫使五国联军回兵救援。
蒙骜这种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和兵法中“前后攻之,彼首尾不可兼顾”暗合,非常高明,但对手信陵君也是专家级统帅,在分析了蒙骜的战术后,他派魏、楚两国的部队筑起连营,打着信陵君的幌子,与郏州的蒙骜对峙但绝不出战,自己却率领赵、燕、韩三国兵力日夜兼程赶往500里外的华州,与王龁决战。
信陵君派遣魏、楚两国部队在郏州成功佯攻蒙骜,自己却率领大军赶到了华州攻打王龁的部队,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目前的战略重点就是怎么消灭王龁。信陵君认定秦军部队远离国境作战,粮草是秦军的短板,如果能在秦军的粮草上做文章,吸引秦军出动,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信陵君的安排下,赵国大将庞煖率军招摇过市,去渭河口干打劫秦军粮草的勾当,然后信陵君又暗中命令韩、燕两国军队埋伏在少华山的森林中,伺机攻打前来救援的秦国军队。老江湖王龁也感觉到了信陵君的安排有诈,但考虑到粮草也不能不救,他就率领一半秦军去驰援运粮部队,结果秦军大败而溃。
秦军副帅王龁率一半秦军抢救粮草时被信陵君的伏军击败,粮草也被信陵君抢走,剩下的一半秦军整天空着肚子作战,基本没有战斗力了。华州的王龁军队已经威胁不到信陵君了,信陵君和众人商议之后率军赶赴郏州,跟在郏州佯攻的魏、赵两国军队会合,集中力量和蒙骜决战。
攻击郏州的秦军统帅蒙骜很迷惑,自己主动攻击,对手面对强敌入侵却无动于衷,只是和他搞非暴力不合作对抗,坚守不出。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恍然大悟,中信陵君的计了,对峙的敌军可能只是幌子,而五国联军的主力应该在华州,蒙骜立即决定留下老弱残兵守营,自己率精锐部队支援王龁。
蒙骜去华州支援部下王龁,结果在路上和击败王龁后去郏州会师的信陵君碰面,两军见面,分外眼红,两帮人马当即展开了近身肉搏战。信陵君的部队刚刚取得华州大捷,士气高涨,相比之下秦军则突遇变故,迷糊中仓促迎战,最终秦军又大败。蒙骜本想收拾残兵败将,回营地休整,却不料大本营也被联军给抄了。
秦国名将蒙骜在以信陵君为首的五国联军的攻击下,率军溃逃,连老窝都被信陵君给抄了,可谓损失惨重。面对惨败的局面,蒙骜无可奈何之下率军逃回函谷关,五国联军彻底取得了胜利。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五国联军的胜利其实是对秦国统一天下这一历史进程的阻碍,但战争胜利的事实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列国联合抗秦成果都不是特别显著,然而这次信陵君组织的联军却创造了奇迹,获得了精彩瞬间。虽然联军到达蕞邑时,也遭到了秦军全民皆兵式的抵抗,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个战争大局的胜败,此次联军胜利不仅从军事上打击了秦军的恐怖军事行动,而且在心理上使列国认识到,秦军原来也是可以战胜的。
五国联军抗秦胜利,信陵君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功不可没,他作为四君子之一,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仁义厚道的标杆人物。这次抗秦战争他表现出的出色的战斗指挥才能,也让人们佩服。可惜的是,历史对信陵君是非常不公正的,他虽然对魏国高功居伟,但最后在魏国却没捞到好。
战场上的失利让秦国改变了战术,深通金钱魔力的吕不韦在信陵君回国后,派人花重金找到了晋鄙的门客,门客们本身就是依附于高官生存,信陵君派朱亥砸了晋鄙的脑袋,等于让晋鄙家门客下岗。踢饭碗之仇岂能不报,在这群门客的运转下,吕不韦成功诬陷信陵君有野心,信陵君急流勇退,从此纵情欢场度余生。
历尽磨难的嬴子楚本以为当上了秦国国君就可以为所欲为,大展身手,没想到自己亲手发动的这一连串的战争这么不顺利,或许是年青时的遭遇让他早已心疲神怠,在得知战争的惨败之后就病倒了,很快在他继位三年周年之后去世,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改变中国命运和历史的重要人物正式出场。
秦庄襄王去世后,根据父死子承的继位原则,十三岁的嬴政成功当选为秦国国君,作为秦国分公司最后一任诸侯王,他肩负着国家和各民族统一的历史重任。
吕不韦这些年一直处在极度兴奋之中,作为秦国狂热的热爱者,他亲手把秦庄襄王推向秦王宝座,成功缔造君王的成绩令他有着无比的满足感。庄襄王去世,吕不韦又成了大秦国的宰相兼秦王的“仲父”。政治上的成功,商场上的得意,让吕不韦成了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最有权势和富贵的人。
吕不韦把嬴子楚捧上秦王宝座,所有人都能看出他是出于投机。可吕不韦又一次把嬴政推上王位的动机却引来无数人的猜想,其实动机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吕不韦从两代君王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地位,这对吕不韦来说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尤其是现在嬴政年幼,吕不韦正好可以实现他的政治梦想。
吕不韦是个不断在创造奇迹中超越自己的人。作为商人,他富可敌国,现在他又手握重权,连君王都以仲父相称,富贵权势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要在精神层次寻求突破。想当年他不惜重金帮助嬴异人,最原始的动机就是想通过贵族摆脱商人的身份,他成功转型后,但仍想通过努力让人们忘记他的原始身份。
在战国时代,商人在人们心目中是投机倒把的代表,那些商人虽然掌握大量的财富,但总是遭人白眼。吕不韦作为商人的精英,虽然正是靠着商人的投机倒把,才有了日后的成就。他却比谁都讨厌商人的身份,因为这是他的一个污点,修改档案有点不现实,所以他想用著书立说来包装自己。
吕不韦准备编纂一部综合百科全书,但考虑到自己的文化状况,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招聘了三千名文学博士,想通过这些枪手的努力,把自己包装成老子、孔子那样的圣人,把自己思想的先进性流传后世,让千秋万代唱响着他的功绩,为了让人一目了然,他给这部书起名《吕氏春秋》。
客观地说,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是非常成功的。这部书中兼容并蓄了儒、法、道、阴阳、墨、兵、农等各家的学说,内容丰富全面,吕不韦也因这部书跨入文化人的行列,被后人称之为杂家。当然吕不韦作为《吕氏春秋》的投资者和主编,在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理论,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道德。
可吕不韦不但成功编纂了《吕氏春秋》,而且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接受能力问题,曾将《吕氏春秋》放在咸阳的闹市,供天下人免费阅读,并承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找到一处不妥,悬赏千金。这场图书秀使这部《吕氏春秋》广为传播。
很显然,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不是为了传播历史文化那么单纯,其实他就想用这部厚厚的《吕氏春秋》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他很清楚,在现实的世界里,一个人要想达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需要官职、金钱、学识等等,这些综合实力来体现的。可悲的是,他搞的这种个人崇拜,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十三岁的嬴政有模有样地做起了秦王,虽然他年龄很小,但事业心却很强在日常事务中他发现被他称为“仲父”的吕先生,在秦国好像说话比自己这个秦王还管用,尤其是他出版了一部叫作《吕氏春秋》的非法出版物后,人们看到他时时常带着崇拜的目光,这让嬴政很不舒服。
大有大的难处,秦国当时就面临着这个难题,随着军事实力的强大,抢到的土地越来越多,怎么去管理这些通过抢夺得到的土地和人口,这是一个摆在秦国管理层的新课题,仅仅靠武力的征服实在是简单粗暴了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元前247年,晋阳发生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秦庄襄王时,秦国强行使用武力占领了赵国的晋阳,晋阳是军事要地,常年的战争让当地的老百姓对秦国非常反感。他们趁着嬴政刚继位,在公元前247年毅然宣布独立。虽然大为恼火的秦国在公元前246年派蒙骜顺利平定了这场非法独立闹剧,但晋阳事件暴露出的政治问题引起了秦国的深思。
怎么对占领区域实现有效率的统治,这是从古至今每一个侵略者都面临的难题。武力镇压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想真正解决问题,还要从政策上入手。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吕不韦通过调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对流民和战俘的整合以及在占领区推行秦化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战国时期战争是社会的主流,长此以往,战争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显现,战俘和流离失所的农民困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秦国在战胜之后,就把流民和战俘就地安排,本意是让这些人回家后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繁荣国家经济,但事与愿违,这些人由于心理的原因,屡屡聚众闹事,扰乱秦国安定的大好局面。
为了解决战后的流民和战俘问题,吕不韦想出了一个很无耻的办法。他让秦军把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赶回敌国去,成功把这些经济负担和威胁转嫁到敌国身上,又把青壮年征入部队,去执行那些死亡率比较大的作战任务。这样既为敌国制造了麻烦,又为秦军在战争中减少了伤亡,有力促进了秦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