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2)
要想在占领区内实现有效统治,就必须在当地建立强有力的行政体系,毕竟侵略者是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拥护的。在这个问题上,每当战后,秦军总是拉拢当地的头面人物,给他们发放委任状,由他们出面管理当地百姓。这种做法在开始时成效显著,但时间一长,这些头面人物又反过来带头造反。
为了很好地解决占领区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吕不韦在秦军占领地彻底打乱当地的行政组织,原来的官员全部收作俘虏,由秦国本土委派官员进行行政管理,一旦出现反叛情况坚决打击,绝不手软,通过这些忠于秦国的官员的管理和打压,占领区反叛的可能性也来越小,后方的稳定为四处侵略的秦军吃了一颗定心丸。
秦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国内经济蒸蒸日上,对外侵略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和秦国自身的不断努力有关之外,还和其他六国无休止的内讧关系密切,就在吕不韦对占领区统治问题进行课题攻关之际,临近的大国赵国国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窝里反现象。
在赵国乃至战国各国,廉颇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将军。或许是因为赵国退休制度不太健全,或许是出于个人某些方面的考虑,八十多岁的廉颇丝毫没有退居二线之意,仍在赵国政坛活跃着。
公元前245年,廉颇八十二岁,为了证明自己身体情况很好,廉颇向赵成王请命统率大军进攻魏国的繁阳。就在廉颇远征的路上,噩耗传来,赵成王彻底告别人世间的烦恼,与世长辞了。廉颇听到赵成王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但军务在身他还是擦了擦眼中的泪花,继续前行,谁知此后廉颇再也没能回到赵国的怀抱。
赵成王出生在战国风云际会的年代,他一生都在跟秦帝国主义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不过小心眼的他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见到秦国的消亡,而是没有见到廉颇退休。赵成王去世后,儿子赵悼襄王继位,知父莫若子,深知老爸遗憾的赵悼襄王上任后签发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责令廉颇下岗,让乐乘接替廉颇的军权。
廉颇虽是一名老将,但性格不够沉稳,办事非常冲动,当他知道新任领导让自己退休,而让自己以前的将领乐乘代替自己时,牢骚大发,忍无可忍之下他率兵跟乐乘干了一仗。虽然乐乘为了国家利益及时躲避了廉颇的挑衅,没有给赵国造成太大的损失,但廉颇在赵国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得到魏国寻求庇护。
廉颇受到赵悼襄王的不公正待遇,无奈之下去魏国寻求庇护。廉颇虽年龄很大,但政治思维仍很幼稚,他根本没考虑自己刚打了魏国,再去魏国避难情理有点不通。好在魏王一向尊老爱幼,对八十多岁的廉颇更是尊重,整天好吃好喝招待着,对他客客气气的,可就是不让廉颇参与国家大事,廉颇非常失意。
赵悼襄王继位后过得很不好,秦国军队经常到家门口欺负赵国,赵国每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无奈之下,赵悼襄王又想念起了廉颇,打起了开发廉颇剩余资源的主意。于是他亲派使者到魏国去,跟廉颇洽谈有关退休返聘等事宜。
廉颇在魏国政治避难后很失意,当听到赵悼襄王不计前嫌,想重新重用他回国工作时,他热情地接待了赵悼襄王的使者,并高兴地设宴款待,在酒席上廉颇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乘兴披挂上马,使了一趟刀法。看到赵王的使者满意的神情,看来又有机会为祖国效力了,廉颇很得意。
受到赵悼襄王的邀请,廉颇以为回国受命已成定局,谁知一直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再等到赵国的消息。原来廉颇在赵国有个仇人叫郭开,他听说赵悼襄王准备返聘廉颇,就重金贿赂赵王的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结果使者上报赵悼襄王:“廉老将军身体很棒,能吃能打,就是一会儿解了三次大便。”
廉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大便也能影响到仕途发展,本身赵悼襄王从内心来说不一定真心想返聘廉颇,因为撤掉廉颇的是他,现在再重新启用,等于出尔反尔,这种自己打自己嘴巴子的事他作为君王有点丢面子。虽然国家现在很需要廉颇,但现在他已经发展到大小便不受控制的地步了,于是赵悼襄王选择了放弃。
一心想回赵国效力的廉颇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也没有等到赵国让他复职的消息。魏国的失意,赵国的不诚信让他郁闷至极,幸好楚国有很多廉颇的崇拜者,听说廉颇的遭遇后就派人把他接到了楚国。可能是水土不服,廉颇在楚国也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公元前243年,名将廉颇在楚国郁郁而终,享年八十四岁。
在小人和小心眼的赵悼襄王的造就下,廉颇的人生以悲剧收场,没有了廉颇的威胁和掣肘,赵悼襄王觉得可以大干一场了。正好在公元前244年,秦国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秦国暂时没工夫搭理赵国,赵悼襄王决定趁此大好时机,去燕国抢劫一把,为国家捞点油水。
为了保持战斗力,秦国的军人采用专职制,大批有志青壮年应征入伍后,只参与军事训练,不从事粮食生产,这样虽然保证了战斗力,但也使大量的劳动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郑国渠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工,又抽调大批劳力,因此国内大量的耕地荒废,各种因素导致了粮食短缺。
没有粮食,老百姓只能发发牢骚,忍耐再忍耐,可一旦军队饿了肚子,却是很严重的,轻者影响到士兵的战斗力,重者能导致国家的破产崩盘。为了解决粮食危机,秦国四处求援,毕竟秦国的名声不太好,根本无人理会。在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秦军发扬传统优势,结合常年侵略的经验,去别国抢粮。
秦国国内缺粮,军队为了吃饱饭,想去别国抢粮,计划报到嬴政那里,嬴政更是直白,当即下令:“率领部队烧杀抢掠,不要手下留情。”看来嬴政也是饿过了头。蒙骜为了吃顿饱饭,坚决地贯彻了领导的意图,率领饥肠辘辘的秦军一口气攻下了韩国十二座城池,大肆抢劫之后暂时肚皮无忧了。
秦国闹粮荒,赵国可是能吃饱饭的,赵王趁秦国饿肚子想折腾一下,可主动找秦国麻烦又没那个胆子,想到上次燕国曾找过自己麻烦,赵国就想去燕国敲诈点油水。可派谁去呢?由于人才短缺,赵悼襄王只有把守边大将军李牧调回,担任攻燕总指挥,李牧没有辜负赵悼襄王的期望,连破燕国两城,收获颇丰。
李牧在赵国军事界的后廉颇时代可谓是名声大噪,由于赵国和匈奴做邻居,因此边防将军可是有能力的人才能担任的,毕竟这关系到赵国的国家安全,李牧当时就是赵国边防军总司令。这次赵悼襄王之所以敢调回李牧攻燕,是因为李牧凭借自己的精心准备,刚刚在边境狠狠地教训了匈奴,把匈奴暂时打残了。
李牧刚调到边防守边时,匈奴对赵国的威胁是很严重的,作为新任边防军总司令,上任伊始,他就在心里盘算着怎样让匈奴吃一场打败,一劳永逸地解决胡虏的问题。可匈奴军队不是一般的强悍,要想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那是十分不容易的,李牧为此计划了好多年,最终迎来了这场大胜。
为了战胜匈奴,李牧制定了如下措施:自行任免军中各级指挥员,在任免干部方面不唯才而唯听话;在边境私自乱收费,从而提高士兵工资,改善士兵伙食;无视士兵抗议,对士兵实行魔鬼式训练;加强警报系统建设,成立侦查大队,增强军队预警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不准私自伤害匈奴士兵。
李牧在做边防军总司令时制定了很多看似不合逻辑的措施,他自行任免干部其实为了方便上令下行。私自收费用于士兵其实提高了战斗积极性。魔鬼式训练是为了适应和匈奴骑兵作战。注重侦查,不准私自作战是让匈奴的每次南下空手而回。总之这些举措代表了李牧作战思想的先进性。
李牧先进的作战思想让他最终挤入战国末期名将之列,但赵国最高领导赵悼襄认为李牧的所作所为,论罪早就够得上枪毙了。几年不敢跟匈奴交手,丢了赵国军事界的面子,甚至赵国的士兵也不理解李牧,认为因为他的怯懦阻挡了将士报国。
谁不理解都没关系,但领导不理解却是个严重问题。李牧在边关进行军事改革,遭到了赵王的不理解,于是赵王让李牧下课,任命了新人,结果新任将领在赵王的授意下和匈奴干了几仗,都大败而回,军士伤亡很大,边境重变战场,边民生产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无奈之下,赵王不得不重新让李牧出山。
重新上任的李牧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实行以前的那一套。只要匈奴一露头,预警系统立马启动,坚壁清野,市场宵禁,可怜的匈奴兵想发战争财,没想到气喘吁吁赶来后只能看到地上的残羹剩饭,从此边境又恢复了平静,李牧的军事能力,让他能在赵国灭亡前独撑危局十几年。
李牧军事改革使得边境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士兵得到了休整。公元前244年,在边境赵军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官兵也求战心切的情况下,李牧通过谨慎思考,觉得作战时机已成熟,决定展开对匈奴的大战。为了能顺利打赢这场战争,李牧通过办庙会吸引匈奴抢劫,并主动示弱,从而吸引匈奴主力。
在李牧的引诱下,匈奴首领配合地兴全族兵力入侵赵国。早有准备的李牧精密部署,除正面打击敌人外,还在两翼布置了伏兵,等匈奴大举进攻之时,赵军全军出动,正面作战的士兵用弓箭和强弩,压制匈奴骑兵的冲锋,赵国的步兵师和机动骑兵师从匈奴两翼杀出,三面夹击,最终把匈奴围歼。
看到匈奴惨败,按照作战计划,李牧又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乘胜追击,一举攻破东胡、胡林等部,彻底消灭了匈奴军队的有生力量。从此一仗打出十多年的和平,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匈奴都没有能力再入侵赵国。这场破匈奴之战对赵国意义深远,它为赵国之后集中精力对抗秦国,扫清了后方的障碍。
通过和匈奴的一场大战,赵国守边总司令李牧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得到了领导赵悼襄王的信任。赵悼襄王任命李牧为赵国国防部长,主要负责艰苦的抗秦事业。可惜的是李牧虽然军事才能出众,可赵国此时政治环境也很复杂,李牧不仅要面对秦国的压力,还要经受赵国内部排挤打压,日子很不如意。
公元前243年正月,春节刚过,万象更新,秦国的粮仓也更新过了,空空如也,为了能填饱肚子,始皇帝过完年就又把部队都派出国吃饭了。不是嬴政吝啬,而是秦国的军队人数的确太多,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别说国内有了饥荒,就算风调雨顺,嬴政也准备严格厉行节约,让邻国帮自己养活军队了。
始皇帝嬴政独创了以战养战的政策,这可忙坏了蒙骜,他又兼任起了秦国农业部长一职,专门负责解决秦军的温饱问题。他理解领导的意图,这么做既可以锻炼军队,增强战斗力,又可以缓解国家的供给压力。于是他带领着大军瞅准目标,一举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池,一分钱不花解决了温饱问题。
尽管蒙骜解决了秦国军队的温饱,但秦国国内还是粮食供应短缺,也怪秦国流年不利,本身劳力不足粮食就不够,现在又闹了蝗灾,蝗虫吃了老百姓的粮食作物,可老百姓再气愤也不能吃蝗虫,秦国陷入了空前的粮食危机。
秦国饱受蝗灾,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始皇帝曾签发一道命令:“谁能交粮1000石,就授爵一级。”大灾之年,国家一般都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秦国反而向老百姓征集粮食,不是始皇帝饿得神志不清了,而是国库实在没粮。
大灾之年坐以待毙不太符合始皇帝的性格,他在饥饿中顿悟,匈奴常年缺粮,但国家仍然正常运转,靠得不就是做无本买卖吗?既然军队已经探索以战养战的新思路,能不能把以战养战升级成以战养国呢?知难行易,始皇帝马上召开常委会议,常委通过表决,一致同意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去别国运粮是上上策。
国内遭受蝗灾,领导都饿得不行,正在魏国抢夺粮食的秦将蒙骜也在考虑为领导分忧之法,正在此时,他收到了始皇帝的最高指示:“国内缺粮,秦国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有的秦国士兵应以大力抢粮为目的,奋勇前进。”蒙骜在士兵面前手拿秦王诏书,拼命煽情,士兵中很快传出为秦王去抢粮的吼声。
蒙骜得到了秦王“以抢夺粮食为最高目标”的指示后,迅速率领抢夺心切的秦军,继续进攻魏国,一举攻下了魏国的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然后不顾当地群众意愿,强行把那里规划为秦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于是这里的粮啊、猪啊、羊啊送到了秦国去,秦国国内粮食危机得到缓解。
秦国的肆意扩张,早就引起了各国的不满,尤其是这次秦国不顾国际法的规定,为了从别国口中抢夺粮食,不断侵占别国地盘,这对其他国家的尊严是一种挑衅,引起很多国家不满,就连一向爱好和平、危机感较差的楚国,也觉得秦国实在太过分了,于是楚国名流春申君想给秦国点颜色看看。
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一直以来,他在楚国的地位都饱受争议。楚国的愤青经常发表文章,指责他欺世盗名,欺负老实的楚考烈王,更是有人故意攻击春申君,毫不客气地说,楚国的衰弱是他一手造成的,春申君必须做出解释。文章认为秦国势力之所以越来越大完全由于楚国,而楚国病根在春申君。
面对自己在国内的舆论压力,春申君受到信陵君的启发,上次信陵君组织五国联军,成功打击了秦国的有生力量,自己作为国际名流,同样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军事才能,何不再次组织联合国军联合抗秦?这样既能用联军的力量,打击秦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又减轻自己在国内饱受的舆论压力。
春申君不愧为国际明星,号召力那是一呼百应,在他的邀请之下,赵、魏、燕、韩四国都纷纷出兵响应,联合国军正式成立,春申君众望所归,被顺利推举为联合国军的总司令。在春申君的提名之下,通过联军军事委员会的认证,赵国的将领庞煖光荣的被选举为作战总指挥,率领五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秦国。
公元前241年,常年和秦国死掐的五国联军再度联手,楚国春申君出任总司令,由于有了之前胜利的经验,五国联军直接打到了函谷关前。可能是想起当年的骁勇,联军从上到下表现得相当浮躁,竟然犯兵法之大忌,派赵将庞煖当先锋,率领精锐部队,孤军深入到秦国腹地,结果被秦国打败。
春申君组织五国抗秦,却坚决不担任总指挥,不是他厌恶权力和名声,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面他有自知之明,自己连楚国都玩不转,像这种国际联合作战更别提了,另一方面他知道一旦自己担任总指挥,为了服众,必须要让楚国的将士带头拼命冲锋,而委任赵将庞煖,就可以让赵国的士兵去打头阵了。
赵国将领庞煖是个很二的人,他得知春申君把指挥权交给自己后,激动得整宿睡不着。其实他曾参加过这种联合作战,上次配合信陵君跟王龁作战,他曾经带领赵军,成功完成偷袭秦军粮队的重任,但上次是配角,这次却是男一号,为了不辜负各国期望,他首先把赵军布置到战争最前沿,结果赵军损失惨重。
五国抗秦总指挥庞煖通过对秦国军事历史的研究,发现秦国之所以屡战屡胜,除了秦地民风彪悍、兵员素质较高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次战争秦国都是侵略别国,被侵略国家不管如何反击,也只是御秦国于函谷关之外就收手了。原因很简单,秦国有着高山和黄河天险,又有依山建城的传统,易守难攻。
庞煖率领五国联军,抱着不走寻常路的战略思想,放弃传统的攻秦必打函谷关的老套路,命令五国军船迅速到黄河集结,准备率军北渡,从秦国地势比较平缓的东北方进攻。庞煖超前的作战思路显然秦军很不适应,在秦军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直攻打到秦国首都咸阳附近,五国联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庞煖率军打到秦都咸阳附近,咸阳百姓早起晨练时,发现四周插满了各国国旗。庞煖的非典型军事作战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不过秦军毕竟常年征战,部队的机动反应能力很强,听到首都危险,家里孩子老婆都快保不住了,驻守各地的将领纷纷率军赶回,在咸阳外围形成了隔离带,准备拼死保卫家国。
咸阳城内看到五国联军临近首都,一片慌乱。吕不韦再次改行从军,组织咸阳的兵力,开展对五国联军阻击。吕不韦毕竟见多识广,他对比两军实力,咸阳内外兵力加起来只有10万左右,而敌军人数是秦军的几倍。如果使用常规作战方法,一味死守待援,想打退士气高涨的敌军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国主心骨吕不韦看到一夜之间,自己的地盘上突然冒出了数量庞大的敌人,大呼咸阳危急!想组织抵抗,可秦军主力蒙骜现在还没来得及回援,一旦敌军拼命攻城,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咸阳的安全,吕不韦认为应该针对敌军分散部署的特点,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处,扰乱五国联合进攻的步调。
吕不韦在咸阳保卫战中,准备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他把目标首先定位在楚国军队上,因为春申君是五国联军的总司令,擒贼先擒王,打击他能起到威慑作用,而且楚国常年荒于军备,战斗素养不高,容易击破,根据捏软柿子的原理,应该先进攻楚军。春申君为了楚国能少受损失机关算尽,没想到还是首先遭到攻击。
吕不韦制定了斩首行动,准备用精兵首先秘密偷袭楚军。其实吕不韦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他制定的这个计划风险很大,一旦偷袭的消息泄漏,楚军完全可以从容撤军,然后联合多国部队在空营四周形成包围圈,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等秦军进入埋伏圈,全歼秦军。可秦国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只能一搏了。
虽然楚国是和平主义国家,但是谍报系统却非常发达,尽管吕不韦的作战计划保密措施很严密,但很快这份计划书就摆到了春申君的面前。春申君得知吕不韦要拿他开刀的消息后,吓得魂不附体,他严格遵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他顾不上通知友军,匆匆忙忙率领楚军回国了。
春申君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有德之士,却在危险面前表现出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道德水准,令人费解。不过楚军在这次撤退行动中,表现出了来去无影又无踪的高素质行军水平,不仅是秦国连赵、韩、燕、魏四个盟国都毫不知情。
春申君率军逃跑,想去偷袭的秦军并不知情。当天晚上,秦军按照原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偷进入楚国大营,却发现这里的军营静悄悄,秦军以为中了楚国的空营计,紧张地等待着一场硬仗,谁知等到花儿都谢了,也不见楚国反攻。秦军算是纳了闷了,难道楚军学会了玩失踪?
由于这次咸阳保卫战事发突然,新提拔的青年将领王翦,担任了这次夜袭行动的最高指挥官。王翦看到楚军凭空消失,有点不知所以,不过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必须要会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王翦马上在脑海中去掉了那些楚军会隐形消失之类的迷信思想,看到形势对秦军有利,立即下令突袭赵国。
本来秦军准备夜袭楚国,楚军却不翼而飞,秦军指挥官王翦随即下令改成突袭赵国,赵国这个倒霉蛋为什么会成了下一个目标呢?原因有两个:赵军交友不慎,选择了和楚国营地相邻,越过楚军营地突击赵军,赵军不会有防备;楚军玩起了乾坤大挪移,联军中赵国军事实力最强,应该首先予以打击。
作为新生代的秦国将领,王翦随机应变能力超强,找不到楚军立即下令紧急行军,趁天黑来到赵国军营后方,对赵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最终实现了对赵国军队的有效打击,完全实现了预定的战略预期。王翦在这次行动中的突出表现,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灵活的指挥艺术,从此王翦在秦国将领中开始崭露头角。
超级倒霉蛋赵国的领导庞煖正在中军大帐鼾声大作,猛地听到自己身边杀声大作,起初还以为是自己在做梦,等到手下小弟惊慌失措前来报告,才明白是遭人暗算。庞煖手忙脚乱地集合部队,很快赵军和秦军胶着在一块展开了肉搏,苦苦坚持的赵军直到黎明前,才在燕、魏、韩的支援下击退秦军的进攻。
面对秦军突袭,燕、魏、韩、赵四国协同作战,才打退了秦军的进攻,虽然他们很奇怪没看到楚军的影子,但战后,四国的将领仍按照组织原则找总司令春申君,汇报昨晚的工作情况,却发现楚国人早不翼而飞。联系到秦军能穿过楚营直接攻击赵营,才明白楚军已经临阵脱逃,春申君的行为,遭到了四国的鄙视。
轰轰烈烈的五国联军受到总司令春申君逃跑的影响,士气低落。联军深入秦国腹地,后勤补给困难,再加上秦军战神蒙骜很快回援,为了防止被秦军的救援部队围困,联军经过合议决定正式散伙,各回各国。至此,他们彻底失去了合纵攻秦的最后机会。
楚国春申君组织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虽然五国联军直接打到了咸阳附近,但由于联军从上到下很难达到统一协调,再加上春申君的背信弃义,结果可想而知,联军到达蕞邑(今陕西临潼北)时,秦军率全家老小奋勇冲杀,全国上下人人皆兵,联军全线崩溃!
背弃盟约独自回国的春申君日子也不好过,自从收到了他亲自组织的五国联军大败的消息,了解到因为他胆小自私自己错过了围歼秦军的最好机会,知道自己一世英名算是彻底毁掉了。他每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包括楚国在内的人们都对他这种不齿行为指责谩骂,他在众人指责声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公元前247年,战败的联军从此一蹶不振,合纵抗秦的故事再未上演。而此时经过休整的秦国不动声色、休养生息。嬴政亲政后,整合六国的决策再次被李斯提上日程,多年钻研各项技术方案的李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及对六国性格的研究,提出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战略思想。
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战国时代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列国在不同的目的之下,曾经5次联合攻秦,但秦国每次都成功挺过去。最后这次,灭亡秦国成功率最高,却又因为楚国的背信弃义未能成功,还给各国之间造成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五国联军攻秦失败,楚国由于背信弃义面子丢尽,然而楚考烈王还是小高兴了一把,毕竟这次春申君名声尽毁,再也没有实力和自己抗衡了。不过楚考烈王还是找到春申君狠狠地尅了一顿,怒斥春申君本身窝囊菜一个却硬装大尾巴狼,结果让楚国在各国面前丢人现眼,春申君也只能暗自落泪,无法狡辩。
其实在战国后期,真正的窝囊菜就是楚考烈王领导下的楚国,虽然楚国地盘比较大,但外强中干,早已经完全失去国际上的话语权,受人欺负也只能忍气吞声。楚考烈王虽然能耐有限却是个有梦想的人,在他心目中,当年那个“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是自己努力的榜样。
在楚国历代楚王中,楚庄王是个传奇的人物,他成功带领楚国崛起的经典案例,成了楚王培养班的必修课目。作为楚国永远的精神领袖,从他身上人们认识到做事只要隐忍不发装孙子,最后必定成功。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想法,成为了楚考烈王的座右铭,因此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他都无语无视。
楚考烈王为了在不引起秦国的警觉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十几年如一日把装孙子进行到底,忍气吞声与秦国共舞,可胆小自私的春申君一手导演的这场攻秦闹剧,把楚考烈王精心策划的一切都毁了,现在楚考烈王面临的不是国家什么时候能吐气扬眉,而是如何应对秦国随时可能到来的报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