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3)

春申君组织了五国攻秦,秦国向楚国报复那是早晚的事,楚考烈王痛骂春申君之后,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不得不又和春申君商量起应对秦国报复的措施。打仗春申君能力不行,也没那个胆量,但说到如何抵御秦国的进攻,春申君却是有办法的,他灵光一现,给楚考烈王想出了后世闻名的鸵鸟战术——迁都。

面对秦国即将到来的进攻,春申君向楚考烈王提出了迁都,虽然他这种提法有贪生怕死的嫌疑,但有一点他说的不错,也很实用,一旦楚国把首都迁到大后方,秦国想要灭亡楚国,就必须首先考虑自己兜里的钞票有多少,因为楚国的大后方距离秦国较远,秦国士兵不是超人,想打仗必须有充足的后期保障才行。

在楚国的历史上,早就有为躲避秦国攻打而迁都的传统,当时定都钜阳就是因为在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攻打楚国,由于楚国国内都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秦国军队一入楚国就打得楚军落花流水,作为当事人的春申君至今想起白起都浑身打哆嗦,白起率军回秦后,楚国为避免首都再遭战火,主动迁都钜阳。

楚国在战国时期曾先后两次迁都,由于原首都名为郢城,为了照顾面子,每次都掩耳盗铃式地把新首都更名为郢城,因此楚国出现过三个郢城。

公元前240年,这一年对蒙骜来讲是有着历史意义的,就在这一年他光荣去了阴曹地府,再也没有买到返程票,秦国人很悲伤,然而其他六国却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放起了鞭炮,这种待遇也只有白起死的时候才享受过。

战国时期是一个崇尚改革的时代,各国都在忙着改革,但真正成功的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在商鞅的折腾下,秦国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在法家理论指导下,国家的弊病得以清除,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用人机制变得灵活,蒙骜就是商鞅变法的直接受益者。

在各国都停留在贵族当政的幼稚阶段时,秦国发起了人才选秀活动,不管你是谁,阶级出身如何,只要有能力秦国就重用,尤其秦国特别迷信洋专家,招聘广告贴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才能出众但出身低微的外国人,通过人才交流的方式来到秦国,为秦国发展奉献了毕生力量,典型的有范雎、蒙骜,等等。

反观战国其他国家,话语权都掌握在如四公子之流手中,这些人心中装着他自己,他们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上欺君主,下毁人才,在政治上善于权谋之道,在治理国家方面却一窍不通,在政策的制定中只考虑家族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把国家搞得一片狼藉,典型人物代表:楚国春申君。

秦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度,出于万物皆自然,有法天下行的哲学考虑,他们在国内推行法家思想治天下,有力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他们首先摒弃啃老族,然后对官员实行绩效考核,庸者下能者上,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条文,对犯罪分子坚决予以打击和惩处。

秦国在国内坚决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制定了割鼻、断足、腰斩等用刑办法,给秦国上下带来了一片清平之象。对比其他六国,王国上下被权贵搞得乌烟瘴气,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以德治国而当权者却肆意地践踏道德底线,衰落是必然结局。

秦国在军队内部也进行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体制改革,商鞅首创军功授爵制度,只要你能立志从军,就能衣食无忧,只要立下战功,就能加官晋爵。为了提高战斗力,秦军规定,衡量士兵功绩的唯一标准就是敌人的头颅,只要你砍得多,国家就给你官做,而且如果你光荣牺牲,儿子从军后还可以继承官位。

秦军在战国战场上是典型的恐怖分子,不但作战不要命,而且见人就砍头,这也难怪,敌人的脑袋是士兵换取权势、地位、金钱、美女的砝码,再说军功还可以传给儿子,敌军头颅改变命运是秦军的座右铭,当兵成了秦国儿郎最热门的职业,在这种现实的功利思想鼓舞下,秦国开始了独霸天下的征途。

公元前239年,秦国首都咸阳发生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吕不韦出书了,而且还带着新书《吕氏春秋》四处宣扬,引起极大轰动。第二件事,嬴政年满二十岁,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亲自裁决秦国军政大事了,可是他连续两次的亲政申请,都被吕不韦的内阁委员会否决,就连他的母亲太后赵姬都投了反对票。

对于吕不韦的出书问题,嬴政开始是很支持的,毕竟吕不韦对嬴政爷俩立下大功,他想冒充文化人就去呗!可嬴政亲自读完《吕氏春秋》后却敏锐地发现,吕不韦出书的目的不是那么单纯,他在这本书中鼓吹君臣分权制,提出君主集权会导致独裁统治,只有君主放权于大臣,才能实现国家大治,嬴政生气了。

嬴政从吕不韦的新书《吕氏春秋》中嗅到了危险气息,吕不韦在书中暗示始皇帝,国家大事是国家的事,而不是君主一个人的事,君王搞一言堂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在治国理念上,必须得把《吕氏春秋》中的吕不韦思想作为基本国策,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嬴政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夺权主义。

吕不韦和赵姬串通一气,对自己的亲政申请公开投反对票,嬴政更是生气,吕不韦不替自己说话也就算了,他虽然是自己的仲父,但毕竟没血缘关系,可赵姬是自己的亲妈呀,是自己最信赖的人,怎么也这么不理解自己呢?嬴政不明白其实很正常,因为他太小,根本没有读懂老妈赵姬的人生之路。

始皇帝嬴政做了秦王很多年,却越来越发现自己手中的权力少得可怜,只要自己的想法跟吕不韦不一致,最终都得按吕不韦的思路走,他慢慢认识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他的所谓仲父吕不韦,可想扳倒吕不韦这座大山,自己又没有跟他抗衡的实力,嬴政开始思索着如何能建立自己的一套班底。

嬴政再也忍受不了做一名傀儡君王的生活,为了制衡吕不韦,决定秘密结社,组织一个保王小组。在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他拉拢了昌文君、昌平君两只武装力量,准备随时清君侧。涉世不深的他哪里知道,在秦国一派繁荣的表象之下,除吕不韦还有着一股暗流在肆意涌动着。

话说秦庄襄王当年在赵国作质子,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于落难之际娶了赵姬做老婆。赵姬本身就是吕不韦的舞娘,算是他的老相好了,可怜的嬴异人日后没完没了地戴绿帽子。后来秦庄襄王去世,吕不韦又获得了和赵姬再续前缘的机会。

嬴政年幼继位后,国家大事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太后手中,为了方便工作,俩人又开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可赵姬三十多岁,正处于虎狼之年,年过半百的吕不韦很难满足她,吕不韦感到特别内疚,而且自尊心受损。

但是吕不韦不得不和赵姬搞联合,因为他们两个在秦国势力互补,一个是当朝丞相,一个是皇上的亲老妈,两个最大的实权派结合无疑对稳固私人地位,实现国家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吕不韦想与赵太后保持距离,一方面是生理原因,另一方面是怕担上淫秽宫闱的罪名,这足以让他政治前途彻底毁灭。面对既要停止和赵姬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又要保持私人感情的两难境地,吕不韦抱着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思想,为赵太后牵线拉桥,找了一个小白脸顶替自己,于是嫪毐成功登上舞台。

嫪毐在咸阳当时是属于自由职业者,他平时靠表演维持生计,不过他的表演方式很特殊,是用身体的某个生理部件摇呼啦圈。是人才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成功,嫪毐凭借自己的绝活,引起了丞相吕不韦的注意。在吕不韦的一番严格审查之后,嫪毐由街头小混混堂而皇之地走进了秦国内宫,专业服侍赵太后一人。在嫪毐特异功能的服侍下,赵太后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出于传宗接代考虑,赵太后还为嫪毐生下两个孩子。

嫪毐充其量也就是个小混混,说他有政治野心那是抬举他了,但当他凭借为太后表演有功做到长信侯,尤其是和赵太后齐心协力生下两个儿子后,他头脑开始高速运转,感觉和太后的不光彩之事最终是瞒不了人的,事情一旦败露,他就会等来始皇帝的屠刀,自己死还倒罢了,可还有两个儿子呢。

嫪毐想要造秦王嬴政的反,他做了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他树立自己的威望,搞形象工程,具体办法是广招门客,让他们吃饱喝足之后为自己进行正面宣传。其次他通过自己自学政治学理论,了解到要想掌控一个国家,靠一个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依靠整个统治阶级,于是他在朝中拉帮结派,伺机造反。

自以为聪明的嫪毐埋头大干造反准备工作,没想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始终被吕不韦完全掌控,吕不韦长期从事投机倒把工作,深知情报的重要性,在实施关于嬴异人的“秦王培养计划”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情报网络及时掌握了各方面东西,最终获得成功,现在吕不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搜集起情报来更是得心应手。

对于嫪毐在朝中搞的一些小动作,吕不韦虽然早就知道,但他认为这些都是低智商的游戏,靠拉拢几个地痞流氓,贿赂几个朝廷小吏根本影响不了大局,所以不用管他。再说吕不韦还有自己的私心,嬴政不是一直闹着亲政吗,嫪毐注定成不了气候的造反正好可以给吕不韦阻挠亲政找到借口。

吕不韦认为如果嬴政了解到嫪毐造反的真相,肯定会觉得政治风险很大,不再反复要求亲政,抱着能多掌两年权的自私心理,他坚决向始皇帝披露了嫪毐结党叛国的内幕,其中当然还包括嫪毐与太后的生活作风问题,嬴政听到这个消息很是紧张,最终决定应该抛弃分歧,依靠吕不韦的力量来铲除这次祸乱。

以秦国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嬴政和吕不韦联手除掉嫪毐并非难事,但要想摆平嫪毐背后的赵太后可实在是不容易。赵太后在秦国经营多年,作为秦国的老大,官员任免、兵员调动都要有太后的印玺和兵符,政治资源丰富,如果她和嫪毐站在一个阵营,除嫪毐风险很大。唯一之计就是能逼迫嫪毐将谋反付诸行动。

吕不韦运用自己掌握的宣传资源,将嫪毐准备谋反的消息广而告之,当嫪毐听到这些路边消息后非常惊慌,当他利用关系打听到嬴政对他造反一事态度慎重时,非常害怕。嫪毐想真造反当时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不造反看形势只能等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嫪毐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向赵太后摊牌,争取她的支持。

秦国太后赵姬是一个幸运的女人,翻遍史书,不管是平民精英还是高干子弟,要想成就帝业都是经历了一番磨难的,而她仅仅是因为遇到了两个正确的男人,就从赵国舞娘成功转型为秦国垂帘听政的太后,这种超级好运气赵姬不但没有倍加珍惜,反而利用自己的身份过起了荒唐人生。

面对这场人生中空前的危机,赵太后很淡定,其实她早就想到了这一天。赵太后是个缺乏政治思考的女人,为了能长期和嫪毐在一起,她一次次否决嬴政亲政请求,就是为了能继续掌握着秦国的大权,然后在权力的掩盖之下继续这种为所欲为的生活。

嫪毐告诉赵太后,如果她儿子嬴政亲政,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私生子也将性命不保,而今之计只有造反一途。赵太后陷入矛盾之中,一旦儿子和情人的矛盾爆发,两人就势同水火。要么她和嫪毐被儿子清理,要么她帮嫪毐杀死儿子,无论哪种结果,赵太后都不忍心看到。

在嫪毐准备造反的问题上,嫪毐向赵太后寻求帮助以后她一直没有表态,其实她没有选择支持嫪毐其实就是已经代表了反对,吕不韦和嬴政集团觉得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当时赵太后还存有一丝天真的幻想,她觉得只要能保着自己目前的地位,要凭借她的身份保住嫪毐,并非难事,可她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吗?

在嬴政的再三申请下,公元前238年,始皇帝嬴政得到内阁们的一致同意举行了盛大的成年仪式,佩宝剑、戴王冠,这代表着始皇帝正式亲政了。由于吕不韦的支持,这次大典进行得很顺利。赵太后虽然内心极力反对,但还是出场道贺,无可奈何之下进行了权力交接,始皇帝正式掌握了朝政。

始皇帝亲政之后,按法律规定接管了秦国所有的军政大权,这对嫪毐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始皇帝亲政意味着从此赵太后不能再随便干涉始皇帝的决策,嫪毐在朝中的党羽也会被逐步剪除,一旦这些都成为现实,再也没有什么保护伞可以利用了,想到自己性命难保,嫪毐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狭路相逢勇者胜,嫪毐在衡量了形势之后决定趁始皇帝没有防备,发动突袭,抢占先机。他认为虽然没有赵太后的帮助,但凭着自己这几年的努力,现在行动或许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在死亡的威胁下,嫪毐正式谋反,他率领着他的杂牌军开始进攻王宫。嫪毐终于走上了吕不韦和嬴政给他安排的道路。

嫪毐在造反方面绝对是个白痴型的,他造反根本没预设结果,如果他没成功,肯定会被始皇帝杀掉,如果成功杀掉始皇帝,也没有人会承认他做秦王,最终只能是让吕不韦得利,最终他性命也很难保证,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他都去做肯定是智商问题,如果嫪毐早点识相夹着尾巴逃往国外,或许有一线生机。

始皇帝和吕不韦天天盼着嫪毐谋反,为了对付这次谋反,他们早就在咸阳进行了秘密布控,就等着嫪毐的手下全部暴露后,一网打尽。等到嫪毐真正谋反了,他们才发现嫪毐的实力并非如想象的不堪一击,除了没有正规部队,嫪毐的同党包含了门客、县卒、卫卒、宫骑、戎翟君公,等等。

在嫪毐的谋反同党中,门客是经过军事化训练的地痞流氓,而县卒和卫卒就相当于地方武警、公安,虽人多但战斗力不强,最可怕是保卫王宫的警卫部队,也就是宫骑,这些人都是千挑万选的精英,而且熟知王宫地形,危害极大。更不可思议的是,嫪毐找来了戎族雇佣兵,把这场宫廷政变国际化了。

听取了情报人员对嫪毐方面的信息汇总,始皇帝和吕不韦制定出来应对计划,并马上调集几支野战部队来京。嫪毐率杂牌军在宫骑的配合下,很快就攻破了王宫,却没有找到始皇帝,当他命令部队全城搜捕始皇帝时,却发现他被一只规模庞大的军队包围,嫪毐明白了,自己进了始皇帝和吕不韦的圈套了。

始皇帝下达命令,攻克王宫生擒嫪毐,这些勤王的部队,为了在始皇帝面前混个好印象,都非常卖力,尤其是王翦,使用了各种高科技手段攻城,又一次在始皇帝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也奠定了王翦今后在秦国的地位。嫪毐的杂牌军在正规军面前不堪一击,很快败退,然而嫪毐却在死士的保护下,顺利逃跑。

逃出王宫包围的嫪毐在咸阳城内开始和始皇帝的正规军玩起了巷战,这样的局面是始皇帝和吕不韦都没预料到的,这么一闹可害苦了咸阳城内的老百姓,嫪毐的杂牌军不断地在城里制造恐慌,并做出杀人、放火、抢劫的勾当,咸阳社会秩序大乱。在混乱的局面下,嫪毐幸运地逃出了咸阳城。

平息了嫪毐的谋反之后,吕不韦和始皇帝开始了安抚百姓、清剿余党的工作。始皇帝下令所有战乱损失由国家埋单,并亲自到群众中走访,体察民情。但在对待嫪毐余党的问题上,始皇帝就没有那么温柔了,嫪毐被株连九族,造反派的中坚力量全部被杀掉,谋反中被俘的士兵发配边疆。

嫪毐虽然在谋反中成功逃跑,但始皇帝没忘了他,秦国向世界各地发出追捕嫪毐的A级通缉令,生擒者赏金五十万,嫪毐的脑袋这么值钱,嫪毐想活下去就非常困难了,很快他被见钱眼开的手下送回了咸阳。始皇帝恨嫪毐入骨,在对嫪毐的用刑方面,实行了六马分尸。

嫪毐的叛乱终归是一场闹剧,随着嫪毐的死亡,这场闹剧终于尘埃落定。在打击嫪毐叛乱的过程中,激烈的战斗没有让始皇帝感到压力,但是他的心情却仍旧放松不起来,毕竟这件事因老妈赵太后而起,由于经历的原因嬴政向来对老妈言听计从,但她现在的所作所为让他无法承受,他在思索如何处理自己的母亲。

嫪毐谋反被铲除后,最伤心的人就是赵太后了。在这场儿子亲政以来遇到的第一场政治危机中,赵太后承受了巨大压力才得以保持中立,现在儿子战胜了情郎,现实不得不让赵太后冷静地反思自己和嫪毐的荒唐人生,这些让她感到后悔和羞耻,她现在对权力地位已经不再奢望,只想静静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始皇帝为了报复母亲的出轨行为,他把嫪毐和赵太后的孩子装在麻袋里,当着赵姬的面把他们活活地用棍子打死。极度的愤怒带来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变态,嬴政觉得这样还不能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为了更好地伤母亲的心,做完这一切后,始皇帝把赵太后发配雍城。

在始皇帝的成长经历中,母亲赵姬是他最信赖的人,嫪毐谋反事件让始皇帝伤透了心,从此他从一个温和的少年变成了暴力倾向严重的君主。把母亲驱逐出咸阳后,盛怒之下,接连杀掉二十七个对他逐母的行为进行劝谏的大臣,并抛尸荒野,最后在第二十八个人茅焦的劝说下,他才终止这场血腥事件,安葬大臣。

在谈判专家茅焦的努力劝说下,始皇帝停止了血腥的屠杀,赵太后也被接回了咸阳。在这次血腥事件中,既可以看到始皇帝凶残的一面,但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秦朝官员的尽职负责、冒死劝谏的大无畏精神,应该说始皇帝能在后来统一天下,跟秦国的这种清明的政治风气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平定嫪毐的行动中,吕不韦又为秦国立下大功,没有他的通力协作,始皇帝不可能这么快亲政,更不可能这么利索地处理这次谋反事件。然而吕不韦虽然在关键时刻拉了始皇帝一把,但始皇帝却从嫪毐事件中看到了吕不韦的可怕之处,嫪毐尚且这么难对付,在秦国经营多年的吕不韦一旦谋反定会更恐怖。

在追查嫪毐同党的过程中,吕不韦和赵太后的不正当男女关系也被人检举揭发,始皇帝彻底对吕不韦动了杀机。公元前237年,始皇帝签署命令,说吕不韦同嫪毐谋反有串通嫌疑,论罪当斩,但考虑到吕不韦年龄大,又对秦国有过大功,又和始皇帝是亲戚关系,特别法外开恩,免去死罪,让他回到封邑洛阳去养老。

始皇帝把吕不韦发配到了洛阳养老,本意是把他驱逐出权力的中心,这样就不会对始皇帝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了。考虑到吕不韦对秦国的特殊贡献,并没有要了吕不韦的命,但始皇帝还是太年青,经验不够老练,或者说始皇帝除恶没能务尽,他给吕不韦留了条活路,这让他看到了吕不韦在秦国真正的能量和影响力。

吕不韦撤职消息传开后,各级官员都争着去慰问吕不韦,言谈中表态将来会支持吕不韦重掌朝政。由于老百姓知情权的缺失,茶余饭后纷纷指责始皇帝忘恩负义,为吕不韦失势打抱不平。吕不韦临走时万人空巷送别,到了洛阳后,国家大事大臣都是请教吕不韦后再上报始皇帝,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要求吕不韦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