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统一六国篇始皇帝的追梦历程(4)

在得到秦王召见后,在一番严密的安全检查之后,荆轲和秦舞阳每人捧着一个精致的盒子雄赳赳、气昂昂一前一后走进了咸阳宫。在他们手中樊於期的头颅在前,割地地图在后,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要用这颗人头和大片肥沃土地为饵要了秦王的性命。

到底是副手,秦舞阳心理素质确实不够硬。刚走进宫殿的大门,秦舞阳便脸色发白、浑身发抖。首席杀手荆轲发现后马上开始了对秦王及大臣的忽悠:“小地方人,没见过世面,更没见过龙威,所以有些害怕,请大王见谅。”一直想着割地地图的秦王得意忘形,对荆轲的忽悠并没有多想。

面见秦王后,首先主持人宣布燕国使者敬献樊於期的人头,接下来,主持人又宣布,荆轲献地图程序到了,秦王拿着地图一边看,一边将地图展开。突然,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出现在图卷里。趁秦王一愣神儿的机会,荆轲迅速拿起匕首抓住秦王的衣袖向秦王刺去,眼看刺杀行动就要得手。

就在荆轲对着秦王奋力一刺时,秦王从座位上一跃而起,用力挣断衣袖,断了衣袖的秦王慌忙地想拔出佩剑,无奈剑太长,慌乱之中一时难以拔出,只得绕着柱子逃跑。

荆轲在秦国大殿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逃跑。群臣都惊慌失措,一个个失去了常态。秦国朝廷上的官员多是文官,少有的武将也不允许佩剑进入。只得坐在地下拍着自己的大腿干着急,有些机灵的还知道拿起手边的杯子、碗朝荆轲砸去,连秦王随从医官夏无且都拿起药袋,朝荆轲击去。

秦王看到荆轲精神好像不太正常,于是拼命逃跑,而身后的荆轲拿着锋利的匕首穷追不舍,秦王嬴政也只慌着逃跑忘记了思考对策。忽然有人提醒他:将佩剑放在背上拔。一语惊醒梦中人,秦王照着这话拔出了宝剑,挥剑便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要说还是荆轲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就在他中剑倒在地上的一刹那,他还孤注一掷将匕首对着秦王投去,不过运气不佳没能命中目标。遍体鳞伤、倚在柱子上的荆轲知道事情已经失败,最后竟然笑了起来。

在中国历史上,荆轲刺秦的故事虽然是真实的,但在所有人看来更像是一场由几个智力不太正常的人一起导演的一场闹剧,其实即使荆轲成功,然而历史大潮浩浩汤汤,肯定不会因为荆轲刺杀掉秦王就阻挡了燕国的灭亡。但是,许多人还是对这段历史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忠诚和勇气。

公元前227年,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一如大江东流一般势不可当。荆轲刺秦王之后秦军立即挥师东去,一年内拿下了燕国总部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决心揪出主谋太子丹的秦军穷追不舍,率骑兵连连长李信率数千骑兵追至衍水。从小在易水边长大、深熟水性的太子丹口含稻草杆,潜伏于水中才幸免于难。

没看到太子丹人头的秦王嬴政还是没有解气,下令必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消息传到燕王喜那里。虎毒不食子,但人为了活命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经过权衡利害关系后,燕王喜忍痛割爱将太子丹杀掉,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讨好占尽天时地利的秦王嬴政,再为燕国、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

燕太子丹为了国家和民族策划了“荆轲刺秦计划”,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却凭着对国家的忠诚名垂千古,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老爸燕王喜虽为国君,却贪生怕死,虽然亲手杀掉太子丹向秦国献媚,但仅仅是暂时延缓了燕国的灭亡,因为秦国已经不屑于攻打燕国了,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富饶的楚国。

楚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佳,地处南方,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有百万人口,俨然一个人口大省。公元前261年,楚国趁秦、赵两国死掐火拼的时候攻取了鲁国的徐州并将鲁灭亡,时至当时,地盘上虽然比不上与秦国,也大得够吓人的了。

在楚国历代君主的不懈侵略之下,楚国在中华民族地图上占有越来越大的地盘,可大有大的难处,国家实力逐渐强大的楚国自然而然地成了众矢之的,秦国当然也不会容它。一心想找个机会对其打击,即使不能斩草除根,最起码也要重挫楚国,以达到限制其发展的目的。

虽然楚国生产搞的不错,但对于道德教育这一块儿的投入实在太少,政治道德教化较为薄弱导致楚国内政不振、宗室贵族争权夺利、管理十分混乱。公元前228年,楚幽王还没来得及写下详细遗嘱就撒手人寰,楚国大臣们为了各个派别的利益而发生内讧,短时间内竟换了哀王、负刍两位君王。

相比楚国来说,秦国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不但大力注重生产经营,而且特别注重对天下有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国家政治稳定,百姓生活安定。自古无论国家也好、家庭也罢,内部不团结往往导致别人欺负甚至最终导致毁灭,正在图统一大计的秦王了解了楚国的混乱局面之后,遂当机立断,将下一个灭亡的目标选定为楚国。

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在即,可始皇帝由于比较重视这次战争,攻打楚国的总司令一直还没定下来,虽然始皇帝也走了公开选拔公开应聘的路子,各个骁勇善战的年轻将领都踊跃报名,老将也不甘落后。青年将领中的代表最出色的莫过于李信了,而老将代表王翦也经过一轮轮的选举挺到了最后。

李信、王翦二人就竞选攻打楚国主帅的职位同时进入终极面试,面试官就是他们的老板秦王嬴政。年轻的嬴政只有一个问题:若你伐楚需要多少人马?年轻气盛的李信说20万;而经验丰富的王翦说非60万不可。嬴政最终派李信当了大军总司令领军20万南下伐楚,同时也允许了王翦的告老还乡请求。

秦、楚大战正式开始了。秦国总司令、年青一代的翘楚李信刚开始果真不负众望连打了几次胜仗。当然,在灭门之危面前,楚军也并不气馁,从上到下都拿出了玩儿命的心态,项燕尾追秦军三天三夜,最终奇袭成功,秦军在慌乱之中损失惨重,秦军大败。

在最后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军如此惨败已经很难见到了,当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秦王嬴政后悔莫及,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当初王翦提出的非60万大军不能彻底灭楚的论调是正确的,老同志的经验还是非常宝贵的,战败后的秦王嬴政痛定思痛,最终为了灭亡楚国,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王翦。

秦军在攻楚的战争中吃了败仗,嬴政想到了王翦,为了请老将王翦出山,他做了一个让王翦特别感动的举动,特地赶到了王翦的故乡频阳,放下了架子,亲自邀请王翦出山。一向谨慎的老将王翦还是坚持自己的非60万兵力不可的观点,获得嬴政的应允后终于答应出山。

秦王嬴政果然是一个虚怀若谷的英明君王,60万军队几乎用尽了秦国军力,他虽然对王翦要求的军士数量不满,但是还给他60万士兵,王翦带着秦国的所有家当出征了,不成功便成仁。临行前,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一向名利观念淡薄的王翦提出了各种包括良田、金钱等在内的大量物质要求,并时刻提醒秦王遵守诺言。

当总司令的人看起来是挺风光,但是他们背后面对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老将王翦上任后不断组织自己的高级将领开会,认真总结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守不战,麻痹敌人,从而达到以逸待劳的战略目的,面对楚军的挑逗、叫嚣,他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把重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适应南方气候、环境中的训练上。

秦王嬴政通晓战争的规律和技巧,所以每次大战他基本不去干预主帅的战术方法,这次攻楚,王翦为了让士兵适应南方气候,很长时间都没有组织大战,然而秦王嬴政在关键时刻也没有掉链子,集结全国上下所有人力物力对前线战士的生活给予保证。

经过实地训练的秦军,一年多以来,在总司令王翦先适应、再图战的方针指引下,已经对楚国的情况基本适应,加之生活水平也高,各个红光满面、士气高昂、体力充沛。两军对垒,此消彼长,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由于长期没有遇到他们想象中的大战,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

对秦军无计可施正准备打道回府的楚军刚一转身,就听到了屁股后的战鼓声,回马枪这种高端技术又不是人人都有的,士气大振的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进内地,杀掉了楚国方面总司令项燕。公元前223年,楚国司令部寿春被占,楚王负刍被擒,楚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楚两国主力虽然还在相持阶段,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战局已经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楚国打败已经不可避免,秦王嬴政看到秦、楚之战已没有任何悬念,就开始不甘寂寞地又加派出自己家的最后家底儿,任命王贲为大将军率军围攻魏都大梁,徐图在战败楚国的同时灭亡魏国。

魏国首都开封这个地方,被很多国家看好,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建都,虽然因为临近黄河的原因,历史上时不时地给它开玩笑,洪水淹了又淹。但在当时由于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而且四周地势平坦,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战备粮仓,因此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魏国的国王向来不是安分守己的君主,基本每次战国联军都能看到魏国军队的身影,常常打仗自然知道战争的残酷,魏国的领导层有先见之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城防,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魏王往往是亲自监督,因此虽是土筑,却是异常坚固。

面对开封坚固的城墙,秦军强攻不下,熟读兵法的年轻将领王贲忽生一妙计——水攻。城墙固然坚固,但是毕竟还是土堆砌出来的。而开封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誉,施行水攻非常方便,果然,仅仅三个月,从黄河鸿沟引来的水便毁掉了大梁的城墙壁垒,魏国只得投降。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在节节胜利的好消息中又一次想到了燕王喜和他的国家燕国,本着斩草要除根的原则,嬴政任命王贲为帅,又一次下达了派兵扫荡燕国的命令,王贲带领着所向披靡的秦国越野部队,一举荡平燕国主力,并到处搜寻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最终逃无可逃的燕王喜被俘获,燕国彻底灭亡。

灭了魏、燕之后,东冲西突、所向披靡的王贲并没有停下他组织的扫尾工程,接着他又带兵打到了代郡。当年秦军攻陷邯郸,赵王迁投降,但不甘心亡国的赵国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那里,跑到一个小县城内自立为王,结果秦军未大动干戈就将代王嘉俘虏。这也标志着,秦国完全统一了北方。

公元前222年末,在秦、楚之战中,通过双方将士的不断努力,最终秦国绝对优势一举横扫了楚国,楚国这个战国赫赫有名的大国彻底灭亡。始皇帝眼看着统一就在眼前,六国统一之势已成定局,行动便更加肆无忌惮,接着以绝对优势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都。长江流域也并入秦国的版图。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时刻被胜利的消息包围着的秦王嬴政,拿着战国地图,深深地思考着,地图上满眼望去,除去一个地方,其他都是秦国国旗覆盖之处,无论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了他一统六国的决心,于是他命令王贲再度任总司令,攻打东方六大诸侯国的最后一个:齐。

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国一直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也是列国中唯一一个最让秦国忌惮的国家,有记载称:“齐国国土面积达方圆2000余里,国内有精兵强将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丘。”足可见其经济发达、军事强盛之强。为了统一大业,始皇帝决心举全国之力杀掉这只最后的“壮猪”。

公元前284年,当时亲政的齐王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惹恼了燕、赵、韩、魏、秦五国,导致五国伐齐,燕将乐毅也因此扬名,差点灭了齐国,齐国国度临淄城中的宝物重器都被抢的抢、砸的砸,很多历史精品文物都遭到损坏,齐国从此走向衰亡。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虽然在战国后期呈现衰弱之势,影响力下降得厉害,但要说齐国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风流人物,那是不对的,有道是自古多豪杰而少巾帼,齐国不但有人才,而且这位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恰恰还是一位巾帼英雄。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他的老婆齐君王后扶助儿子齐王建执政。

齐襄王的老婆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行事相当干练,作风泼辣。由于当时齐王建年幼,还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国中、家中大小事都由母亲做主,这也没有难倒这位巾帼英雄,她一方面小心地与秦国周旋,另一方面又不畏惧强秦的威胁,俨然以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的形象出现在各大国面前,力主抗秦。

本着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战国时期的各国大佬们虽然经常发生些不愉快,但他们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进行沟通联系,为了展示自己的国威,这些君王们经常通过很多方式交流,斗智斗勇。有一次,意气风发的秦昭王曾派专使给齐国送来一只玉连环,考一考齐王能否解开,想趁机羞辱齐王一番。

秦昭襄王想用一只玉连环考校齐王,借机羞辱齐国,齐王自己没看懂,就召集手下大臣们共同思考,谁知齐王手下果真无人,各大臣想来想去不得其解。这时,齐襄王的王后站了出来,拿出一把铁锤,“砰”地一声将这只玉连环击个粉碎。然后向秦国专使说了句:原来秦国的宝贝不过如此。秦王也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秦昭王偷鸡不成蚀把米,羞辱齐王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连玉连环都被摔得粉碎,得知事情的经过,秦昭王清楚地认识到齐国还是有人才的,因此很多年都不敢对齐国为所欲为。不甘寂寞的他只能把矛头对准了三晋和燕、楚,齐国也因此四十年没有遭遇战争,给自己的休养生息带来了充足的时间。

齐襄王在老婆的帮助下过了几十年的太平君王,他去世后齐王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建,齐王建继位时年龄很小,而且在君王后溺爱下成长的齐王建性格懦弱,从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事事依靠母亲决断,甚至在母亲临终前还要死皮赖脸地求母亲留下锦囊妙计,以备不时之需,让王后死亦无法瞑目。

公元前249年,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一直对齐国情况关怀备至的秦国打探到后胜的弱点,向他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就依秦国说客所言派出大批的宾客入秦学习,谁知这些人在秦国学习归来后,由于秦国的努力个个变成了秦国的吹鼓手,积极制造亲秦言论,齐国内政、人心一片混乱。

由此可见,秦国的胜利不仅是表现在军事的强大,而且在心理战、宣传战等多种战术上都有着不凡的表现。在秦国的多重战略攻势之下,齐国上下军民人心浮动,完全丧失了抵抗秦国的意识。瞅准机会的秦王派王贲南下伐齐,长驱直入,所到之处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看到秦军攻破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