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百年中国的一大梦想——民族独立。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宣布:“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588尤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更使新中国抬头挺胸,一举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心理阴影。
民族独立后的新中国,必须要实现他的下一步目标——国家富强,然而这又是一个艰难的战役。百年战争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如何在这个废墟上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这不是一个比争取民族独立更轻的任务。
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只有一个榜样可以学习,而且这个榜样还做得挺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苏联,在国家建设方面是取得巨大成功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得它免受1929-1933那次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它很快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切现象和数据表明,苏联的发展模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和推崇的典范。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答案非常明确:“苏联所走过的这一条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589
苏联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不仅是观念上的,而且是现实的。
1949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出访苏联,为斯大林祝70大寿。
1950年2月14日,在这个浪漫的情人节,中国外长周恩来与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三个条约,确定苏联为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同时帮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企业。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又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文件,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或改建91个企业。
1954年9月29日,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又于10月12日签订议定书,再援建15项工业企业。
1955年,又增加援建项目16个,另加口头商定项目2个,前后中苏商定的项目共计174项,后经过反复核查调整,最终确定为154项,实际进行施工的为150项,因为计划公布的156项在先,所以一般称“156项工程”。
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按常理,“一五”计划的出台应该在1952年,事实上,“一五”计划在1955年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一五”计划的编制,由周恩来、陈云主持,早在1951年就开始着手,先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才基本定稿,共11章,约11万余字。
“一五”计划的修订,是伴随着苏联援建项目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事实上,“一五”计划主要就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我们讲“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点是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密切相关的。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工业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且被当作国家独立的重要支撑。周恩来说,“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5901953年9月16日,毛泽东把梁漱冥骂了个狗血喷头,为什么他这么反感?其中有重要的一句话:“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不是依靠农民自己劳动生产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资同农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给农民,那不是要毁灭中国的工业吗?这样一拿,就是亡国亡党。这个亡党,你们不要以为仅仅是亡共产党,民主党派也有份。”591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工业化的发展,必须要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大量的工人(1952年非农业人口8300万,1954年9800万,1957年10600万592),二是需要大量的设备。这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吃的问题,二是钱的问题。吃的问题从农民那里来,钱的问题从哪里来?贷款?苏联的3亿美元,杯水车薪,有钱的资本主义国家,跟我们又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一穷二白的农业国的工业化,它的资金也必须是从农民那里来,领导层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清楚。1955年7月31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说:“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593
农业如何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毛泽东提出了两条:一是“直接的农业税”,二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的生产,拿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594
第一条对于“交皇粮”已经习惯了数千年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虽然新中国的农业税比“十一而税”的税率要高很多,但是相对于地主的50%以上的地租来说已经好很多了。
但是,对于国家来说,仅靠农业税来完成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太不够了,必须还要实现农民余粮的商品化。于是就必须要实现第二条,然而问题就出在第二条。当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满足之后(或通过自己购买解决或通过互助组解决),他们不再有把粮食商品化的需求,越是出现灾荒,市场越是缺粮,农民越是屯粮。
如何才能把农民的粮食从农民手里挖出来?这是一个让领导头疼的问题。
粮食涨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又会遇到另一个问题:“粮价涨了,物价就要全面涨。物价一涨,工资要跟着涨。工资一涨,预算就要超过。”595
怎么办?
统购统销,采用“强制”手段从农民那里低价收购粮食,低价卖给城市人口。这是一个危险的决定,因为它将引发农民的不满,它无疑是对农民的剥夺,但是不这么搞,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各项经济指标也难以按期完成,“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国家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牺牲农民现实的利益。
1953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陈云跟毛主席吹风,“不搞这个我们没有出路。”59610月2日晚,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陈云的汇报,采纳了陈云的建议。从此,中国开始了统购统销的年代。
统购统销有两大特点:第一就是计划性。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产出量综合制定统购比例。正因为统购要最大程度保证工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统购比例总是保持在最大的限度里,也正因为如此,自从实行统购统销以后,中国农民就处于半饥半饱状态。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现在国家对粮食的需要量,同农民愿意交售的数量之间,是有矛盾的,而且矛盾相当尖锐。如果按农民的意愿,他只愿意在自己吃饱了以后才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假如让农民统统吃饱了,然后国家才征购,那么,我们这些人就没有饭吃了,工人、教员、科学家以及其他的城里人都没有饭吃了。这些人没有饭吃,工业化也搞不成了,军队也要缩小,国防建设也不能搞了”。597
统购统销
整个统购统销时期,国家总共从农民手里攫取了多少财富?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数字。凌志军在《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中认为,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三十年间,政府从农村拿走了大约6000亿人民币;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一书认为:1952-1986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拿走5823.74亿元;陈吉元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一书说,1951-1978年,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形式,政府从农民手里拿走了5100亿元。即便以较少的5100亿计算,也将近是7个“一五”计划的投资量,有人说中国工业化建设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夺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并非夸大其词。
统购统销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强迫性。统购不是自愿的,而是定额的,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饿着肚子把粮食卖给国家,农民当然不乐意,而基层为了完成征收任务,常常动用过激的征收方式。1954年,华南分局在向中央的报告中就专门汇报了这种强迫的普遍性:莲溪乡党支部在县委负责同志指示下捆绑农民,全乡绑了八九个人,竟将合作社的生产队长捆起来,由乡干部拿着秤挨家挨户称粮食,不卖的将当场绑起(绑了2人)。将用部分粮食去喂鸭子的一个中农拿来斗争,甚至没收了不卖余粮的农民的土地证(全乡没收了3户);高要县第9区在购粮中捆打了53人,该区依坑乡搜屋36户,10区东围乡封了一个富农的屋,竟将1位老太太也封在屋内,以致上吊自杀。群众反映“共产党比国民党还厉害”。5981955年4月22日国务院第一办公室的一篇《关于农村粮食紧张情况的调查》中写道:山东郓城县按实际产量只能购余粮2022万斤,上级下达了3300万斤任务,实际完成2900万斤。由于任务过重,干部强迫命令,比较普遍对群众捆打游街。三区一副区长在彭庄乡陈庄领导秋购中,造成自杀3起。区干部在杨庄集逼粮,打8人,扒衣服挨冻16人,吓跑3人,一些群众不敢在家里睡觉。
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自己没有支配权,被政府全被掠走,“农民看到调运粮食的船开走后就站在河边哭”,“被剥夺”的感觉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54年,许多地区“牛羊上市量骤增”,“且有许多母牛、乳牛、小羊、小猪、仔猪价格也随着下跌”,“大批牲口有行无市冲击市场”,“有些地区还发生宰杀耕畜现象”,“甚至有的农民因政府禁止宰杀耕畜就故意先砸断驴腿,再要求杀驴”,甚至“台山县有1农户将刚生下的10个小猪全部弄死。”599牲畜被大量出卖和屠杀,使耕畜数量大大减少,无疑是对农村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生产力暴动”。除了“生产力暴动”外,偶尔出现的“抢粮”也表达了人们对这种征粮制度的不满。1957年5月12日至18日,山东惠民地区的利津、广饶两县,连续发生群众抢粮13起,涉及两个县的3个区、8个乡和37个村,参加抢粮的群众约有4800余人,共抢去粮食92000余斤,而抢粮的原因“主要是群众缺粮”。
把农民从自家土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再用强制手段从他们手里买过来,这是一种让农民无法理解也无法容忍的剥夺行为,所以在广大农村有了“年年有购粮,以后日子怎么过”,“辛苦一年没得吃”,“共产党变了脸”600等不满情绪的表达,统购统销的实行,导致了农村关系的“全面紧张”。
怎么解决农民的这种“被剥夺感”,一个办法可以实现,那就是使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再是私人财产,直接进入公共预算。而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从此,粮食在进入农民家里之前就已经被“统购”了。
数量没变,原来从农民家里征购的粮食,而现改成“公社”上缴了,“被剥夺感”没有了,但是因统购而产生的“饥饿感”却并没有减轻,由于“社员吃不饱,无法干重活”,导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勤率大大减低”,有些地区由于青年团员“饿、冷、腿酸”,所以“连团支部会也开不成”。601
解放了,农民仍然处于半饥饿状态,不再是因为地主的剥削,而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需要。
五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换来了令人骄傲的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全国铁路通车比1952年增加22%;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一切数据和事实表明,“一五”计划取得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1957年11月,毛泽东又一次去苏联参加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赫鲁晓夫提出“今后十五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的目标,启发了毛泽东,12月提出了“中国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行动口号,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6年还在“反冒进”的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先念在大会发言中作了公开检讨,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李富春602做了《赶上英国,再赶上美国第二个五年是关键》的发言,就“二五”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例如:到1962年,要实现钢产量2500-3000万吨,增长367.8%-461.4%;发电量900-1100亿度,增长365.8%-469.4%;粮食6000-7000亿斤,增长61.2%-89.2%;棉花6500-7500万担,增长98.2%-128.7%;等等。并设想,在“二五”期间,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全国人均消费水平增长40%。603
在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会后,全国各条战线“坚决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精神”,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6月中旬,李富春又向中央提出了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提出“为了实现第二个五年的指标,1959年有决定的意义,必须争取1959年有一个比1958年更大的跃进”。6月17日,毛泽东对这个要点有个批示:“很好一个文件,值得认真一读,可以大开眼界。”604
同一天,薄一波代表国家经委党组向中央政治局递了个《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认为1958年“粮食可增产三成,棉花可以增产三成到五成”,“钢将达到1000万吨,煤将达到2.1亿吨”,并认为“1959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可能有一个比今年更大的跃进。这样经过三年苦战,我国就可以在钢铁及其他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6月22日,毛泽东对这个报告做了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二到三年,二年是可能的。”605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钢产量翻番,作为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达到1070万吨。
北戴河会议精神很快就传达到基层单位,从9月份开始,在工业企业当中,打破常规,为了完成全年的生产计划,实行大干苦战,提出“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生产记录不断刷新,高产“卫星”不断升空。宣传报道也搞得热火朝天,敲锣打鼓,喜报不断,推动职工之间展开了“火热的”、“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
在城市加班加点、热火朝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农村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宣传数据的刺激,提出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标准、高要求。1958年1月3日,汕头报出晚稻亩产3000斤的消息,2月23日,贵州金沙报出水稻亩产3025斤的记录。
1958年,气候条件比较好,因此,早稻与小麦收成比较好,成功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战斗激情,八届二次会议之后,高昂的热情在“批右”和“跃进”指标的作用下,虚报浮夸现象逐渐升温,各地竞相报道高产“卫星”。606
大炼钢铁
6月16日,河北省临章,3650斤。
6月18日,河南省商丘县,4412斤。
6月21日,河南省辉县,4535斤。
6月23日,胡北省谷城县,4689斤。
6月30日,河北省安国县,5103斤。
7月12日,河南省西平县,7320斤。
8月1日,湖北省孝感县,15000斤。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到徐水县视察,县委书记张国忠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听后大加赞许,并对粮食吃不完表示忧虑。
8月13日,湖北省麻城县,36900斤。
8月22日,安徽省繁昌县,43075斤。
8月27日,《人民日报》通栏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9月18日,广西环江县,130434斤10两4钱。
大规模的虚夸,不仅搞乱了人们的头脑,而且搞乱了国民经济的统计。1958年7月,农业部汇总各省上报的粮食估计产量,竟达1万亿斤以上,中央都不信,砍去三分之一,宣布估计年产量6000-7000亿斤,按照这个产量计算,全国平均每人粮食占有量为650公斤,早已超过了人们的需要607。
工人浮夸,搞坏的是国民经济的统计和人们的头脑,但是农民的浮夸却是真真实实搞垮了自己的生活。
粮食的大量“增产”产生了四个严重后果:
第一,大办食堂,免费吃饭。由于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所以“粮食供给食堂化,肚子再大也不怕”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有的公共食堂半个月就吃掉了三个月的口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二,提高征购比例。伴随着高产量的,必然是高提留、高征购,1959年10月,中央批准了农业部提出的全国粮食产量争取达到6500亿斤的报告,导致这一年比1957年多征购360亿斤,达到1348亿斤,即使到了严重遭灾的1960年,征购量仍高达1021亿斤。608
第三,减少耕种面积。单位产量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提高了,吃不完怎么办?会浪费的!1958年作出了次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的决定,195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034万亩,比1958年的191420万亩下降了9.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下降9.1%,小麦播种面积下降8.5%。609如以1957年粮食亩产计算,等于1959年全国减少了169.5亿公斤粮食,相当于总产量的10%。
第四,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工业化需要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1960年,全国职工达5969万人,比1957年增加2868万人,城镇人口达13000万人,比1957年增加3124万人610。与此同时,全国农业劳动者人数由1957年的19310万人急剧下降到1958年的15492万人,占工农劳动者的比例由93.2%下降到77.8%611。即使是农村劳动力,也被工业生产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量抽调,甚至导致部分粮食都不能收获归仓,彭德怀收到的字条,“谷撒地,黍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描述。
搬起石头的农村领导干部,砸了广大农民的脚。
祸不单行,1959-1960年,连续发生三年严重自然灾害。612“三年全国共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其中1959年受灾最严重,约损失粮食378亿公斤,其中以旱灾为主造成的损失约为260亿公斤”613。
雪上加霜,1960年中联关系破裂,苏联逼债,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大搞对外贸易收购和出口运动的紧急指示》,1960年仍然出口粮食53亿斤。同时因为政治需要,三年困难时期仍然有大量进行粮食输出和对外援助:1960年,外交部无偿赠几内亚大米1万吨,支援阿尔巴尼亚小麦15000吨,1961年8月,老挝来函要求支援稻种,中国政府援助15吨。
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民614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难熬的饥荒岁月。615
“人民太饥饿了,一点劳动的力气也没有了,猪也太饥饿了,都站不起来了。”616
灾难性的全国大饥荒,无数人因为缺乏食物而死去。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曾经表示,大饥荒四川“死了1000万人”;《张恺帆回忆录》中说安徽全省1959年至1961年饿死约500万人;《难忘的岁月——安徽省无为县共产风史录》中说,1958年到1960年三年,全县982979人口中,非正常死亡和饿死了320422人,百分比为30.6;张广友在《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说,山东省减少了500万人口。
三年大饥荒,到底中国饿死了多少人?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杨继绳称“非正常死亡人数达3600万”617;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认为死亡人数为1500万至2500万618;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中认为“额外”死亡人数2000-3000万619;2009年4月8日,袁隆平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说,“饿死了四五千万人”;阿什利·约翰森·科勒(Ansley Johnson Coale)等人的研究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约在3000万人左右;2004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称,中国大跃进饥荒导致了多达2000万人死亡。
饥荒
1961年4月23日,安徽省公安厅向省委写了一份《关于发生特殊案件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写道“自1959年以来,共发生1289起”“特殊案件”,“发生时间,绝大部分在1959年冬和1960年春”,“据对1144起案件调查,其卖给别人吃的36起,其余1108起都是留作自食”。卖了什么?吃了什么?人!这里的“特殊案件”也就是“吃人案件”。
该报告送到省委后,“省委书记曾希圣只批给几个书记传阅,严格保密,并指示公安厅,严格控制知情范围,有关档案销毁。”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