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男神女神,时尚达人之路
第1章 兄台,目前流行什么款|男子服饰
一、朝廷工作服体现着等级
在为这一趟穿越旅行做准备时,您可能发愁,带什么衣服呢?最终您决定分场合来准备。正式场合预备了韩版欧版的西装,中式的立领;休闲场合准备了T恤、夹克、牛仔裤,这基本上是您在现代的着装路线。
您觉得这是万全之策,想法自然不错,可是咱们告诉您,没用!您的这些衣服,在宋朝就是奇装异服。您觉得好看,人家还觉得您是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怪物呢!毕竟审美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咱们建议您到表演服装租赁店去一趟,您跟老板说,租一套古装圆领袍衫、一顶裹巾和一双布鞋。这是宋朝男子最常见的打扮,尽管现代人隔着千年左右肯定不能做出和宋朝一样的服饰,但至少可以减少差距,您落地宋朝的时候,在人们的眼光中,也不显得那么另类。
到了宋朝之后,您应该尽快置办几套服饰,这样能在最短时间使得您的第一印象被宋朝的人所接受。因此,关于宋朝服饰的知识,又得给您上课了,要不您瞎搭配,还是会招来嘲笑的眼光。
作为一名男性,您先来了解一下宋朝第一男性——皇帝是怎么穿戴的。
皇帝的服饰风格就是华贵正统,有大裘冕、衮服、通天冠、绛沙袍、履袍、衫袍、窄袍、御阅服等。
大裘冕是祭祀昊天上帝时的礼服。大裘,用黑羔皮制成,领袖用黑缯。冕,无旒,前圆后方,前低后高,玄表朱里,以缯制成。
衮服是祭祀宗庙、朝太清宫、受册尊号、元旦朝会、册皇太子时的衣着。衮服为青色,绣有日、月、星辰、山、龙、雉、虎蜼七种图形,红裙绣有藻、火、粉米、黼、黻五种图形。冕有十二旒,二纩,并贯珍珠,冕版用龙鳞锦表。
通天冠是大祭祀、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时所戴。宋朝通天冠与唐朝的有所不同,它是用辽东产的北珠镶嵌。虽说也是24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嵌在冠上。冠高、宽均为一尺,青表朱里。
与通天冠相配的绛纱袍,用云龙红金条纱制成,红色袍里,黑色袖口。
履袍是大礼完毕还宫、乘大辇时的便装,以绛罗制成,因着履,故称履袍。如穿靴,则称靴袍。履、靴都用黑皮。
衫袍是大宴时的衣着,有赭黄、淡黄、红色等色。
窄袍用于平时理政时。
御阅服是皇帝的戎服,为骑马阅兵时的着装。
总之,皇帝需要分场合穿戴打扮,丝毫马虎不得。祭祀时要求庄重,理朝时要求神圣,巡视时要求便捷,阅兵时要求威武,无一不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再说说未来的皇帝——太子的服饰,基本路线也仿照皇帝的风格。有衮冕、远游冠、朱明衣、常服。
衮冕是祭祀时的礼服。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饰金银鈒花,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衮服,青罗衣,绣有山、龙等图形,红罗裳绣藻、粉米等图形。
远游冠为受册、谒庙时所戴,有18梁,青罗表,饰金银鈒花。
朱明衣与远游冠配套而用,它是用红花金条纱制成的,里为红纱。
常服为皂纱折上巾,紫公服,配犀金玉带。您不难看出,皇太子服饰是“准皇帝”的衣着。皇上的宝座是世袭的,皇太子服饰特点反映了他们和皇位的特殊关系。
宋朝官员的服饰,虽比不上皇家的至尊华美,但也名目繁多。
北宋初年,官员们的祭服为衮冕,其中的九旒冕套装为: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种图形,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种图形,绯罗靴或履。这是亲王、中书门下的衣着。
七旒冕套装为:犀角簪导,衣绘虎蜼、藻、粉米,裳绘黼、黻。这是九卿的衣着。
五旒冕套装为:青罗衣裳,无花纹,铜装佩剑。这是四品官、五品官的衣着。
朱罗裳是六品官以下的着装。冕旒越多、图案越繁,官位越高。
官员的礼服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鷩冕是宰相的衣着,冕有八旒(每旒八玉),三彩,青纩。衣为青黑罗制成,绣有华虫、火等,裳为纁表罗里,绣有藻、粉图形。
毳冕是六部侍郎的衣着。冕有六玉,三彩。衣绘虎蜼、藻、粉米图形,裳绣黼、黻。
絺冕是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的衣着。冕有四玉,二彩。衣绘粉米图形,裳绣黼、黻。
玄冕是光禄丞、奉礼郎的衣着。冕无旒,无佩绶。衣纯黑,无纹,裳刺黼。可见,旒、玉多寡,标志着官位的高低。
您眼花缭乱了吧?总结一句话,您是什么等级的官员,就穿戴什么等级的服饰,弄乱了就是不合礼法。还不止这些,服饰的颜色也有礼法的规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后来朝廷也觉得这样规定太繁琐了,就简化了服饰颜色上的限制: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绯色,九品以上服绿色,四种颜色变成三种。
皇室、官员们按着这种繁杂的规定穿戴,披披挂挂,冬天还可以,挺保暖的;大夏天的可就遭罪了。据说有一位宰相在盛夏穿朝服上朝,差点闷死在朝廷大殿里。因发生此事,宋朝一度规定,容许百官在盛夏不穿朝服朝见。
宋朝君臣对服饰的华丽也不是无所顾忌。他们认为用珍奇的禽兽羽毛比如翡翠鸟的蓝色绿色羽毛来美化自己,有伤自然,违背仁政,因此摒弃。到了南宋,朱熹建议制定祭祀、冠婚之服,“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有官者幞头、带、靴、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这种服饰设计方案,竭力趋向质朴,比较符合理学“革尽人欲,复明天理”的宗旨。从克制对华美奢侈追求的欲望,尽量克俭来说,理学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东坡巾是苏轼引领的流行风
您跟咱们着急了,说怎么到现在说的都是皇室、官员在正式场合的穿戴,反正都是规定好的,由不得自己的喜好,难道宋朝没有流行风吗?
当然有,士大夫们在这个方面,一直是流行趋势的弄潮儿。宋朝士大夫们最流行的服装有帽衫、凉衫、紫衫、深衣、襽衫等。
帽衫是北宋士大夫交际时的穿戴,由乌纱帽、皂罗衫、角带等组成。到了南宋,随着官员服饰的简化风,帽衫这一套只有在祭祀、冠婚时才穿戴,平时就很少见了。
凉衫是北宋中期京城的士大夫们为方便骑马出行而创制的一种服装,蒙在朝服外面,防止灰尘的袭击。
紫衫原来是军人的服装。南宋初年战争频繁,士大夫也纷纷套上紫衫,结果成为一股流行风。想想也是,军服可能把士大夫们文质彬彬的气质衬托得显出英武之气。
深衣是一种衣裳合在一起,前后深长的衣服。古代上身的衣服叫衣,下身衣服叫裳。深衣本来始于先秦,后来一度不流行。到了宋朝,深衣又在士大夫们中流行起来。所以您不要以为只有现代才有复古风,人家古代也有复古风。
襴衫多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下施横襴为裳,腰间有襞积(皱褶),进士、国子生、州县生一般都穿这样的衣服。
袍,一种长大衣,是宋朝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不论身份贵贱都能穿,但还是有一些规定:皇帝着龙袍,官员着皂袍,无官着白袍,最普通的百姓着布袍。宋朝的士大夫中曾流行在夏天穿纱袍,轻薄凉爽,但是透视效果让理学家们受不了,指责说有违正统,流行度才降了下来。
宋朝男子最盛行的服装叫褙子。其实完全不限于男子,几乎全民盛行穿褙子。但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褙子虽然是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服装,但那时的褙子袖子是半节的,衣身不长。宋朝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穿褙子时,在腰间用勒帛系住。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关于褙子的名称,宋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褙子。穿腋下开胯褙子,行走方便,动作舒展,难怪受到全民所爱。
宋朝的下层人士,一般穿皂衣、布衫。皂衣就是黑衣或者混杂青黑、紫黑、赤黑等不正色的衣服。布衫就是一种粗布上衣,袖子很阔。下层人士的衣服与官员士大夫华丽精致的丝绸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衣相比,宋朝男子的裳(下衣)就要简单多了。在宋朝,您可以穿裤子,也能穿裙子。男人穿裙子在古代是常见的事情,您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皇帝的裙子叫纁裳,富贵人家用绢丝制作膝裤、红裙,士人们喜欢穿袜头裤,普通男子穿纱裙。
您如果看过《包青天》这部电视剧,会对包大人的形象印象深刻。他老人家上朝或者登堂审案之时,头上带着黑色的帽子,两边有长长的帽翅,这个形象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只不过,在宋朝,那不叫帽子,叫幞头;咱们叫的帽翅,其实叫脚。
幞头是宋朝官吏的首服。首服,从字面也知道意思,头上的衣服。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官员,在朝会、处理公务时,都要穿礼服,戴幞头。这种幞头多用藤或草编织,外面用纱,涂漆。它与唐朝幞头相比,有所改进,以直脚为多。起初,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后来,两脚伸展加长。有的簪以金、银、罗、绢的花卉。为什么弄那么长的脚?据说是朝廷为了防止官员们在上朝站班的时候交头接耳。
官员们很多时候也戴头巾。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中,又风行起古代的幅巾,用纱罗在头上裹出许多样式。依款式而论,有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等;依质料而论,有纱巾、绸巾等;依人名命名而论,有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东坡巾原为苏轼所戴,它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些,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时则有角,位于两眉间。有人曾这样描写:“麻衣纸扇趿两屐,头戴一幅东坡巾。”这是当时一个典型的宋朝文人的形象。
宋朝的武士或者卫兵,流行抹额。抹额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条系在额头上,以作标志。
普通的老百姓通常弄块黑色的布帛裹头,所以老百姓又叫“黔首”。
宋朝男性的腰带,一类是皮革所制,称为革带;另一类由绫罗绸绉制成。腰带上缀以玉、金、银、犀、铜、铁、角等饰品。这些饰品,往往是区分男性社会地位的标志:三品以上的官员,配玉;四品配金;五品六品配银涂金;七品和内职武官配银;八品九品配乌银;流外官员、工商、士人、普通老百姓配铁、角。
当然,您也会看到达官显贵们,腰间配有锦囊、玉佩、鱼袋等饰物,来彰显身份。
俗话说,看人的品味,女人看头,男人看脚。这就说到鞋子了。宋朝的鞋和靴子,最高档的是丝制的,一般是皇室或者富商大贾才穿得起;一般的官员都穿布鞋或皮鞋。那时候的皮鞋可不是您今天锃光瓦亮的那种,宋朝的皮革制品工艺还没进步到这种程度,从外观看,就类似于您今天穿的绒面皮鞋。一般的平头百姓,大多穿草鞋、麻鞋、棕鞋,既便宜,又防滑耐磨。
您穿上一双木屐,头上扎着东坡斤,穿上一件襽衫,手里再拿把扇子,在宋朝的街面上溜达。对面来个朋友问您:“兄台,今儿想置办衣裳来着,请教目前流行什么款?”您可以指指自己回答他:“瞧这儿,文艺休闲!”
第2章 都市丽人,主要看气质|女子服饰
一、衣裳与气质,李清照很内行
谈起男性服饰,作为男性一枚,您不免会叹口气:和女性服饰的千变万化、争奇斗妍相比,男性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就那么几样,最多在小细节上做些变化,领带变窄些,裤脚变小些,夹克变短些,T恤修身些等等,没见出现过什么创造性的男装出现在您的生活了。您不必嫉妒女性在服饰上拥有那么多的选择,说到底,古今中外都这样,宋朝女性服饰也不例外。
咱们知道唐朝女性的服装艳丽、张扬、开放。到了宋朝,女性的服饰比唐朝收敛很多,一是体现在包裹得比唐朝严实了不少;二是颜色素雅很多。唐朝的大红大紫被淡粉、淡绿、淡紫等淡色取代,只是在下衣的裙裳上体现一些青蓝绿黄等艳丽的颜色。
古代女性群体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命妇,女性服饰的奢侈风都是她们引领的。
所谓命妇,就是被皇帝赐予封号的女性。宫廷中后妃,称内命妇;官员受封号的妻、母称外命妇。宋朝命妇的礼服和常服有:鞠衣、翟衣、霞帔、袆衣、朱衣、大袖等。
鞠衣,皇后每年三月祷告桑事时服之。衣式采用袍制,用黄色的面料,里衬为白色。
翟衣,这是命妇在受册封、参加朝会以及出嫁等场合穿的衣服。翟衣上绣有数量不等的花钗,用花钗数量区分命妇的身份等级。
霞帔起源于南宋,是宫中后妃们的常服,后来也被赐予宫外命妇,颜色是象征尊贵的紫色和红色。
大袖,衣如其名,两袖宽博,在婚嫁时要早早准备。如果是丧事,贵妇们也穿这种款式,只不过是用粗布缝制的。
贵妇们在衣料和饰品上一直扮演着奢侈品消费者的角色。衣料一般为美丽华贵的丝绸服装,上面装饰有珍珠、金银等。
就拿全民服装、没有性别和年龄之分的褙子来说,原本是身份较低的女性所穿,因为穿着它行走和做事都挺方便,后来从后妃、命妇到平民百姓的女子都喜欢穿用。但是在后妃、命妇那里,褙子就不那么普通了,首选是用料豪华了;其次是颜色艳丽,多用红黄色;更奢华的是,用珠宝、金银来装饰褙子。
在版型上,宋朝女性穿的褙子,长袖,衣长过膝,两腋开叉,领子为直领对襟式。
宋朝宫廷侍女和富家婢女中流行一种短袖上衣——半臂。您不用想也知道,这是适合干体力活的人的穿着。在宋朝士大夫的眼中,这是非礼之服。
宋朝女性的衫,一般用罗制成,即罗衫。罗,就是轻软的织造稀疏的丝织品。
著名词人李清照曾在她的《一剪梅》中提到罗裳: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塘里残荷零落,玉簟生凉,显出一派秋意。闲愁难耐之时,轻轻褪去罗裳,独自驾着一叶兰舟,在池塘里撑开一条水路。当她回来的时候,发现书案上放着一封来信,于是欣喜地打开。此时已经月上西楼,一轮皎洁的满月将银辉洒在小阁楼上,依在窗边,展开信笺细细地读着,忽悲忽喜,两地相思之情刚刚才稍解,却因一封来信,又涌上心头。
闭上您的眼睛,想象这个画面,那一袭褪去的轻盈柔软的罗裳,是多么符合词人描写的美丽伤感意境,符合她本人浓浓的气质。所以这打扮之美啊,主要还是看气质。
不信,您把罗裳换成半臂或者T恤试试。这说明,像李清照这样的文艺女青年,是很懂得什么衣服适合自己的气质的,这就是品味。跟着李清照这位才女的服饰路线走,一定会清雅脱俗。
宋朝女性的内衣称为抹胸,因为它只遮挡了前胸,并不包含后背,所以叫这个名字。穿抹胸,腰间有襞积,左右各缀肩带。通常用罗绢制成,上面往往绣着彩色的花纹。
宋朝女性的下裳以裙为主,通常有长裙、百褶裙、旋裙、上马裙、石榴裙等。裙子的颜色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贵重,是贵妇们最喜欢的颜色;红裙则为歌舞伎乐所穿;老年和农村妇女大多流行穿青色或绿色的裙子。
当然,除了裙子,宋朝女性的下裳也有裤子。上层妇女穿裤子,外面还得用长裙遮掩;一般的女性,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穿上裤子外面不再穿裙子。
前面跟您说过,宋朝的女性服饰与唐朝相比趋于保守质朴,但也绝不像明清女性,用高高的竖领、紧掩的衣襟,使肌肤、身体全都消失在服饰下。比如宋朝女性经典的两件套上衣,抹胸加褙子。她们不仅敢于袒露脖颈及前胸,更将古来一直仅用为女内衣的抹胸,转用在外衣上,坦然任其显露于睽睽众目之下。
更有女性特别懂得通过私密性衣装来展示女性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在这方面,文艺女青年李清照又要出场了。
李清照的《丑奴儿》这样写道: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这首词写得十分香艳,描述的是一位佳人——极有可能就是李清照本人——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撩拨她的丈夫,真是风情无限。她穿得很暴露,“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这种“绛绡缕”应该就是宋朝的一种红色的透明性感内衣。女子穿上这种情趣内衣之后,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一阵阵的幽香不断散发出来,怎能不令她的爱人心旌摇荡?一对年轻夫妻卿卿我我、柔情蜜语的情态跃然纸上。
二、缠足是变态的审美
宋朝女性头上戴的冠常见的有凤冠、九龙花钗冠、仪天冠、珠冠、角冠、花冠、团冠、亸肩冠等。
凤冠是后妃们在受册封、大朝会、祭祖时所戴的礼冠,是所有礼冠中最为贵重的。
九龙花钗冠和仪天冠是皇太后祭祖时所戴礼冠。
皇室的这些礼冠,用“璀璨”和“价值连城”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硕大的珍珠,剔透的美玉,金银制成的龙凤、花朵和钗子,一起堆砌在礼冠上,仿佛一座小小的珠玉金银之山。
珠冠是贵族女性所戴的一种冠,望文生义也没错,就是镶嵌珍珠等宝石的冠。
角冠也是贵族女性的一种礼冠,因装饰有角梳而得名。贵妇们因为在角冠上追求奢靡,冠子的高度甚至达到3尺,最后惹得宋仁宗发火了,说这个太奢侈了,规定冠子的高度不得超过4寸。仁宗时代,就没人敢违反这个规定。可是后来,奢靡之风再次盛行,饰物又添进了鱼枕、象牙和玳瑁。
花冠在民间女性中颇为流行,用像生花(假花)或者鲜花制成。
团冠深受年轻女性的偏爱,用竹篾为骨,后来改为白角,形状如团。
亸肩冠是在团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四周的冠饰下垂至肩而得名。
除了冠,宋朝的女性也使用头巾,比如额巾,用一块帕巾折成条状,绕额一周,系结在额前。
宋朝女子出行时,也会有盖头。新娘子出嫁的盖头只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从唐朝帷帽发展而来,宽大的帽子下,用一块四方的紫罗挡住脸部。
宋朝女性服饰中,也盛行腰带,美称为“香罗带”,大多以布帛制成。腰带的名称和种类也很多,如合欢带、鸳鸯带、同心带等,它们往往含有各种不同的美好含义:
以两种颜色的彩丝交相编织而成的合欢带,深受年轻女性喜爱,往往把它佩在裙腰,既作为装饰,又象征着男女恩爱,情投意合。
以两种不同颜色丝缕合编而成的鸳鸯带,常被年轻女子作为定情信物赠给男方,象征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同心带是指绾有同心结的腰带。欧阳修曾作词写道:“金泥双结同心带,留与记情浓。”
香缨是女子出嫁时系在衣襟或腰间的彩色带子,上面系有香囊。在出嫁那天,通常由新娘子的长辈为她系上香缨,寓意是身有所系。新娘子过门后礼拜男方长辈,需要手托香缨,这是商周就传下来的礼节。
宋朝女性腰间佩饰,除了腰带之外,还有玉佩、玉环、绣囊、香囊、流苏等。
玉佩常常出现在贵妇的佩饰中,一般佩戴在裙子两侧。
玉环既是装饰,又起到压裙的作用。古代要求女性仪态行不露足,为了避免女性迈步时裙幅散开,有碍观瞻,所以用玉环压住裙角。一般左右各佩戴一个。
绣囊,类似于今天的口袋,放手巾、钱币等物品。一般都是佩挂在腰间。
香囊比绣囊多了一样东西,就是里面贮放了香料。香料的作用一是散发香气,二是驱虫除秽。
流苏是用五彩的羽毛或者丝线编织而成的带穗,是一种垂饰品。
以上这些,您可以从中感受到宋朝女性在服饰上体现的细致和美丽,但要是说到宋朝女性的鞋子,以您现在的审美眼光,一定不敢苟同。因为宋朝的妇女缠足。
缠足是历史上对女性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代表作,也是变态的审美。
因为缠足的关系,所以适合缠足女性的鞋子,样式必须是小头鞋子。弓鞋就是其中一种。缠足的女性,穿着小小的弓鞋,踽踽独行。您看到她们的样子,就能联想到一个成语:裹足不前。
但就是这样的鞋子,制作上也有讲究。高档的,有金缕鞋、珠鞋、花靴等,无非是用金丝线、珠宝、绣花装饰而成。
不知道李清照是不是缠足的,但愿没有。想来她自年轻时候,就自由洒脱,游历各地,应该没有缠足。嗯,这才是一位宋朝都市丽人的完整健康形象嘛!
第3章 所谓颜值,也得靠饬|发型与美妆
一、美还是要从头开始
自打民国以来,咱们中国男性的发型就简单多了。就算到了今天,男子发型最大的差别也基本反映在头发长度上。这没什么不好,好打理啊,方便又节约时间。所以,很多男性朋友难以理解他们的爱人、女友能耐着性子在美发厅耗去几个小时洗剪吹染烫一番,就为了一个新的发型。
咱们公平地说,现代女性发型样式种类,比宋朝女性要少很多,平日打理的时间也比宋朝女性少得多。
宋朝女性发型之多之复杂,让人啧啧称奇。
宋朝很重视笄礼,即女性的成人礼,把少女的发型改为发髻作为成人标志。行礼之时,亲戚们纷纷来庆祝,赠送礼品,可见笄礼在一位女性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宋朝女性的发型承袭了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美、为时尚。但一个人的头发就那么多,也有长短疏密之分,所以为了梳出时尚美丽的高髻,往往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在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类似于今天的假发头套,在宋朝时称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朝天髻就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朝天髻的梳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两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由后朝前反搭,伸向前额。另外还需要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使发髻朝上高高耸立。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懒梳髻,又叫懒梳头、懒梳妆,样式是把头发梳于顶部,分成数绺,盘挽成髻。这种样式的髻,通常都是梳好的假发,用的时候直接套在头上,所以叫懒梳髻。
罗髻流行于民间妇女,其样式由头发盘辫而成。
流苏髻,相传是一位叫轻云的长发美女所创。这位女郎的头发茂盛,站在床上梳头,长发还要拂在地上。她绾成发髻后,还要在两侧各垂下一缕发绺至肩,飘飘荡荡,仿如流苏。
同心髻在宋朝也是无论尊卑都非常流行的发型。在有些地区,同心髻只限于未婚的女子。同心髻最高可达2尺,插银钗6只,后面插的象牙梳,能有手那么大。
鸾髻,是形似鸾凤的发髻,或者是在发髻上装饰着鸾凤钗。《宣和遗事》记载宋朝青楼女李师师的清雅美丽,就说:“亸眉鸾髻垂云碧。”她一直垂到肩上的鸾髻,如乌云一般浓碧。
螺髻,因样式如螺壳而得名,是宋朝成年女性采用的发式。
堕马髻是宋朝最为通用的一种发式。挽一个高髻,然后垂向一边,再加上小梳和珠饰,显得慵懒可爱。
芭蕉髻,椭圆形髻,四周饰有绿翠,艳如芭蕉,娇美多姿。
包髻,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用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形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在双根处扎以彩色之缯。
双髻,在少女中最为常见。由头顶正中分发为左右两股,先在头顶两侧各扎一结,然后将余发弯成环状,将发梢编入耳后发内。
一窝丝,流行于已婚和老年妇女中。把头发聚集在脑后,盘成一个圆髻,上面插簪钗等饰物。
鸦鬟,宋朝又称丫鬟,流行于民间未婚女子中的发式。将头发分成两缕,编成结,左右各一个,或贴在双鬓,或垂于两肩。
盘福龙髻,髻大而扁,对睡觉不妨碍,所以又叫便眼觉。
盘好的各种发髻,自然还需要首饰。宋朝金银、翡翠、珍珠为材料的首饰只能用于贵族命妇,民间不得使用。但民间家庭比较富裕的女性,可以用玉质和水晶的首饰,琉璃首饰则在民间大行其道。头部的饰物还有各色鲜花、布带。
繁杂的发式,各种各样的首饰,搭配起来像一项小小的工程,目的无非为了一个字:美。从咱们的经验看,一个相貌平凡的女性,如果愿意并且主动学习怎么打扮自己,会越来越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妆容,因而更加自信,进而真的美起来。
二、颜值直指化妆品
头上脚上身上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就剩下脸了。咱们来看看宋朝女性是如何化妆的。
与唐朝的浓妆艳抹相比,宋朝女性的化妆倾向于淡雅之美。文人士大夫讥讽浓妆艳抹的女性为“鼓子花”,即“米囊花”,一种以花色浓艳著称的罂粟花。
宋朝女性脸部妆式有额黄、红妆、薄妆、素妆、佛妆等。
所谓额黄,就是在额部涂抹黄色的颜料。这种妆式出自皇宫,所以又叫宫黄。
红妆是在颊间涂抹红粉,唇点口脂。这种妆式深受仕女的喜爱,红粉佳人指的就是这种妆容的女子。
薄妆又称淡妆,就是在脸部略微施以淡淡的粉,显得极其雅致。
素妆就是在脸部敷上白色的铅粉或者米粉,这种妆式在宋朝颇为鲜见,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服妖。
佛妆在寒冷的北方很流行,冬天的时候,以括蒌涂面,一直不洗去,到了春暖花开才卸妆,因为很久不受风日侵袭,所以脸上的肌肤洁白如玉。
此外,还有泪妆,即用白粉抹在脸颊或者点染眼角,其状如啼哭,因此得名。
檀晕妆是一种素雅的妆式,先用浅赭铅粉打底,然后施以檀粉,面颊中部微红,并逐渐向四周晕染。
梅妆,是指在眉额上点画梅花,或者粘贴梅花形的花钿,是一种很受文人士大夫欣赏的妆式。
铅粉是宋朝女性主要的化妆品,又称“铅华”。所以,“洗尽铅华”最原始的意义是卸妆。
铅粉的特点是色泽洁白,质地细腻。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讲,铅的确有漂白的作用,但是也会引起铅中毒,所以铅含量一直是监控化妆品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可惜宋朝的人当时并不懂这个科学道理。
花粉,因为制作时加入花卉等植物的香汁而得名。
雪丹,即高级的白色铅粉。
玉女桃花粉是宋朝女性化妆常用的一种妆粉,用石膏、滑石、蜡脂、蚌粉、壳麝和益母草等调配而成,祛斑养颜的功效很好。
除了粉之外,宋朝女性化妆所用的油脂主要有茶油和花子油。
香脂具有浓郁的香气,通常是用麻油、鲜花和香料配制而成。
太真红玉膏又称龙膏,因其敷在脸上面若红玉而得名。做法是:杏皮、滑石、轻粉等份蒸过,再加入脑麝少许,用鸡蛋清和匀。
孙仙少女膏是洗面用的油膏,用黄柏皮三寸、土瓜根三寸、大枣七个研磨而成。洗脸的时候,把膏子稀释在水中,经常洗,驻颜效果明显。
网络上亲切地称呼年轻的女性,往往用“美眉”这个词,原本只是取谐音,想不到歪打正着,崇尚眉的美,确实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眉,直到今天也是女性化妆的重点区域,在宋朝那更是备受重视。
说是打理眉毛,其实没有眉毛。宋朝女性在眉妆上继承了前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第一步就是剃掉眉毛,然后才用墨来画出新的眉形。
后周之前,女性们都是用石黛等颜料描画成各种式样的眉形,宋朝已经不用青黛来画眉了,代之以墨。
您可不要误以为,宋朝的女子就是握着一支毛笔,蘸着墨水往剃过的眉部直接描上去。这水淋淋的能留得住吗?这里说的墨,是墨块。但也不是拿墨块直接画眉。而是选上等的墨,用火煨烤,然后用手指先染上墨色,再在眉部描出眉形。这个流程在宋朝又被称为“熏墨变相”。
宋朝女性的眉式,大有浓广、细淡之分。您可以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看出来。比如描写眉毛浓广的,吴渭在《春游诗》中写道:“今朝出阁去,拂镜浓扫眉”。比如描写细淡的,苏轼写道:“春来赢得小宫腰,淡淡纤眉也嫩描”。
宋朝女子的唇妆,方法和今天一样,用唇脂涂抹。但在颜色上可能没有今天那么丰富,主要就两种颜色:红色或者檀色,颜色有深浅的区别。不像今天女性的口红,一个品牌甚至有几十种颜色可供选择。
在富庶的宋朝,一位女性只要不是懒婆娘,就有条件把自己打扮得得体而漂亮,给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添加一份靓丽的色彩,颜值也是要靠捯饬的。
第4章 闻香识美人,上流奢华风|香道
一、香料基本都是进口货
您一定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精致有品味的生活,往往就是做很多“没用”的事情。比如不为考试升职而读一本闲书,偷得浮生半日闲品一杯好茶,不为应酬自己弄点可口小菜自斟自饮等等。您在宋朝也做了不少“没用”的事情,在东京城无所事事闲逛品尝美食,慢条斯理地和人斗茶,在丰乐楼上一边看着街景人流一边独酌,都算是您在宋朝的精致有品味的生活。自然,这都是一种生活享受。
现在轮到您的鼻子,准确一点说还得加上肺腑去享受了,这就是宋朝极具艺术品位的香道。
凡是能被称为“道”的,就已经从“术”上升到“艺”了,比如茶道、棋道、剑道、柔道、跆拳道等,宋朝的香道绝不亚于这些道的艺术。
在宋朝的皇室贵族、文人雅士中,焚香、熏香(以香熏衣)就跟每日衣食一样不可或缺。进入他们的居所,或浓或淡的香味沁人心脾。哪怕您在街上遇见他们,他们的衣服上也会有幽幽香气散发。有位被宋真宗视为奇才的名唤梅询的官员,夸张到只要一抖官服的袖子,香气就在满屋子里弥漫,这已经不是一般的香道粉丝,而是升级成“香痴”了。
您可以再次为宋朝骄傲,宋朝有史料记载的香料就多达一百多种,其中最常见的香料有乳香、龙涎香、龙脑香、沉香、檀香、丁香、苏合香、麝香、茴香、藿香等。
这一百多种香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进口货。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把宋朝特产卖到国外,回来的时候绝不空返,运回的进口货物中香料是很重要的物资。船队归航,泊进沿海港口,等待的商人便把这些香料源源不断运往内地。
龙涎香的名字来自于古老的传说。传说中天上的巨龙枕着海里的礁石睡着了,流出的口水便凝结成龙涎香。现代科学研究揭开了谜底,龙涎香并没有那么多故事性,其实就是抹香鲸肠胃里吐出来的分泌物。
龙涎香的颜色是区分它质量等级的重要指标。抹香鲸刚吐出它的时候是浅黑色或灰色,在海水里浸泡的时间越久颜色越浅淡。白色的龙涎香价值千金。史料记载上等的龙涎香“每两不下百千”。
这么贵的龙涎香一定很香吧?您可能这么认为。其实龙涎香并不非常香,它的主要功能是聚合香味,加入其他香料中,能使香味经久不散。如果贮存得当,甚至在几十年后香味仍在。
说到龙脑香,自然也不是龙的脑子,而是天然冰片。它还被称为瑞龙脑、梅片、梅冰或者羯布罗香。龙脑香异常珍贵,但宋朝人似乎并不太珍惜,反而用于熏衣,制作香篆(聚合香料、形成各种形状),还有的做成佛像雕塑,摆设在家中。
沉香是沉香树的分泌物,多从东南亚进口。沉香树可高达30米以上。当沉香树的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时,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树脂会聚集于伤口周围。当累积的树脂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此部分取下,就是昂贵的沉香。此外,沉香树脂也会自然形成于树的内部和腐朽的部位上。因为来之不易,沉香的形成过程很长,所以上等的沉香,价格可以是黄金的几倍。
您了解了香料,但是会不会香道则是另外一回事。您如果把香料点燃,放置一边随它自由燃烧,那还是没入香道的门槛。既然是“道”,自有其讲究的方法和程序,您得跟着学习一下。
在宋朝,品质最佳的香料都是切成骰子大小的丸粒,每次只要焚上这样小小一丸,就能达到满室皆香的效果。在焚香的过程中,必须要把香丸的四面依次加以翻转,让每一面都能接受到炭火的熏烤,以便其中的香料成分在热力催动下最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直到香丸燃尽,都不会产生烟焦味。
“玉鼎翻香”就是宋朝人士焚香之道的高度概括。宋朝人习惯从头上拔下一枚簪子或钗子,用其尖去翻动隔火片上的香丸。宋朝词人范智闻就这样描述香道的细节:“烟缕不愁凄断,宝钗还与商量。佳人特特为翻香。图得氤氲重上。”
但是另一位词人高观国却有相反意思的词:“霜天晓角,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不用宝钗翻炷,闲窗下,袅轻碧。”
为什么“不用宝钗翻炷”了?原来宋朝有香水了。
二、香水挥洒出的文雅更氤氲
在咱们的历史上,香道的“革命”——制作香水,就发生在宋朝。
“花露蒸沉液”道出了香水的基本制作方法。
宋朝时就有极少的从阿拉伯进口的香水——蔷薇水。热爱香道的宋朝人自然要去研究一番,根据道家的“升炼”传统,对获得的“采花浸水,蒸取其液”的模糊信息加以破译,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仿制。
蔷薇,就是玫瑰,那个时候还没有被引进到中国。于是宋朝人以从印度等地移植到岭南的素馨、茉莉,乃至本土原有的柚花、柑橘花为原料来制取自己的香水——花露。
南宋的张世南记述了香料蒸馏的流程和方法:“永嘉之柑为天下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决胜。以栈香或降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撒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封密,其香最佳。”
从文字记述中,咱们知道用锡做成的甑,就是当时的蒸馏器。把香料与香花一起密封其中,层层铺满。然后把锡甑放在热水锅上加热,水蒸气从甑底的孔眼进入甑内,释放出香料和香花中的香精。所得到的混合香水——花的“汗液”,一部分当即浸润了栈香、降香的薄片,一部分则通过甑旁的小孔流出甑外,落到承接的容器中。接下来一步,是把蒸过的香料薄片放在那从甑中流出的花液也就是香水当中浸泡,让花香更充分地浸入香料之中。这两个步骤要重复三四次,最后把香料薄片晒干,再封密收藏,就是最佳的焚香之品。
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宋朝人知道了珍贵香料一定要经过“蒸”的加工程序才能更好发挥它们的优点。比如将沉香、檀香硬质香料,或浸在苏合油中,或与香花封密在一起,置于汤锅之内经以熏蒸,由此让香料获得复合性的香味,才算得到了可以入炉的成品。在“蒸香”的加工过程中,一次次蒸出的芳香花液在浸过香料之后,同时还形成了另一项产品,即高观国词中所说的“花露蒸沉液”。实际上,这也就是宋朝人制作的“花露”,当时的人们也叫它“蔷薇水”。当然,宋朝的香水制作工艺水平,还不能和阿拉伯相比,所以这种“蔷薇水”,算是仿制品。
终于,宋朝人有了自己制作的液态香料。于是在香炉中熏“花露”,成为宋朝人生活中颇为时髦的生活趣味,所以自然就“不用宝钗翻炷”了。
液态的“香料”,置于香炉中低燃的炭火上,所升起的细烟自然也在弥漫的香气中带着湿润的意味,一丝一缕地沁入肺腑。本来就是香道粉丝的宋朝人,怎么会不爱这种新生事物呢?
宋朝人很快也明白,花露和香丸一样,也可以用来熏衣,而且简便得多,直接洒在衣袂上就可以了。当时的史料记载:“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更有人夸张地写诗形容:“旧恩恰似蔷薇水,滴在罗衣到死香。”
时人爱什么,什么就会发展。宋朝制香工艺的进步,使得原本只能存在于上层社会的奢靡之风,也影响到中下层的人们,尽管在品质上还是有等级的区别,但普通家庭也可以享受自己的香道了。
像吃饭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一样,人们偏爱的某种香味也有所不同。在爱香迷香的大宋朝,您“凭香识美人”可能真地会发生,只要您的鼻子够灵。所以千万不要得过敏性鼻炎,那在大宋朝,可真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