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节假日黄金周,这盛世如你所愿

第1章 一年之首,此元旦非彼元旦|春节

一、一年之首的国家庆典

您在宋朝的美好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元旦就到了。

宋朝的元旦,并非现在公历的一月一日,而是咱们传统节日春节的大年初一。

元旦在宋朝是法定官方节日,朝廷要举办朝会,民间庆祝元旦的习俗也是沸沸扬扬,名目繁多。元旦是您在宋朝度过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咱们先带您去朝会瞧瞧热闹。

元旦朝会是新年第一天,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各少数民族代表等人,向皇帝朝贺、拜祝新年的大典。

元旦朝会规模宏大,仪式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礼制。

《梦粱录》中《元旦大朝会》记载,新年第一天一定得起早。皇帝大半夜就起来了,穿戴好幞头、玉带、靴袍,首先到福宁殿龙墀和圣堂焚香,祈祷丰收之年。然后到天章阁祖宗神御殿给祖先上供。接着皇帝会来到东宫,向自己的老娘——皇太后祝贺。然后皇帝回到福宁殿接受皇后、太子、皇子、公主、至郡夫人、内官、大内以下的新年祝贺。接受完自家人的祝贺后,皇帝才往大庆殿出发。

此时百官和各国使节、少数民族代表早已依次等在宫门外,一直等到天色微明,等听到蛤蟆梆鼓的响声和执挺人的传唤,宫廷役吏才来打开宫门。门外的一众人等才排队进入宫中。

大庆殿,可容纳数万人。四名身穿铠甲雄壮威武的武士站在殿角,称为镇殿将军。两廊陈列着车驾、卤簿、仪仗。兵部设黄旗仗五千人,从宫门一直到大殿,金吾军执大仗黄旗站在大殿内外,殿阶列十把清凉伞。

参加元旦朝会的人,有三师、三公、宰执、三省、宣徽院、翰林院、六部、御史台、秘书省、外正副任等官员,还有各地的举人,以及各国各藩的朝岁使者。

朝会的仪式性非常强,所以文武百官必须穿戴冠冕朝服,各地举人都要穿着青边白袍的士服。

地方各州进奏吏带来地方献礼,各国各藩贺岁使人员众多,如辽、西夏、交州、回纥、于阗、南蛮五藩等。按规矩他们都排好队耐心等候。

皇帝的御辇来到时,一片清跸之声,乐队奏“乾安乐”。皇帝转过玉屏,在龙椅上落座。通常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红袍,十分威严。殿中香烟缭绕,一片肃穆景象。

宰执、枢密使率领百官向皇帝祝寿,行舞蹈之礼,多次跪拜。禁卫人员高声呼喝,声如振雷,所以人们说这是“绕殿雷”。

太尉代表百官祝福皇帝“万寿无疆”,之后皇帝发表新年贺词,内容基本上是对大家表示感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众人又跪拜舞蹈。最后奏乐,皇帝走下龙椅,百官、贺使退下,朝贺仪式结束。

元旦当天皇宫的御膳房会格外忙碌,因为您凌晨就来到宫外等候朝贺,一番仪式下来,也就到中午了。皇帝必须得有人情味啊,要不也显得小气,于是皇帝赐宴。

北宋时赐宴设在大殿内外。亲王、品位高的官员,三师、三公,升殿入席,其他就座于廊下。群臣宴席上再次向皇帝祝福。

元旦朝会各少数民族代表服装各异,尤其引人注目。朝见后,皇帝会立即赐给他们汉装、锦袄之类。

在外交礼节上,宋朝也显示出大国风范。虽然在战场上互相厮杀过,宋朝依旧安排了辽国使节年初二去大相国寺烧香,年初三在南御苑射箭。射箭这天,宋朝挑选出善射的武臣伴射。辽国使者用弩子射箭,先由一个裹无脚小幞头,穿锦袄的辽人,把弩子踏开、舞旋、搭箭、瞄准,后由辽使校正、发箭。宋朝伴射武臣射中目标,皇上会赏赐闹装、银鞍、马、衣服和金银器物。射箭活动观者如堵,如果宋朝的伴射得胜,京城人民在街上争呼口号庆祝。这也算外交场合中的暗暗较劲吧。

使者完成朝贺任务,入朝辞行,皇帝会赐宴饯行,并赐马匹、银、帛等许多礼物。

南宋迁都临安后,朝廷庆祝元旦的大朝会停了十多年,直到绍兴十五年才又开始。南宋以文德殿为大庆殿,设黄旗仗三千三百人,比北宋减少三分之一。朝会后次日改去灵隐寺进香。朝廷的元旦朝会更趋于程式化。

二、民间过年热气腾腾

仪式性太强的活动,也许您觉得枯燥,那咱们到民间去过元旦。

元旦这一天,宋朝全国上下充满节日气氛,帝都东京热闹非凡。汴梁城开放关扑(赌博游戏)三天。市民们难得这么嚣张,高兴坏了,各种和赌博配套的服务可以说尽善尽美,连贵族妇女都到赌场里参观,顺手赌上一把。您倒是可以小赌一下,权作怡情,跟您现在到澳门去做个小体验一样。

元旦,又称岁首,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宋朝民间庆祝方式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又有自己时代的特色。

从继承传统来看,老百姓们有这些活动安排:

1.鸣放爆竹。就是王安石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放炮,既送旧,又迎新,又有驱邪辟鬼的意义。

2.更衣拜年。穿上新衣,家人之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贺新年。

3.饮屠苏酒。王安石的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就是这回事。屠苏酒为一种防病药酒,喝了可以不得瘟疫。

4.进椒柏酒。椒柏酒清香芬芳,可以祛瘴气、瘟疫。

5.挂桃符。桃符是一块桃木板,可插于苇索旁边,传说可避邪。王安石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贴春联。从宋朝开始,人们也把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或“春联”,既保留了桃符的寓意,又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7.乞如愿。用细线绳拴一锦人,投入粪堆中,执杖痛打。这个锦人就是一个叫如愿的婢女的象征物,她无所不能,但是在元旦这天晚起,需要打出来,使人如愿。乞如愿强烈反映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

8.贴钟馗像。钟馗可以镇压诸鬼,贴于门上诸鬼不敢入门。

与过往传统比较,宋朝元旦的特点是城市中娱乐活动增多,商业活动形成高潮,庆祝时间延长。

元旦这天,街上搭起彩棚,有各色各样的货物出售,还有舞场歌馆供人娱乐,更有赌戏,纵人观赏。

除了亲族间的礼仪性拜年外,宋朝已开始流行社交性的拜年活动。一些仕宦之家发明了在元旦这天贺年投刺的风习。“刺”,古代用竹,刻上自己的名字,不亲自上门去拜年而是派仆人交给想要拜贺的人,这种习俗后人称为“拜年飞帖”。周密《癸辛杂识》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表舅吴四丈,性格滑稽,喜欢开玩笑。迎新年之际,家里没仆人可以派出去投刺,正踌躇着呢,朋友沈子公的仆人投刺到门上。吴四丈就招待这位仆人喝酒,暗地里将一把名刺都换成自己的,结果沈家仆人把他的名刺全都投了出去。隔日与沈子公相见,吴四丈拿出沈子公那一把名刺,说明缘由,两人相视大笑,这事儿被传为笑谈。

宋朝的元旦活动,不限于元旦一天,从初一到初七,习俗是一天占一物。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羊日,四日为猪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初一画鸡在门上……七日贴人在帐子上。这种风俗表现了人们对于人寿年丰、六畜兴旺的期盼。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在任何时代,总会被人们寄予美好的希望,宋朝320年中的大部分新年,都是这样美好。

第2章 踏春,上坟不妨碍游乐|寒食节

一、担酒上坟祭祀先人

元旦新年,宋朝大城市的繁盛景象让您对它的富庶、文明不再怀疑,也许您应该收拾下内心的喧闹,去做一次郊外的踏青赏春,咱们过一下宋朝的寒食节。

宋朝以冬至后105天为大寒食,寒食节有3天,即冬至后的104天到106天。第106天就是清明,也叫小寒食。

寒食节前一天,宋朝人称作“炊熟”。《东京梦华录》记载,那天人们用面作枣饼飞燕,串起来插在门楣,叫做“子推燕”。无论官民家家插柳,门口屋檐一片青绿,景象十分新鲜。

寒食节,宋朝人会举行冠礼。我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么时候举行冠礼,古代没有统一规定,到宋朝形成寒食举行冠礼的习俗。

寒食不举火。自古以来,皇帝于清明赐火给侯门近亲,宋朝沿袭了这一风习。清明节那天,皇宫内的侍者会用榆木钻火,最先进火者还奖给“金碗、绢三匹”。皇帝把火赐给臣僚,这是钻燧取火风习的继续。

寒食第三天就是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在宋朝继续盛行。与传统一样,担酒上坟以尽思时之敬是宋朝寒食节最重要的民间活动。

皇宫中扫墓更为隆重,宫室的亲戚也分别到各陵墓祭祀、拜陵。祭扫皇陵的随从人员都身穿紫衫,白绢三角儿包头。

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后只有临时的殡葬地。皇室近亲也分别派人到诸陵“行朝享礼”。清明这一天对诸宫王妃、各王子的坟墓也要进行享祀礼。北宋时,皇家还出车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诸宫人坟。扫墓队伍浩浩荡荡,人穿金装,车挂紫幔,锦帛缠额,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气象。随皇家祭陵的禁卫军列队跨马,奏响军乐。他们旌旗鲜明,军容雄壮,人精马锐,看热闹的百姓塞满了道路。

二、寒食其实是快乐的

在宋朝过寒食节,您会发现有意思的是,寒食节越来越倾向于喜剧色彩。范成大的《寒食郊行书事》诗云:“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从诗中咱们可以看出,人们打扮的漂亮,饮酒为乐,心思已不在坟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春游和秋后的丰收上了。

清明节,东京街市上卖祭品的很多,纸扎的阁楼都堆在铺子门前,形成又一风俗景观。

清明节这天,人们借由郊外扫墓,形成清明踏青的习俗。这个时节,天气晴和,气候宜人,花开柳绿,人们都到著名园林观赏花木,或到郊外观赏春景。人们在这天也会喝酒,暮色降临时才带着醉意回到城市。回去的时候,人们带着枣饼、炊饼、黄胖(泥娃娃)、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乡下的土特产。回城的轿子用摘下来的杨柳杂花装饰,从轿顶四垂而下,很是清新耀眼。

整个寒食节里,东京的坊市会卖各种当令食品如稠粥、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南宋以后,临安人清明游春更为普遍,祭扫多在南北两山之间。一时车水马龙,女子们淡妆素衣,牵着孩子,提着酒壶和菜肴点心,到村店人家,吃喝休息,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富人们尤其爱到著名的园林饮宴寻欢。车马往来繁盛,临安城门那里都出现了堵车现象。西湖更是游人喜爱的地方。彩舟画舫上,有钱人家随船行乐。这一天还有龙舟比赛可以观看。临安城里的,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锣鼓喧天。

西湖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寒食节里的各种文娱演出就在这里进行。有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各种禽虫之戏。还有外地来的乐伎,吹拉弹唱。游西湖的人们在船上听歌看舞、喝酒作乐,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直到月上柳梢,湖面上的歌声、丝竹声还此起彼伏。下船上岸回家时,男骑马,女乘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杆等回家,准备馈赠亲友。

这些享乐活动自然带动了节日消费的兴旺。应该说,宋朝的人,也早就认识到了假日经济的价值。

第3章 祭祖先,顺便吃碗馄饨|冬至

一、冬至大似年,皇帝得祭天

寒食节您到郊外踏青赏春,莹莹的绿色,缕缕的花香,婉转的鸟语,盎然的春意让您感受到春的温暖,咱们现在又要带您去宋朝最冷的一天——冬至。

冬至是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时间按公历算是12月21日到23日其中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在古代,冬至非常重要,人们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先秦时,每逢冬至,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而要听五天音乐。百姓们也可不事生产,而在家尽情玩乐。汉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这一天都是很热闹的。

宋朝时冬至是与寒食、元旦并重的三大节日之一,又称“亚岁”“冬除”“二除夜”,有的甚至也称“除夜”。

从冬至起,白昼逐日加长,黑夜一天天缩短。昼阳夜阴,天阳地阴。中国古代礼天崇阳,因此,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

在宋朝,皇帝祭天的准备工作开始得很早,两个月前就开始训练车象。一共有大象七头,前面有几十面红色的旗子,伴奏的鼓锣鼙鼓也有十几面。每只象有一人跨其颈,身穿紫衫,头戴交脚幞头,手执短柄铜刀指挥大象。大象到了宣德楼前,排成行,面向北面而拜。

祭天的过程很是复杂,仪卫众多。祭天前皇帝要先行斋戒。冬至时,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烦琐。皇帝只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完成早已熟悉的规定动作。冬至的朝会也很热闹,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加这隆重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中,宋朝俗称“排冬仪”。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如果您还想象不出,那就把元旦那天的朝会模式再复习一遍,基本就是那样的隆重。

冬至对于普通人家也十分重要。哪怕您是东京城里最穷的,或者拿出平时积攒的急用钱,或者干脆去借,都要买套新衣服,置办饮食,祭祀祖先。

这一天,也像元旦一样,会开放赌博。当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大部分的店家都在这一天都暂停营业,喝酒赌博,俗称“作节”。

馄饨是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和自己享用的最佳物品。这个习俗是从北宋都城东京开始流行的,后来也流行于临安。当时有“冬馄饨,年馎饦”的民谚。有的富贵人家在这天会包上很多不同馅料的馄饨,叫作“百味馄饨”。

按宋朝的习俗,冬至这天,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讲究互相赠送礼物,甚至有“肥冬瘦年”的形容。金盈之的《醉翁谈录》里谈到,从寒食到冬至之间,没有多少节日,因此冬至这天,大家热衷于互相庆贺赠送礼物,而到了除夕迎新年,财力不及冬至丰厚,所以有“肥冬瘦年”之说。

二、古代教师节,祭祀孔子

冬至这天,宋朝的人们还有守冬的风俗。此夜小孩玩耍不睡,直至天明,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之谚。

冬至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

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特别是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日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

所谓隆师,就是尊师拜师的意思。我国一向有尊师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

祭孔子拜圣时,有的挂孔子像,像下边写一行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有的是设木制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

在冬至祭孔时还要“拜烧字纸”。爱惜字纸,不许乱用有字的纸擦东西。在民间尤其在士子文人阶层非常看重,认为爱惜字纸是对圣人尊重的表现,如果乱用字纸揩抹脏东西就是对先师的亵渎不恭。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祭孔时一齐烧掉,烧字纸时也要师生一齐跪拜。

如今,咱们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活动了,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冬至节总是给人留下了“我国最早的教师节”的好名声,获得了后人的赞美。

第4章 少年,人约黄昏后吧|元宵节

一、灯是元宵的海洋

宋朝的节日不少,这回先给您看一阕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您猜到是什么节日了吧?对,就是元宵节。

辛弃疾的这阙《青玉案》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宋朝元宵之夜的情景:

词中描写了灯山——花千树;烟火——星如雨;舞灯——玉壶光转,鱼龙舞;妇女的头饰——蛾儿、雪柳、黄金缕;街景——室马雕车香满路。读这阙词,热闹场面如在眼前。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元夕、上元。宋朝的元宵节,就是全民狂欢节,是一年中气氛最火爆的节日。宋朝元宵节放灯,最初为3天,后来增加到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共计5天,可比今天的黄金周。

既然是叫灯节,那就不能不说灯。

宋朝的皇帝,把元宵节当成盛世太平、全民同乐的标志,所以对灯的制作都是亲自过问。宫廷内司官吏自然不敢疏忽,把制灯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仅宫廷内司制作各种花灯,而且传令各地制作灯具,以供朝廷之需。因此宋朝制灯技术越来越精湛,灯的花样品种也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所创新,弄出一些新玩意儿。

苏州的制灯工艺可谓冠绝天下,体积大的直径能达到三四尺,用五色琉璃做成,灯上的山水人物、花竹翎毛让人啧啧称奇。

福州的灯,有的纯用白玉制作,耀眼夺目,如清冰玉壶,令人赏心悦目。

新安所进的灯极具特色,即使是灯的圈骨也都用琉璃做成,可谓精妙无比。

《武林旧事》列举了当时颇为著名的一些灯品:

无骨灯,用绢囊包着粟,烧好以后去掉粟,看起来就像剔透的玻璃球;

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以龙船、凤辇、楼台故事为表现对象;

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像皮影戏一般;

罗帛灯,画着百花、细眼,间杂红白之色,以“万眼罗”者最为奇特;

绢灯,上面画着人物,写上诗词,藏头隐语,算得上是我国灯谜的发端。

宋朝灯具制造商,已经懂得并利用气流涡旋的原理,用五色蜡纸、菩提叶制作影戏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走马灯。可见当时的人们为了元宵节着实费尽了心机。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富庶繁华,也是元宵灯会规模最大、灯具最好、品种最多之地。

宋朝元宵节灯会的准备年前就开始了,近的在冬至之后,更早的在农历九月赏菊灯之后。

《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初七这天,汴梁宫城大内在已经搭建好的木制山棚上挂灯结彩,灯上大多画着群仙故事。灯山左右结成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彩结模型,菩萨的手臂能够活动,手指竟然可以喷射五道水柱。原来是用辘轳将水绞上山棚顶上,用木柜储存,定时放水,如瀑布下泻一般。还有用草扎成的两条巨龙,用青布遮住,草龙内放置万盏灯烛,望之蜿蜒盘旋,如双龙飞跃。

南宋临安的灯展更是将汴梁的山棚升级为鳌山。《武林旧事》描述说,皇宫指令制作琉璃灯山,高达五丈,人物造型的灯都用机关控制活动,这些机关隐藏在结成的大彩楼里。另外在殿堂、梁栋、窗户间做涌壁,灯具上表现着各种故事、龙凤喷水等,栩栩如生,是灯会里品级最高的。鳌山里的灯具,有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的字样。

都城中的大小寺院也是游客观灯的好去处。僧人们从腊月就开始化缘,准备元宵燃灯的油钱。元宵节来临,各个寺院都以新奇精巧的灯具吸引香客和游人。其中汴梁大相国寺的灯展最具特色,如诗牌灯,用木牌制成,木牌上雕有文字,外罩绢纱,里面燃放灯烛。这些诗牌灯依次排列,供观灯的市民一享猜谜之乐。

京城大街两旁的店肆同样以各式各样的灯吸引游人。《铁围山丛谈》记述,汴梁马行街“烧灯尤壮观,故诗人多道马行街灯火”。

二、人是流连的夜猫

观灯是元宵节的主打娱乐项目。节日的夜晚,无论王公贵戚,还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走上街头赏灯游乐。富贵人家的车子前面,挂着灯球、灯笼。女子们精心打扮妆容,头上身上佩戴着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她们大多穿着白色的衣服,因为这样更适合在月色之下展现自己的美。有些喜欢玩耍的人,用白纸做成大蝉,称为“夜蛾”;还有用枣肉炭屑做成球,系在铁丝上点燃,叫“火杨梅”,穿梭于元宵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节日里,人们摩肩接踵,难免会有疏漏,丢失钱财、饰品的不算少。《武林旧事》记载,夜阑之时,有人打着小灯照路拾遗,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这件趣事儿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山人海的热闹程度。

元宵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实际上,年前汴梁御街两廊下就聚集了艺人表演,《东京梦华录》描述他们“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节日期间,艺人争相到街头献艺,有杂剧、说唱、舞蹈、杂技、音乐和武术表演等。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城元宵的的表演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温大头、小曹嵇琴,党千萧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龙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还有卖药,卖卦,沙书,地谜,真是无奇不有。

《梦梁录》记载的临安元宵节舞队的盛况丝毫不让东京。正月十五前后舞队可以得到朝廷的犒赏,舞队有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等几十个舞蹈社团。还有乔宅眷、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等表演社团。官巷口、苏家巷有二十四家傀儡戏,细旦衣装鲜丽,佩戴花朵珠翠,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载的还有扑蝴蝶、耍和尚、鞑靼舞等表演节目。《武林旧事》记载的表演有大小全棚傀儡、大憨儿、粗旦、麻婆子、快活三郎、大小斫刀鲍老、诸国献宝、孙武子教女兵、旱划船、打娇惜等七十多种节目。

当然,元宵节最炫目的节目还属皇家的烟火。元宵之夜,皇室观灯饮宴之余往往还会举行大规模的放烟火活动,以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有一种叫地老鼠的烟火,大概是点燃之后会到处乱窜的烟花,有次竟然钻到太后的座椅下面,把太后吓得不轻。

元宵节夜间,市面上的各种小吃也是琳琅满目,惹人垂涎。除了精神上的享受,各种夜宵小吃更是增添了节日狂欢的气氛。元宵主要的小吃有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等,还有各种南北珍果,比如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卖夜宵的商贩,把这些南北美食装在花盘里,架着车儿,高声沿街叫卖。

元宵节无昼夜,富贵之家往往走亲访友,互相宴请送礼,整个白天都在外面,到了深夜才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小睡一会儿,又得起身整理残妆,因为拜访的客人已经到家门口了。

宋朝说经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元宵之夜热闹非凡的场景:

“当日正是正月十五日元宵,邻近有几家老成的妇人,相呼相唤看灯,因此叫女儿同去。于是众簇着,迤逦长街游看。真是好灯!怎见得:笙箫盈耳,丝竹括街。九衢灯火灿楼台,三市绮罗盈巷陌。花灯万盏,只疑吹下满天星;仕女双携,错认降凡王母队。灯下往来翠女,歌中相斗绮罗人。几多骏骑嘶明月,无限香车碾暗尘。当下,莲女和街坊妇人女子往来观看花灯,来到能仁寺前,扎个鳌山,点放诸般异样灯火,山门大开,看灯者不分男女,挨出拥入。莲女见,也不顾街坊妇女,挨将入去看灯。真个好灯:三门两廊,有万盏花灯,照耀如同白日。”

在这个话本里,您看到“仕女双携”这个词,这也是宋朝元宵节的一个风俗。年轻的男子女子,在元宵节这几天,可以摆脱平日的约束,相约一起游玩。携手并肩,亲密相伴,也许美好的爱情和更远的终身大事就在满天的灯火中开启序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描写的正是此情此景,成为爱情的一幅经典画面。

在这种欢腾而温馨的场面感染下,在美如银河的灯流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您是否听见自己内心的呼唤?

少年,相约黄昏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