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03
……
“对, 舅妈回娘家去了。”文秀刚刚从食堂打饭回来,回来正好看到于月莺带着父亲跟妹妹站在杜家门口。
娘家!
于月莺扭头看向于强。
于强立刻问:“你舅妈什么时候走的?”
文秀:“不知道。”又说,“你们让让, 我要进去。”
于月莺三人让到一边,文秀进了院子, 于月莺三人紧紧跟上,只不过, 小的那个脸特别臭。
文秀扭头看他们:“舅妈不在, 你们跟来做什么?”这就她跟杜奶奶,这三人来了也没有人招待。
怎么这么厚的脸皮。
于月莺道:“家里……”
文秀指着屋里的门:“你瞧瞧, 除了奶奶跟我那屋,其他屋子都上了锁。我可没有钥匙,你们就算想在这边休息, 也只能在椅子上坐坐。”
就连厨房舅妈都给锁上了。
说了,这几天都在外头吃。
大舅手上应该有钥匙, 但是大舅白天不在家。
于月莺一看还真是, 每个屋子都挂了一个大锁。
文秀提着饭盒进了杜奶奶屋,很快就出来了, 把门关上。之后她就回了自己的屋,把门从里头反锁了。
“姐, 我们还没吃饭呢。”于月娥看向于月莺,“我就说在外头吃吧, 你又不肯。”非说到杜家来,能省一顿饭钱。
这算盘是白打了。
于月莺没想到杜母做得这么狠。
她瞧着杜家的厨房,真想把门撬了, 可忽然想到之前来杜家偷东西的贼, 又不敢了。
杜家人心硬, 万一真报警了怎么办。
于月莺想了想:“去食堂吧 。”
于强走来走去有些累,“我在这等着,你们吃完给我送一点过来。”他就不走了。
中午,机修厂食堂。
杜思苦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看到了文佳玉,文佳玉眼下乌青,像是一夜没睡。倒是庞清燕,一改昨日的恍惚,虽然还低着头,可是精神得很,正跟袁秀红一块吃饭呢。
余凤敏坐在杜思苦身边:“秀红怎么没过来?”正在喊,杜思苦制止了她,“那是庞清燕,你见过的,她心情不好,秀红去开导开导。”
昨天袁秀红给庞清燕把脉的时候脸色凝重,后来还让她跟文佳玉出去了一会,不知道两人在里面说了什么。
接着便听到了庞清燕压抑的呜咽哭声。
后来杜思苦就没再听了,带着文佳玉先回了她的宿舍。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袁秀红才从209宿舍回来,神情轻松得很。还跟文佳玉说庞清燕没事了,文佳玉可以回去休息了。
袁秀红没开口说庞清燕的事,杜思苦就没问。
“我最近睡得不好,老是做梦。”庞清燕声音很小。
袁秀红:“买些酸枣仁,睡前用温开水冲泡着喝,就不会做梦了。”
庞清燕听到这话,忽然抬头:“真有用吗?”
袁秀红点头。
庞清燕喃喃道,“那我回去让我爸买一些。”
袁秀红愣了一下,听庞清燕提到家人的语气,这感情还挺好的。她便问:“你家里人对你好吗?”
提到家人,庞清燕就笑了:“好,我爸妈特别好,我哥也好。”都挺好的。
家里就两个孩子,父母跟哥哥都偏爱她。
就是……
她自己不争气。
袁秀红沉思片刻,才问:“那你手上的伤是怎么来的?”
庞清燕低下头,半天没说话。
就在袁秀红以为庞清燕不会回答的时候,庞清燕小声说了:“以前在婆家的时候……不小心划伤的。”
婆家?!
庞清燕还有婆家,她才二十一岁吧,结婚了?
袁秀红惊讶:“你结婚了?”
庞清燕慌张的看向四周,怕别人听到。
袁秀红虽然惊讶,但是刚才的声音不算大,旁边的人都吃得差不多,走了,应该没听到吧。她扭头四处瞧了瞧。
这一瞧就发现问题了。
有人。
就在她后面那桌,还是她见过的,不太对付的人,阮子柏。
庞清燕发现自己失言,站起来,想赶紧走,“秀红,我们走吧。”饭吃完了,不用留在这么多人的地方。
袁秀红是她进厂以来第一个跟她当朋友的人,庞清燕很久都没有朋友了。
“你等我一会。”袁秀红冲她笑了笑,然后转过身,走到阮子柏旁边,“同志,我们刚才说的话你没听到吧?”
阮子柏抬头:“听到了。”语气没有起伏。
真给他听到了!
该死!
袁秀红眉头紧皱,她坐过来跟阮子柏商量:“那你能不能不要跟别人说?”语气特别好,眼睛望着阮子柏。
阮子柏本来就不是多嘴的人。
听到这话,本来都要点头了,可看着袁秀红那可怜巴巴的眼神,有心吓她一下。于是道,“你是说……”
袁秀红手快了,生怕阮子柏说出庞清燕结过纸的事,她冲上前一把捂住阮子柏的嘴。
一位女同志,手捂在一位男同志的嘴上。
这姿势太亲密了。
阮子柏被这小手捂着,脸有些烫。
他扒开袁秀红的手,“我不说就是了。”怎么还上手了。
男女授受不亲。
袁秀红没注意到这些,只听到了阮子柏答应她不往外说。
这就好了。
“阮同志,谢谢你,你可千万保密啊。”
不远处。
丁婉扯了扯阮思雨:“你二哥,你看快!”
阮思雨看过去的时候,袁秀红的手刚从阮子柏的脸上拿下来。阮思雨瞧了又瞧,这两人就是站得近了些,没什么事啊。
丁婉急道:“刚才那个,姓袁的,把手放到你哥嘴上了。”
啊?
阮思雨很是吃惊,“不能吧,我二哥可不是亲近人的性子。”
丁婉:“要不我让你快看呢。”
迟了吧。
没见着吧。
宁市。
大巴车到站了。
杜母带着老五下了车,这会都中午了,去附近找个馆子吃了点东西,吃饭的时候问老五:“今天坐车晕不晕?”
要是晕车,等会就走着回娘家。
要是不晕车,等会坐公交回去,快一些。
“不晕。”老五道。
那就坐公车。
杜母娘家以前在青林路,住了二十年,后来家具厂搬了地方,他家就跟着一块搬了,现在他们家搬到开阳路去了。
杜母吃完带着老五去了最近的公交站,等到从公交车上下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三点了。
还要走。
“妈,怎么越走越偏了。”
“家具厂在这边。”杜母道,“这边做家具噪音大,不让在居民区。”这边除了位置稍微偏一点,其他都好。
到了。
杜母娘家住的红砖瓦房不在家具厂里头,而是在旁边,地基是自己的,花了钱买下来的。地基大,建了两个平房,左边是黄老汉两口跟大儿子一家。右边则是小孙子的家,大孙子当初分到文化馆了,在市里头,有空的时候会过来。
“妈,我回来了。”杜母高声喊道。
左边屋子很快就开了门,“彩月回来了,哟,我家忆甜也回来了!”黄姥姥高兴得很,尤其是看到外孙女,更高兴了。
她出来拉着老五就不放了,“我家老五这手真好,是学琴的手。”
黄姥姥年轻的时候还是文化人呢,后来家道中落,嫁给了黄老汉这个大老粗。生了一儿两女,都不像她,不爱学习,倒是隔代的大孙子跟杜忆甜,这两个有天分。
大孙子跟她学了琴,上了学,毕业后分配到文化馆。
这忆甜离得远,这大女儿又是个俗人,只知道让孩子柴米油盐,她以前就说把忆甜放在她这,她来教,杜家不肯啊。
“妈,外头风大,别把您吹坏了,咱们进屋去。”杜母挽着黄姥姥的手就往屋里走。她妈什么都好,就是爱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这跟他们老黄家不搭啊。
黄姥姥另一只手拉着外孙女。
“姥姥,你保养得可真好,你抹的什么香?”
“没抹东西,人逢喜事精神爽。”黄姥姥笑呵呵的。
杜母听到这话,心里一动:“妈,是不是彩荷回来了?”
黄姥姥先是高兴,后又重重的叹了口气,“是啊,你妹妹回来了。你说她,才四十五岁,这脸熬得比我还老。”这些年过的是什么苦日子啊。
之前彩荷结婚那会,跟家里置了气,闹了一通,后来就跟那姓于的走了。
那于的是外地来的,这人一走,他们也不知道去哪找。
这么些年了。
黄老汉只当是没这个女儿了,不管了,黄姥姥心软,倒是惦记女儿的,尤其是这次黄彩荷顶着白发满脸沧桑的回来,连黄老汉都没说什么了,直接就让闺女进门了。
杜母进了屋,瞧了一圈,“彩荷不在家?”
“她说没脸吃家里的,非要去找活干,最近在国营饭店那边打下手呢。”黄姥姥道,“活不重,就是打扫一下卫生,收一下盘子。不用她洗!”
有洗碗工。
杜母问:“那还回去吗?”
“说不回去了。”黄姥姥失笑,“话是这么说,这母女连心,还有孩子呢。”气话不作数的。
杜母:“妹妹怎么突然想通了?九月的时候她带着了丈夫跟女儿去我家,走的时候两口子感情好得很。”
没看出闹掰的迹像。
黄姥姥收了笑,看着老五:“忆甜,你表哥家里吃瓜子,还买了甜糕,你去尝尝。”表哥就是黄姥姥的小孙子,叫黄海,28岁了,这曾孙子都6岁了。
四代同堂了。
“好。”老五知道,这是她姥姥跟妈妈说悄悄话,不想让她听。
她也不爱听这些。
很快出了门,去了右边的红砖平房,“表哥,表嫂。”
老五走后,黄姥姥才跟杜母说:“你妹妹估计是听到那于的家里说了什么话,心寒了,我听她半夜做梦都说这辈子白活了,被人给蒙骗了。”
这是黄姥姥给黄彩荷盖被子的时候听女儿梦里说的。
唉,可怜的孩子。
杜母:“那姓于的带着小女儿又上我家了,我怕有事,就过来看看。”
黄姥姥听到姓于的这几个字,脸色就不好看,“你妹妹苦了大半辈子了,这老了总要换个活法。”
要是姓于的有半点心疼她闺女,也不至于让彩荷老成这样。
看那手,比干工匠的男人的手还糙。
“办离婚?”杜母问。
“不必办,这隔得远了,不必在一起,各过各的日就好。”黄姥姥道,“先这么着。”要是办离婚,又要见面,又要扯在一起。
到时候让孩子哭两声,她怕自己的傻女儿又回去吃苦头了。
阳市。
卫家,老卫带着卫东去见了厂领导,这边安排好了,去北市,出差五年,那边福利待遇都要好一些。
卫东听说会单独分房,立刻就答应去了。
“爸,那我这婚事……”卫东有点发愁,北市离阳市远得很,坐火车都要两天两夜呢。
老卫:“你是要带未来媳妇过去?”
“那不能。”卫东道,“我是去工作的,这肯定工作为重。”
老五道:“就是这个道理,婚事不急。那于月莺在你妈食堂才干了几天,这会要是跟你过去的话,你得安排她,要去派出所办个寄挂户口。她换地方就又没了工作,那就只能吃你的。”说到这,又道,“那这住哪也成了问题,你能住宿舍,她怕是不能……”
卫东听在耳里,处处都要是钱,都是人情,要走动。
他彻底冷静下来了。
北市是新地方,不比阳市,他爸妈都在这,有关系可以走动。
“爸,我还是自己去吧。”卫东觉得自己现在负担不了另一个人。
还是等他安定下来再说吧。
老卫叹气:“这边厂领导催得急啊,可怎么办啊,是明天走吧。”
卫东:“不,厂里说有晚上的火车票,买好了。要是明天走,我们又得另买,还得自己掏钱,我晚上就走。”
老卫:“行,那你赶紧回家收拾东西。”又看了看卫东,“要是来得及,跟小于说一声。”
卫东点点头。
父子俩正说着,忽然有个人找过来了,“卫叔。”是贺大富。
卫东看到贺大富有些尴尬。
贺大富有些天没来煤厂了,他运煤去纺织厂卖,被人给举报了,厂里停了贺大富的职。
老卫看着瘦了一圈的贺大富,叹气:“想好了?”
“想好了。”贺大富眼眶深陷,这段时间被折腾得不轻。
老卫道:“家里人怎么办?”
贺大富:“我顾不上了。”他声音发哑,这工作停了,再不离开,他只能替弟去坐牢了。
他妈跟弟弟一口咬定是他打的人。
他不想跟家里闹翻。
老卫:“想好就行,那晚上你跟卫东一块去火车站。北京那边人生地不熟,虽然我跟老工友打了招呼,但是毕竟离得远,你们俩要是去了,互相帮衬,可别为了一个女的伤了和气。”
贺大富被家里的事搅得早就没了娶媳妇的心思。
家里不顺,工作不顺。
于月莺那边他早就没过去了,他家这个情况,来了也是泥潭,何必把人拖进来。
贺大富脑子简单,事情想开了也就看开了。
卫东瞧瞧老卫,又瞧瞧贺大富,他是听明白了,他爸安排贺大富跟他一块去出差。
老卫拍了拍贺大富的背,“你知不知道,煤厂这边的举报信,是从你家寄过来的。”他找人问过的。
贺大富嘴唇动了动,终究没有说出话。
只是眼眶微微泛红。
老卫道:“到了那边重新开始,知道吗,好好干。”
这老实孩子,唉。
老卫是可怜贺大富,要不然这次也不会伸手帮忙。
卫东从煤厂回到家,本来说去食堂跟于月莺说一声的,结果去了才知道,于月莺请假了,不在食堂。
“妈,那你跟她说一声,我出差去了。”卫东这会也来不及去找人了。
等会还在收拾行李呢,晚上还在赶火车,他爸说了,北边冷一些,这袄子帽子都得带,没有得去供销社买,这时间紧得很。
朱婶跟卫东一块回家收拾东西,“小于那边晚点再说也不要紧。”
贺大富没有回家,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还是老卫带着贺大富去了煤厂财务那边,把之前卖煤赚的差价给补上了。
让贺大富认了错,煤厂这才恢复了贺大富的工作。
事情解决了。
老卫让贺大富回家拿衣服,贺大富不去:“我不拿衣服,我扛得住。”回去他妈又要给他磕头,让他去派出所自首。
老卫道:“这样,去仓库拿两套工作吧。”
“谢谢卫叔。”
去仓库得打条子,老卫有这个权利。
老卫问贺大富:“那张家就说让你们娶了她闺女,这事就算了?”当初闹起来不就是为了相看吗。
“说了,说让弟弟娶,我工作没了,不要。”贺大富面无表情。
“那现在?”老卫指了指煤工,这工作他帮贺大富找回来了。
这会能要了吧。
贺大富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我可不要跟那样的人成一家人,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那一家子他实在是看得厌恶。
就这样吧。
老卫也不劝了。
晚上。
杜父下班去了食堂,吃了饭,又带了两份,这才回家。
一份是杜奶奶的,一份是文秀的。
得敏不一定回家了,不用备她那份。
等杜父回到家,才发现,家里多了两人,于强跟于月娥还没走,他俩在杜家坐了一下午,终于等到杜父回来了。
“姐夫。”于强站起来的时候身体晃了晃。
他坐了一下午,腿坐酸了。
杜父指了指墙上的黑白像:“家里不方便客人留宿,你们去招待所吧。”至于手里的饭,他送到杜奶奶那屋了。
于强尴尬。
于月娥有心想说什么,可看到墙上挂的像,终究是有些害怕。
她不想住这。
“爸,我们去招待所吧。”
杜父从屋里出来,见于强两人还没走,便道,“于月莺在食堂,你们去食堂找她,可以吃晚饭。你也瞧见了,我家里没人,你就算在这干坐着也没用。”
他明天还要上班,也顾不上客人。
杜父原先对于强这妹夫没什么好感恶感,就是于月莺引得他连带着连于家人都不想见了。
自己家的事都顾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去管别人。
“姐夫,打扰了。”于强猛咳了几声。
杜父找了一圈也没看到热水瓶,这放哪了?
本来他还说给于强倒杯热水的。
于月娥扶着于强走出了杜家,杜父在后面跟着,算是送送。
却见于月娥走到院门口的时候,回头狠狠的吐了一口痰,“呸!”
杜父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月娥,你干什么,快跟你姨夫道歉。”于强虚弱的教孩子。
于月娥把头一偏,就不。
杜父上前,把院门关上,从里头栓住,转头就回了屋。
一眼都不想多看。
拖拉机厂。
宋良设计的轻量柴油机做出来了,从厂里提了一台新拖拉机安了上去,准备下午就去场地做试验,看看这轻量柴油机的效果怎么样。
下午试验的时候,拖拉机厂的一些技术人员过来了。
宋良不仅看到了他们机修厂的葛老,还看到了杜思苦之前提到的肖哥。
看着不大,倒是胡子一把。
宋良走了上去:“肖……晨?”
肖哥没精打彩的看了宋良一眼:“有事?”
“杜同志托我给你带句话,”宋良说,“她说上次去了纺织厂,那边的凤同志说自己没有对象。”
肖哥疑惑的看着宋良。
看了足足一分钟,他才明白宋良话里的意思。
他跳了起来,“你是说凤同志没谈对象!”
宋良:“不是我说的,是杜同志说的,我只是带话,其他的事我不知道。”
话带到了,他的任务也完成了。
“等会,别走啊,”肖哥一改刚才的疲态,这会跟打了鸡血似的,“杜同志是怎么让你说的,你再跟我说说。”
宋良没想到这肖同志这么麻烦。
“这会不行,轻量柴油机要试验,等试完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