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空中作战
一般原则
首要原则:独立空军永远应集中使用。因为在对一支独立空军的规模做精确评估前,必须首先考虑的一点:独立空军是一支进攻力量,它要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向任何方向打击陆地或海面上的敌人,并能突破敌人的任何空中抗击。
这同样是陆地和海面作战的原则。因为当进攻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集中时,它的物质和精神效果最大。另外,在空战中,最好同时集中兵力组成庞大的集团队伍,使空军能成功地突破空中各种抗击。
机队编制中的飞机的活动半径决定了独立空军的活动半径,但每个机队驻扎的基地、配置和作战区的方位,都对其活动半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获得集中突击敌人目标的范围也是有办法的,只要确定了各队的配置,在军用地图上画一条圆周线(所有机队都能到达的),这个范围就显示出来了。只要敌人的目标在圆周线内,都是空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的距离,最长的时间也就是从作战基地到圆周线上最大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因此,攻击可以全程秘密准备,拥有主动进攻的优势,让敌人防不胜防。因为突然攻击,敌人很难做出有充分、有效的准备来应付这个局面。不管他有多厉害,最多也只能用部分空军力量来抵抗这种进攻。
一支独立空军掌握的轰炸队的数量越多,攻击同一区域内众多目标的成功率就越高。一支轰炸队的能力能够摧毁某一面积上的一切目标,所以一支独立空军有多少轰炸队,就可以摧毁多少个这样的目标或者面积。一支轰炸队能摧毁半径250米的面积,一支由50个这样的轰炸队组成的空军出动一次就可以摧毁50处半径250米的敌人目标,当然包括工厂、仓库、铁路、供应站、居民点等。
空军在突击位于它距离内的目标时,可以将整片区域每50处目标划为一分区。如果地图上标示出有10个分区,就表示空军可以在10天中摧毁该区域全部海上或陆上的目标,继而转移去摧毁其他区域。
从字面上来看这很简单,实际上,选择目标、划定分区、决定突击的先后顺序都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细致的任务,这被称为空中战略。在战争中,目标会随时变化,目标的选择就要取决于一个目的,即是为了夺取制空权,为了摧毁敌人的陆军、海军、空军,还是为打击后方平民的斗志?根据实时的情况,这种选择取决于多种考虑:军事、政治、社会、心理等。例如,我一直讲摧毁敌人空中力量夺取制空权是独立空军永远的首要目的,但也并非永远如此。例如敌人的空中力量十分弱小,那么用大力气摧毁这样一个小目标是不值得的,这时可以改变进攻方式,使敌人在其他方面受到更大的损失。我们假想,德军具有进攻法军的威力,而法军只有微弱的航空力量,试问:德军要用多长时间摧毁法国的空军,并且摧毁法军的重要部位?
敌方目标是以什么原则被划分的呢?这是要根据想得到怎样的战后结果决定的。根据空战的特点,我认为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则可遵照,只需做到在最短的时间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损失就可以了。这是空中战争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陆地和海上战争。
根据这条原则,突袭有明显优势。一支强大的独立空军可以对没有准备的敌人造成致命损害,在几天内完全摧毁它的军队。为了证实这个结论,读者可以自己思考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设想某敌国拥有轰炸队数量足够的独立空军,每支轰炸队可以摧毁一块半径250米的区域,并具有足够的活动半径,那么:
1.需要多少轰炸队就可以在一天内,切断皮埃蒙特和利古亚及其与意大利其余部分的铁路交通?
2.需要多少轰炸队可以在一天内,切断罗马的铁路、电信,并能摧毁政府机构、银行及其他公用设施,使城市陷入恐慌?
如果你还记得上面指出的250米半径的区域,那么只要在这个区域投下各种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只需要极少的轰炸队就可以了,也许这样读者对这种新战争武器的威力就有了更清楚、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防御
未来空战规模的巨大,令人们思考怎样防御它,我的回答永远是:用进攻来防御。
我一再强调空军具有突出的进攻特性,它就像骑兵队(除在下马时)最好的防御是一直进攻。空军亦如此,且程度更甚。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前,我们要彻底清楚“进攻”一词的含义。
假设A国拥有独立空军,一旦战争爆发,就靠它来击退B国独立空军的攻击。设想一下战争爆发时双方将是什么局面?很大可能:A国独立空军将搜寻B国独立空军,然后迫其交战并打败它。
关键是到哪里去找它,天空到处是一样的,没有路标标明B国独立空军的行驶路线。“搜索”只能笼统,“找到”只是可能,不是绝对。A国空军要与B国独立空军交战,必须比B国速度更快,想取胜,必须比B国实力更强,还要有好运气。如果B国趁A国搜索它时突击A国领土,将给其造成巨大损失,而这时A国则不能对B国造成任何损失;如果B国认为A国具有危险性,它的独立空军将集中打击A国空军,使其丧失作战能力。A国去搜寻B国独立空军,不但徒劳无功,还浪费了时间和空中力量,又失去了战机,这也是一种真正或说是间接的失败。
如果A国空军采用最有利的作战方式集中行动,也会产生一个问题:由分散机场起飞的作战部队应当何时在何地集中?
这种活动表面是进攻性的,实际上还是防御性的,防御行动的一切劣势它都具有,对陆地进攻就不用搜寻敌人空军的雷达。海上作战情况就不一样了,海军基地都设有坚固的防守措施,想摧毁敌人的海上力量是很困难的,这就增强了海上作战的重要性,一方或另一方可以通过海上活动达到帮助陆上战争的效果。如果海军基地不牢靠,短时间内被摧毁,那么情况也将完全不同。一旦海军基地被摧毁,它的舰队价值就没有了,进攻方也没有必要耗费时间和物资去寻找这支舰队了,这一行动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个国家只拥有用于空战的空军,对于国防事业来说是一件极危险的事,它将没有对敌人发动攻击的能力,也将陷入严重的劣势地位。
只有间接的防空才是真正有效的,因为毁坏了敌人基地的空中力量,也就削弱了敌人空军的进攻能力,达到这个目的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摧毁敌人地面基地的空军。决定这种情况的原则是:与打下空中飞鸟相比,摧毁鸟巢和鸟蛋更容易也更有效,任何时候违背了这条原则都将犯错误。因此,一个国家即使没有争霸世界的目的,为了自卫也必须拥有一支能对陆地和海面发动强大攻击的独立空军。
每个国家都需对本国陆地和海上很重要的目标进行防御,这就是我所说的局部防空问题。理论上,解决这种防御问题的有效方法有两种:阻止敌人轰炸和立即修复轰炸所造成的破坏。后者见效很难,因为不可能将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全部用防炸掩蔽物保护起来。可以用高射炮或防御性空中作战将敌人阻挡在一定距离之外,阻止它轰炸某些目标。其实高射炮射程有限,效力不足,也很难达到一定效果,加之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重要物质需要保护,高射炮的需求会很大,即使只保护一部分物质也需要大量的高射炮。弗莱彻·普拉特在《美国与总体战争》中指出:仅仅保卫美国东北部各城市和重要中心,就需要大约12万门高射炮。
另外,护航的空战队会引诱高射炮火力,也削弱了高射炮的作用。飞机低空作战比高空作战更安全,原因是为了瞄准向下冲的飞机,火炮移动的难度要大得多。击中100米高度的飞机比击中1000米高度的飞机更难,因为射角变化约大20倍。因此,如果护航战斗机向高射炮阵地逼近并用机枪射击,炮手便不可能坐在炮位上继续射击空中飞行的轰炸队。即使不是将炮换成步枪,也会本能地射击对其有直接威胁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很难瞄准。战争的经验也证实了使用高射炮其实纯粹是精力和资源的浪费,这是我始终坚持的观点。到目前为止,高射炮在射程和准确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效力也无数倍地增强,但我的观点依然基本正确。
对于航空部队用于纯防御目的,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想到敌人的独立空军为了取得有效的战果,将采取集中进攻这一点(它也一定会这样做),就应当清楚防御部队至少应和敌人独立空军的空战队实力相当。要想有效地保护被敌人空军威胁的所有区域,防御实力至少等于敌方空军战斗机实力乘以需要保护的目标数量,这样一个消极的成果,比敌人为获得积极成果而付出的人力物力却要大得多。这就清楚地表明,只有进攻才是人力物力作用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更节省更明智的做法。
结论是,对于这种规模的空中战争,局部防空的效果是有限的,为这种目的付出的人力物力也违反了战争经济性原则。
因此,空中作战只有进攻,不能采取防御。在承受敌人对我们进攻的同时,要努力调动人力物力对敌人发动更猛烈的进攻,这也是指导空中作战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
空中作战的发展
如果只把空军看作是陆海军的辅助工具,一旦战争爆发就不会有真正的空中作战,即使有一些大小规模的空战,也都从属于陆战或海战了。只有具备了飞机、人员等战斗实体,且已训练成了一支有效的战斗队伍才能形成真正的空中作战。
第一个拥有独立空军的国家,在其他国家效仿它之前,在军事地位上是占绝对优势的,因为它拥有一支真正威力巨大的进攻部队,而其他国家仅仅依靠的是一些航空辅助手段。为了建立各国之间的军事平衡,其他国家无疑将向它学习。
为了了解空战的发展,我们考虑两种情况:拥有独立空军的A国与没有这种空军B国之间的战争,各自拥有独立空军的两国之间的战争。
一支独立空军必须永远处于备战状态,否则就丧失了它90%的功效。它的速度应该是,任何时候,不论它的作战基地分散得多远,它必须在几小时内沿线集中准备作战。如果分散在全国的民用航空也是空军组织的一部分,那么它们也要能以最快速度与空军集中在一起。总之,独立空军的组织应是有制度和后勤保障的,一旦发生战争,它便能立即开始行动。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第一种情况。A国独立空军开始进攻,要在B国准备过程中将其征服。假定B国迅速动用了它全部军事航空,它只有驱逐机和轰炸机能参加战斗,其他飞机只能配合陆海军作战。很明显,B国的驱逐机部队是阻止不了A国独立空军的。假定A国空军有足够的空战队,它将重创B国驱逐机部队,这样A国空军将破坏B国航空战队、维修和生产中心,迅速夺得制空权。
一旦夺得了制空权,A国的空战队自然不再是单纯保护轰炸队,它将在轰炸时压制高射炮的火力,轰炸敌人部队集中点、供应列车、乘车或步兵纵队等。如果能制造出强大的改装设备,这些空战队就能迅速成长为一流的轰炸队。因此,只要夺得了制空权,A国空战队将没有任何危险地在敌方领土攻击,以最快速度征服对方。
A国空军轰炸铁路、车站、居民点、军需供应站和其他重要目标,就可以阻挠B国陆军的动员活动。它轰炸海军基地、兵工厂、油库、锚泊战舰和商用港口,就可以阻挠B国海军的有效活动。它轰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就可以使全国陷入恐慌,迅速摧毁B国的精神和物质抵抗。
上述情况不是夸大其词的描述,只要看看意大利的地图,设想自己是它的邻国独立空军的司令就可以了。他的空军每天可以摧毁50处半径250米的区域,思考一下要多少天可以实现上述目标?还要意识到,在航空飞速发展的时期,即使这支队伍隔天出去行动,每天也将有1000架飞机,也仅需要数千人加以掌控就可以了,这样大家就可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空中进攻的精神效果比物质效果更大地影响着战争的进度。一个轰炸队对城市中心的攻击,对居民的冲击是最可怕的。在一个500米直径的市中心可能出现这种情景:几分钟内,20吨高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如雨点般落下,接着爆炸——大火——毒气扩散——阻止人们接近被炸区域,火势蔓延,毒气扩散,一切生物瘫痪。第二天城市生活将中断,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重要交通干线的枢纽上,交通也将中断。
一个城市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同样可以在更多的城市中发生,即使没有通信设备,消息也会传播得很快,那么试想:没有遭遇攻击却面临同样威胁的其他城市的居民是什么状态?在这种威胁下,政府当局还能维持秩序吗?市政服务和生产还能正常进行吗?时刻面临着死亡和破坏,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如果第二天有更多的城市被炸,惊恐的人们只能逃到偏远的乡村躲避空袭,这是不可阻挡的。
遭受到这种致命的空中打击的国家,它的社区结构只能彻底瓦解。很快地,人们为了自保,为了结束这种恐怖的生活,将会奋起要求结束战争——而这一切都将发生在陆军和海军的军事动员之前!我并没有夸大这种情况,回想一下当时发生在布里西亚的慌乱场景:在一次轰炸遇难者的葬礼上,一个送葬人竟把飞鸟当成了飞机(上一次的轰炸规模与我所描述的可说是微不足道的)。
现在讨论第二种情况:两国都拥有独立空军,这比第一种情况更激烈。主动出击的国家将比敌国占有优势,或者说粉碎敌人即将发起的进攻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简单,我们假定两支独立空军同时开始行动。空战的基本观念是:承受敌方攻击的同时,运用一切手段对它造成更大的损害,所以一支独立空军绝对不可纠缠于敌军的活动,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以最短时间给敌人最大的陆上损害,而这取决于它的空军实力和对敌方目标的选择。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分散敌军独立空军的战斗力,误导它的主要目标,分散任何人力、物力、经费和设备,都可推迟战争进程。
我已指出,选择敌人目标是空战中最棘手的事情,当双方都拥有独立空军时更是如此。在这里,一次战争中敌人遭受的损失与其恢复战斗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所在。为了防止敌人首先对我打击,发动这种攻击越快越好。当然,敌方仍有可能用其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最终取得胜利。但如果能顺利地先行出击,并使敌国陷入混乱,那么敌国也就可能没时间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空战并没有固定的坚实可靠的规则,连一般的标准也列不出。虽然目标很重要,但也很难评估,因为选择目标取决于一系列环境、物质、精神和心理因素等。正是这些无法估量的因素,所以,如何选择敌方目标也就是在考验独立空军指挥官们的才能。
只要确定了敌方目标和摧毁顺序,空军的活动就很简单了——在最短时间将其摧毁,别无其他。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理论上,双方空军将同时从它们的集中地集体出动,飞向选定的目标,途中不再相互寻找。如果双方在途中相遇,一场空战是免不了的,而这正是它们的目的。
我认为空中作战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所以更深一层加以说明。若一支空军很想寻找对方,而这时后者会设法避开,直接飞向它选定的目标。在天空中搜寻可能找到对手,也可能无功而返。如果一支空军不顾主要目的,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空中搜寻敌人上,那么它可能不但找不到敌军,而且给敌军提供了攻击的大好机会。一方将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另一方则错过机会失败。这种失败给战争带来恶劣后果,必须尽力避免。在这种战争中,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讲空战时,我曾经提到独立空军隔日出动的情况,但我的意思仅是表明,一支空军即使只出动一半实力,或少量飞机,也是可以获得重大成果的。但在实际作战中,分散地使用空军力量是不正确的,因为独立空军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最大损害。尤其当面对一支实力相同的空军时,更要最大地发挥独立空军的潜力,不必担心浪费。用新的后备队替换人员和装备是有利的,但应该永远使空军不间断打击敌人目标。轰炸作战的效果将决定战争的成败,它取决于空军能否在最短时间尽可能多地投下炸弹。
在讲空中作战的特性时,我只想表示:空战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物,它却提出了一大堆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使在上面简述中我们也能看到空中的激烈程度。
当你看到空战的规模和威力时,就会意识到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方法,因此,分散空中力量进行防御是没有用的,“承受敌人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就是空战带来的实际悲剧。
这种悲剧是建立在摧毁敌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上的,人民时刻面临可怕的灾难,直到整个社会最终崩溃。它的矛头指向平民,这是各战争国承受能力最弱的部分,而且不管怎样,这种未来战争可能比以往战争更人道,因为从长远看它牺牲较少。但是,没有做好准备承受牺牲的国家必定是失败的。
未来
我所讲的问题用现有手段是很容易实现的,任何国家一旦认识到当今空中武器的价值和好处,就可以把它科学地应用到战争中去。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参照航空技术发展的趋势,展望一下不久的未来。这些趋势引出一条道路:要想跟上未来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沿这条道路前进。
航空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空中飞行的飞机更安全、可靠、经济,也就是更适于社会需要,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要能实现以下四个目的。
1.增强飞行和起飞、降落设施的安全性。
2.废弃目前飞机制造中使用的会变形、变质的材料。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
4.以较少的燃料提高速度,改善性能。
这些改进会使飞机无论平时、战时都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些趋势。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设施的安全性。飞机在空中有自身的稳定性,能自动保持平衡,只要飞机下面有够大的空间,飞行员不故意去破坏它的平衡而顺着飞机的自身恢复趋势飞行,那么不论飞机是什么状态,最终都会恢复正常,这个性能就是空中特技——俯冲、盘旋升降、螺旋、横滚等的基础。在做特技时,飞行只要以某种方式使飞机失去平衡,改特技时,只要停止干涉,飞机就会自动恢复平衡。碰到不正常的气候条件——气潭、风暴、侧风等也会干扰飞机的平衡,一旦气候的扰乱停止,飞机便会自动恢复平衡。简单地说,一架飞机会因为不正常的气候条件或飞行员的动作等而失去平衡。
不正常的大气条件一般发生在低空,靠近地球表面大气压力最强的地方,如同海浪在靠近岸边处更难以捉摸一样。尽管形成原因不同,地球的表面,也就相当于天空的岸边处,影响更大。
前面讲过飞行员可以使飞机失去平衡,这时他可能是操作错误失去了对飞机的控制,也可以控制飞机使其恢复平衡。失控是不会选择高度的,如果飞行员足够冷静,下面又有足够空间,他便可以轻易地使飞机恢复平衡。但如果他惊慌失措,飞机持续失去控制,那么最终只会坠毁。
总之,飞行越高越安全。如果飞机上装有一种可以防止飞行员错误操作的装置,那么多数飞行事故即可避免,这就要求发明一种可以使飞机自行保持稳定的装置。操纵正常飞行的飞机和驾驶汽车一样简单,同样是利用加速器,上升时加大功率,下降时减小功率,利用方向盘转弯,这个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在1913年维卓拉兵工厂就制成了一架由一个加速器和一个方向盘掌控的飞机,不仅实现了正常飞行的目标,还制成了用电磁波操纵飞行的无人驾驶飞机。这架飞机避免了飞行员的操纵失误,能适应干扰气流,创造了无人驾驶飞机飞行时间的世界纪录。可以想象,一旦这项技术飞速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飞机的起飞和着陆就像船只进港和离港的动作一样,都是最困难的,原因在于飞机从流体介质进入固体介质时物理阻力的差别以及地面空气的干扰。由于降落时的撞击力与飞机速度成正比,降落速度越大,危险也就越大,所以两者中,着陆更困难一些。
因此,飞行安全要求飞机以最小的速度降落,而另一方面又要求飞行速度更高。现在的时速已超过300千米,这个速度相当于每秒83米。目前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飞行更快、起飞和降落更慢的、更安全的飞机。地面环境的改进,如较好的机场、跑道和通信设施无疑对飞行安全有利,利用无线电波束进行夜间飞行已成为现实。
2.废弃目前飞机制造中使用的会变形、变质的材料。飞机作为一种机器享有很好的声誉,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距离尽善尽美还差得很远。除最近几次试验,飞机的制造仍然在使用一些脆弱的材料如木材和帆布。当然它们具有弹性和重量小的特性,而我们也还不能制造出有这样特性的金属来。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些材料缺乏结构的均匀性,很容易损失,它的长远价值也就不大了。理想的飞机须全部用金属制造,因为金属性质稳定,不易变形,而且不必随时将它放入机库,这在战时将大大节省时间和劳力。事实上,帆布和木材在航空技术上已无用武之地了。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增大飞机的运载能力显然符合经济原则和增大活动半径的要求,较大的运载能力可以降低制造和使用的总成本,一架双座客机运载两人并不需要因多运载一人而增加一倍人员,用一架飞机运载十名旅客或相应货物比用十架飞机运载的消耗要少得多。另外,还可以在允许范围内改变有用载重和燃料的比例,因而,增大飞机的总运载量也就增大了它的活动半径。如果没有比现在更大运载能力的飞机,也就不能实现定期的越洋飞行。
飞机起飞靠机翼,它的全部重量也分布在翼面上,每平方米翼面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飞机的运载能力取决于翼面。翼面越大,运载能力也就越大。三翼机曾被认为是最好、最大的翼面,它承载的最大值也不能超过它的限额。意大利出现了一种以三翼组为基础的无尾新型飞机,它有一套新的操作系统,经过地面试验、空中试飞,被证明是可用的。
这样重的飞机只能在水面上起飞降落的飞机,也需要建造人工湖面供它运行,这在军事上有利,因为摧毁水面机场不像摧毁地面机场那样容易。
4.以较少的燃料提高飞机速度,改善性能。提高飞机速度主要靠增大发动机功率,发动机功率越大,克服空气阻力的能力越大,最终速度也就越快。但这个方法并不是最节约的,而减小空气阻力又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空气的阻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飞机飞得越高,空气阻力越小,因此,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飞得越高,速度就越高,性能也就越经济。
但事情也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困难就在于如何保持发动机的功率。决定发动机功率的因素之一是气缸的进气量,即每一进气冲程中气缸吸收的空气与汽油混合的气量。若气缸容积为1升,那么每次爆炸,气缸将消耗1升混合气。
空气的密度不是固定的,随高度而变化。假定海平面空气密度为1,在5000米高处约为二分之一,而到18000米处约为十分之一。在5000米高处吸收的混合气量只是海平面时的一半,而到18000米高处时只有十分之一。因此,如果发动机功率在海平面时为1,在5000米高时将为二分之一,在18000米高处时则降为十分之一。
实际情况更复杂。上述事例足以讲明了高度上升,空气变稀薄,发动机功率降低的问题。这就是说每种飞机都有一个“升限”,即它到达的高度极限。在这个高度上,发动机功率几乎耗尽,不能再爬升。
为了在不同高度都能有同样功率,发动机需在任何高度上都吸入与海平面同样密度的空气。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需把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密度压缩到1。当然,这些都是从理论上讲各国技术人员正致力研究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实际的解决。
空气的阻力与密度也成正比,如果海平面阻力为1,则5000米高处约为二分之一,18000米高处约为十分之一。如果我们在任何高度都保持相同的发动机功率,那么,一架飞机海平面速度为150千米/小时,5000米高处应为300千米/小时,18000米高处就能飞1500千米/小时了,而且飞得越高,爬升越容易,也就不存在上升极限了。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航空专家们正向这方面努力,他们对将来在10千米高空时速500千米正常、经济的航行充满希望。在这种高度上正常飞行,旅客舱必须密封以保持海平面密度的大气压。[1]这种高速、经济、规模的空运扩大了飞机的活动半径,并有舒适的机上环境。
从航空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肯定航空技术,尤其远距离航行,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将来人们不想坐轮船横渡海洋,就像今天不想坐帆船横渡海洋一样。作为战争武器的飞机,进攻能力不断增强,终有一天日本会从空中进攻美国。
现在探讨未来只是为了强调当前的需要,当然还是要回到当前的问题上来。
[1] 这种像发动机一样的密封舱早已实现,但并不像作者所说保持了海平面的大气密度,而是稍低于这个密度——编者注。